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因斥责皇帝被赶回家,七十三岁才被重新启用,却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年代回意 2023-09-22 15:35:10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 。明代中期名臣。

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对于王恕这个名字不太了解,但是如果说起弘治中兴的开创者之一,以及那句着名的评价: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相信不少人就有映像了。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从来都不缺乏能人,缺乏的只是展现能力的平台,王恕属于运气好的那一类,在七十三岁高龄被重新委以重任,关键是这位老爷爷身体还特别好,一口气活到了九十二岁,历经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熬死了好几个皇帝才寿终正寝,很少有人像王恕这个年纪还被重新启用并且开创了一个盛世的。

王恕在官场上是个奇葩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奇葩,但是王恕,奇葩的地方和别人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特别敢说而且嫉恶如仇,要说王恕老同志那不是一般的敢说,和他同朝为官的言官都对其退避三舍,不敢直缨其锋,而且但凡有人做了坏事被王恕知道了,不多久皇帝那里一定会有一份王恕的弹章,而且弹劾目标不限职位,不限爵位,不限地域,不限年龄,不管是不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时不时会指出皇上的不对,总之一句话,做了坏事千万别让王恕知道,不然的话绝对讨不了好。

第二,精力特别旺盛(身体特别好),明孝宗继位之时,王恕已经七十三岁了,被明孝宗重新启用之后,每天依旧精力无限的工作十几个小时,可是身体依旧很好,智力也没有明显衰退迹象,依旧每日兢兢业业的工作。

历史上但凡名臣,都有很多优秀的业绩,王恕也不例外,从他当上大理寺左评开始,只要是他为官的地方,都治理的非常好,后来更是因为业绩极突出,荣升为兵部尚书,内阁成员之一,这可是硬实力,因为王恕同志从不拉关系,也从不讨好谁。

王恕画像

先来介绍一下历史背景,英宗、代宗时期,朝局已经有些混乱了,不过王恕此时还在底层摸爬滚打,土木堡之变,还有后来夺门之变,都和这位仁兄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他上疏不少,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是处在朝局边缘。

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间,王恕升为兵部尚书之后,感觉到自己责任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能战斗了,宪宗专宠大自己十八岁的万贵妃,为人懒散,只求舒服,并不怎么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虽说在为前期任用了一些名臣,但是到了后期对于朝政却有些懈怠,反而开始求仙访道,那些官员们要么一味迎合皇上,要么讨好万贵妃,要么混吃等死,一点到晚就喝茶聊天等下班,偶尔也会把奏章当成报纸看。

这王恕哪里受得了?天天上疏,甚至一天多次上疏告诉明宪宗朱见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应该怎样怎样,那谁谁又干嘛了。

朱见深是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皇帝,一开始看到王恕天天上疏还能忍,可是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家彻底没完没了,看到自己的奏章没有得到回复,急脾气的王大人就会立刻准备第二份奏章,如果还不理,第三份就到了,直到你不得不理他为止,包括弹劾其他大臣也是一样,如果朱见深同志没有及时批复他的奏章,接下来就是没完没了的弹奏,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敢惹这位王大人。

而且只要上朝,王恕就有一肚子的话非说不可,加上他脑子又活泛,经验又丰富,为人又强势,其他人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到了最后开朝之后只要王恕不先开口说话其他人都不敢开口,就怕说没两句你老人家又把我打断接着自己的表演。

说实话,在皇帝中朱见深脾气算不错的,但是哪里受得了这个气?他这辈子被谁这么烦过?这皇帝我还当不当了?关键是你王恕哪怕能有一天消停我也不说什么了,从我继位之后奏章就没有一天断更过。

一怒之下的朱见深直接将王恕打发到南京任南京兵部尚书。

很多对历史不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南京怎么还有个兵部尚书职衔呢?是因为当年朱棣迁都,将明朝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是南京毕竟是曾经的国都,所以也设立了六部,但是南京的六部大臣其实没有实权,说难听点就是用来养老的。

