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开创了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多年,局势异常惨烈,李渊的犹豫不决客观上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结果,直至玄武门之变爆发。那么,原本势力更强大的太子李建成为何会失败的这么彻底呢?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集团势力要强于李世民集团,第一,李建成有李渊的支持,李渊尽管有过培养李世民来牵制太子的意思和举措,但归根到底依然是要把皇位交给李建成的;第二,李建成朝廷大臣势力更强,李建成以太子的身份协助唐高祖处理朝政,与三省六部、朝廷官员关系密切,朝廷重臣魏征、裴寂、王珪、韦挺、李纲、窦轨、冯立、谢叔方、唐宪、薛万彻,等等,都是支持李建成的;第三,李建成长期坐守长安,相比于常年在外征战的李世民,太子更容易控制长安城。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重要资本和优势是军方势力强于李建成。 李建成之所以会在皇位争夺战中惨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麾下有五大心腹不在长安,给了李世民突发制胜的机会。
第一位:王珪
唐朝建立后,李渊就派王桂到李建成身边做参军,成为李建成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彼时,李建成集团杨文干造反,李世民派兵镇压,王珪受到连累被流放外地,玄武门之变时并不在长安。李世民登基以后将王珪召回重用,后来还成了宰相,可见王珪的能力有多强。
第二位:罗艺
罗艺归顺大唐后被赐李姓,封为燕郡王。罗艺与李建成关系密切利益共同体,共同对付李世民。突厥侵犯大唐时,因为罗艺在北部边疆威名赫赫,李渊派他镇守泾州对抗突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罗艺担心过往和李世民的过节而遭到迫害,起兵叛乱,最终被部下所杀。第三位:李瑗
李瑗是李渊侄子,担任幽州都督,是李建成党羽。玄武门之变后,李瑗担心李世民迫害,起兵叛乱,被李世民镇压,李瑗被部下所杀。
第四位:韦挺
韦挺少年时就和李建成关系极好,大唐建国后,一直和李建成对抗李世民。因杨文干谋反受到牵连,韦挺同样被罢官流放。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召回朝廷。
第五位:冯立
冯立是太子府将军,李建成封他为翊卫车骑将军,是李建成身边得力的将军。玄武门之变时,冯立虽然身在长安,李建成不听冯立建议,执意孤身前往玄武门进攻。冯立得知玄武门发生兵变以后,帅军攻打到玄武门,士兵们看到李建成被杀,起士气涣散撤退。李世民登基后不仅豁免了冯立,还任命冯立为广州都督。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事发现场, 李世民携一众猛将早早埋伏在玄武门,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后,李世民眼疾手快,“嗖”的一箭射中在李建成身上,李建成应声倒地。
李元吉眼看哥哥中箭,立即驱马逃跑,却被尉迟敬德当众射杀,而后也瘫了下去。
这场决定天下走向的事变,在后世的史书记载之中,是李世民不得已而为之的反击,而李建成、李元吉也多以荒淫无道的形象流传。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玄武门之变的1300年后,敦煌出土了一块唐朝开国大将的墓碑。
在这块石碑上详细记录了当年的事变真相,让人们重新了解了李建成的形象。
那么,真实的李建成是什么样的?而他身为当朝太子,在初唐的玄武门之变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有关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李家在乱世中的崛起说起。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因隋炀帝因施行暴政尽失人心,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隋朝如即将倾覆的大厦,摇摇欲坠。
旧王朝即将覆灭之际,亦是新王朝崛起之时,因此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趁机起兵,扩大势力,向皇位发起冲锋。
而这其中,就包括唐国公李渊。当时李渊是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换言之,他原本是隋炀帝的臣子。
不过李渊并非迂腐之人,他深知隋朝政权早已腐败不堪,百姓更是怨声载道,继续效忠这样的王朝显然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于是,他决定采纳身边谋臣的建议,在晋阳起兵反隋。晋阳起兵之时,李渊的身边早已聚拢了一批能臣悍将。
不仅如此,李渊还有四个威猛的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夭。
李建成作为李家长子,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于是早在晋阳起兵之前,李渊就开始锻炼他了。
李建成一家当时居住在河东,李渊为了给日后霸业网罗人才,便命令李建成携弟弟李元吉,“于河东潜结英俊”。
