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古代的男子为什么偏爱留胡须 除了爱美还有哪些原因

历史大学堂 2023-09-22 15:22:08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紫髯碧眼”,在战场上颇为吸睛。在古代,蓄须是种时尚,人们用“须眉”代称男子。当时的骚年心中,胡须不仅能给个人形象加分,还事关荣辱。如今,“爷青结”的胡须有着“奥利给”的过去。

本能的性征胡须是一种生理本能。科学研究表明,男子进入青春期后,人体每天分泌4-12毫克雄性激素。这些激素刺激毛囊,使毛发变得黑粗,胡须就是典型的例子。一般成年人约有25000根胡须,到30岁时胡须又黑又硬,达到顶峰,随后逐年衰退。由于嘴唇附近血管分布丰富,胡须每天能长0.4毫米,是头发日增长量的两倍。

一般来说,胡须的颜色有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之分。色素细胞决定了胡须的颜色。黑胡须是铜、钴、铁等微量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红胡须受钼元素的影响,黄胡子是钛元素在起作用,缺乏这些元素,就会长出白胡须了。由此可见,长胡须是人体的本能,也是男子成年的生理表现。

审美的偏好古代对胡须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审美的驱使。汉乐府诗《陌上桑》有云:“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少妇罗敷用“颇有须”给自己丈夫的颜值加分。在秦始皇兵马俑中,陶俑留着各式胡须,络腮胡、长须、犄角八字胡、下垂八字须等不一而足,极富人情味。

古代有一把美须,会招致众人的羡慕,甚至妒忌。《魏氏春秋》中,曹操的样貌“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而《魏书》中描写崔琰:“声姿高杨,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曹操的“姿貌短小”和崔琰的“须长四尺”形成了鲜明对比。曹操对崔琰的长须耿耿于怀,在《赐死崔琰令》中怒斥:“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一把好须引起的血案,其背后是自卑心理作祟。在没有美颜、滤镜和整容的古代,胡须无疑是衡量阳刚之美的标尺。

力量的象征胡须还为男性的力量代言。就中医角度看,男性的肾决定了须发。《素问》有云:“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灵枢》又云:“血气战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 ,血气皆少则无髯。”这里清楚地阐述了肾和须发的关系。肾藏精,精化血,血生发,从肾到发的过程中,肾“藏”养须“华”,须“华”证肾“藏”。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出男性身体强壮的特征之一。

人们对胡须的好感,往往爱屋及乌。明朝文人黄溥在《闲中今古摘录》中称:“为官不用好文章,只用胡须及胖长。”“唯胡须论” 把胡须和个人能力划上了等号,这种太过片面的用人原则,显然不应提倡。

无独有偶,古希腊也流行蓄须,浓密的胡须视为男子汉力量的主要特征,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古希腊的雕像留存着这种时尚,其盛况可见一斑。不论中外,胡须当时作为力量的化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促使蓄须长盛不衰。

权力的代表事实上,胡须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东周第11代君主周灵王是个胡须控。《左传》记载:“至于灵王,生而有頿(音zī)。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周灵王天生有须,又善治国,后世给他取了个“頿王”的雅号。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中,谈及汉高祖刘邦时称:“高祖隆准龙颜美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里把胡须作为帝王之相的标配,进行了着重描写。

古埃及的法老有蓄须的特权。如果法老的胡须不够多,则会被置疑能力不足,因此,法老常会在粘上假须。像哈特舍普苏特那样的女法老,为了宣示统治的合法性,还会带上假须装饰面部。有了帝王对胡须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加深了蓄须的影响力。

尊严的维护胡须和尊严有着不解之缘。《孝经》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在注重孝道的古代,保全须发属于最基本的孝道。有了伦理经典的撑腰,给男人蓄须提供了光明正大的理由。

进入秦汉,有一种刮胡须的“耐刑”,它是比剃掉头发的“髡刑”轻一级的刑罚。《说文解字》指出:“耏(“耏”通“耐”),罪不至髡也。”东汉学者应劭给《汉书》作注时,也认为:“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鬓,故曰耏。”用剃除胡子作为惩罚措施,凸显了胡须的尊贵地位。