所以指望南京六部之人努力干活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王恕不是一般人,哪怕到了南京任闲职,依旧关心国家大事,奏折也重新开始更新,一天一更甚至一天数更,我常常在想,如果王恕放到现在写小说或者当一个编辑,以他的毅力和才华恐怕也是能活的极好的。

所以当时流传起一句话,叫做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这是极高的评价,试问史上有几人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王恕做到了。

王恕奏折

成化年间,认真干活的人是不受待见的,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只要我过得舒服就好,国家大事这种小事关我什么事?可偏偏王恕就是个没有眼力见的人,深怕皇上有注意不到的地方,事事都要提醒。

朱见深虽然性格就窝囊,但是恐怕这辈子也没这么窝囊过,因为他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把王恕怎么样,王恕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而且政绩极佳,关心国家大事,体恤民情,口碑极好,是很多年轻士子的偶像和榜样,而且说到底王恕这劳心劳力不讨好为的是谁?不还是为了老朱家的天下,所以朱见深是不敢杀王恕的,如果王恕都被杀了,这世上还有谁会为老朱家卖命?恐怕全天下读书人都心寒了。

但是这个王恕太过分了,如果他奏章是连载小说也就罢了,可是奏章上面写的全是朱见深认为烦人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可饶是如此,朱见深还是继续忍了十年。

成化二十二年,朱见深再也受不了了,再让这个老头子连载自己要疯了,所以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勒令王恕退休,把他赶回了老家种田去,老头,是你逼我的。

不过王恕种田并没有种多久,因为第二年,朱见深病逝,明孝宗继位,定国号为弘治,次年为弘治元年。

明孝宗和自己老爹不同,他是个非常想有作为的皇帝,前几任皇帝在任期间的很多事让他觉得很受刺激,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一个好皇帝。

明孝宗

所以弘治元年,朱佑樘将七十三岁的王恕召了回来,并且任命他为朝廷第一重臣吏部尚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古人诚不我欺,王恕王大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七十三岁了,但是仿佛重新回到了三十七岁一般,精力极度旺盛,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不觉得累,新官上任烧不完的熊熊烈火,一边提拔那些真正想有作为而且有能力的官吏,一边大力整顿懒政官员,顿时文武百官一片哀嚎遍野。

最后王恕更是提出了早朝时间太短,根本不够讨论国家大事,提出要增加一个下午朝,这种闻所未闻的事情朱佑樘本可以拒绝,可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

在君臣之间的配合下,在明君朱佑樘的支持下,朝廷风气焕然一新,朱佑樘在位的十八年,躬行节俭,勤于政务,针砭时弊,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历史上描述明君的那些话都能够用到朱佑樘身上,因为他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后世史学家给予明孝宗极高的评价,他在位期间也被称为弘治中兴,一度挽回了大明的颓势。

王恕在位之时,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佑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与其子王承裕并为"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

无论哪个朝代,能够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的人太少了,王恕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正是有了他们这些人,当时的老百姓才能生活得更好,而且他一生为国操劳,到了八十多岁还整天为了国家大事奔波,虽然很多人喜欢拿王恕的年龄开玩笑,但是又何尝不是包含着敬重呢?这就是王恕,一个固执而又正直的可爱老头。

曹化淳是一个明朝太监,为何却能深得清帝的厚爱?

