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苏东坡被捕起,
记录他的审判全过程,
并呈现宋朝的司法运作机制。
不为针砭时事,切勿对号入座。
本文共6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楔子.
1079年的7月28日,浙江的湖州城闷热难耐。
三个人,风尘仆仆,直接冲进了湖州市政府大楼(湖州衙门),他们气势汹汹,要抓走一个人。
那个人,其实早已知道自己会被逮捕,(他的朋友通知了他的弟弟,他的弟弟火速派人从商丘赶到湖州通知他)。只是知道又能怎么样呢?一切还可以改变吗?还可以逃跑吗?
他决定,等待,并且直面这一人生的惨剧。他想,既然我都是湖州市长(知州),总得客气一点吧?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依然会被无礼地羞辱: 五花大绑押出了市政府大楼。
后来,有人记录了当时的这一切: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什么无罪推定,都是扯淡,一旦有嫌疑,就是 “鸡犬不如”。
这个被抓的人,他叫苏轼。这次牢狱之灾之后第二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称号:东坡居士。
很多年后,人们都叫他苏东坡。
01.
为什么会被抓?
这一年的苏东坡,已经42岁了(按照古代的算法,是44岁),但是他过得很不顺: 他的个性太强,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总是想去批评。
王安石的新法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这一年,连王安石都已被罢相,一个人闷闷不乐呆在南京城里。皇帝宋神宗,干脆自己主持政务,担起了改革的重任。
问题也因为变得复杂:王安石在时,批评改革可以理解为批评宰相,皇帝还可以心有恻隐,保护批评者;但是一旦皇帝亲握大权,皇帝是什么?天子!圣明无比。 你批评改革,就是在批评皇帝本人!
王安石主持,叫“新政”,而皇帝主持,就是“圣政”,批评改革,就是非议“圣政”,就是指斥“乘舆”(皇帝),批评皇帝,针对皇帝,就是对皇帝的不敬,这不是找死吗?你想想,你批评你们市的环保政策,市长都会冒火,因为他觉得你在冒犯他。市长如此,何况是皇帝呢?
宋神宗的度量其实不大,他当政时,认为法律不够细密,还专门设局修订,一个人颁布了90部法典;不仅喜欢立法,还觉得审判不过瘾,时不时委派大臣组建临时法庭,这就是“诏狱”。(后来,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说陛下啊,你判的这些案子,就没有一件是判得对的。)
这样的背景下,苏东坡的批评,怎么能不危险呢? 轻则“寻衅滋事罪”,重则“颠覆国家政权罪”,他的性格不变,那他的命运在当时已被注定。
02.
谁来执行?
不能再任由一个大炮在外持续放炮了,必须得抓起来,杀鸡儆猴!那谁去做这事呢?这活儿落在了当时的监委/检察院负责人(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李定头上。
那先得搜集线索吧?首先是御史台的何正臣从苏东坡写给皇帝的信(《湖州谢上表》)里,找出了几句: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
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
这什么意思呢?这分明在抱怨, 在腹诽朝廷不给你苏轼委以重任嘛!你心怀不满!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嘛意思?什么难以追陪新进?阴阳怪气的, 你在对改革的同志进行人身攻击!你还说自己“老不生事”,难道朝廷里的人都在惹是生非?
但是单靠这个内容,就定罪,好像还不够。
御史台的舒亶又找来苏轼新出的诗文集 《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发现好多诗,都是在批评、讥讽皇帝的新政,都是在侮辱朝廷和皇帝。
比如: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这什么意思呢?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老了还在采笋蕨充食;盐法又这样严峻,偏远的人,几个月都没有盐可以吃。好惨好惨!我们的社会一片和谐,有什么惨的?这纯粹瞎说,污蔑! 而且,这直接诋毁国家法律,就是污蔑皇帝啊!
比如: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其一》: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嘛意思?你苏轼的意思,岂不是说皇帝喜欢玩新花样,“新巧”,不让老百姓安闲?你这个居心,太恶毒了!
