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虽然是中国古人最早发明使用的。但是,最早发现中国古代纸币的却是一位名叫科兹洛夫的俄国人。他所发现的元代纸币,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为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元代纸币的记载,而轰动了欧洲。
科兹洛夫
下面结合元钞被发现的过程,向大家介绍元朝完备的纸币制度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知道,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使用纸币了,但是,因为纸质的东西不便保存,因此,并没有纸币实物传世,后人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来了解个大概。但是,二十世纪初,一位外国探险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中国元朝的纸币实物,而轰动世界。
发现元朝纸币实物的俄国人科兹洛夫,是一位着名的中亚探险家,1908年初受俄国地理学会派遣第5次来中国探险时,在内蒙古阿拉善一座被废弃的古城——哈拉浩特,发现了元代的“宝钞”。
“哈拉浩特“古城旧址
科兹洛夫发现元钞的过程颇有点传奇,仿佛被深埋了5个多世纪的元钞就专门等着他去发现似的。
科兹洛夫费尽艰辛第一次进入哈拉浩特古城挖掘时,只找到了一些古文书、佛像、纺织品、陶瓷以及古钱币等。就在他准备离开古城的时候,才偶然在一堆沙子下挖掘出厚厚一沓灰纸。因为每一张上面都盖有红色的官府印章,科兹洛夫因此认为这是中国的纸币,就把它们装进箱子,向青海进发了。
他此行的计划是经青海湖进入黄河上游考察,但是他心中总是惦记着哈拉浩特古城,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他。于是他又折返阿拉善,再次挖掘哈拉浩特古城。这次他选择的是古城外的一座佛塔,打开佛塔后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以及各种材料制成的佛像。他足足忙碌了4个多星期,才将挑选出来的300多件佛像和2000多册书籍打包装箱运回了俄国。
这批文物的价值不可胜计,其中有两点最为引人注意:
一是有大量的西夏文图书,西夏文是党项人仿照汉文的造字法则另外创造的一种文字,西夏政权覆灭之后,西夏文就随之消失了。元朝以后,就已经完全没人认识了。科兹洛夫发现的大量西夏书籍,对于了解西夏的历史和文化自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其中还有几部西夏-汉文字典,这对释读西夏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俄国因此成了世界上西夏学的研究中心。
另一点就是盖有官府红印的古代纸币。这些纸币经过俄国学者的辨认,被确定为是元朝的纸币。虽然《元史》中记述了元代的纸币,但是,在此以前根本没有人见过元钞实物,不知道元代的纸币到底是什么摸样。当年秋天,俄国将其中的一部分在彼得堡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展出。因为这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古代纸币实物,立刻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当时正好有日本学者在欧洲考察,途径彼得堡时,就将展出的元钞拍了照片带回日本,送给了在日本的中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罗振玉随即把它们收进了他正在编辑的《四朝钞币图录》中。尽管这些照片都是隔着玻璃拍的,模糊而且没有比例,但是,这却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元代纸币的实物照片。
中国人近代第一次见到元代纸币的实物是在新疆。那是1909年正月,就在科兹洛夫到达哈拉浩特前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有一位农民进山砍柴,意外地捡到一个包袱交给了官府。官署里的人发现里面有一张“中统元宝交钞”纸币,于是又上交给了正在主持编篡《新疆图志》的新疆布政司王树柟。
王树柟
王树柟虽然在新疆作官,却是当时着名的学者,知识面非常广泛,对经学、历史、地理、金石、文字甚至对俄国、希腊的历史都有研究。他仔细检阅之后,就将这张元钞收进了他正在编纂的《新疆访古录》中,还附了一张他临摹的图。这就是王树柟比照实物亲手所描绘的“中统元宝交钞”纸币摹本,面值为2贯。并题写“收藏家所仅见也”,意思是说以往的收藏家从来没有见过这类东西。
“中统元宝交钞”纸币摹本
王树柟的《新疆访古录》因为印数很少,流传不广,所以这张很重要的纸币始终也没有被人重视。此前世上已发现的“中统元宝交钞”全是1贯面值的,面值2贯的只有王树柟描摹的这一张。可惜的是,这张2贯文的元钞实物,在王树柟画过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上面介绍的两次发现都发生在清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元钞又有四次重要的发现。
第一次是1959年,文化部在西藏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西藏的萨迦寺发现了2张元朝的纸币,一张是“中统元宝交钞”,面值1贯;另一张是“至元通行宝钞”,面值2贯。1996年我曾专门去萨迦寺考察过那两张元钞。
第二次是1960年,在江苏无锡一座元代夫妇合葬墓中,出土33张纸币,全部是“至元通行宝钞”,面值有500文和200文两种。
第三次是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修白塔时,发现1张“中统元宝交钞”,面值为10文。
第四次是1985年8月,在湖南沅陵江边的双桥镇,施工取土时挖出一口棺材,在随葬的衣物中发现一个小锦包,里面是一叠纸币,全部是“至元通行宝钞”, 共有7张,每一张一个面值,分别是:500文、300文、2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其中,30文面值的,是国内发现的元钞中唯一的一张。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清末2次,建国后4次,总共6次发现元钞的地域分布很广,并且元钞的面值也都很小。这说明元代纸币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货币,流通全国,畅行无阻。这需要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元朝使用纸币的情况。
蒙古人使用纸币,完全是受了金朝的影响。这是因为给蒙古人创制立法、度支理财的大臣,多一半都是金国的汉人。他们在金朝纸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给蒙古人制定了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
早在忽必烈称帝之前,蒙古就曾经在华北地区发行过三次纸币:
第一次是太宗窝阔台时期,第二次是宪宗蒙哥时期,第三次是忽必烈称帝之前在自己的封地发行的交钞。
这三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流通的地域不广,影响也不大。但是,第二次发行的纸币,因为被1253年奉命出使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布鲁克,记载在他写给教皇的出使报告《鲁布鲁克东行记》里了,因此成为欧洲人最早见得到纸币。
《鲁布鲁克东行记》