从这个“潜”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李渊对于起兵夺取政权一事,早有预谋。
而他之所以派李建成负责此事,一方面是想考验下儿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让儿子得以历练,广结人脉。
李建成从小被作为长子培养,自然也不是草包,他不仅不辞辛劳,还能“卑身下士”,将父亲交代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李渊对于这个谦逊有礼,颇受“好评”的长子,可谓十分满意。
在那个封建年代,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关系,李渊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晋阳起兵后,他便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核心,建立了“三军”。
他任命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负责统帅左三军,任命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负责统帅右三军。
这一左一右,安排的是年龄长、能力强的两个儿子,由他们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李渊自然是放心得很。
而对于四儿子李元吉由于年幼,则被李渊封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负责镇守大本营晋阳宫。
当时李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于是在短短五个月的进攻下,他的起义军便一路杀进了长安城。
历史 上对于这些“赫赫战功”,记录笔墨多倾向于李世民,而事实上,李建成亦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李建成也并非影视剧中塑造的庸碌无能、骄奢淫逸之辈,相反,他颇具雄才大略,并且为人宽简仁厚,是李渊最倚重的儿子。
话说当年李渊在太原远近招抚,而西河守将则不肯投靠李渊,因此挡住了李渊西取长安之路。
为了尽快扫除障碍,李渊便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出战攻取西河。
李建成作为领军核心,在视察军队时发现招募来的义军,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如果带着这样的新兵上战场,恐怕难以取胜,于是他便立下军法,整肃三军。
在行军路上,李建成虽然贵为李渊嫡长子,但却丝毫没有公子哥的架子,他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由于这次出征时间紧迫,带的军粮也有限,李建成担心将士们因为吃不饱会摘沿路农民的蔬果,便下令不得偷抢百姓粮食,必须付钱了才能吃。
李建成率军所经之地,百姓见这支队伍如此纪律严明,纷纷认可。
经过几日的跋涉,李建成率部兵临西河城下,但他不愿徒增无谓的伤亡,便亲自下马告知来意,城内众人纷纷投诚,唯独郡丞高德儒不愿投降。
李建成游说无果,只好率军出击,很快就生擒了高德儒,并将他斩杀于众人面前。
除了高德儒,其他人等一律不追究责任,就这样,李建成来回仅仅用了9天的时间,就平定了西河、赢得了人心。
捷报传来,李渊大喜,这样夸赞儿子:“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除了这次平定西河,在建唐的众多战役中,李建成亦立下大功。
也许与弟弟李世民相比,他稍显逊色,但也绝非泛泛之辈,否则李渊也不会将诸多重任交付于他。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自此开启了唐朝新纪元,而辅助他夺取大业的功臣,也一一获得了封赏。
这些大臣们都好安置,最让李渊重视的,则是如何确定三个儿子的身份。
按照祖宗法制,李建成乃李家长子,仪表堂堂、谦逊有礼,又在建唐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二儿子李世民虽骁勇善战,才能不亚于哥哥李建成,但毕竟是次子,故而被封为秦王。
四儿子李元吉,虽然不如两位哥哥出色,但也是有功之人,因此被封为齐王。
此时,虽然李渊荣登大宝已成事实,但仍有一些战乱需要平息。
考虑到李建成已经是皇太子身份,李渊便将他留在宫中,学习处理国家大事,日后好继承皇位。
而对于次子李世民,李渊则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将他继续派往军中平定战乱,李世民也因此掌握了唐朝的军权。
从这样的安排来看,李渊显然更看重长子李建成,而在唐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建成占据的优势也是很大的。
一来,他有一张最有力的王牌,那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在那个祖宗法制大于一切的封建年代,这一身份代表了正统。
因此他作为唐高祖皇帝的嫡长子,被封为太子可谓名正言顺,毫无悬念,一众大臣自然愿意拥戴他。
二来,他早期在李渊的有意栽培下,早已结交了不少能臣贤士,辅佐他的,也都是一些朝中重臣,这其中就包括李元吉、魏征、薛万彻等。
三来,他背后有一群“女人”支持,而这些女人中,除了后宫妃嫔,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妻子郑观音。