就这样,御史台的何正臣、舒亶、李定,以及国子博士李宜之联手连番上“弹劾状”,以 “御史台检会送到册子”,写明苏轼的主要罪状,要求严惩苏轼。
要多严呢?按照李定的说法: 苏轼犯四大该诛之罪!这样的人:
“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诵,
忠义之士无不愤惋。……
轼万死不足以谢圣时……
伏望陛下付轼有司论如大不恭,
以戒天下只认为人臣子者。”
说得还那么动听!苏轼这个坏人,写的东西,被那么多人看到,传播很广,影响很坏,让我们这些小粉红们伤心气愤,必须必须严惩。
于是,监委(御史台)出马,就有了刚开始的一幕。为什么像监委办案呢?因为也没有涉嫌的罪名,抓苏轼的时候,也只是说先革职送京(这等于停职,留置)。
这种莫名的恐惧,在押送回首都的时候,苏轼也曾对着河,想跳河自尽。
03.
审讯
这一年的8月18日,苏东坡被送到了御史台的皇家监狱。一场正式而严酷的审问就要开始了。
御史台不仅仅负责提出罪名,还由他来负责审讯。在北宋,当时的司法制度也是 “鞫谳分司”,也就是审讯和判决有不同的官署负责:
御史台负责“推堪”,也就是如检察院一样,对公务人员进行调查审讯,然后结成“供状”,移送大理寺“检法”,也就是找到相对应的法律,进行判决,出具“判词”。
当年的御史台,有点像如今的监委和检察院合而为一。而在当时,以“供状”为主要材料,所以审讯是非常重要的。
8月20日,审讯正式开始。
审讯官先问苏轼,你家五代内,有没有誓书铁劵?誓书铁劵就是小说里经常看到免死金牌。为什么这样问?这是一种审讯死刑犯的方式。这说明,检察官们一开始就奔着要给苏轼钉上死刑的方向再走。
然后,你要叙说自己是谁,多少岁。然后叙说世系、籍贯、什么时候考中的科举,做过什么官职,谁推荐他做的官,做官的时候,有没有犯过错。
这样一路问下来,发现苏轼也曾犯过错,一是当年任凤翔通判时,与上官不和不参加秋季会典,罚过钱;一个是在杭州任职时,下属挪用公款,他没及时呈报,也罚过钱。其余的,就没有了。
怎么办?必须得问出什么东西啊。检察官们很积极,不仅将苏轼的诗文全部收集,还在他家里搜刮一空,然后向各地发公文,要求交出手中的苏轼诗文,不得隐瞒。(当然,他弟弟苏辙藏匿了一部分他哥哥给他的诗文,不然也会跟着倒霉)。
一首一首让苏轼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写的是什么?这个用典是什么目的?有没有讥讽朝廷和改革的意思?写了之后,和谁交流?甚至把与和尚的诗,都拿出来当罪证。
苏轼一开始还刚硬,只说有几首诗只是记载了新法改革的弊端现象,但自己不承认其他,毕竟有些用典毕竟隐晦,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不承认就完了? 御史台的官员们开始辱骂和暴打(刑讯逼供),42岁的苏东坡何曾受过这个苦,几近精神崩溃。大诗人也熬不住这样的胡来。
审讯的第23天,他熬不住了,决定服罪。
他承认写诗讥讽当政,而且给朋友寄书也是希望表达这样的意思。然后一条一条地解释自己的诗,为什么写,用什么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整个审讯,从八月持续到十一月底,三个多月的审讯,非常详尽,这让苏轼几乎把他自己写得诗文,都一一解释个遍—— 这也许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诗人自己老老实实解释自己作品的唯一一人了。(也因为如此,后人对苏东坡诗文的理解,要比别人更深入和全面)。
比如,他说给驸马爷王诜的诗,其中一句坐听“鞭笞环呻呼”、“救荒无术归亡逋”等等,都是说为政贪婪的象征;给朋友李常的诗“洒涕循城拾弃孩”,这都是真的路有饿死骨,确实是不满新政,等等。
审讯之后怎么办?检察官们要将审讯结果上报, “结案具状申奏”。
北宋的司法制度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录问”。什么意思呢?就是来确认你的供述,是不是本意,如果不是,你还可以翻供。
如果没有翻供,那“录问”之后,就是确认来“供状”,要交给大理寺审判了。
那时,冬季已经来临,苏东坡在监狱里心灰意冷: 自己都交代得那么清楚,这次一定惨了!
他没有想到,这次他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法官!
04.
一审判决
12月初,苏轼的案件进入判决的阶段。
这个大理寺的主要负责人,大理卿叫崔台符。请记住这个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官!
这个人在宋史上的名声不大好,但是他一直在做很职业的司法官员。在这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必须说他是本着专业、独立的精神来判决的。
崔法官也知道这个案子棘手,几个御史台能怎么样?背后还不是大老板皇帝的意思在其中。真的要判死刑吗?真的应该判死刑吗?