明朝天启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权倾朝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魏忠贤形势危急,最终被崇祯皇帝所灭。一时间“阉氛迅昂”,然而,并非阉党尽灭,而是魏党伏诛。崇祯对于宦官的态度,并非是深恶痛绝,相反,崇祯在位期间,依然对宦官有所倚重。崇祯皇帝这种对宦官近似“依赖”的态度并非是昏庸之举,因为明朝时的宦官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反而多有才华出众之人。

明代宦官比起其他朝代的宦官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有“书”读。明宣宗时期,在皇宫内设立内书堂,专门给宦官们进行教学培训,选小内侍读书习字,因此,多有才华出众之人在宦官中脱颖而出。到了崇祯时期,内书堂不仅没有被废去,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甚至邀请了翰林五品官到内书堂进行教书。

在这种环境之下,宦官内多有能人出现,其中有一人名为曹化淳,便是宦官中的翘楚,深得崇祯皇帝喜欢和信任。

曹化淳,家境不好,出身微末,为了讨口饭吃,选择入宫求生。因为在明朝盛行将小孩子阉割为太监,入宫进行培养成为自己的亲信,称为“近君养亲”。曹化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入宫当了小太监。

受王安牵连,又得崇祯重用曹化淳特别聪明,而且好学,最重要的是曹化淳懂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聪明伶俐。曹化淳在宫中深得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成为了司礼太监王安得小心腹。明朝的司礼太监那可是有实权的职位,冯宝和魏忠贤都挂过司礼太监的职位,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内阁抗衡。

所以,曹化淳跟着王安混,自然是如鱼得水一般,好事儿自然也落不下他。正因如此,曹化淳后来某得了一个服侍五皇孙朱由检的美差。但是好景不长,天启初年的时候,魏忠贤得势,开始弄权,在这个过程中,挡了魏忠贤路的王安成为了他首当其冲的攻击对象,很快,王安便被魏忠贤害死。

曹化淳是王安的人,如今又占据着侍奉五皇子朱由检的美差,魏忠贤自然不会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万一曹化淳得势,他魏忠贤难免要惹麻烦,所以,魏忠贤直接利用王安的事件牵连到曹化淳,将曹化淳逐出北京,发配南京,这也就意味着曹化淳离开了权力圈,再没有什么威胁了。

然而世事无常,又岂能是魏忠贤尽算?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魏忠贤走到了末路,但是对于曹化淳来说,却与魏忠贤截然不同,他曾经“近君养亲”的小主子,如今登基做了皇帝,他自然也跟着平步青云了。

魏忠贤倒了以后,曹化淳得到了重新触碰权力的机会,回到了北京城,负责魏忠贤案子牵涉人员的调查平反工作,后来又让他代皇帝兼管遏北京地医的罩事防守 。无论从曹化淳与朱由检的远近关系来看,还是从朱由检登基后对曹化淳的信任来看,都不难看出崇祯与曹化淳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崇祯信任曹化淳,曹化淳忠于崇祯。

入京为先主修墓受抹黑1644年,崇祯十七年,甲申年。这是一个对于明朝来说极为悲凉的年份,在这一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成为了大明朝的亡国皇帝。尽管崇祯皇帝做出了他的努力,却没能挽救积重难返的大明朝,在李自成的进攻下,明朝轰然“倒塌”。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没能稳固长存,随后又被入关的清兵抢占了北京城,开创了大清朝。顺治皇帝来到北京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此时尚在天津的曹化淳听说以后,不顾个人的安危,急急忙忙赶到北京,并且上奏顺治皇帝,提出了要重新修缮崇祯皇帝的坟墓的请求,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允许。前朝太监请求为亡国皇帝修缮坟墓,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是却有人不这样认为。

“ … …贼攻西值阴不克 , 攻彰倦阴 。 申刻 , 阴忽答 , 盖太盖曹化淳所南 。”——《明季北略》 眼看曹化淳在顺治皇帝面前的这一次“露脸”,明显有了“被接受”的迹象,明朝的一些文人对此十分不满,因为曹化淳乃是明朝“阉党”,如今清朝建立,他们不想看到曹化淳这样的人再次获得圣宠。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文官的指责,他们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当年在李自成攻北京的时候,就是曹化淳开了城门放入了李自成,北京城才那么快沦陷,大明朝才因此快速灭亡。如今,这清朝的皇帝刚刚入京,他曹化淳又以修缮崇祯坟墓来“献媚”清帝,这种卖国贼理应诛之。