妻子郑氏一族,在当时属于世家大族,颇具影响力,李渊在安排二人的婚姻时,就有意拉拢郑观音的家族。
因此,郑氏一族自然更倾向于协助李建成建功立业。
四来,李建成得到了其父李渊的支持,在“创业”前期,李渊早已通过多次考验,看到了长子的能力,于是便在登基后立长子为皇太子。
虽然李渊后期的态度,有点摇摆不定,甚至扬言要废掉太子,可他毕竟没有那样做。
况且李建成贵为太子,说不定哪天李渊驾崩,李建成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不犯什么大错,皇位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因此,当时的李建成可谓占据了诸多优势,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没能稳坐太子之位, 因为他的兄弟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太耀眼。
李世民在外征战多年,不仅在军中树立了绝对的威信,也因为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赢得了百姓的认可。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暗中拉拢能臣贤士,组建了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力量足以与李建成太子系的势力集团相抗衡。
早期由于双方势力集团都在私下活动,所以表面上看,兄弟二人的关系也还算和谐。
然而身在帝王之家,这样的和谐只不过是看似平静的海面,海底早已波涛汹涌,种种矛盾也是一触即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政治势力集团逐渐在明面上活动,这让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优秀的弟弟并不甘心屈居人下。
但李建成生性敦厚,念及兄弟之情,不愿手足相残,故而在前期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反击李世民的“膨胀”。
他在扩大自己势力的同时,也将李世民的一些党羽陆续拔除,甚至有意将这些人收入自己麾下。
他也深知,李世民最大的优势是掌握军权,便向父皇请命积极出征,以求在军中树立威信,进而获得百姓的认可。
然而他毕竟是太子,日后总要继承大统,总不能天天在军中征战,于是他后来便向李渊建议,将李世民的部分军权,分解到李元吉手中。
不仅如此,他还向李渊进言,将李世民倚重的一些大臣,如房玄龄等人,赶出了长安。
对于李建成而言,这些动作不过是出于自卫,但却让李世民慌了。
眼看着秦王府的势力被一点点削弱,李世民及其身边的谋臣,都担心太子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事实上李建成当时确实已经起了杀心。
于是,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极力游说李世民:“今日殿下不动手,他日太子必将不顾兄弟之情,置我等于死地!”。
也许李世民心中早有这一打算,于是便顺势而下,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与李建成鱼死网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 李世民部署完刺杀计划后,便密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
李渊得到密报后气急败坏,决定第二天召集太子、秦王和齐王,问清楚此事。
而李渊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李建成前期为了拉拢后宫势力,结交了几位李渊的宠妃。
这些宠妃曾多次在李渊面前替李建成美言,所以李渊听到这一密告后,也对“淫乱”一事有所怀疑。
于是李渊便对李世民说:“你应该及早来报此事,明日你们兄弟三人一同前来,朕要当面问清此事!”
同年六月四日,李渊召集一众大臣商议此事如何处理,而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召见了。
李建成接到旨意后,便立即从东宫骑马出发,准备与李元吉一起面圣陈情。
二人一路飞奔,进入玄武门,行至于临湖殿时,李建成隐隐感觉到不对劲,立马掉头准备返回东宫。
此时李世民大喊一声,李建成闻声看去,四面早已埋伏了众多猛将,李元吉慌忙拉弓射击,但却没能射中。
而李世民早已蓄势待发,瞄准李建成一箭击中,李建成应声倒地。
李元吉见寡不敌众便要逃,但却被尉迟敬德带的将士射中从马上跌下来,李元吉带着伤起身继续逃跑。
而与此同时李世民的马因为受到惊吓狂奔起来,李世民被树枝挂了一下摔在地上。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下弓箭准备勒死李世民,却被尉迟敬德大喝一声再次吓跑。
尉迟敬德骑着马一路追击李元吉,最终将他射杀在地上。
确认太子和齐王都已被击毙后,尉迟敬德提着二人的头颅,向东宫将士展示,这些人见大势已去,只好束手就擒。
至此,大唐第一任皇太子李建成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也许有人不明白,李建成乃当朝太子,手底下能臣悍将也不少,
为何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失败了?