怎么判呢? 首先,要将“供状”(起诉书)中的一部分罪证去掉。哪些呢?涉案诗文必须是写给别人的“往来诗”,自己写的,不经意流出去的不算,写给弟弟苏辙的因为是亲兄弟聊聊天也不算,写给和尚道士的也不算。
其次呢,苏轼算不算自首?当时有 “案问欲举”的制度,也就是在审讯时,如果主动交代,也算自首,可以减罪二等。崔法官认为,苏轼自己解释自己诗文中的问题,这些交代出来的意思,当然属于犯人主动交代的,要算自首! (这一点,比我们如今的自首制度都要宽)。
然后呢,一些行为的认定,也需要严格一点。比如,御史台的指控,说苏轼 “指斥乘舆”,也就是辱骂皇帝,这个刑罪很严重,属于十恶不赦之罪,判死刑是分分钟的。但是崔法官认为,从实际角度看,如果对任何批评皇帝的言论都这样定罪,那有悖于大宋朝的法律理论与实际。
于是,综合下来,严格“以法律为准绳”,大理寺的判决结果就出来了, “数罪并罚”:
当徒二年,会赦当原!
什么意思呢?本来要有期徒刑2年的,现在因为有大赦的原因,就免了!
这个判决可不得了!人家检察官、监委要搞死的人,你怎么就这样判决得如此轻,还要马上放出来了。那如何了得?!
所以,我说人家崔法官,真的了不起。 这就是法律的规定,老子是专业法官,又不是你的狗,吃你的口水!( 口水的故事是真实,不过不是崔法官的,是当时有个人向丞相王珪请求,王珪说,不管我的事,这是御史台舒亶他们搞的。那个人说了一句狠话: 亶之唾亦可食乎!也就是,舒亶那王八蛋的口水你也吃吗?)。
05.
抗诉与再审
御史台看着大理寺的判决这样轻,都气疯了!怎么办?马上抗诉到皇帝那里,但是不谈法律适用是否错误,只谈一个问题:苏轼 “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
苏轼都这样了,还不杀,那如何起到惩戒旧党的效果呢?还是要重判吧。
更扯的是当时宰相王珪,拿出苏轼写桧柏的诗给皇帝看, 你看,苏轼不忠,要造反!从来都是飞龙在天,他居然说龙在九泉!这人要杀啊。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j蛰龙知。
宋神宗一看这诗,也忍不住笑了。他说的是柏树,跟我什么关系呢?!太扯了。
但是这个案子,既然御史台抗诉了,那还是要给审刑院来复核吧。
在北宋,审刑院是复核机关,结论相当于终审。但是,一般而言,还是给皇帝留了一个端口,所谓最后的“圣裁”的权力。
苏轼的案件,是北宋审刑院的最后一个案件。因为元丰三年八月,审刑院并归刑部。
审刑院负责苏轼案的法官名字已经无人能知,但是他最后的结案判词却非常了不起!他一样顶住政治压力,支持了大理寺的判决,并进一步的强调了赦令的有效性。
犯在熙宁四年九月十日明堂赦、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南郊赦、八年十月十四日赦、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南郊赦,所犯事在元丰二年十月十五日德音前,准赦书,官员犯人入己脏不赦,余罪赦除之。其某人合该上项赦恩并德音,原免释放。
终审法官直接列举了苏轼有“犯罪行为”以来,(而不是被捕之后才算),朝廷有过四次赦令,而苏轼并无收受赃物赃款的行为,没有不赦的道理。所以,最后依然维持原判:
当徒二年,会赦当原!
这是北宋法官们,了不起的一个判决!
06.
皇帝最后的意见
但是这样判决,不仅是不给御史台的面子,其实连皇帝的面子也没有给。神宗一看,还是多少有点遗憾,就这样放了?
但是,总不能坚持判刑吧?要知道,当时这案件,来求情的人很多,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兄弟俩都屡次求情;甚至连神宗的母亲曹太后临死的遗言,都是希望赦免苏轼,因为写诗被坐牢的,大宋朝都没这先例!
可是,要是按照这判决,一点影响都没有,那如何给改革的反对派一点颜色呢?所以,必须得“特责”一下!