鲁布鲁克是这样描述蒙哥纸币的:“契丹通行的钱是一种棉纸,长宽为一巴掌,上面印有几行字,像蒙哥印玺上的一样”。
这是欧洲有关中国使用纸币的最早报道。但是,因为《鲁布鲁克东行记》是写给教皇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反而不如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大。
据文献记载,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之初,原来计划是像南宋一样,铜钱和纸钞并用。后来因为听从了刘秉忠的阴阳术数之说,认为蒙古人不适宜使用铜钱,才专门行使纸币的。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说辞,忽必烈决定选择使用纸币是由当时华北地区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这是因为首先自金代以来,华北地区的铜钱以及铜料便严重不足,铸钱的成本巨大,这是财力空虚且正与阿里不哥争位的忽必烈所难以承受的。其次,作为称量货币的白银,主要用于上层的赏赐,底层的民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加之白银价值高,使用时又需要称重验色,完全不适合百姓的日常小额交易。最后,印造纸币的成本低廉,便于操作,而且民众也已经普遍接受。同时也便于收兑华北地区各个割据势力所发行的纸币,实现货币的统一。
因此,忽必烈在称帝的当年,就颁旨开始印造纸币。在此后不及一百年的历史中,元朝曾经先后发行过四种纸币,它们分别是:忽必烈即位后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武宗时期发行的“至大银钞”,时间非常短暂;最后一次是顺帝时期发行的“至正钞”。其中,最初由王文统主持发行的“中统钞”最重要。
中统元宝交钞
王文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很受忽必烈赏识,登基后就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实际负责政务。王文统认真总结了金朝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行中统钞应该遵循的原则,大致有五条:
一是中统钞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可以在境内各处长期使用;二是各路原来发行的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流通;三是各种赋税,都收中统钞;四是以银作钞本,可以随时兑换白银;五是印钞只限于流通,不许挪作他用。
上述措施,保证了中统钞的信用。另外,元朝政府还在各路设立交钞库(或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关,同时下发新钞和相应数目的钞本银,也就是准备金。百姓持纸钞来兑换白银、用白银来兑换纸钞,或是用旧钞兑换新钞,都依数支发,每两收取手工费三分,收兑的白银就作为准备金储存在钞库。
至元通行宝钞
应该说中统钞发行之初,管理制度完善,购买力一直都比较稳定。但是,从平定南宋前后开始,元朝政府将加印纸币作为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就开始了不断的贬值。
一变于武宗的“至大银钞”,再变于顺帝的“至正钞”。两次变更钞法,都违背了忽必烈当初专行纸币的政策,试图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最终陷入了南宋以及金朝曾一再出现的钱重钞轻的通货膨胀之中,终至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可以说元朝最后的灭亡与纸币制度的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历史学界现在普遍认为尼雅即为古书中的精绝古国。
《自然之友》原文
〖编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我们刊登了吴礽(音仍)骧先生写的《河西考古之余》一文,从考古的角度谈到古代开拓西北的教训。本期,我们再转载生态作家沈孝辉先生发表在《北京观察》2000年5月号上的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们二人在同一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竟达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再次向我们证明:在我国的西北,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惨痛的历史事实。任何稍有环境生态意识的当代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你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OO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沙埋古城的确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故事,虽然经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加工改编,因而出现了许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那种警示意味。
传说古代于阗(音田)国(今和田)的北方有一个安乐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劳落迦。某日,街头突然出现一个装束奇特、相貌古怪的游方僧。曷劳落迦的国王得到禀报,居然下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掘沙扬土驱逐。于是游方僧不但化不到斋饭,反而到处遭受驱赶,只有一位礼敬佛像的忠厚长者表示关切,私下提供饮食。游方僧对长者说,由于本城居民扬沙驱赶我,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的惩罚。我走后,上天将会降下一场沙雨将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
仁慈的长者闻讯连忙四出报信,却无人相信,反遭讥笑污辱。长者见人们已经无可理喻,只好独自逃生。游方僧走后第七天夜半时分,整座城市正在梦乡,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倾刻之间埋没了这个繁荣的城邦。从此,曷劳落迦变成沙山,永远沉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没曷劳落迦的传说,并非全无根据、仅为弘扬佛法而凭空杜撰。这是塔里木历史的折射。你只须抹去故事里的神话色彩,就会发现在这个半睡半醒的传说之梦中所蕴含的可怕的真实,以及人类破坏环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谴的真谛。事实上,它显然是根据西域历史上某个被风沙摧毁的绿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么曷劳落迦究竟是丝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几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逃离曷劳落迦的长者来到一个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荣的绿洲定居。玄奘从和阗去尼雅(古精绝国)的途中曾经访问过媲摩,他也可能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过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据古籍和当地人所提供的线索,在策勒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媲摩遗址,当地人称之乌宗塔提,即“远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绝)古城遗址(汉晋至前凉时期)
