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将相和》的廉颇、蔺相如,最后结局如何 老师没有告诉我们!

情怀历史号 2023-09-22 12:09:06

将相和源于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对于《将相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在语文课本中见到了,也即比较熟悉了。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对此,廉颇自然非常不满,也即处处在找蔺相如的麻烦,但是,就后者来说,始终以赵国的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不过,虽然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将相和》这一故事,但是,《将相和》的廉颇、蔺相如,最后结局如何?老师却没有告诉我们!

蔺相如

一方面,就蔺相如来说。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着名大臣。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对此,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占城池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地位在他之下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面对咄咄逼人的廉颇,蔺相如的手下准备向赵国君主反映情况。不过,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赵国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而这,也被后人称之为“刎颈之交”,以此来形容坚不可摧的情义。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对此,在笔者看来,赵惠文王的去世,无疑是赵国的一大损失,并且,这也是廉颇和蔺相如逐渐失去重用的开始。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都可以说是赵惠文王的心腹。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自然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重,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听信秦国散播的流言,加上廉颇没能战胜秦军,所以就用赵括取代了廉颇。得知这一消息后,。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面对蔺相如的劝谏,赵孝成王根本不听,还是任命赵括为将。后来,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灭亡。而对于蔺相如来说,大约是在长平之战后病逝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蔺相如得知长平之战失败的消息后,无疑是非常失望和痛心的。而这,很可能让本就病重的蔺相如,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

廉颇

另一方面,在《将相和》之后,廉颇的结局同样比较凄凉。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在五国伐齐之战后,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

对于廉颇这位战国名将,勇猛果敢,屡立战功,从而闻名于诸侯。对此,在笔者看来,赵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廉颇和蔺相如可谓他的左膀右臂,一起将赵国推向了巅峰。但是,伴随着赵孝成王这位君主的即位,赵国没能维持巅峰,反而因为长平之战而走向了衰落。长平之战前期,廉颇这位名将采取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虽然廉颇没能取得多大的胜利,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军的进攻势头。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用赵奢的儿子赵括取代了廉颇,致使长平之战惨败。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廉颇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但是,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郁郁不得志,在遭到排挤之后,廉颇先后出奔魏国大梁,最终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享年八十四岁。

对此,在笔者看来,廉颇虽然最后也是病逝的结局,但是,廉颇是在楚国都城寿春病逝的,也即属于客死异乡的情况。相对于蔺相如,廉颇最终的结局可以说是更加凄凉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老师没有告诉我们《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位赵国大臣的最终结局。此外,唐德宗时,廉颇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廉颇被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尽管在战国时期没能阻挡赵国的灭亡,不过,廉颇的能力和功绩还是获得了后世的认可。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负荆请罪最后的结局,最后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负荆请罪?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典故了,里面的廉颇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赤背背负着荆棘去向蔺相如赔罪,蔺相如也宽宏大度,最终选择原谅了他,两人和好如初。这个历史典故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要懂得顾全大局,舍小我成全大我。但是在书中,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你知道他们两人最终的下场吗?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不可缺少的人才。廉颇为武将,蔺相如为文臣,一个提笔安天下,一个上马定乾坤,他们两人的命运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休戚相关。在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人的关系更好了,两人联手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廉颇抵御外敌,蔺相如打理他国外交。赵国因为有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国家安定百姓也是安居乐业。

蔺相如曾经说过,对于赵国来说,廉颇和蔺相如缺一不可,毕竟他们两人也算是赵惠文王的左膀右臂。虽然看上去蔺相如这话有些自负,但是说的也是事实。赵惠文王对两人都很尊敬,也没有因为蔺相如那番?自负?的话语而介怀,反而更加倚重两人。但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蔺相如和赵惠文王有一颗宽容的心的,赵孝成王就没有。

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这时候赵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了,赵国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已病重,没多少时间了。廉颇一生都在为赵国奔波,虽然垂垂老矣,但是依旧驰骋在沙场,为赵国站好最后一班岗,赵国实力逊色秦国,但是因为赵国的补给又比秦国的补给容易,于是廉颇便选择与他们打消耗战,最终使秦国陷入困境。

在这场消耗战中,虽不折损兵将,但是却让秦国苦不堪言。秦国知道蔺相如已经病危,而赵孝成王又年轻气盛,斗志昂扬,迫切地想要干成一番大事业。于是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国并不怕年迈懦弱的廉颇,只怕赵奢的后代赵括。虽然虎父无犬子,但似乎这句话一看就是有诈,赵孝成王想要让赵括领兵,大臣劝阻,但是赵孝成王不听,一意孤行。

