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自先秦萌芽,经历了歌舞、角抵、参军戏等众多形式的变迁,至宋朝己颇具框架。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名将,其事迹以各种形式流传坊间,尤其在岳飞因“莫须有”罪名遭杀害的不久后,便有梨园子弟们搬演“戏曲”,讽刺杀害岳飞的元凶。
以岳飞事迹为题材的剧本在不久后出现于剧坛,即南戏《东窗事犯》。《东窗事犯》全称《秦太师东窗事犯》或《秦桧东窗事犯》,出于南宋末年的一位杭州人手笔。剧本从岳飞大破金兵、金兀术勾结秦桧将其害死写起,到秦桧受冥诛、岳飞冤案得昭雪为止。歌颂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抨击了秦桧的奸险卖国,但是剧本的迷信和宿命论成份较多。
从岳飞含冤而死到南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以岳飞事迹为题材的戏曲仅见此一种。究其原因,大抵因岳飞一案几经反复,此间与岳飞相关的资料尽被毁去,其英武事迹与赫赫战功均不见于官方史册。嘉泰四年,岳飞之孙岳坷收集了有关岳飞的诗词文、旧事记载、奏疏等,并将之“悉上送官”,宋宁宗见到这些资料,才追封岳飞为鄂王,官方这才全面肯定了岳飞的功绩。
南宋官方态度摇摆不定,民间文言小说、讲史说唱却己有一定流传。岳飞戏在此时只是初现苗头,一定程度上是受限于时间短促,致使戏曲艺术这一形式尚未繁兴。
入元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诞生了一批戏剧巨擎,为今留下无数戏曲瑰宝,然而岳飞戏的发展在元代却稍显滞涩。戏曲艺术高度繁荣的元代,留下的岳飞戏仅三种,即孔文卿《东窗事犯》、全仁杰《秦太师东窗事犯》、无名氏《宋大将岳飞精忠》。
现今看来,元朝官方对岳飞的评价是极高的。元代官修史书《宋史·岳飞传》将岳飞列入群臣军事将领类,位列第二,仅次于韩世忠。
元朝人为地把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官方可以首肯岳飞高义,却未必容许梨园子弟们搬演岳飞戏来“煽动”人民,特别是汉人、南人的反抗情绪。岳飞题材因此步入了灰色地带。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这些戏曲名家都无任何与岳飞相关的作品流传。
明代的岳飞戏进入了飞速发展,全面兴盛的时期。明初,统治者对戏曲这个最富于通俗的艺术更是倍加防范。《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文人与剧作家自然小心翼翼。因此,在明朝的前期,以岳飞事迹为题材的剧作寥寥无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属平庸之列。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到了明中期,由于“翁父”王振弄权,和宋“靖康之变”一样,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刺军也先俘虏;此后,抗敌名将于谦、熊廷弼、袁崇焕等功绩斐然,却相继被杀,命运极似岳飞;接着严嵩、魏忠贤相继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上,恰似蔡京、童贯、高休等辈再生;再其后,李自成、张献忠揭竿中原,清兵数十万铁骑南叩长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空前加剧,国弱寇强君暗臣奸的严酷现实,使岳飞的事迹一下子成了统治者号召人民,文人们发泄愤慈的最好题材。
明万历四十三年,明神宗朱诩钧诏书曰:“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原职宋忠文武穆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保劫昌运岳武王”。岳飞被册封为“三界靖魔大帝”,正式将岳飞推上了神坛。人们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和歌颂岳飞,保存至今的杭州岳飞庙、汤阴岳飞庙和朱仙镇岳飞庙均建于这一时期。
在此大环境下,文人们开始思索岳飞冤案背后的意义,追寻抗金失败的深层原因,明大学士杨一清有诗言:“奸臣佑贼心先死,弱主忘家国遂分。”可见岳飞对文人启发之大,发端之深。
明早期的岳飞戏作品主题带有一种强烈的忠君乃至愚忠的思想倾向,到了风雨飘摇的明代后期,岳飞戏曲不仅数量多,在思想上也有新的开掘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剧作都有很强的现实性,明朝戏剧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岳飞戏曲,几乎达到了使后世难以为继的程度。就统计,这一时期改编和创作的岳飞戏曲共计有十六种,包括《岳飞三箭吓金营》《岳飞大破太行山》《岳武穆精忠传》《岳飞破虏东窗记》《施全祭主行刺》《精忠记》《阴抉记》《金牌记》《精忠旗》《后精忠》《救精忠》《关岳交代》《赐玉环》《醉菩提》《龙虎啸》《岳夫人收尸》,此外,还有传奇《双烈记》《麒麟J ))《香囊记》等略微提及岳飞的作品,其中冯梦龙《精忠旗》更是代表了明代岳飞戏的最高成就,位居“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列。
入清以后,岳飞戏的创作与搬演逐步完善成熟,但其过程却坎坷波折,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1644年,大明帝国灭亡,多尔哀率金兵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拉开帷幕。汉族政权再度遭到后金人的入侵,汉族人民被迫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易代带来的社会动荡,引起大批文人对社会变革进行深入反思,追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大叹“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大量富有民族意识的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反清复明”斗争。
岳飞本为抗金名将,清人又为金人后裔,岳飞题材创作由此又一次迎上时代的洪流,随着各种各样的斗争一并展开。文人们一边顺着明代良好的创作势头,一边发诸笔端,宣泄哀愤。况且,此时的统治者刚刚结束了多方征战,尚且致力于完善律法、制定政策以安天下,导致文化与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自由的空档,许多戏剧名家亦参与了岳飞戏创作,岳飞戏“清初四传奇”,即《夺秋魁》《续精忠》《牛头山》《如是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四部戏曲作品直接影响了《说岳全传》这本集大成的岳飞小说的形成,也证明了岳飞戏创作在清代达到了巅峰。