“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很快在民间附和而出的野史也开始流传,在这种情况之下,曹化淳急了,赶忙向清皇帝进行申辩。当年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我已经退休回到天津六年了,怎么可能打开北京城出卖崇祯皇帝呢?然而,在《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季北略》、《明通鉴》等史料中,对于此事的记载都是曹化淳“开门迎贼”,曹化淳一时间竟然百口莫辩,郁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明朝的太监,却得到清帝康熙的厚爱,在他死后,两次前去瑜祭 ,可谓是?“ 恩隆之遇 , 光及泉壤 。 ”

《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铁路绕道“曹坟”,终难逃被毁曹化淳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家族其他人却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例如他的次兄曹化雨,就有后人在清廷受到了重用。曹传正是曹化淳所在的曹家后人,他在康熙年间深受皇恩,康熙与曹传的关系匪浅,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时,也会与曹传见面。因此对曹传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曹涵也十分看重,让他当了太子伴读,并且曾经亲笔题匾赠予曹家,被曹家奉若传家之宝,悬挂在了曹家祖坟前院的大门口,以此来彰显曹家的圣宠。

这块匾额乃是康熙帝所赐,其权威性在清朝无与伦比,许多官员途经此地,都要下马拜匾,因其悬挂之地的特殊性,自然也就拜了曹家的祖坟了,曹家祖坟也就荣宠无比了。深的圣恩的曹氏家族,子孙逐渐兴旺起来,祖坟的规模未来不足以容纳曹家后人,曹涵后来就重新选址,在天津武清区东马圈镇附近,占了一片约一千亩土地,作为曹家坟莹,当地人称之为“曹坟”。

到了光绪帝时期,有一次修建铁路,铁路修建的图纸已经规划完毕之后,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点问题。铁路按照图纸的原有设计,正好需要穿过曹家的祖坟。曹家人听说了这样的消息之后,自然不同意。不过,他们曹家虽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对于清朝发展来说,却又算不得不退步。但是曹家准备最后争取一次,尽量不打扰先人清净。

在这一次争取的过程中,曹家人抬出了康熙的赐匾,以此为理由拒绝搬移祖坟。最终此事落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慈禧觉得应该保存先祖的颜面,让铁路给康熙赐匾让道,也就是绕开了曹家的祖坟修建。在经过铁路工程师的核实之后,确定可以重新规划此段铁路,最终,曹家的祖坟在这一次风波中得以保留延续。

但是,康熙的赐匾能够保住曹家祖坟一次,却不能保它永久,比较清朝后来都自身难保了,康熙的余威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后来,曹家的祖坟被一群热血的少年给挖掘了,从此以后,曾经风光一时的“曹坟”也就成为了历史。