《南史·褚彦回传》中,山阳公主刘楚玉对南齐开国元勋褚渊说:“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此处用“须髯”等同于男子的尊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特意蓄起了胡须,展现出“身可危志不可夺”的爱国情操。胡须有了尊严的加持,其精神价值更为可贵。

文化的积淀别小看胡须,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唐初,名将李积突遭暴病,药方中必须用须灰做药引。唐太宗闻讯,剪下自己的胡须和药。李积病愈后,叩谢唐太宗。唐太宗却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两人深厚的君臣情谊传为千古美谈。

一次,北宋名相寇准吃饭时不慎将汤汁沾染到胡须上,一旁的参知政事丁谓急忙上前拂拭。寇准反感丁谓的行为,斥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一番话说得丁谓羞愧难当,从此留下了“溜须”的典故。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一日,王安石和王珪上朝议事,有虱子爬到了他的胡须上,神宗见状,笑而不语。散朝之后,王安石问王珪“上笑之故”, 王珪如实相告,王安石急忙叫随从把虱子捋走。王珪急忙阻止说:“屡游相须,曾经御览,未可杀也,或曰放焉。”须虱让“拗相公”有了另类的解读。胡须给传统文化平添了几分别样的风采。

步入近现化,统治者用微笑代替了蓄须,以期获得民众的青睐。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意识到蓄须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满脸胡须看来显老,因此,人群中难觅“胡须哥”了。一把长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封印在过去,期待有将来。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洪兰 《胡须——男子汉特有的标志》

【2】陈运舟 《古人重视胡须》

【3】刘志伟 《“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

【4】吴 兢 《贞观政要》

【5】脱 脱 《宋史》

【6】褚人获 《坚瓠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在中国人很少留胡子,为什么古代有很多人留胡子?

其实关于古人留胡子的问题,早在60年代王力和沈从文两位大家就曾经争论过,原因是王力写了一片古人胡子的文章,沈从文为了反驳,动用了很多考古资料,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个朝代一个朝代整理下来,这样的严谨性真的十分让人佩服,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搜一下沈先生的这片文章《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大致概括一下沈先生的观念。

第一:古代男子并不是一定要留胡子的,胡子也不和美男子直接挂钩。

第二:以美髯为英雄男子的象征,只是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区域之内的现象。

第三:唐朝之后胡子的式样有了变化,但是并非人人都要留它,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

而王力反驳的文章也很有意思,他坚持认为古代根本没有刮胡子的观念,更提不上留胡子这个概念了。因为没有刮胡子的工具,所以留胡子成为一个男人普遍的现象,一直到满清入关之后将人们的头发剃了,才让剃胡子成为一种风俗。而且王力觉得古人以美髯为美是普遍现象,并且列举除了古代的刑罚之中以剃掉胡须和眉毛为一种惩罚的方式,说明古代人对剃胡子这种事情是比较反感的。

综合两位大神的看法,不能绝对认为古代男人就是会留胡子的,对胡子的态度也要分年代、地域和环境来讨论。还有古代人留胡子的原因最开始并非是为了好看,而是没有趁手的剃胡子的工具。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我们普遍会想到的解释,两位大神倒是没有提到。


至于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多男子不喜爱留胡子,其实还是因为个人卫生问题。留胡子不仅仅会让男人自己难以打理个人卫生,也会让异性觉得懒惰和整洁。你看,现在“胡子拉碴”是不是一个贬义词呢?

中国近代的男子们受到西方传入的先进思想的影响,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于去旧革新有些矫枉过正,比如倒霉的胡子就被视作陈旧的象征,以剃胡子来彰显自己的先进性。加上后来希特勒和小日本的卫生胡形象太过冲击人心,中国人很少会留上胡须。

现在中国人的审美已经改变了,没有胡子的男性看起来更加年轻有朝气,留了胡子之后,会让人们感觉到迅速老了十几岁。所以留不留胡子已经不是脸型好不好看的问题了,整个审美的大趋势会逼着你将留胡子的念头扼杀在萌芽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留胡子这种富有个性的事情,实践起来还是需要勇气的。

三国时期,男性以“美髯”为美,为何古人以长胡子作为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人非常著重自已的仪表,其中有个审美标准叫"美须髯?。受儒家文化影响(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代男子成年之后都要留有胡须。但中国人胡须比较稀疏,特别强调以多须为美,而且把各部位胡须加以细华。