岳飞,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之一。岳飞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曾在军队中历练多年,深得士兵和民众的爱戴。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曾多次打败敌军,成为宋朝的一位名将。岳飞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外族侵略,曾多次上书朝廷,呼吁加强军备,保卫国家安全。他还创作了《满江红》等多首爱国诗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岳飞的抗金战争
北宋时期,金国入侵中国,南宋政府软弱无能,岳飞深感国家危局,于是他带领军队奋勇抗敌。岳飞曾率领军队在黄州大败金军,击杀敌将数十人,成为南宋军队的一大胜利。在金军入侵南宋时,岳飞曾多次上书朝廷,呼吁加强军备,保卫国家安全。但是,南宋政府并没有重视他的建议,反而贬低他的军衔,使得他的军队被解散。岳飞深感失望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抗金的信念,他继续在民间宣传抗金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
岳飞的爱国精神
岳飞一生坚持爱国主义,他的爱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军队中深受士兵和民众的爱戴,他的军队也因此成为南宋军队中的一支精锐部队。岳飞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他的勇气和决心激励了无数人。他的爱国诗歌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满江红》等多首爱国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岳飞的爱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岳飞的影响
岳飞的事迹和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抗金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爱国诗歌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岳飞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岳飞
岳飞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北方的金人入侵,南宋的皇帝无能,一直都失败,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间。岳飞就参军了,很快,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他要回乡守孝。
后来因为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又一次投军了,在临走之前岳飞的母亲把他叫到身边说道,现如今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呢?岳飞很爽快地回答道:当然是到前线啊!精忠报国。
岳飞的母亲听到这样的回答之后,她对这样的回答非常满意,精忠报国就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所以她就把精忠报国刻在了岳飞的身上,目的就是让他记住自己说的话。
岳飞潇洒的解开自己的上衣,漏出来他的脊背,请求让母亲给自己刻字,姚太夫人问他:在身上刻字是很痛的,你害怕吗?岳飞怎么会怕呢?
他说道:母亲啊!一枚小小的钢针并不可怕,倘若害怕这个的话怎么还能上战场呢?姚太夫人在他的背上写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等到刺完之后,就开始涂蜡了。
从那开始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就永远的刻在了岳飞的背上。岳飞的母亲鼓励着岳飞,岳飞参军之后,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大将,那时候的开封已经被金军给围困了。
岳飞跟随着宗泽去救援,击败了金军,得到了宗泽的赞赏。大家都称赞他,后来他就成为了抗金大英雄,被后人敬仰。
岳飞小的时候,很喜欢武义,总是舞枪弄棒的,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岳飞一直都记着母亲的教诲,他带领着岳家军先后六次进军,岳家军也就成为了抗金的典范。
2、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
“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
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
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3、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4、戚继光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
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
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
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
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
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
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不久,戚继光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5、邓世昌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邓世昌常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
“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
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岳飞
-梁红玉
-于谦
-戚继光
-邓世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7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