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队伍里的常胜将军很多,其中,吴信泉以“能打仗、 会打仗、 智勇双全”而闻名。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旁人评价其无坚不摧、无敌不克。
浏览将军指挥参与的大小战役,一个“爽”字概括所有,可抛开战场上的那些传奇,吴信泉的感情生活,又充斥着满满的“甜”。他与夫人俞惠如一见钟情定终身,风雨相随五十载,令人艳羡。
1912年3月26日,吴信泉出生于湖南平江长寿街何家段的一户贫苦家庭。
吴家共计五口人,其父母,大哥和小妹,他在家排行老二。
父亲母亲务农为生,田是交了租金向地主租赁来的,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有了收成后,也还是赚不到几个钱,更别提养活一大家子人。
他的大哥,打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父母为了照顾这个儿子,劳心伤神。
为了不让吴信泉和小妹吃苦,吴父在将军幼年的时候,就把他过继给了六伯,把小妹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
有了六伯的照顾,吴信泉念过两年的私塾,展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
因为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吴信泉勤奋刻苦,先生交代的书认真的背,还写得一手好字。
做完功课时,将军总会主动为父亲分担压力,放牛、捡狗粪、打柴禾等农活,他都能做的妥帖。
好景不长的是,六伯患病逝去后,吴信泉无人供学费,被迫辍学。
曾经,教书的那位夫子夸吴信泉:“这伢子读书肯用心,将来定有出息。”
可那时候,吴信泉看不到自己的出头之日。
不能继续求学,年仅9岁的吴信泉就开始学习种地插秧,一年四季都“泡”在水田里。
春夏倒还好,顶多脚上溃烂,一到冬天,脚就冻成了青紫色,皲裂了还是要下水,疼得不行。
再加上长期的超强度劳动,年纪轻轻的吴信泉,居然患上了腰腿病。
父亲没钱给他医治,他只能熬,熬到伤口自己痊愈的那天。
即便是如此,吴家仍旧穷得叮当响,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
1927年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农民运动风潮,湖南受到影响,风刮到了将军所在的小村。
马日事变后,将军为了改变穷苦人民现状,加入农民协会,参加赤卫队,并于1930年6月正式成为红军一员。
他在龙岗、白沙、建宁、沙县等战斗中,上阵杀敌,负过两次重伤,后历任红军班长、参谋、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特派员、红3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
投身革命,是吴信泉命运的转折点。
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他已经24岁了。
八年抗战打响后,吴信泉调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旅,担任政委。
1940 年 8 月上旬,他率部进驻安徽省泗县魏营区,与俞惠如有了第一次的见面,这一面过后,他的爱情之花也徐徐盛开。
那日,魏营区的领导恰好去了县里开会,招待工作没人做,活就落在了俞惠如的头上。
当时,俞惠如是地方工委的委员,兼任妇救会主任,办事效率高,口才还特别好。
欢迎会上,两人先后上台发言,俞惠如没有带发言稿,却出口成章,讲起话来毫不怯懦,吴信泉对她很是欣赏。
大会结束后,为了让新来的战士住的舒服,她专门到处巡视了一番,碰到了在外散心的吴信泉。
借此机会,将军邀请俞惠如到他的居所小坐片刻。
进屋以后,吴信泉打开了话匣子,先是对俞惠如今天的辛劳表示感谢,后又问了问她的家庭情况与早年的经历。
一问一答下,将军了解了,眼前这个女孩12岁就参加工作了,如今16岁,已经能独当一面,着实了不起。
短暂的交谈后,两人分别,各自忙去了。
俞惠如晚年时期回忆起他们的初相识,言语里带着些不好意思,对记者朋友们说:“后来信泉告诉我,就是这次相见,他就开始爱上了我。”
在与八路军接触的日子里,俞惠如对部队的思想与主张深表认同。