雍正性格弱点和长处,让他成了不一样的帝王并开创清代第一个盛世

撰文/赵立波 雍正登基后,多次深情的对群臣说:「 ”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对于康熙在两度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对胤禛的评价格外让帝国臣僚为之关注。雍正后来对此事回忆说,父亲曾评介他「 ”喜怒不定”,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几年后,他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恳切请求,能否将这一评语收回:「 ”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请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 雍亲王胤禛 他周旋于父皇和皇子之间,尽全力把自己打扮成寡欲、温厚、孝顺、稳重的形象。正如他后来承认说:「 ”朕经历世故多年,所以动心忍性处实不寻常。” 登基后雍正在百忙之间立即命人定制「 ”戒急用忍”吊牌,并对云南巡抚说:「 ”朕昔年性最急,时蒙圣祖训以和缓之道。今登大宝,治理诸务,惟恐仍涉于急,有负我圣祖之训,敬书此匾,得以时加警惕”《雍正朱批谕旨》如此看来,对于康熙对他的评价,让雍正十分在意和敏感,在争储胜出后依旧对此事念念不忘,可谓形象诠释了「 ”知子莫如父”的古老哲言。 相关画面 此外,胤禛性情残忍苛刻,抛却当时客观存在的危局外,他初膺大位,就立即投入到强力肃清诸弟极其党羽,包括屠戮、圈禁、流放、黜革等,无所不用其极,其手段堪称霹雳。即使亲信如隆科多、年羹尧也随之因势变化而迅速产出,均可说明雍正性情的残忍。 除了性情残忍外,雍正猜忌之心颇强,轻易不会相信人,对此他曾一再告诫臣僚:「 ”自古知人为难,人心难测,事事时时留心体察,方不被其愚惑。”《朱批谕旨》还曾说:「 ”可信者人,而不可信者亦人;万不可深信人之必不负己。”在他驾驭的臣僚中,如从早期重用到后期怀疑者大有人在,如云贵总督高其倬,因反对年羹尧被雍正所赏识,一度赞誉为「 ”第一大臣”,此后不久便遭到猜忌,甚至多次对其进行冷嘲热讽,斥责他:「 ”高其倬一生惟以巧诈洁己是务,历任观之,沽誉饰名之外,一所所长。”类似种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后雍正将称赞他的批语进行产出,以免遭到后世讥诮「 ”无知人之明。” 除此,雍正身上还有一个虚伪造作的缺点。如康熙末年,当太子再度被废,众皇子蠢蠢欲动,谋取储位。雍正更是雄心勃勃,觊觎大位。然而他表面显得十分淡泊,终日在康熙面前扮演孝子外与僧道谈禅论道,一派与世无争的风采。继位后,雍正还颇为矫情地说:「 ”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一面却派出手下人四处收集情报,以待时机。 除了这些缺点外,雍正的长处也十分明显。在其一生中,勤于政务是其最为出色的地方。他「 ”宵衣旰食”,经营天下十三年如一日。对此颇为自负地说:「 ”即皇考之勤,亦无自朝至暮办事之理。”《世宗实录》他频繁批阅奏折,工作至深夜更是常态,在位中至少批阅密折二万余件,部本及通本十九万通。《世宗实录》 雍正标准像 雍正的杰出成就被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还有就是继位后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饬吏治,粉碎朋党,革出康熙末年蠹政,「 ”综核名实,罢一切不急之务。”在其治理下,大清首次实现了「 ”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的厚实家底。 雍正用人的重要标志即是忠诚可靠,在他面前耍花样的,往往被揭穿,被冷嘲热讽,不再重用。雍正说有人攻击他「 ”权术御下”他解释说:「 ”君臣之间惟以推诚为贵,朕与卿等共勉之。”然而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要在其掌握范畴之内,稍有不效忠,则用权利之仗打击。 对于实干的人,他不次破格,奖惩分明。尤其更善于特务手段,派遣侍卫到地方大员身边监视;通过密折互相告密。 朱批谕旨 情商极高心思又细的雍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尽管是一国之主,有时却能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样和臣工们沟通,经常给臣下及家属赏赐医药。在给臣下的请安折上,他用非常亲切温和的口气批写道:「 ”朕躬安,尔好吗?”或「 ”朕躬甚安,尔可好”。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二十日请安折上朱批:「 ”朕躬颇安,尔等都好么?官员乃至兵丁、跟役等都好吗?”给山西巡抚诺珉的请安折上写道:「 ”朕躬甚安,尔好么?新年大喜!蒙天地神佛保佑,尔之合省雨水调匀,粮食大收,军民安乐,万事如意!”富于人情味儿,做事细腻都属于雍正的御下风格。 给两江总督的折子里,雍正说:「 ”送一匣清茶房干果与尔,怎比得上尔南省的果子呢?再,干羊绒朕食其味甚美,一并赏送于尔。”不但赏赐东西,顺便还风趣的开了一个玩笑,雍正的洒脱风趣一目了然。此外,雍正劝诫官员不要喝酒,告诫说:「 ”若奉此旨后,仍不戒酒,则辜负圣恩,成为无用之辈。”知道大臣鄂尔泰总是熬夜工作时,放心不下,让人传话说:凡夜晚办事,最是伤人,务教他(鄂尔泰)善体朕谕,以仰副垂注至意。都统苏丹在军营因潮湿导致伤口复发,雍正在谕旨表示非常揪心:「 ”尔之年岁已非如此奋勉之年龄,尔所作所想,朕实是赞许而同情……尔如此赤胆忠心,将无甚关心,必受苍天眷爱而好转。著好生调养身体,努力为朕多效力几年。” 雍正帝通过如此温暖的话语与臣下互动的确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以至雍正去世后,一些老臣想起旧事,依旧感动的热泪盈眶。 雍正行乐图 与一些臣下温情脉脉外,剩下的就是暴躁和辱骂。 面对庞大的官员队伍,素质、能力、人品良莠不齐,雍正脾气本就暴躁,对臣下要求极高,对有失误而又让他不满意的官员动辄痛骂讥讽,轻则斥之为糊涂、无知、可厌,重则骂为不是人,死人、狗,甚至上升到辱骂人格。平素修为的风度荡然无存。有时遇到看不起的臣下,就要讽刺一番,在给佟吉图的谕旨里这样嘲弄他说:「 ”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有时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表达自我感情,在给布政使张圣弼的批示里这样写道:「 ”该!该!该!该!只是便宜了满丕等,都走开了,不要饶他们,都连引在内方畅快!”《雍正档》一连用了四个「 ”该”,可见其何等性情。类似这样的生动批示还有很多,都可以表明雍正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缺陷有长处的带有体温的历史人物,从而让这段历史格外生动有趣。