李建成的失败,要归咎于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势力集团整体实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虽然拥护他的大臣很多,但这些人大多是因为其太子身份而依附于他。
相比之下,李世民身边的猛将,都与李世民有着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谊,他们之间是过命的交情,这样的感情自然更坚固。
其次,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不如李世民。 前文已经说道,李建成并非泛泛之辈,所以他自然知道,自己要想顺利继承皇位,自然离不开一些拥护者。
于是他便积极活动,希望将李世民身边的一些得力干将,笼络到自己身边来。
据说他曾经许以重金、高官想要收买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但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建成向尉迟敬德等人抛出橄榄枝后,尉迟敬德等人并没有接受太子的美意。
收买不成,李元吉便派出勇士刺杀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勇冠三军,这些人哪里是尉迟敬德的对手,自然就没能刺杀成功。
而这件事不仅让尉迟敬德等人更加亲近李世民,也让李建成一方丢颜面尽失。
此外,他有一个摇摆不定的父皇,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按理说,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李渊亲封的,李渊就应该坚定不移的支持、信任太子。
可李渊偏偏耳根子很软,每每听到一些对李建成不利的话,便动辄惩罚,甚至动了废掉太子的心思。
不仅如此,他还不时在李世民面前态度“暧昧”,表现出自己对于太子的失望,暗示李世民能力更强,这让李世民陷入无限遐想。
在两兄弟夺位之争已经白热化的时候,李渊仍旧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而是希望以“调和矛盾”的方式,解决这场即将爆发的夺位之战,最终酿成大祸。
除了李渊的态度, 李建成还有一个失败的原因,便是玄武门守将的叛变。
而这些守将,大多是他的“心腹”:玄武门守卫常何、玄武门屯管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等。
守卫叛变的真相之所以能被后世了解,是因为在玄武门事变1300年后,常何的墓碑出土了。
这位名叫常何的守卫,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成败非常关键。
此人早年出身于瓦岗,最初跟随在李密身边任职,后来又劝说李密降唐,进而被李渊重用。
之后,常何被王世充所擒,又为王世充卖命了一段时间,准备策反王世充时被发现,他便逃回了唐朝,因为“忠心”再次受到李渊重用。
李建成见常何被重用,便有意将他收入门下,常何便假意逢迎做起了李建成的幕僚。
李建成一直以为常何是他的人,却不知常何后来又被李世民给收买了。
玄武门兵变之前,常何等人作为守卫,对带兵带武器进入的李世民敞开大门,在事变发生时,却把李建成的人挡在了门外。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时李世民一方攻势凶猛,而李建成一方却毫无还手之力。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新任太子,两个月后就登上了皇位。
成为皇帝后李世民却没有立即升常何做高官,因为策反宫门守卫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李世民当然不会留下话柄。
不仅如此,为了掩盖这一段 历史 ,李世民命人刻意将常何的生平事迹淡化了,直到常何的墓碑出土,这段 历史 才浮出水面。
虽然李世民没有给常何许以高官,但也没有忘记他的“功劳”。
在钱财方面,李世民也是十分大方,时常赏赐金银,常何也因此度过了富贵的半辈子。
时隔1300年,常何墓碑的出土,道明了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让后世之辈得以辩证看待李建成、李世民之为人,这或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吧!
古语有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太子李建成兵败于玄武门,看似是偶然,实则是他与李世民斗争的必然结果。
李建成作为大唐太子,对于建唐是有一份功劳的,纵使他是失败者,但他也不应该被隐去、被丑化!
“玄武门之变”这段 历史 ,也告诉我们:学史明理,以史为鉴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 历史 剧并不等于 历史 ,了解 历史 还需广泛涉猎、辩证思考。
1.关于李渊 、李建成 、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个问题,王 炎 平
四 川 大 学 学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