巧的是,第二旅政治部宣传队的办公地点,正好分配到了她的院子里。
每日,她看着八路军战士们忙里忙外,不是外出打鬼子,就是排练新的节目。
耳濡目染之下,她动了参军的念头。
同月月末,她向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递交了自己的参军报告,获批后,入二旅宣传队担任分队长。
这么一来,吴信泉和俞惠如,成了上下级。
俞惠如儿时喜欢唱歌、演讲,工作经验丰富,有了她的加持,各类文艺节目百花齐放,抗日戏剧一度欣欣向荣。
有的时候,作为政委的吴信泉,偶尔会来观看宣传队的演出,提出指导意见。
一来二去的,两人的关系日渐熟络,尤其是俞惠如担任主角的《农村曲》赢得部队指战员和群众的赞誉后,吴信泉终于按捺不住,向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吐露了自己想要恋爱成家的想法。
李雪三一听到战友开窍了,心里头乐呵呵的,连忙应声道:“好,好,好,非常好,我去找她谈。”
谈了什么呢?李主任向俞惠如介绍了吴信泉的童年际遇,还把之前上战场的英勇事迹一一罗列出来,并打包票地说,吴政委忠厚老实,是一位优秀的指战员。
第一次牵线,俞惠如没有立即同意。她想,优秀的指战员不一定是优秀的革命伴侣和丈夫,她可不愿意嫁给一个大老粗。
不过,为了公平起见,她也没有一下就否定吴信泉,反而特地留意了他一段时间。
她发现,每每碰面,吴信泉总是很热情的给她打招呼。
闲暇时间,他不会只呆在营地不出来,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经常一起在操场上打篮球。
宣传队的排练,他一如往常般地抽空来看,有一次还为队伍的演出伴奏,吹口琴技术也很好。
他也没有架子,每天早上要跑操,他从未缺席,从各方面来看,都是良配。
这样一个人,这么会是大老粗,俞惠如把心中的大石头放下了。
没有成见,俞惠如看吴信泉越发顺眼,原本,将军就是浓眉阔嘴,身材魁梧,更何况情人眼里出西施,俞惠如也觉得,吴信泉长相英俊,便默许了这桩婚事。
第二次牵线,当李雪三再次提出吴信泉的心意时,俞惠如不再犹豫,答应了下来。
1940年12月22日,两人在阜宁县天赐场镇结了婚。
整场婚礼很简朴,没有摆婚宴,只发了喜糖,俞惠如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吴信泉用口琴伴奏,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第二天,宣传队为新人拍了一张结婚照,俞惠如将照片寄回自己的老家,父母亲高兴的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在此之后,夫妻二人风雨相随五十载,吴信泉上战场获得了战利品,如果是好吃的,就会带回去和夫人一起品尝。
俞惠如跟随其转战,老乡送她的鸡蛋,她自己舍不得吃,总是要留给吴信泉。
战争年代,聚少离多,每次分别都当成永别,两人生病了,总是不忍让对方担心,常常互相瞒着。
好在,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笑着看到了新中国的建立。
将军夫妇共孕育子女10人,6男4女。
头胎时,俞惠如难产,生了一天一夜也生不出来,却在听到丈夫马上赶来的消息时,安了心,孩子也平安降生,取名为吴重阳。
丈夫在前线打仗,俞惠如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获得的诸多功勋,里面也有俞惠如的一份功劳。
1990 年12月22日是吴信泉与俞惠如结婚50周年的纪念日,孩子们为了尽孝,举办了一场庆典,邀请了吴信泉的许多老战友前来。
夫妇俩的媒人李雪三到场,提了贺词,如下:
英雄佳人巧相会,郎才女貌天仙配。
战争年代同生死,和平时期紧相随。
将军征战智谋多,巾帼治家有方圆。
恩爱夫妻五十载,庆祝金婚理应该。
大家举杯同祝贺,天长地久如松鹤。
用俞惠如自己的话来说:“我和信泉的感情很好,信泉真心实意地爱我,我则不仅仅把他看做我的爱人,更视他为我非常敬佩的首长、同志和战友。”
吴信泉逝世后,将军夫人花了10年的时间,将丈夫一生的故事写进了《战将吴信泉》、《朝鲜战场1000天——39军在朝鲜》、《吴信泉将军》三本书里。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5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