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诸葛亮一辈子最大败笔,培养4个错误的人,亲自葬送蜀汉江山

凡人侃史 2023-09-22 13:15:02

看过风云雄霸天下的朋友,相信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成也风云,败也风云”,其实,这话放到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上也是非常适用。众所周知,刘备在早期,四处吃败仗,被袁绍欺压,被曹操软禁,甚至是遭到了公孙瓒的冷眼,以及刘表的猜疑,总之他刘备在前半辈子是过得非常的恼火。

还好,在公元207年末,刘备终于发现自己智商,谋略的不足,终于决定要请出大神诸葛亮。想让孔明先生下山帮助他,完全匡扶汉室的梦想。在孔明先生下山帮忙之后,刘备迅速占领荆州4郡,最后还在6年之内拿下成都,在11年之内夺取汉中,打败曹操,占据三分天下。可以说,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诸葛亮帮助刘备完成匡扶汉室天下的过程之中,诸葛亮也犯了不少错!诸葛亮一生虽然竭尽全力,为刘备匡扶汉室的最终目标而奋斗,但是他却培养了4个不该培养的人,培养了他们4个人,也就暗暗为蜀汉的灭亡种下了种子…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一个典故。《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有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这段记载乃是刘备在临死之前,提醒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否则可能会坏了他蜀中的大事。然而,孔明却不以为然,在北伐之时,重用马谡,让其镇守街亭,然而街亭很快被曹魏名将张合,给端掉了。培养并重用马谡,乃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错误。

马谡,也是诸葛亮第一个不该培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失街亭。诸葛亮必须要负主要责任,因为在刘备临死之前再三强调,不能大用马谡,然而诸葛亮却不听取刘备的劝告,最终导致街亭丢失。倘若,当时换成魏延、吴懿,或者是王平担任主将,就完全可以保住街亭10日之内不会被攻陷。

然而,马谡这个没有打过仗的半桶水,竟然违背诸葛亮的军令,上山扎营,最终街亭不攻自破!街亭的失守,除了马谡无能之外,那么就是诸葛亮的自以为是了。不把当年刘备的话放在心上,最终自食其果,饮恨无穷。

那么,除了马谡之外,诸葛亮第二个不该培养的人是谁呢?此人正是魏延的同乡,他就是董厥。或许说到这个董厥,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此人。他难道是一个无名小辈吗?其实则不然,他也是诸葛亮所培养的人。而且,董厥也是诸葛亮在世之时,非常看重的人。

《三国志/诸葛亮传》之中有记载,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在这段史料记载之中呢,说的就是他诸葛亮夸赞董厥有才华,是一个值得提拔并且培养的人。由于得到诸葛亮的肯定,董厥的仕途得到飞一般的进步。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董厥凭着过人的才华,加上之前又是诸葛亮所器重的人。很快,董厥便被朝廷任命为尚书令。分管蜀汉朝廷的政务,但是董厥在位期间,他却没有做好榜样。

众所周知,蜀汉朝廷在后期,政治、军事,都有所下滑,最终被曹魏找到机会,一并灭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后主无能,宠信黄皓。然而,此时作为蜀国尚书令的董厥,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让刘禅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特别是在公元261年,董厥直接做上了辅国大将军的位置。这个位置,职高权重,对于蜀汉来说,他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的。他如果,只是混吃等死,那么蜀汉将有可能会被他人吞并。所谓辅国大将军,无非就是在君主迷失方向的时候,提供可发展的战略。在君主不理政事的时候,可以在旁提点君主,让其回归正轨。

然而,他董厥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却没有尽到一个辅国大将军的职责。完全是有负于诸葛亮当年的培养,信任。

除了马谡与董厥之外,诸葛亮还培养了3个不靠谱的人。接下来,便看一看第三位培养错误的是谁?此人不是外人,他正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咦!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便会提出疑问,因为诸葛亮去世之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刚8岁。如此孩童,他诸葛亮又怎么能培养呢?

的确,诸葛亮在有生之年,由于常年在外征战,确实很少教育自己的儿子。更谈不上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但是在孔明临死之前,他却专门为他的儿子写下了一篇文章。在历史上称之为,《诫子书》。

诸葛亮当年所写《诫子书》,如今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材,足见,诸葛亮所写的这篇名为《诫子书》的作品,的确是含金量非常的重。它足以育人,足以让人成才!但为何诸葛瞻他却偏离了方向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诸葛瞻,此时虽然只有8岁,但是他已经袭爵武乡侯了。而且,在蜀国他诸葛瞻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尤其是在其17岁时,迎娶了刘禅公主之后。诸葛瞻的地位更加显赫,老丈人刘禅还任命他为骑都尉。《三国志》: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这乍一看是年少成名,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其实,则不然!上文提过,诸葛瞻的爵位乃是世袭。说白了,就算你没得什么才能,也会得到这个爵位。这也是官二代的天然优势,后来,诸葛瞻的才华,在文方面不足以扶危,而在勇方面不足以拒敌。不过,这完全不影响他在蜀汉百姓心中的地位。

