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战役当中,会有一种特别的情况出现在弓箭手行列,他们会在对敌人发射弓箭之前,将自己的箭头在粪便当中插一下再发射,这是单纯为了恶心对手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在弓箭射中敌人之后,使敌人的伤口不容易愈合,甚至中箭者还会因此伤口感染而导致死亡。
这种方式是古代弓箭手会用到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却不是古代弓箭手唯一的方式,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古代的弓箭有弊端,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弥补。
古代弓箭的弊端最早时期弓箭刚刚诞生时并不是用于战争,而是用于狩猎,增强部落获取食物的能力,随着弓箭的出现,其作用也逐渐被开发出来,它的作用自然就不仅仅服务于猎杀猎物,也开始逐步用于自身的防卫。
早期的弓箭在《史记》当中被记载为“乌号”,这也是弓箭早时期的名字,对此,在《风俗通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拓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着地,乌适飞去,后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 早期的弓箭制作,材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以竹子、牛角、牛筋为主要材料制作,以竹子为内胎,外面包住牛角,再搭配上牛筋,则是弓箭最初的样子。
古代先民对于弓箭的应用,对狩猎提升最为明显,随后便应用到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争斗上,成为战斗中的一种武器。
弓箭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先进武器,对古代先民的助力很大,但也并非是完美武器,存在一个弊端,它的攻击力有限,在战争中的即时杀伤非常有限。
弓箭的这个弊端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弓箭的使用者
弓箭的攻击力输出虽然来自弓箭,但是其原动力还是来自弓箭的使用者,如果使用者的力量有限,箭矢射出去的力量就会受限,在使用者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弓箭甚至都无法达到所需要的射程,更妄论以弓箭射杀敌人。
第二、限制弓箭的攻击力因素多
弓箭的优势是射程远,如果是在顺风的情况下,箭矢飞行的距离会更远,力量会更大,同样,如果是在逆风中飞行,箭矢的作用就会大幅度衰减;
弓箭的攻击力也十分有限,在部落时代应用在争斗当中自然是利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铠甲、头盔等大幅度应用,直接限制了弓箭对敌人的有效攻击力,如果距离远,弓箭手也只是普通人的话,弓箭甚至都无法破开古代链子甲的防御;
第三、弓箭的伤害并非即时杀伤
在一场战役当中,即时削减敌方的战斗力是获得胜利的重中之重,而弓箭并不具备这样的效力,只有在少数情况,射中敌人的眼睛、心脏、大动脉等致命位置时,才可以使敌人立刻丧失战斗力,如果射在其他位置上,无法使敌人立即致死,对方依然可以忍痛作战。
如果弓箭手对阵骑兵时,一箭射中骑兵,使骑兵受伤,但是骑兵趁机冲杀过来,手起刀落之后,弓箭手可能就要立刻失去生命,这便是弓箭的最大弊端。
增强弓箭杀伤的办法弓箭的弊端在无数次战斗之中被一次次改进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相对来说,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莫过于蒙古人。
基于木制弓箭与牛角制弓箭的杀伤力不足情况下,蒙古人为了增强在战争中弓箭的攻击力,特意制作一种铁制弓箭,从弓箭本身到箭头,甚至箭杆也有设计成铁质。
铁制弓箭的出现,使弓箭的杀伤力大幅度提升,在战争中利用弓箭射杀敌人成为可能,弊端就是这种弓箭的数量在古代冶炼技术的制约下,显然无法有超大规模的存在。
同时,这种弓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驾驭,需要臂力惊人的勇士才行,而且还需要懂得射箭技巧,在培养人才这方面来看,蒙古人也早已意识到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毕竟弓箭即便不用于战争,只是用于狩猎来说,对他们也一样意义非凡。
除了人才培养、弓箭材质改变以外,蒙古人也会对弓箭的箭头进行处理,只不过他们不是在射箭之前将箭头插进动物粪便或者金汁当中,他们对箭头的处理更加繁琐。