我们不妨按常理来推测一下:媲摩似应距曷劳落迦不远,并且两城属于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临近的水系,同时曷劳落迦应在媲摩地下游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难查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城现已发现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和园沙。
有学者认为,曷劳落迦故地应在今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汉代喀拉墩古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仓掩埋(北朝时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维吾尔语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边上有两座高达20米的红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于田县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于阗王国历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喀拉墩古城历史上并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劳落迦古城。同样理由,曷劳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古城,何况它位于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离大漠的腹地。
丹丹乌里克遗址黄沙漫漫
依笔者所见,曷劳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发现的从未见史书记载的园沙古城。园沙古城因其周围的圆沙包而得名,城中未发现有佛殿、佛寺、佛塔之类建筑。与曷劳落迦的传说吻合。园沙古城的湮灭确与沙尘暴即环境的恶化有关。然而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存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越严重。考古发现,虽然园沙人盖房、冶炼、做饭、制造生活用品,样样都取自胡杨,但在城周围12公里的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棵胡杨的残株。情况是明显的:过量砍伐林木,破坏了沙漠生态系统,加剧了绿洲生态的恶化。尽管园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但沙化不能不是诸多推测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毕竟,古城的历史遗存已经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玛扎塔格古戎堡(汉唐时期戎堡,玛扎塔格原称通圣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乌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遗址)佛塔残迹
寻找曷劳落迦,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作;然而,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曷劳落迦究竟何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埋古城。我们只须将它们顺序排列,就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楼兰古城,位于古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干湖盆西岸,东距今尉犁县县城32O公里;
伊循遗址(即米兰古堡),位于古米兰河下游,距今若羌县县城东北80公里;
汉且末古城,位于车尔臣河下游,今且末县县城东北 15O公里;
精绝古城(今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北距今民丰县县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园沙古城,均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分别北距今于田县县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乌里克遗址距今策勒县达马沟乡北90公里;
玛利塔格古戎堡,位于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国古城,距今皮山县城东北17O公里处……
我们只须将上述古城和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都葬身于沙漠腹地;而现代丝绸之路——公路干线及其所连接的绿洲城镇,又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历史上,楼兰曾经是东西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伊循城也有通衢直达敦煌,而今均已被库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变天堑,那“商胡客贩,日奔西下”的动人画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风蚀地貌并存的荒凉景观所取代。沿着从若羌至且末的现代公路,可以见到雪峰与沙山并峙的奇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涌过了公路,直扑昆仑山的脚下。从民丰到皮山长达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进逼的沙漠紧紧地挤在了昆仑山山前的洪积扇上。强烈的风蚀沙化,迫使皮山和民丰两县县城二度搬迁,而策勒县县城则三次搬迁。古、今丝绸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远。这一铁的事实,对于自汉代以来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形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已令人一目了然,无须再作任何阐释。
楼兰古城遗址(汉代楼兰王国,公元5世纪为丁零所破)
四
所有这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连同它们创造的绚丽的文化,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无情的流沙抹掉,竟然无一幸免!