于是,最后“圣裁”的结果:
奉圣旨:
苏轼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不得签书公事。
并且颁布敕令,说苏轼“虽肆宥示恩,朕欲从贷,而奸言乱众,义所不容。黜置方州,以励风俗,往服轻典,毋忘自新”,说得很清楚,法律原谅你,但是老子觉得道义上无法原谅你!你自己好好在那鬼地方反省吧!
大法官不是说的都“会赦当原”吗?那就不应该法外增加处罚,不存在贬职的处罚啊。但是皇帝的“特责”,却是在法律之外的额外惩罚。(一般书上,说宋神宗法外开恩,独怜之,其实是不了解宋朝的法律制度,和对皇帝太宽容了)。
为什么是额外惩罚?
那几个官名看起来还是官,但是都是有名无实的管辖,没有权力,甚至工资也基本没有!
那个“水部员外郎”是工部第四司的副长官, 前面加一个“检校”,意思就是荣誉称号而已;团练副使呢?这个很扯,因为团练副使是唐代的地方军事副官,但在北宋就一个官僚的级别,没有实际职务;而本州安置呢?就是不要乱跑,老实在黄州呆着!
不过,终于自由了!穷困的自由,也算是自由!
明代画家丁玉川《后赤壁赋图》
07.
尾声
1079年,旧历的12月29日,除夕前夜,在经历了四个月零二十天的牢狱生活后,苏轼终于出狱了。
他本以为自己会横尸法场,成为狱底游魂,在痛苦之下,他给弟弟苏辙写过一首诀别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没成想,自己还有机会生还于皇牢。他走出位于首都东城街北面的监狱大门,嗅了嗅冰冷却满含生气的新鲜空气。
喜鹊在枝头吵闹,行人的快马在奔跑;街边的灯笼已经挂起,门上都贴好了大红的春联,开封城里在等待新年, 在一片喜庆与和谐之中,好像从来没有什么冤狱发生过一样。
当天晚上,他喝了酒,写了两首诗:
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従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在伤心自己为文字所累之外,还忍不住又开炮: 城中不斗少年鸡。(少年鸡的典故,是唐朝有群少年因为陪皇帝斗鸡而受重用的故事)。 那帮整我的孙子,不过就是百年后烟消云散的小小弄臣而已,老子不给你们一般见识。
被关了一百多天的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监狱收拾得了他的肉身,却很难催折他的气魄与精神。一样的疏狂,一样的潇洒,一样的豁达,一样的光彩照人。
一千多年后,苏东坡早已墓草久宿,那段被刑求,被关押,被审判的往事,早已被人忘记。
人们应该记得一些人和故事,一个勇敢的诗人,一些勇敢的法官,一些勇敢的个人,我们应该铭记,这也是我们传统中值得纪念的一部分;
人们也应该记得另外一些人和故事,一群御史台的工作人员,一个因为想改革而愿牺牲一切的皇帝,一个排斥批评意见、排斥司法独立的体制。我们应该铭记,这是我们糟糕历史的一部分。
这段历史,这些人与故事,会让我们更深刻体会,牺牲一个诗人的社会,不是我们期待的社会。
多年后,元朝人编《宋史》,问了一个问题:
苏轼稍微圆滑一点,他岂非过得更好?但是,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那样的苏轼,还是我们热爱的苏东坡吗?