跳槽达人,史上第一个十朝元老,这么厉害是为哪般?

冯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因此被人称作政坛“不倒翁”,现代人则把他戏称为“跳槽达人”。

冯道生活在动荡的五代,那些皇帝都是些如狼似虎之辈,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人家冯道却能历经十朝而不倒,对于他的这一本事和多人都非常的佩服。那么冯道是擅长阿谀逢迎、见风使舵的厚黑学之流,还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奇人异士?其实都不是,但他在为人处事上堪称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在为政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作为臣子,冯道从来不挑领导,不管领导的水平如何,道德是否完好,冯道都尽心的辅佐。在位十几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政治上的许多行为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政治上冯道一直秉承着“民为邦本,邦为民本”,“民心如秤,不平则倾”。的思想,尽量的帮助百姓从苦难中走出,也尽心的辅佐皇帝。

除此之外冯道还很重视文化建设。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儒家《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九经》历时22年才刻完发行,历经四朝九帝,如果不是冯道这个“不倒翁”的始终坚持,这项文化工程是不会完工的。冯道此举保存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命脉。

清朝第一个皇帝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有没有他的

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有没有他的电视剧 清朝第一个皇帝应是顺治皇帝。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后世称“清太祖”,但他建立的是“大金国”,故不算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极被后世称为“清太宗”,但他建立的是“大清国”,但直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大清国”还没有定鼎中原,故此时的“清”并不能算是中国的一个朝代。而顺治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清朝的开始。

关于清朝历代皇帝顺序的电视剧有那些还有《乾隆王朝》、《满清十三皇朝》、《康熙大帝》、《康熙秘史》、《嘉庆皇帝》等。

1、《乾隆王朝》

《乾隆王朝》是由叶大鹰执导,焦晃、陈锐、贾一平、卢燕、咏梅、左小青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讲述的是王朝继续发展与守业,同时也展现了乾隆王朝盛极而衰的命运。在乾隆王朝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下,危机暗涌。