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现代沙漠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绿洲的演变,基本上遵循着不断从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两汉及晋代的古城多建于内陆河的下游尾闾(音驴);隋唐时代的古城,多建于中游;而宋元期间设置的古城,多位于现代绿洲的外围。也就是说,随着绿洲不断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节节退缩,城镇随之节节迁移,而荒漠则节节进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历史,就是绿洲退缩、沙漠扩张的历史。
将古代绿洲与现代绿洲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环境远比今人优越:那时候河流更长,水更丰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动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广阔肥沃。正因为如此,故宜牧、宜农、宜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社会早期的伊甸园。由汉至唐,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并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中铸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西域文明。
对于塔里木盆地古代绿洲城邦的废弃,西域文明古国的消逝,学界有过种种推测:如战争破坏论、瘟疾流行论、气候变干论,等等。其实,这些论说都缺乏历史与科学的根据,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发展变化过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战争破坏了人们可以重建家园,瘟疾过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谈不到废弃。至于气候变干论,也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对生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地质时期的变化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不过几千年。
古人曾夸耀的“沧海桑田”的丰功伟绩,实则留下更多的却是林草变桑田,桑田变荒漠的真实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确曾拥有过繁茂的大森林,丰美的大草原和富饶的绿洲,而“一不留神”丧失了它们,只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眨眼的瞬间”。所有这些过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绿洲中的现代维吾尔族少女。她们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历史?她们能否守住今日的绿洲?
五
安迪尔是和田地区的一座偏僻的小镇。依傍着小镇悄悄流淌的安迪尔河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行进不远便急匆匆地一头扑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怀抱。当地人流传说,在安迪尔河消失处的沙漠中,步行约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经相当繁荣的城邦,不知什么原因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座人烟断绝的死城。
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处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古城遗址。虽然安迪尔古城不可能是曷劳落迦,但是关于它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知道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么魔法,只见城门洞开,街市寂然,建筑如新,而空无一人。遍地堆放着来自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奇珍异宝.随手捡上一两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无虞。可是这些珍宝,只能供你在城内玩赏、享用,如果你想永远据为己有,把它们带出古城,那巨大坚固的城门就会自动关闭,同时阴云四合,沙暴骤起,使你无法离开。当你一旦放弃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宝物放回原处,天空即刻晴朗,城门即刻大开,放你自由出入。
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一个同“沙埋曷劳落迦”一样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许就是它的姊妹篇。诚如圣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那掩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内夫得沙漠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其实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曷劳落迦和安迪尔古城一样,都向后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米兰(伊循)古城遗址(唐代汉唐时代)
古代文明终因认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覆辙“惊人相似的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仿佛那遍地黄沙一夜之间都化作了满地黄金,有的报纸竟出现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样耸人的标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和舆论误导。实际上,中国的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今日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就会像塔里木民间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样,西部将“城门关闭”、“沙暴骤起”。那时候,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再去沙丘下面寻找我们在21世纪留下的当代“曷劳落迦”,并演绎出一段新的“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故事呢?