不同地方的胡须有专有名称,嘴巴上的称赀(zi),嘴巴下的胡须称作粜,脸两侧的胡须称作髯。秦汉时期以多须为美,关云长腮下五Liu长髯,世称"美髯公?慕煞许多人。古人开始的时候把胡须统称为"须?,形容一个人生气时称"须发皆张。"?须眉"则是男人的代名词。

南北朝时期,北方异族大量进入中原.高加索人种显著特症是隆鼻,深目和多须。白种人的的胡子又浓又密还有卷,眉毛胡子可以一抓一大把,与中原男人差别显著。按照中原汉人的传统,对异族人统称为?胡"。

因比把胡人又浓又密的胡子称为?胡须"意思是胡人的那种长须。那时有剃须习俗,称作"刮胡子",汉人对异族人非常痛恨,可以从文化方面显现出来。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水岭,以前把胡子称须,以后称之为胡。

?胡须?一词能查到的,可见于《西游记》《水浒》,而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用的是?胡髯?,其中讲到,黄帝升封泰山,于是有神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飞升了。

要是细分起来,长在唇上的称?髭?,长在下巴上的称?须?,如果长到面颊上,咽喉下,则称?髯?,?胡?是统称,也通称为?须髯?。

进入到现代社会以来,受西方影响,中国男子很少再留须髯了。偶尔见到一两个,反倒觉得邋遢。除非像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老师那样。这就让某些中国男子的脸上失去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古代,一个男人如果须髯长得好,比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重要。那么在形容该男子相貌时,一句?美须髯?就全概括了,其它项都不提了。比如关羽,在《三国志》中就一句?羽,美须髯?,不像演义中那么多话。因为关羽的须髯太漂亮了,以至于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时不称其名,只称?髯?。还有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东吴大将太史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

吴主孙权,?紫髯将军,长上短下。?(孙权是上身长,下身短。)曹操的谋士程昱,?长八尺三寸,美须髯。?司马懿的孙子东安王司马繇,?美须髯,性刚毅。?隋朝陈国公段达,?身长八尺,美须髯。?唐玄宗时期的郭元振,因诛太平公主有功,封代国公,?身长七尺,美须髯。?睢阳张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宋代道士张虚白,?身长六尺,美须髯。?郭永,?身长七尺,须髯若神。?元朝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明成祖朱棣,?貌奇伟,美髭髯。? 刘伯温,?虬髯,貌修伟。?龙虎山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八仙之一的汉钟离,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都是很简洁的描述,但突显出须髯的重要。

当然,有美髯就会有丑髯,五胡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渊的弟弟刘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胡须只有一百多根,稀稀拉拉,还都有五尺长,丑的有特点。还不能刮掉,没办法,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古代还有以?髯?为绰号者,晋代名士郄超,是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因为是美须髯,人称?髯参军?。唐初传奇?中风尖三侠?中的?虬髯客?张仲坚,他的须髯是自来卷。宋代《清异录》中还记载了一位滑州贾宁,仁义宽厚,常赈救饥民,因为多须髯,人称?髯佛?。

现代医学说,须髯长什么样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应该是有道理的。可是看明代皇帝画像,从朱棣到明孝宗都算是?美须髯?,从明武宗正德皇帝开始到崇祯,风格全变了,也许是基因变异,也许是明朝皇帝的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黄帝内经》说: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从须髯竟也能看出王朝的兴衰。清代也如此。

须髯作为男性象征之一,在古代很受重视,在今天则是剃须刀的大市场。我自己就是络腮大胡须,可惜老婆不让留,三天刮一次,缺少了阳刚之气。无奈啊。

古人对胡子到底有多重视 古代留胡须有什么讲究吗

还不知道:古代男人留胡子吗的读者,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现在很多电视剧中,男性角色很多都没有胡子,只有一些世外高人或者老神仙之类的会有一些长长的假胡子,而主角等重要角色,基本上都看不到胡子。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男性的胡子是很重要的,除了一些长不出胡子的,比如太监,其他男性很少会有人不留胡子,所以说电视剧又是骗人的。那为什么古人会这样重视自己的胡子呢?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国度,自从诸子百家兴起之后,从君到万民,都定了规矩,无论从衣着,还是品行,都是有相关规定了,尤为是对发肤极为的看中,在那个时候,人们几乎没有自己伤害自己一说,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换做当时,你试试用刀去割人家一撮头发去,非要和你拼命不可。和现在不一样,一些人一旦受了委屈,就会自己伤害自己,若换做古代被别人看见自己这么做,根本没有人劝你哄你,会直接上来给你一脚。

然而你知道吗?在古代还有更有意思的,那就是有关于男性的胡须,在古代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所以男人的仪表更受人重视,一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的胡须的去留却十分讲究的,不像我们现在,看见不爽直接刮掉就行了,还显的年轻一点,那么在古代留胡须有什么讲究吗?

