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三国中死得最冤得武将,蜀汉名将魏延死因揭秘,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今日生活视角 2023-09-22 15:30:04

(图为魏延雕像)

魏延是蜀汉历史上着名的将领之一,可以说继关张马黄赵之后,他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猛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的死却成为蜀汉乃至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没有之一。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头后生有反骨,诸葛亮预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濒死之时,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灭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说法因为《三国演义》而深入人心。然而,历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弄清楚魏延之死的真相,首先必须要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那就是魏延到底有没有造反?或者说魏延有没有过谋反之心?我个人的观点是,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更何谈造反之事!

其一,魏延并没有背叛蜀汉,从魏延加入刘备阵营后看,他忠于蜀汉,作战勇敢,战功很大,从无背叛的意思。魏延“谋略出众”、“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他跟从刘备和诸葛亮20多年来,他开拓疆土,身经百战,“数有战功”。很受刘备的器重。公元219年,刘备为汉中王,力排众议,识别英才,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把汉中的军政大权叫给了他。他的这一决定令“一军尽惊”,刘备当着众人的面问魏延该怎么做,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来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并不是空口说大话的人,他对汉中的防守作了很大的贡献。他采用儒家《周易》所谓的“重门”的方法,在汉中周围以土木建“土围子”,“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使不地入”。221年,魏延为镇北将军;223年,魏延为都亭侯。227年,魏延被任命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洲刺吏;230年,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由于魏延20多年来“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英雄业绩,所以平时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后,必定是魏延代替诸葛亮成主持军政大事。这样一个为国出生入死的功臣宿将,说他背叛蜀汉,怎能令人信服?

魏延是第一任汉中太守,多次单独领兵作战,如果想背叛,时机不是很多吗?后来魏延还单独带兵打败曹魏大将郭淮,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真是易如反掌。历史记载他御敌有方、设制得法,英勇善战。他的一生也没有流露出反叛的意向,更没有任何的举动。

诸葛亮驾鹤西游的时候,魏延如果想背叛,绝对是易如反掌。从魏延的行动来看,其并没有叛逆的行为。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的时候,杨仪请费祎前往打探魏延的意思的时候魏延还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可惜,他的这些话语却被认为是狂妄自大,他自告奋勇愿意承担重任亲自带兵伐魏,又被认为是叛逆。如果他真的有叛逆的心,那么在断后期间为什么不调头投魏,却抢先南归呢?他率领军队南归的目的无非是:1,想制止杨仪违反他的意见的错误行为;2,想在蜀汉内部澄清是非,辩明黑白。假若魏延果真是杨仪他们诬陷的那样有叛逆之心,为什么还叫魏延率军断后呢?那不是给魏延一个投魏的好机会吗?所以杨仪等说魏延“叛逆”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翻阅《魏延传》和《魏略》这两部书,其中记载,魏延被杀的原因虽然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并没有说魏延是因为“叛逆”而被杀的。陈寿在《魏延传》中评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翼时论比当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按照这种说法,魏延原本无意投降曹魏,他之所以抢先烧绝阁道,意在制止杨仪南归,除掉一向和他不和的杨仪,由他来代替诸葛亮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罢了。这最多只可以说魏延要报私仇,有权欲,但不可以说他背叛蜀汉。《魏略》记载的是“亮长吏杨仪素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还,追而杀之。”按照这种说法,魏延是为了顾全大局,是被追杀的。《杨仪传》有这样的记载“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谁知诸葛亮对他早有提防,认为他“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不可以当重任,而“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杨仪对此很是不满,“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还赤裸裸的对费祎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可见魏延叛逆是虚,杨仪心怀反叛是实了。

其二魏延并没有背叛,可为什么被冤杀呢?从魏延本人看,他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人。他“性矜高”,所以“当时皆避下之”。他还“谋略出众”,居然常常提出和诸葛亮不相一致的意见来,当诸葛亮制而不许,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的时候,他又“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样他就不仅得不到位高权重、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而且还让诸葛亮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成见;由于他的“性矜高”,他往往是锋芒必露,让上下都对他“皆避下之”,内心里对他的性高慢世的行为很气愤,且与杨仪的关系很僵。从而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掌领大权时,被诬陷背叛而惨遭杀身。