因为内蒙古平时会有搜集动物粪便的动作,动物粪便可以作为生火的燃料,在迁移的过程当中,粪便也经常会有一部分跟随蒙古人身边,这时候蒙古人就会对动物粪便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他们通常会将箭头放置在动物的粪便当中,进行一个长时间的浸泡,等到粪便风干的时候,箭头也已经被成功的“污染”了。
当这些粪便作为燃料奉献完最后的能量时,在它们的灰烬当中,铁箭头便会“重见天日”,此时的箭头早不是当初的箭头,不仅表面多了一些锈迹,还会多一些粪便残余,这样的箭头其实无异于“毒箭”,试想这样的箭头射入谁的身体里,不被恶心死,也一定会感染病毒,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靠自身免疫力治愈这一点减伤,基本属于奇迹了。
大规模战争更多时候不会采用这样的“毒箭”虽然聊起弓箭污染箭头,会提升杀伤力,导致敌人感染致死,增加杀伤力这样的事情会很有趣,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古代大规模一点的战争中,其实并不常见。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蘸金汁的箭头插入敌人的身体后,造成的伤口在当时也非常难处理,虽然致死率并没有带金汁的箭伤那么高,但也省去了繁琐的工序。
当弓箭的箭头进入人体的时候,如果运气不好,割破敌人的大动脉,敌人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如果巧合插入眼睛,没有夏侯惇那样的运气,也会痛苦而死。
箭头插入躯干或者内脏,情况最是危险。插入内脏会造成内脏破损,如果不拔掉箭头,就会因为金属伤导致感染,伤口无法愈合。如果取出箭头,则内脏会受到二次伤害,而这样的二次伤害将造成大量内出血,以古代的医疗手段,很难抢救。
如果伤口在躯干部位,也要面对一样的情况,拔取箭头是生还的首要途经,也是造成二次伤害的重要途经,不拔箭头或许人还好好的,一旦拔除,或许就此殒命。
反倒是人的肌肉部位中箭会好处理一些,因为肌肉的伤口会是一个开放式的伤口,方便古代人消毒处理,当时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或许就是用火烧吧,不仅止血,也能消毒,但是这种烫伤、烧伤最终能否痊愈,也就只能看命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箭后伤口并无大碍,但是取出的箭头残留了杂质在伤口内,当时并无大碍,但是伤口却在“偷偷”发炎、化脓,细菌大量繁殖,当这样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伤口就会二次崩开,这也就是史料中常常提到的“伤口崩裂而亡”。
什么情况箭头淬毒?毒箭,最早的时候还是出现在狩猎时代,弓箭的出现虽然提升了先民的攻击力,但是对于一些猛兽来讲,当时那种程度的弓箭攻击,无异于“挠痒痒”,能够捅破表皮就已经非常不错,想要对大型猛兽致命,则有些痴心妄想了。
据说在南美洲有过一个印第安男子,带着一个削尖的棍子去捕杀洞中的野猪,结果在搏斗过程中,碰断了一处洞口的植物,植物的汁液洒到野猪和印第安男子的身上,随即双双毙命。
这便是剧毒的力量,后来有人发现他们,搞明白植物剧毒的原理,便想到用这种植物的汁液涂抹到武器上进行捕猎。
其实,不仅仅是印第安人,也不仅仅在南美洲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地方在狩猎时期都是这样发现毒物并且加以利用。
将箭头淬毒,便是那时候开始,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猎杀猛兽,后来才用于部落间的争斗,知道用于战争。
不过剧毒的植物毕竟有限,想要大批量使用也不现实,这也是大规模战争无法批量使用的原因之一。
古时候的人不仅会利用植物剧毒,也会利用动物剧毒,比如新几内亚东部的土着,他们就会捕一种有毒的鱼,然后利用鱼身上携带的毒,制作毒箭或者毒矛,增加捕猎的效率。
当然了,在中国也有许多民族会这种技术,而且更为先进。
黎族就擅长利用眼镜蛇毒液和蟾蜍胆汁制作毒箭,他们会用两种毒液加上毒草先炼制成丹药,再用这种剧毒丹药与箭头一起放在沙锅中炒炼,如此一来,这些箭头就变成“见血封喉”的毒箭了。
傈僳族也非常厉害,他们会将毒箭装在熊皮制作的袋子当中,防止毒箭意外伤到自己和他人,不要小瞧这个熊皮袋子,它除了是隔绝毒性的箭袋,还是一种能力的象征,如果你见到哪个傈僳族的猎人挎着这样的熊皮袋子,一定要对其很尊敬,因为这说明他已经具备猎熊的能力了,是个超级猎人。
所以,在战争中虽然会有战士借金汁增加威力的时候,但是更多时候并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弓箭淬毒主要是古代人应用在猎杀大型猎物的时候,当然也有一种情况会使用,那便是古代的刺客,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将对方一举击杀,所以会采用淬毒增加成功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荔枝入画,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