俄国地理学会马上判断出这座死城的重要价值,当即命令柯兹洛夫放弃四川之行 闻名于世的黑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25公里处的古弱水河东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军官柯兹洛夫率领的「 ”蒙古—四川探险队”在阿拉善沙漠发现了「 ”死城哈拉浩特”。当他们迈进城门第一步后,长睡了数百年的黑城就此被惊醒。俄国人进城后随处挖掘,很快就有了丰厚的收获,所得文物达百余公斤之重。这批文物立即被运往圣彼得堡。俄国地理学会马上判断出这座死城的重要价值,当即命令柯兹洛夫放弃四川之行。于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险队第二次进入黑城遗址,雇佣当地民工进行发掘,结果又获得大量的书籍文献、佛画塑像及各种用物。 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池,居然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它又是如何变成死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数百年后又突然复活?这无数的谜吸引我与友人踏上了寻访黑城遗址的旅途。 秋日的黑城遗落在荒凉空旷的戈壁上,已带有肃杀之气的秋风掠起阵阵沙雨,如利刃般削割着千沟百壑的城垣。孤独的佛塔、死寂的废墟、剪影般的残壁、遍地的瓦砾,交织成一幅凄美幽深的历史画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开。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是屯垦戍边的将士与边民活动的区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汉代烽燧遗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红城子遗址与之遥相隔望。在它的东南,开发于汉代的屯田区曾经是土质肥沃、水草肥美的绿洲。魏晋以后,崛起于西北的党项族经数代经营扩张,于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国家政权,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西夏在全国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治所黑城的「 ”黑水镇燕军司”即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鹘,又是河西走廊连接北漠的重要枢纽,其在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纯时期,蒙古族开始兴起并日益强大,对西夏构成了致命威胁。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纳仇人及不送还人质为由,亲率蒙古大军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沦陷,同年西夏国亡。 马可·波罗近似白描的语言,传递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营利的民风习俗,又透视出当时黑城自然资源的优裕 元代继续经营黑城。据考古发掘报告介绍,黑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叠压在一起,外围大城为元代扩建,小城的创建年代则早于元代而晚于汉代,所以应当是西夏时期建筑的黑水城址。13世纪后半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离开热闹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后,北行来到黑城。他这样记述了他所见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 ”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颇有骆驼牲畜,恃农业牧畜为生,盖其人不为商贾也。其地产鹰甚众。”此时距西夏亡国后近半个世纪。近似白描的语言,展示了黑城在两个朝代间的生命延续,传递出它所特有的渊源于宗教的淡泊营利的民风习俗,又透视出了农牧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的优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语「 ”黑水”的音译)路,立总管府,治所黑城旧址。元代对亦集乃城进行了规模要远大于西夏黑城的扩建。城内的官署衙门、佛坛寺庙、街巷民居、店铺列肆,显现了继西夏黑城后城市功能的完善与经营范围的扩大。在设立亦集乃总管府的同年,总管忽都鲁又经奏准,动员军民、僧人合力开渠垦田,继续经营这片自汉代即已开发的绿洲。 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满亲和力的城市。在近7个世纪后出土的文书中,一份请柬记载的内容饶有趣味:「 ”谨请贤良制造诸般品味,薄海馒头锦妆,请君来日试尝,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马二。”店主马二发出请柬,诚邀城内贤良来店品尝自制食品。语言平实,行文押韵,这个城市中的生活细节跃然纸上。 沙俄军官柯兹洛夫用40匹骆驼从黑城废墟运出了个保存完好的图书馆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势力屡屡扰边,朱元璋发兵三路出塞征讨。征西将军冯胜取西道入甘肃,一路拔城陷池,势不可挡。兵临亦集乃城,守将卜颜帖木儿受降。同年,明置嘉峪关,缩小北控范围,关外不复经营。 据考古发现,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铸造的铜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该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断绝,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灭顶之灾。人们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终被废弃而成为一座死城。从此,这座生命力曾长达300余年、见证了两个朝代嬗变的孤城,与楼兰古城一样,在大漠中一任岁月侵蚀,黄沙遮面。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过了500多个春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 *** 官员对本土西域文化蕴藏的漠然与亚洲及西方陡然兴起的「 ”西域热”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他们对异域物质文明及金钱的倾羡,又使西域之门为外人洞开。缘此,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强烈探险与考古欲望的异域人接连不断地走进西域深入腹地,甚至从容不迫地攫取这里丰富的历史遗产。 沙俄军官柯兹洛夫两次进人黑城遗址取得了重大收获。1926年,已荣膺俄国、意大利、英国地理学会奖章的柯兹洛夫这样叙述他在黑城所获之丰:「 ”19年前曾从黑城废墟运出了40驼,骆驼运出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计有2.4万卷。” 柯兹洛夫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对在西域活动已久的考古学家无疑引发了更为强烈的欲望。1915年,第三次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的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追随被他称为「 ”欧洲第一探考家柯兹洛夫上校”之后,率中亚探险队进入黑城。具有丰富考古学知识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统发掘,必定会进步发现考古学的宝藏。于是黑城再次遭遇了异域人的挖掘, 230余册汉文古籍与数百页西夏文书为其所获。 1923年,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兰登·华尔纳,也步柯兹洛夫与斯坦因的后尘,怀着急迫的心情来黑城寻宝。但令他懊丧的是,这片废墟中的遗产似乎已挖掘殆尽,10天中他只找到了几件壁画残片与几只陶罐。 正如自额济纳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孕育了简牍学一样,黑城出土的文献已成为西夏学创立并发展的重要母体 1927年9月27日,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合组的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黑城。