从诸葛亮对魏延这样一个有胆识、具有雄才大略,但又有棱角,存在明显缺点的开拓型人才的态度来看,诸葛亮不是用全面的观点来对待魏延,更不是大胆使用,着力培养,使他发挥长处,克服短处,让魏延成为蜀汉的一个重心人物;而是求全责备,不信任和重用,从而扼杀了这一英才。

诸葛亮对魏延,一是“拒”。对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几乎是一概拒之门外,不加采纳。公元227年,诸葛亮在汉中召开军事会议商量怎样北伐,魏延提出分兵奇袭长安,被诸葛亮拒绝。魏延很不服,以至于“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结果诸葛亮总是“制而不许”。这样以来,由于意见的分歧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魏延认为“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另一方面,诸葛亮对魏延的散布怨言当然感到不满,从而加深了对魏延的成见。

诸葛亮对魏延二是“弃”,对魏延采取弃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显的例子。

诸葛亮对魏延三是“疑”,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虑,总觉得魏延不听话,不顺手,难驾御,疑心其久后谋反。因而对魏延总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而采取了调和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而留下了后患。甚至他在听到了吴孙权挑拨地污蔑魏延“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之后,还以为“知音”。这就势必在蜀汉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诸葛亮后可能“谋反”的局面。

诸葛亮对魏延四是“防”,乃至设法除掉。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汉的异己力量,对魏延采取了防范其谋反乃至设法除掉的态度。诸葛亮在病危时,抛开魏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的部署。这种部署,势必引起魏延的不满,“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结果是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魏延被杀,这不是假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用心何其苦。

从杀魏延的罪魁祸首杨仪看。杨仪为人狭隘,他与魏延有势不两立的矛盾。在诸葛亮病危的时候,他骗取了诸葛亮的信任,谋取了军政大权,成了诸葛亮死后的实际统兵大帅。但他怕魏延害自己,派费前往探测魏延的意思,当他得知魏延有北伐的念头而不甘心断后时,就马上污蔑魏延背叛。魏延为了不让杨仪退兵,抢先南归,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就这样,在后主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时,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虽然不知道真相,但基于平日魏延孤高傲视的气愤,加上魏延和诸葛亮的“不协不和”,在蜀汉官员造成的坏印象,在这是非难分、真假难辩的重要关头,都保杨仪而认为魏延背叛。所以,魏延本身的缺点,被夸大、误解、利用是他被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对他的错误态度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杨仪利用手中的权力,公报私仇,更是阴谋杀害魏延的祸首。

最后,魏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太过激进,导致不知情人士的误会。当魏延知道杨仪等人要放弃自己,准备撤军的时候,魏延连夜拔营撤军,撤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叫做“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你回去就回去嘛,烧什么栈道嘛!他本意是要杀杨仪等人,却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看来魏延是真的反了!这次魏延就是跳一百次黄河也洗不清了,所以在他被杀之后,背了造反之名,落了个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综上所述,说魏延谋反,是不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的,是一种诬陷。魏延之死的真相可能是诸葛亮的刻意安排,和但最大的可能还是死于和杨仪的私人积怨,以及和杨仪的争权斗争。《三国志·魏延传》中说,当马岱提着魏延得脑袋去见杨仪的时候,杨仪一边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颅,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庸奴,复能作恶不?“可见杨仪杀魏延的真实原因不是魏延要反,而是他把魏延恨到了骨子里,不杀不足以出这口恶气。同样魏延自己也说过”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更加充分的说明魏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除掉杨仪,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而不是谋反!

魏延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因为得罪诸葛亮而被冤杀的?