黄庭坚夸奖苏东坡的寒食诗
参考资料:
林语堂《苏东坡传》、康震《康震讲苏东坡》
古柏《苏东坡年谱》、朱刚《苏轼十讲》
宋史全书、孔平仲《孔氏谈苑》
朋万九《东坡乌台诗案》、《续资治通鉴长编》
眉山书生陈慥(字季常)惧内,其妻柳氏悍妒。陈慥以探父友、求功名为名去京城,淹留多日,沉醉歌舞,结识了同乡苏东坡。柳氏在家中闻此事,气极,写信诓陈慥回家,说已代他娶下四个美人在家中。陈慥急急归家,见四个“美人”丑不可看,啼笑皆非,陈慥自此只得在家中侍奉妻子。柳氏对他管束益发严厉。东坡被贬黄州,邀陈同去赏花。柳氏疑心同行必有妓女,不允。陈慥苦苦哀告,说若有妓女,甘受责罚,柳氏方才放行。柳氏又派苍头去打探,果有妓女。陈回家被罚跪池边。苏东坡放心不下,前来探望,见状颇不平,与柳氏评理,反被柳氏推出门去,陈慥亦遭杖责。柳氏以为陈慥借朋友之力来压服他,心中气愤,拉他去见官。审判官同情陈慥,欲处罚柳氏,却遭到老婆的痛打。告到土地祠,土地公公同情陈慥和审判官,又遭到土地娘娘的责打,官司只得作罢。东坡担心陈慥无嗣,将侍儿秀英赠给他做妾。陈慥只能将秀英置于附近别业中,瞒过柳氏,暗中来往。陈慥与东坡等同游赤壁,逾时方归,柳氏遂不许他出门。陈慥偷偷溜溜出与秀英相会,被柳氏发觉纳妾之事。柳氏妒火中烧,用绳子系于陈慥的脚上,终日监视。陈慥求助巫婆,巫婆设计,使柳氏误以为祖宗动怒陈慥变作了羊。陈逃出三日后归家。柳氏怕陈慥再变作羊,只得同意纳妾。陈慥把秀英接回家中。但几天后,柳氏旧病复发,把家中闹得鸡犬不宁,自己也气病了。阎王因柳罪孽太重,差牛头马面摄去生魂,严刑拷打,幸禅师佛印把她度回阳间,放回后,柳氏尽改前非,从此一家和睦。
在中国的宋朝,发生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监狱。这个文字狱的被告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作词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座文学监狱也被称为乌台诗案。说到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丁力等人,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沈括。那么沈括和乌台诗案有什么联系,沈括在乌台诗案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乌台诗案沈括
沈括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一定程度上,他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多面手。这样的全才和苏轼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阵营来看。沈括和苏轼属于不同的阵营,沈括是新派,支持王安石并受到王安石的重视和重用。另一方面,苏轼是守旧的,不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他和司马光属于同一个阵营。
其次,从成绩来看。苏轼是大文豪,天赋异禀,曾在朝廷史馆任职,沈括也不逊色。他考上进士后,也有在史馆工作的经历,两人一度成为短期同事。
1071年,皇帝派沈括访问浙江。作为一名来访的官员,苏轼与沈括又有了接触。除了官方讨论之外,他们还在文学上进行交流。沈括回京后,临摹苏轼成为丁力等人诬告苏轼的证据。可以说,沈括是苏轼的文学禁锢。
揭露乌台诗案的受害者是谁?
众所周知,我国宋代发生了一次大型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的具体时间是公元1079年,整个案史将近半年,涉及的人很多。那么乌台诗案的受害者是谁,受害者受到了怎样的伤害?如何认定乌台诗案的被害人,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作为乌台诗案的受害者,最后结局如何?
乌台诗案被害人苏轼
乌台诗案是御史举报,然后在御史审判。整个案件是这样的。苏轼的仕途,朝廷正在推行王安石美国的政治改革,旧的和新的派系面对了很长一段时间。斗争很激烈。苏轼为守旧派辩护,不赞成变法,多次给宋神宗写信表明态度。宋神宗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将苏轼从徐州转移到湖州,直到1079年3月。苏轼在信中写道,他可以看看自己的晚年是谋生还是养庶人。这句话被审查者大做文章,认为苏轼是在讽刺朝廷,狂妄自大。为了找出更多指控苏轼的证据,审查人员翻遍了苏轼的作品,然后用它们来列举苏轼的罪行,并坚持要将苏轼斩首。
苏轼夏侯_的好朋友王诜知道了这件事,他通知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接连来信。苏辙提前派人通知了弟弟,但苏轼怕弟弟逃不掉。1079年8月,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同月正式接受审讯。这个案子一直持续到1079年底,苏轼在众人的支持下被释放。
在乌台诗案中,主要受害者是王诜、苏轼和苏辙、苏轼他的弟弟。王诜被革除一切官职,苏轼无缘无故锒铛入狱,再次被贬为黄州盟练副使,苏轼的弟弟苏辙也被降职。
秘密为什么叫乌台诗案?