2、《满清十三皇朝》

《满清十三皇朝》是1987年至1992年香港亚洲电视公司根据正史与民间野史编写的剧集,动员了亚洲电视的大部份艺员拍摄。该剧不但于香港造成收视热潮,也于香港以外地区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

剧名“满清十三皇朝”源自民国八年(1919年)由燕北老人所著《满清十三皇朝秘史》。二者描写的俱为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国与清朝共十二位皇帝。(包含十一代,同治帝和光绪帝为堂兄弟)。

燕北老人因为清太宗皇太极将国号由“金”改“清”,年号亦由天聪改为崇德,算两个皇朝。故称之为“满清十三皇朝”。

3、《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由是林鸿导演,谭非翎、袁之光、朱娜等主演的一部历史正剧。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其背景故事是清朝圣祖康熙帝处鳌拜的事迹。

这部电视剧开启了二月河小说的改编,之后又有1997年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根据《康熙大帝》全本改编),2002年的《乾隆王朝》。

4、《康熙秘史》

《康熙秘史》是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2006年出品的一部清宫历史剧,是尤小刚导演“前清秘史剧”系列的最后一篇,由夏雨、钟汉良、胡静、杜雨露、石小群等主演。

该剧对对诸多历史人物站在“人性”角度的进行全新诠释,在人物塑造中一一体现,充满了男人之间的权谋、赤诚、信义和背叛。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为大清王朝默默奉献出青春、爱情和一生幸福的女人。

5、《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是由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滕文骥执导,辛柏青,何冰、孙逸飞、霍思燕主演的古装剧,于2007年1月20在中山电视公共频道播出。

该剧围绕嘉庆皇帝经历坎坷的政治生涯展开,从嘉庆争夺太子之位讲起,全面描述其一生的政治抱负和感情生活。

一部关于清朝皇帝穿越的电视剧 九五至尊

一位是身为“九五至尊”的雍正,故事始于雍正皇帝(江华)在位期间,汉女吕四娘(张可颐)一心只想反清复明,无时无刻想尽办法行刺皇帝。一天,机会到来,怎料天有不测之风云,两人不知怎地被卷到二百多年后的香港。机缘巧合下,雍正以李大暇身份留港;而身手不凡的吕四娘则被武术队招揽,两人看似可以不相干,但稍后,四娘获聘为富商岑日康(秦沛)的贴身保镖,而大暇亦在其公司出任小职员…… 土豆在线看地址:://tudou/playlist/id/101583/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叫什么名字 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可以认为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清朝奠基人),或者是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实际建立者)。

努尔哈赤(穆麟德转写:Nurgaci,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尔哈赤是嫡长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又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 皇太极(穆麟德转写: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大清国的实际建立者,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崇德,庙号清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红歹是”、“黄台鸡”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立百官。故真正建立清朝的皇帝是皇太极。清朝的第一个皇帝的名字叫做什么?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中国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名字叫什么。 是太祖--努尔哈赤 而真正确立清朝统治的是顺治帝,是由他迁都北京的

有一部老电视剧里一位清朝的皇帝有一个很厉害的保镖叫什么名字 <戏说乾隆>里面乾隆的保镖叫:保住

《康熙微服私访》里面康熙的保镖是个和尚:法印 这些都是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希望对你有帮助 戏说乾隆 康熙王朝 乾隆下江南 十三格格 君临天下之九王夺位 江湖奇侠传 咸丰王朝/一帘幽梦 宰相刘罗锅 铁将军阿贵 壮士出征 铁齿铜牙纪晓岚 康熙微服私访记 烟花三月 怀玉公主 玉指环 御前四宝 康熙秘史 太祖秘史 嘉庆君游台湾 南少林三十六房 书剑恩仇录 皇宫宝贝 九岁县太爷 乾隆大帝 武状元苏灿 清宫气数录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叫什么名字请完整的说出来?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后金第一任可汗

爱新觉罗·皇太清是清朝第一任皇帝。其于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清朝(422)第一个(17)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