三国奇冤数魏延
——读《三国演义》杂说之一

我始终认为,在三国时期魏蜀吴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蜀国名将魏延的谋反之说是一桩天大的冤案。
自从十余年前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时地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愤怒与惋惜。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加,随着对生命意义的逐渐理解,在反复阅读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有关描写魏延的段落与细节之后,这种不平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在我的眼前,仿佛总是出现书中那位‘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的蜀国名将;在我的心中,总是想为这位‘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将军鸣上一声不平。
作为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魏延为刘备江山的建立可称得起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现,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时,此刻的刘备可称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张飞赵云,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在这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基本无干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可以讲,这员正直、勇猛又略带鲁莽的猛将的首次出现,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后来却成为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之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为其解了围。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读者看到此处,不禁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至此,我既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也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孰料,待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看到这里,真正的使人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每思于此我都不禁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从此,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也得以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同时,一代明君帮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为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
至此,我们不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刘备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们也未曾想到,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今天蜀汉的武乡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统军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难道不是吗?
首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玩绔子弟夏侯懋!
时机真是千载难逢。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这条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无论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因此,当诸葛先生首发军令的时候,魏延当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于当时的蜀军来说,前军众将中除去老将赵云,就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份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
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大将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关键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已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为卧龙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镇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劳,无论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会让那勇猛善战、自信自傲的魏文长染指。
只是可惜,这位马谡将军实在是不争气,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熟知兵法,结果一上战场只会照搬硬套,屯兵于山顶,一厢情愿地幻想着以高击低势如破竹,结果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断造成军心大乱,只好收拾残兵拼死突围,多亏魏延接应,才算逃了一命,不仅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惊吓,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战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因此,即便是卧龙先生挥泪斩了爱将马谡,也无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自此,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给予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于是,在牵制掣肘的基础上,诸葛先生开始用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对付这个不听话的魏延,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为了完成此举,先生开始了深谋远虑的计划,上方谷一战,诸葛亮在安排火攻的时候,其实是计划将司马懿父子连同诱敌的魏延一齐烧死在山谷中的,这一点连罗贯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泼大雨不仅救了司马懿父子,也使诸葛亮致魏延于死地的计划破了产,故此,先生只能是无奈地仰天而长叹。
后人读《三国演义》,多数不理解这位诸葛先生,为什么只是认准了出祁山这条路,是平稳持重还是骨子里胆小?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是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