考察团由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博士与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教授任团长。 中国学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现。在充满科学热忱的学者的目光注视下,已承受数百年强劲西风扫荡的黑城,呈现出的是饱经风霜的苍凉之美,于是佛塔、门楼、圆顶 *** 寺,都成为极富绘画天赋的斯文·赫定的速写对象。 黑城的历史遗产无疑是丰富的。1983年9—10月与1984年8-11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组成的考古队,两次在黑城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书与其他文物。文书文字多为汉文也有一部分为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还有少量藏文、八思巴字等文字。文书种类有公文、契约诉状、帐册、书信、宝钞、柬帖票引,另有典籍图书、佛经等。这些文书典籍及其他文物,所涉学科甚广,考古、历史、语言文字、文学、宗教、民族、农业交通、纺织均在其内,为今人认识西夏、元代的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黑城所出土的丰富的文献资料,为神秘王朝西夏的历史研究,打开了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 西夏文字笔画繁冗,素有「 ”绝学”之称。1909年,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伊凤阁在整理堆积于地理学会一间屋子里的黑城文献时,发现了迄今唯一一部汉夏对音常用字手册《番汉合时掌中珠》,由此破译了释读西夏文字之谜。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前苏联、中国、日本的西夏学者的艰苦努力,西夏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32-1934年,我国西夏学研究泰斗王静如撰写出版了《西夏研究》1—3辑,荣获法国东方儒莲奖。前苏联著名西夏学者克恰诺夫潜心研究黑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新定律令》,历时近20载,写出4卷本巨著,为西历史研究填补了重大空白。正如额济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孕育了简牍学一样,黑城出土的文献已成为西夏学创立并发展的重要母体。 黑城标志性建筑「 ”整旧如新”的外观,在蓝天、黄沙的反衬下显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黑城,也许难以再发掘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物了。然而这座小城曾经承载过的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个面对它的人,内心都充满了生发于历史的沧桑感与凝重感。 走出黑城,但见该城标志性的建筑——西南角的圆顶 *** 寺与西北角的覆钵式佛塔两相对望,「 ”整旧如新”的外观在蓝天、黄沙的反衬下显得格外刺眼,真实自然的古旧原貌已荡然无存。形状的规整与色彩的新丽,与城内其他遗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历经岁月磨砺的完美和谐出现了如此难以弥补的裂缝,令人扼腕痛惜。 1927年9月27日,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结束当天的考察离开黑城时,圆锥状的灌木丛有规则地延伸着,人们如同行走在植物的回廊之中,两旁的柽柳数不胜数。与此同时,无数的死树也随处可见。而现在我们离开黑城时,满目只是戈壁、沙砾、枯枝、死树,生命的气息仿佛如此遥远,死亡之神却似触手可及。在已然降临的暮色中,渐渐远去的黑城死一般地沉寂。 在已经流逝的近千年中黑城走过了诞生、发展、嬗变废弃、沉寂的历程,而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初,黑城历史的无数细节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新的世纪,它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在生态环境令人产生巨大忧患的今天,戈壁西风日益强劲沙化推进愈发加剧,倒地的胡杨不断增加,无水的额济纳河道依然龟裂。 北漠中的孤城,不奢求你能绿洲再现,唯愿你能永世长存。
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人迹罕至,环境异常的荒凉、凶险。然而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古楼兰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近3000,真可谓是一泱泱大国。古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东西交通的门户,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桥头堡。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楼兰古城有着极盛一时的历史和灿烂的绿洲文化。奇怪的是,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7世纪时,唐玄戕取经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廊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队考察罗布泊,差些全军覆没,因而宣称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蒙难失踪,更给这座古城蒙上一层神秘可怖的面纱。近年上海的“独行侠”余纯顺历时8年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倒毙罗布泊荒漠,又给蒌兰古城平添了几分凄凉和悲壮。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楼兰遗址究竟在哪里?楼兰的自然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楼兰有些什么文化遗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关注的问题。楼兰也是中外探险爱好者憧憬向往的神秘之地。
楼兰古城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导致河流改道,风沙侵袭,被掩埋于大漠中的。本世纪初,因为斯文·赫定的维吾尔族向导艾尔得克为找回丢失的锄头,于无意中让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从而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世界各国的考古家、探险者蜂拥而至,他们在楼兰古城地区发掘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还有汉简、汉文书、丝织品、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还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并据该文书又发现了附近的“海头”故城,并发表了一些专著。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也到楼兰发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发表了专著《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解放后,我国组建过多批现代化的考察队伍真诚楼兰考察,现清楚查明,楼兰古位于东经80度55分12秒,北续40度30分57秒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千米,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东北区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佛塔残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西南区有当时的官署——三间房遗址与一些小院落。古城内,盖房用的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古城及其周围还有古烽燧、粮仓、古墓等遗址。在楼兰古墓沟还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尸——“楼兰美女”。楼兰古城内目前尚遗存陶片、毡片、古铜钱、古兵器、丝绸碎片等众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寻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为一名“考古发现者”。