古代留胡子有什么规矩和讲究?脸上没胡子被嘲笑?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袁绍派兵入宫,尽杀无须之人,因为宦官无须,无须者便是宦官,然而亦颇有误杀——许多男人胡须不盛,仓促之间,竟被当作阉人斩杀了,看到了没?在那个时候,原来胡子还可以救你一命,小鲜肉上去照样被砍头,由此可见,当时留胡子是非常盛行的,既然盛行,那可定是有原因的。

首当留胡子是男性的特征,从最远的来看,大把的胡子让别人第一眼,可以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彪悍的人,有一种雄性美,而小把留胡子,将胡子再修饰一下,反而还能承托出一种别样的气质来。在古代的初期,男子留胡须并非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影响,所以,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是不能轻易去掉的。再者另外,当时的生活工具并不健全,别说剃须刀了,香皂洗衣粉都没有,只有一些简单的配料。

然而随着蓄胡须的兴起,胡须的文化也开始展现了出来,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位将军就以胡须和义字而备受人们青睐,那就是留着乌黑顺溜的长胡须,被世人赞誉为“美髯公”的关二爷,后世也有不少人效仿。说起这胡须文化,倒也有意思,在人的脸上,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无论古今,当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长胡子,然而在古代,一旦胡子长出来,都是要留胡子的。不留胡子的,要么是“天阉”,生理上有问题,要么干脆就是太监,没法“行人道”。

被人嘲笑笑话,所以巴不得胡子长的长一点,证明自己是正常人,然而我们却想不通,一些导演为了流量,让小鲜肉拿那么高佣金,拍一部很烂的电影,到底为何?

相比较现代人,为什么古代人这么喜欢留胡子呢?真的是只为了凸显男性的身份嘛?有些人会想到,是不是因为古代人的修剪胡子不方便,所以才会留下它呢?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像我们现在所用的剃须刀,在古代是断然没有的,那么他们会怎么处理这些胡子呢?莫不是用手一根根的揪下来?好像这样的解释蛮有道理的,因为怕疼,所以就留下来吧。

当然不是,虽然没有剃须刀,但是古人们有其他的工具来处理胡须,聪明的古人自然不会徒手拔胡,他们也会用到剪刀等专用的刀具来修理自己的胡子。古人留胡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相信胡子这种东西是父母赐予的,古人是很重视身体的毛发。从满清入关,逼迫人们留辫一事,我们就可以看到,毛发对于人们有多重要,甚至是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存在。胡子在古代同样是成年的代表,只有成年人才有蓄胡的资格。

在以男子阳刚为美的古代,胡须的存在是最能体现男人魅力的,正如美髯公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与之相反的,如果一位成年男子,不留胡子,那么会被人当做太监公公的残疾人士,也就得不到社会其他人士对男性的尊重,我们常常提到一个人不稳重,不靠谱,用嘴上没毛来形容,正是体现了这一传统习俗。

但是随着年代的发展,在晚清时期,外出留学的人们发现蓄胡的不便,并且恰逢改朝换代,为了消除清朝的印迹,各地纷纷掀起剪辫子和剪掉胡须的行为。人们也因此发现了没有胡须的好处,从而逐步发展形成了蓄胡须的人是不注重自己外表的说法,人们都开始注重打理自己的胡须。

在现在看来,有无胡须已经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喜爱胡须的人可以留着胡须,只要好好打理,也会显得魅力十足。而那些不喜欢胡须的人,可以将胡须刮干净,同样会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

当蓄胡与否成为人们的真正自由,不用受到社会眼光的约束,可以自由的发展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胡须的发展,想必我们也一定能窥见人类社会自由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