前后数十年的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蜀国不但未能取得魏国的寸土之地,最后就连自己的统帅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风萧瑟的寒夜里。随着司马懿坚守不战策略的逐步成功,困扎在渭河之滨五丈原上的诸葛先生日见计穷,蜀军的锐气被慢慢地拖光,先生的生命也开始走向结束。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先生还是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他不但强撑病体密切地注视着魏延的一举一动,而且,开始悄悄地寻找、扶持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的党羽与帮凶。
于是,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统军重任;马岱,这个蜀营当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锦囊妙计,先生在去世之前,通过这一系列见不得人的小动作,终于完成了除掉这块哽噎在心口上数十年‘反骨’的最后部署。
诸葛先生死后,魏延还真的反了,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杨仪的阵前痛骂,有了马岱的背后挥刀,在先生死后不久,这位在沙场上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阵前被砍掉了头颅。这下好了,勇猛无比又桀傲不逊的魏延死了,杨仪之辈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胁,诸葛先生的遗愿最终得以实现,蜀国上下似乎自此可以太太平平过日子。
其实,凡是认真读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的所作所为,他在抗拒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确实,他是讨要过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烧了栈道阻挡了昔日的战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实,因而被人理直气壮地斩了首似乎没有什么可冤枉的。然而,如果仅仅就此即断定魏延要反,实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将军!大家切切不可忘记,在得知诸葛先生已死,由杨仪统率全军的消息后,作为蜀营中资历最久武功最强官阶最高的前军主将魏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时说过的是什么?
总共两句话,一句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一句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
前面一句其声其意无非就是: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体现出功勋卓著的魏将军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而已,其实质不过是蜀国文臣武将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故此,魏延只是这场权力之争中的牺牲品罢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毁之,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儒家传统造就了这种容不得一人强于大众的畸形心理,可以说,心高气傲的魏将军一生的悲剧即源于此了。
魏延死后,蜀国上下朝堂之中确实少了一位桀傲不逊的人物,文臣武将之间确实保持了一种无争无斗的短暂平和。但是,因此而成的严重后果也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从此,蜀国再没出现过像魏文长般勇猛无敌冲锋陷阵的栋梁之才,再也没有了昔日那威震汉中独挡一面的征西大将军,面对强大的魏军,面对昏庸的刘禅,面对凋零的将校,面对衰落的蜀国,统率大军的姜维只能默默地咽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苦酒,勉为其难地独自支撑着诸葛先生遗留下来的尴尬局面与残破江山,笔者每读至此,都不禁为蜀汉与魏延一悲!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种种事实证明,无论是诸葛先生如何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毕竟还是证据不足,底气有亏,无法服人。
呜呼!一代名将,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却亡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这种不公的结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
读《三国演义》,我以为文官首推司马懿,武将首推魏延。说实话,《三国演义》不过是一部小说,书中人物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立场,然而读罢全书,我倒是觉得作者极力宣扬的刘备、诸葛亮组合其实一个是伪君子,另一个是真小人。
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人都是投机分子,这三股势力锐意革新,凭借法家思想争夺天下,最终呈鼎足之势。相比之下,曹操和孙权无论是出身还是能力都更优于刘备。三个人野孩子认父亲,暴发户造谱牒,刘备攀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曹操找到西汉开国元勋曹参,孙坚更远,认了孙子当祖宗。正是凭借姓刘这一机缘,刘备诸葛亮组合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逆历史潮流而动,几十年穷兵黩武,其后诸葛亮又找到了接班人姜维,连年不断地进行内战,令生灵涂炭。
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不但充分的利用了孙吴势力保全并发展了自己,而且先后出谋划策建议刘备颠覆刘表和刘彰,后来又侵略并残酷镇压少数民族起义。他目的明确,毫不掩饰,可谓是真小人。刘备其实也很务实,他满口仁义道德并不是像宋襄公那样的愚顽,而只是借此笼络人心,因此他比诸葛亮要收敛一些,不那么露骨,虚情假意的成分多一些,故而是伪君子。此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前后造成的对方和己方人员伤亡总计将近三百万人,可谓破坏力极大,特别是刘备,从河北到四川,转战大半个中国,也蹂躏了大半个中国!一听说汉献帝被废,假意推托两下,然后一骨碌就爬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搞不清究竟谁是贼了。
再说两句魏延,其实书中魏延和诸葛亮两个人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首。魏延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而且不像关羽那样刚愎,也没有赵云那么高傲,堪称难得的务实人才,自从投靠刘备以后,毕生为蜀国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诸葛亮却三番五次为难他,不但压制他出战,也排斥他的建议,甚至多次欲置他于死地。见面之初便想斩之,最后火烧葫芦谷的时候还想将他一并烧死(也许没有烧死魏延比没有烧死司马懿父子更加遗憾,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谓费尽了心机。这样的刻画我想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魏延的确是三国期间罕见的大将,能力极强,连诸葛亮这样半人半神的天才毕生都忌惮他三分。
当然了,小说毕竟是小说,里面也蕴含了因果报应,如果只是诸葛亮一味欺侮魏延,此二人也称不上旷世的冤家对头了。火烧葫芦谷没能烧死魏延,恐怕也是导致诸葛亮心里憔悴死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五丈原一段,诸葛亮祭起长明灯欲延年益寿,却终因一生欺魏延太过,结果被魏延在不知觉的情况下一脚踢了灯,断了性命。魏延虽然最终难逃魔掌,旋即被诸葛亮遗计害死,但他之前就在不知不觉中先把诸葛亮急个半死,后来又阻止诸葛亮自救,最终灭了诸葛亮,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不知道这对冤家到了地下,又会如何了断!

《三国志》: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参考资料:转载。忘了出处,请见谅!
回答者:宇jjf2890 - 童生 一级 8-28 00:43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