《三国志》: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从这段记载之中便可以看出来,当年诸葛亮要儿子,平淡做人,平静学习。在其中有一句话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就是学习是需要一个宁静、清淡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下才可能会产生出下一个卧龙,才会成就一个才人。

但是,在儿子诸葛瞻身上,他更多的光辉是父亲给他带来的。

在公元261年,诸葛瞻这个时候已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任卫将军,同时与董厥二人共同掌管蜀国政务。但是在此之时,黄皓干政弄权,他诸葛瞻却不闻不问。任由黄皓作威作福,最终也导致了老丈人刘禅越陷越深…

总的说起来,诸葛瞻、马谡、他们都是言过其实,而董厥,更是不值一提。当时,董厥作为辅国大将军,同样和诸葛瞻一样,不敢管黄皓,此乃是最大的失策、也是他最无能的体现。倘若,诸葛亮在世,恐怕分分钟就要了黄皓的小命。

那么,第四个培养错误的人又是谁呢?其实,此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姜维。

众所周知,姜维乃是诸葛亮临死之前的兵法接班人,换句话来说,日后蜀国的军事大权,将会是姜维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兵法传给姜维呢?很简单,姜维深懂兵法,而且会把兵法用活,比起他的大师兄马谡,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用这样一个会打仗,勇武、有头脑的人,这难道不是最佳的选择吗?那为何说,培养出姜维,乃是诸葛亮的错误呢?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众所周知,在诸葛亮临死之时,他便已经想到。今后的蜀国,要么被魏所灭,要么灭了魏。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会是必然的趋势。毕竟,自己这么聪明的人,都没有占据曹魏天下。后来之人,又怎么可能会比自己更强?从而灭了魏呢?

而培养姜维只是出于自保,更多的是仍然采取之前的战略。“联吴抗曹”,只有集两国之力,共同夹击曹魏,使曹魏土地、人口、兵力,拥有更少,再找机会,徐图二国。方有机会,一统天下。不过,对于蜀中的掌权人,还有辅国军师、将军,都要不输于先人才行。

对于上述要求,姜维可以勉强占一个。但是,蜀国却不具有像先人刘备一样,圣明的君主。这是最致命的,刘禅虽然无能,但是手下的大臣、甚至包括了诸葛瞻、董厥等,都不给刘禅极佳的治国之策。犯了错,也没有人可以拉一把。

而姜维呢?依靠诸葛亮所留下的兵法,还有神兵:诸葛亮连弩、八阵图等。对曹魏进行了多达10多次的北伐,然而,姜维仍然没有占据上风,反而被邓艾、钟会等人打得非常被动。最终,由于刘禅听信黄皓之言,成都没有做防御军事,导致成都在短时间之内就被邓艾给打破。

在诸葛亮所培养的4个人之中,姜维算是最有才的一人,但是姜维对黄皓事件也只是提出过看法。《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看看,姜维当时还是有意识要为国除害的,但姜维只是说了说。并没有利用大将军的身份,还有军权直接要了黄皓的命。

最为主要的是,姜维在位期间,连年北伐,基本上已经耗费蜀国所有的军粮,民饷。就连兵士,也都被姜维搞得疲惫不堪!在公元263年时,蜀国的兵士,早已厌倦了战事。加上后主无能,我估计很多人都无心再战了。

而姜维之所以被敌兵所杀,跟老将廖化说的那句话,是绝对分不开的。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蜀汉的廖化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选择跟随过,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他的话,基本上没有任何水分。姜维穷兵黩武,拖垮了蜀国。倘若采取正确的战略,蜀国不会第一个被灭!