作为古今著名的乌台诗案,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那么为什么叫乌台诗案呢?乌台诗案是一个怎样的案件?从史料中了解为什么叫乌台诗案,进而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案件。从为什么我
乌台诗案也是基于文字的案件。这个案件的大背景是苏轼被贬湖州。为了表达自己郁闷的心情,同时也是为了排解自己的委屈,他写了一份自己知道自己生不逢时,很难跟得上新来的人的诉状。这一言论直接得罪了新派势力,新派势力顺势指责苏轼讽刺朝廷,不满新法,要求朝廷严肃处理,使他声名大噪。
五台诗案,史籍以地名命名。那么中国有没有叫五台的地方呢?翻看中国地图,根本没有五台这个地方。那么乌台诗案的名字有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的五台是个比喻,指的是御史台。那么为什么御史台又叫五台呢?原因是宋朝皇宫里种的大树几乎只有一种,就是柏树。乌鸦非常喜欢柏树,经常在上面筑巢。久而久之,人们用五台代替故宫。苏轼因书写引起的冤案是在内廷举行的审判,所以苏轼文字狱又称乌台诗案。
有情才子总被无情抛,苏轼曾诗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其实,他的一生,便得到了三位如诗中所述般春兰美人的陪伴,即他的三位妻子: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王弗与苏轼是少年夫妻。十六岁的进士之女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性格“敏而谨,慧而谦”,一开始并没有向夫君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时,她都在一旁站立伺候,苏轼只以为是新妇黏人,并未多想。
一次苏轼背诵《汉书》某篇,思维卡壳,结结巴巴背不下来,王弗在一旁轻轻提点了一句,令苏轼大吃一惊。苏轼又问她其它书中问题,连考数书,她都能从容作答,可见其涉猎甚广。苏轼又惊又喜,对妻子刮目相看。苏轼为人率直天真,对人从不设防,即使掉入陷阱也不自知。他与访客交往时,王弗常常立在屏风后侧耳聆听,客人离开后,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人性情与真伪,结果无不言中,可谓是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王弗在美丽年华,急病离世。纵然过了十年时间,苏轼未能释怀,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王弗入梦与苏轼相会,他醒后泪仍沾襟,心仍哀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第二个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闰之质朴贤惠,伴随苏轼度过了他人生最困难的岁月,尤其是“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在牢狱里接受审判,王闰之带着孩子,在家里无助地等待苏轼被审判的结果,一百多天里,她战战兢兢地度日如年。也就是在这个艰难日子里,王闰之在惊恐中焚烧了苏轼存放在家里的全部诗稿。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贤惠的妻子,把丈夫最爱的诗稿焚烧殆尽时的心境是何等感受。那应该是又惊又怕,又不舍的吧!她一定是痛哭流泪,又惊魂未定地在为丈夫消除“罪责”。可是,对于爱诗词,爱创作的苏轼,以及现在喜欢苏轼作品的读者,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乌台诗案,苏轼虽然遭到陷害,却也有人在为他讲话,营救于他,包括当时皇太后都在为他解脱,求皇上放过他。他终于被释放出狱,最终被贬黄州。王闰之始终陪伴在苏轼身边,患难夫妻,总是会分外情深。然而,不幸的是,王闰之也先于苏轼而去。再失爱妻,苏轼肝肠寸断,仰天长泣。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里,苏轼还广纳姬妾。南怀瑾先生曾这么评述他: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我们都知道他对妻子王氏一往情深,然而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却足以让现代人瞠目结舌。如其在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其中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
有个相当有名的故事,似可佐证。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准备将一个叫春娘的侍妾送回娘家,当时有朋友来为苏轼送行,看到了春娘,想用一匹好马和苏轼交换春娘,苏轼答应得很爽快。这个朋友为此写诗道:“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娥眉,虽无金勤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苏轼回赠了一首诗:“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春娘因被苏轼抛弃,羞愤难当,当即跑下台阶,一头撞死在了槐树上。
这里,我不得不着重提一下王朝云这个苏轼一辈子里最重要的女人。王朝云出身行院,十二岁时被苏轼买回家,做了苏轼的侍妾,和苏轼生活了二十三年,三十四岁去世。苏轼爱他极深,为她而作的诗最多,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安慰吧!后来朝云还给苏轼生了一个儿子,是苏轼的第四个孩子,取名苏遁,然而,苏遁不幸夭折。
王朝云陪伴苏轼23年,三十五岁病故。病故时,苏轼为她诵读金刚金,送她远行。
自此,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明代何绛有诗《朝云墓》,写给王朝云,评价十分妥当。
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
宋朝陵墓俱零落,嫁得才人胜帝王。
苏轼与王弗是恩爱夫妻,与王闰之是患难夫妻,而与王朝云是濡沫夫妻。尽管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但是他们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佳话,更是一笔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和关于忠诚、关于善良的长久的精神财富。
东坡先生一生仕途坎坷,连逢不幸,却能成为流芳千古的大文豪,洋溢着“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洒脱与淡泊气质,与身边三位春兰知己的先后陪伴密切相关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