神秘的楼兰强烈刺激着国内外游人的探险欲望,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楼兰探险热潮,各国探险队纷至沓来,其中尢娄日本朋友热度最高。1998年春节数十名上海探险者踏着上海独行侠余纯顺的足迹来到楼兰,在东方“庞贝城”渡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新年,个个激动无比。
楼兰探险异常艰险,地表崛起的盐壳和错综复杂的风蚀“雅丹”地貌,极其艰队难行,越野车每小时平均只有前进二三千米,平均每两分钟汽车就得转三个急弯。罗布泊地区的地貌广达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这里天气冷热变化急剧,夏季午后气温上升至摄氏三四十度,燠热难耐,而凌晨气温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无比。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仅1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可达3000多毫米,蒸发远超过降水二三百倍,奇旱无比。这里风沙肆虐,沙暴滚滚,堪称禁区。然而有险才有奇,神奇的罗布泊、险峻的雅丹龙城地貌以及各种沙漠奇景为楼兰探险倍增了许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险者终身难忘。
楼兰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楼兰古城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任依稀可辨。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乘东则是罗布泊/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群中。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 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
古楼兰又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 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 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7 世纪时,唐玄奘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 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
19世纪末,斯文赫定率一支庞大的驼队来罗布泊考察, 深入罗布泊不足10公里就遭风沙袭击,百十号人几乎丧失殆尽,仅一人幸免于难。 从此他定称:“这里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1980 年5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的蒙难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更给这座古城蒙上了神秘可怖的面纱。楼兰究竟是怎么消失的?楼兰一直是为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们憧憬的神秘之地。
19世纪初斯文赫定发现古城后,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 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险队;1910--1911日 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险队。
这些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 出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
楼兰古城大事记
1900年,深埋在沙海之下消失了1500年的古代城市楼兰和它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让世人惊诧不已。
1901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发掘楼兰城内13个点,获取大批汉魏和罗马古钱币、具有中亚希腊化风格的建筑木雕、两枚木简、大量魏晋木简、精美的中原丝织品等150余件。
1906年和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到楼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他将楼兰遗址逐个编号,初次揭开楼兰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获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发掘了两具楼兰男性头骨,并经英国人类学家基恩证实为欧洲白种。
1927年,斯文·赫定组织中瑞西北考察团再次楼兰之行。考察队员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个支流找到一大批楼兰古物,并发掘出一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着华贵,被称为“楼兰女王”。这片被伯格曼称为“小河”的废墟。
楼兰古城
楼兰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楼兰古城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任依稀可辨。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乘东则是罗布泊/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群中。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 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
古楼兰又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 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 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7 世纪时,唐玄奘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 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
19世纪末,斯文赫定率一支庞大的驼队来罗布泊考察, 深入罗布泊不足10公里就遭风沙袭击,百十号人几乎丧失殆尽,仅一人幸免于难。 从此他定称:“这里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1980 年5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的蒙难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更给这座古城蒙上了神秘可怖的面纱。楼兰究竟是怎么消失的?楼兰一直是为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们憧憬的神秘之地。
19世纪初斯文赫定发现古城后,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 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险队;1910--1911日 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险队。
这些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 出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