诸葛亮人生中最大败笔,相信一个错误的人,结果是怎样的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细细品来,倒有几分真谛。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杨仪和魏延这二人算得上是蜀汉后期的佼佼者,此二人一文一武,在诸葛亮存活在世之时,可谓是蜀汉北伐军中的左膀右臂。

但从二人内部关系来看,杨仪和魏延的关系却并不和睦,正如棋局上的“黑白子”一般,两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期间,蜀汉大权几乎被其独揽一身,而且高居蜀相的诸葛亮拥有着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和威慑力。

魏延

在此前提之下,即便杨仪和魏延两人心中都对对方心存芥蒂,但诸葛亮坐阵蜀汉,哪里能容得下这种“窝里斗”的现象存在,因故二人在诸葛亮生前并未有过明面上的直接冲突。但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这种积弊日久的矛盾再也压制不住了。

两人好坏的结论均取决于诸葛亮

我们从诸葛亮生前分别对杨仪和魏延不同的态度便能料想到之后这二人的结局,按照我的感受来讲,杨仪同魏延相比起来,野心丝毫不比魏延小,但魏延的狂妄程度却大大胜过杨仪。

杨仪

相比于魏延,杨仪在面对诸葛亮之时,尽显一副温顺隐忍之态。再加之蜀汉当初北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诸葛亮对二人的态度取向,对于魏延最终惨死的结局来看,杨仪似乎更适合成为害死魏延的第一凶手。

从魏延倒戈入蜀,他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再加之并不能证明魏延有造反之心,因故诸葛亮对魏延的种种克制和间接杀害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

诸葛亮的一大失误:错杀魏延

刘备早年进据汉中之时,便自提魏延总督汉中,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对于魏延这位初入蜀汉阵营的新人而言,能够受刘备此等信任,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的阶段。恰逢公元218年,刘备所亲率的蜀军于夷陵之战中大败于东吴,从蜀汉内部来看,一方面直接导致蜀汉政权大伤元气,再难举大军发动大规模战役;另一方面也促使了蜀汉政权内部权力集团的骚动不安。

诸葛亮

反观蜀汉外部局势,夷陵之战的惨败也促使了北方曹魏政权的蠢蠢欲动,但因为魏延治军有方、管理汉中得当,魏军未能趁机侵入。

“子午谷奇谋”算是魏延智谋高超的另一体现,当时诸葛亮北伐曹魏,难以决断。魏延“子午谷奇谋”一出,诸葛亮思虑良久之后,自决冒险便直接舍弃。先不讨论魏延这一千古谋略得不得当,如果当初诸葛亮当真用人不疑地采取魏延这一谋略,此计大成的话,收复中原就在眼前。

此计小成的话,就算不能一举收复中原,那也有望将雍州趁势并入蜀地,扩大蜀国疆域。只不过诸葛亮对魏延疑心太重,而且此计过于凶险,故而诸葛亮选择了弃而不用。但话说回来,就算诸葛亮认为此计适宜得当,但依诸葛亮对魏延疑心的因素在内,他依然会选择弃而不用。

诸葛亮的另一大失误:看错杨仪

我倒觉得其实依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会存在错看杨仪的这种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看,蜀汉军中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人确实已经寥寥可数了。

在诸葛亮临死前,招杨仪等人交代后事,诸葛亮对魏延只字未提。在这时,杨仪故意提醒了诸葛亮,魏延如果不听话怎么办?诸葛亮回答:可除之。

杨仪

诸葛亮生前疑似有安排马岱斩杀魏延的举动,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当然不会听杨仪指挥,因为杨仪并非魏延的直属上级。

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来看,斩杀魏延之主谋当属杨仪,而且仅此一人。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爆发。

《三国演义》中记载: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

大致意思是:杨仪你个匹夫,丞相活着的时候,你总拿丞相压我。如今他死了,谁还敢压我?

魏延

这段魏延的自白想必大家都历历在目,随后便就是马岱冲上前,伴随着一句“吾敢杀汝!”,魏延头颅应声倒地。

其实魏延并不是想造反,只是看杨仪不顺眼而已。

蜀军战败班师回朝之后,蜀后主刘禅论功行赏,“遂加杨仪为中军师。马岱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魏延

由此可见,刘禅只是封了杨仪一个中军师的职务,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但对于“诛杀魏延”自觉颇具功劳的王祎面对这样奉上却并不满足,而且抱有怨言。

《三国演义》中描述: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意思是杨仪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却未得到重赏,满口怨言。

杨仪此番话一出,真的是寒了诸葛亮和其余蜀臣的心。如此一看,诸葛亮果真是错看了杨仪,错杀了魏延。倘若魏延不死蜀汉后期何愁无大将可用,若有魏延在,蜀汉江山尚可延续数年。

在《三国志》中记载,当时魏延根本没有反叛蜀中的意思,只是想要南还!不过他的确看杨仪不顺眼,想要除掉他,仅此而已。

为何说诸葛亮的失误是栽培了2个错误的人,彻底断送了蜀国的未来?

在蜀汉的发展之中,诸葛亮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身兢兢业业,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蜀汉,但是也犯下过很多错误,比如用人方面就犯下过很大的错误。这两个人当作重点对象来培养,就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使得蜀汉走向了灭亡之路。

第一个就是姜维,其实在他担任凉州刺史的时候,表现还是挺好的,不仅安抚了蜀汉的边疆少数民族,还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农业等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凉州的经济有所增加,可以说姜维的政绩还是很突出的,可是当他成为蜀汉的核心人物。真正的掌握了权力的时候,他的举动都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他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深受诸葛亮的喜爱,诸葛亮平时都特别喜欢他,认真的培养他,希望他将来能够胜任蜀汉的工作,当他独掌大权之后,他继续诸葛亮没有完成的事业,北伐曹魏。10年之内进行了8次北伐,频率很高。但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消耗了大量蜀国的经济实力,葬送了蜀国很多士兵的生命。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他的父亲也教育过他,尽管诸葛亮培养过他,但是诸葛瞻丝毫没有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各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当邓艾带领军队攻来的时候,作为守城的将军,他负责抵抗曹魏的进攻。他没有接受部下的建议。直接让邓艾冲到了成都,导致蜀汉灭亡。他死的时候很轰轰烈烈,拒绝投降。

一代英雄诸葛亮在军事和人事上有哪些失败之处?

东汉末年,刘备起身布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最终夺取荆州,进军益州,夺下汉中,事业达于顶峰。

但此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被诛,张飞被刺,刘备自己在讨伐东吴时遭遇夷陵大败,病死于白帝城。此时蜀汉已成孤弱之势,局势已万分危急。

这时候,诸葛亮横空出世,被刘备托孤,受托辅助后主,撑起蜀汉江山。他之前向刘备献三分天下之策,助刘备成就了三分之一天下,成为万世传扬的英雄。

那么,诸葛亮果真如此英雄吗?

实际上,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见于正史《三国志》之中,所以后世对“空城计”的解读也颇有缘木求鱼的滑稽感。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更是张冠李戴、子虚乌有之事。

后人只能根据诸葛亮的《出师表》,来感知他死而后已的决心。实际上,诸葛亮如“失街亭”的马谡一样,言过其实,他于国于家并无太大功勋,反而导致了蜀国后期的衰弱。很多人认为,蜀国之败,肇始于诸葛亮。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亮在掌握蜀汉大权后,有哪些人事、军事上的败笔。



诸葛亮的用人有颇多争议,他赏罚分明不假,但亲疏有别也是真。

《出师表》中所说的费祎、董允、向宠等人都忝列高位,把持社稷。终蜀汉一朝,权柄始终掌握在诸葛亮党羽手中。而诸葛亮如此作为的理由就是兴复汉室,北伐中原。这使得诸葛亮掌握生杀大权,李严等蜀地本地将领逐渐被废黜。连年的北伐实际上无太大功绩,远没有《三国演义》所描述的给魏国带来太多的麻烦。反而使得天府之国更加疲敝,本地派与荆湘派的争斗更加严重,这直接动摇了国本。

终蜀一代,少数民族叛乱非常频繁。这不是《三国演义》所讲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武功,反而是他治国理政的失败。对少数民族侵夺太烈,这是蜀国政治恶化的表征,也是蜀国灭亡的症候。

下面举两个在人事方面的明显败笔作为例子。

第一次北伐时,首战对于蜀汉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诸葛亮竟然让没有上过战场的马谡独立统领大军,在战略要地街亭与蜀军进行战略决战,导致蜀军大败,这十分令人不解。当时他为何不用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魏延、王平、赵云等良将呢?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早知魏延与杨仪之争由来已久,他没有及时采取办法化解二人矛盾,反而在安排后事时,对人事安排做出不恰当的处置,导致魏延与杨仪二人双双败亡,蜀汉也因此实力大减。

刘备在世时,能善用四方英雄豪杰,使他们并力向前。然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却多用权谋诡计,让部下互相倾覆,这实在诚不可取。

实际上,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最大“败笔”,就是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说起“子午谷奇谋”,《三国志·魏延传》是这样的说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的计划就是带领五千轻兵和五千负粮士兵,迅速通过子午谷,抢占潼关、武关等重要隘口。从而起到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的作用。

为什么要占领潼关和武关?

魏延如果拿下潼关、武关等关中大门,这样的话,可以确保关中的安全,进而防止魏军主力迅速增援,由于魏国当时在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分散,而且并不多,后面出击的诸葛亮大可一一击破,从而吞噬潼关的西北之地,进而可以剑指中原。

从战略上来看,魏延的计划一旦成功,那复兴汉室完全不是梦。



大家都知道,魏延的计划是因为冒险性太大,才被诸葛亮否定的,那到底有多冒险呢?我们梳理一下,此计划需要满足五个条件,分别是:

一、战术上的突然性;二、行军速度;三、吴国的牵制;四、蜀军后续战略部署;五、蜀军的跟进速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