在赵孝成王看来,廉颇就如同秦国所说的那般懦弱,都不敢进攻,的确没什么用处了。于是,赵括便代替廉颇对战秦国,赵孝成王原以为赵括能像他的父亲一样,飞夺秦国城池,把秦国打得落花流水。但结果真是这样吗?最后,赵国折损四十万将士,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蔺相如听闻赵国将士几乎全军覆没,一时间气急攻心,最后撒手人寰。

恨赵孝成王不成器,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已经年迈的廉颇只能接下烂摊子,为他们收拾残局,勉强保住了赵国。赵国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孝成王虽铸成大错,后来也醒悟了。但是赵悼襄王继位更加不堪,认为廉颇不如乐乘,于是便解下了他的兵权。廉颇气愤,便带兵攻打乐乘,打跑乐乘后,廉颇最终也是走投无路,只能流落他乡,投靠魏国。

虽然魏国对廉颇也还算尊重,但是廉颇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来,赵悼襄王也打算召回廉颇,但是又有小人谗言:廉颇饭量还很好,但是身体机能已经不如从前了,一会儿便如厕三次。赵悼襄王听闻如此,便放弃了召回廉颇的意图。最后廉颇又流落到楚国,最终在楚国抑郁而终。

廉颇与蔺相如虽都是赵国的功臣,但是两人最终的结局并不好,这也是课本中不提及的原因。

负荆请罪后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结局如何呢?

《将相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赵国舍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得到重用,廉颇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蔺相如。

而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屡次容忍避让于他,最终廉颇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也就是这则流传千古的佳话,让廉颇和蔺相如两人成了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典范。

很多人在小学时便已在课本中读过将相和,但课本中的故事到两人和好如初后就戛然而止了,那么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局究竟怎么样了呢,为何语文老师不会说?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这段故事处于哪一个时期,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盟的时候,是公元前282年,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再加上几代国君的发展,已经空前强大,赵惠文王虽然也是战国时期比较贤良的君主,然而他的能力有限。

秦国屡次对赵国发动战争或者欺压,相比之下赵国只能够疲惫应付。而廉颇和蔺相如等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登上了历史舞台。赵国灭亡是在公元前229年发生的事情,蔺相如等人所处的时期隔得并不远。

而他们两人的结局,自然而然的和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紧紧联系捆绑在了一起。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生卒年并不清楚,不过在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临死前,将太子赵孝成王托付给了二人。

根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59年,秦军和赵军对阵的时候,那时赵奢已经战死,赵王正打算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廉颇。

蔺相如此时已经身有重病,他听闻这个消息,拖着病体去见赵王,希望他能够收回成命。“蔺相如病笃,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蔺相如的请求被赵王否定了。结果大家也知道,长平之战,赵军包括民夫在内,一共40万人被坑杀殆尽。

蔺相如也大约是在这个时间段去世,当时的赵国共计也才350多万人,白白失去了如此多壮劳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躺在病榻上的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又是怀着一种怎样悲痛的心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必他也是遗憾而伤心的吧!

说完蔺相如再来说说廉颇,廉颇的日子并不好过,最初长平之战,他是主将,廉颇开始的战略也并非被动防御,而是坚决出击。

然而当时秦军已经几次打败了赵国,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士气正旺,而赵军长途跋涉,兵力处于劣势的同时,士气也很低落。

廉颇的几次正面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还折损了几名校尉(将军),因此采取坚守壁垒的方式,然而能够决定长平之战胜负的最终原因,还是粮草问题。

赵国不比秦地,地广人稀,农业落后,史书上说赵国人“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廉颇的战术虽然正确,但是赵国比起秦国,却更加经不起粮草的消耗。

所以赵王才这么着急,要求主动进攻。后来赵括带兵,士卒打扫战场竟然“争食秦尸”,可见部队缺粮到什么地步(这也是秦军坑杀赵卒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终廉颇被换下,受到离间计影响的赵王孤注一掷的采用了赵括,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空虚,廉颇重新被启用,并且在抵抗燕国入侵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不过在赵孝成王死后,廉颇又遭到了弃用,他负气到了魏国,虽然魏王很欣赏他,却并不信任这名老将,廉颇后来又流落到了楚国,楚国以同样的礼仪对待了这名老将军,也同样未曾重用。

后来赵王手下无人可用,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使者去魏国请将归朝。可廉颇在朝中有一仇敌郭开,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他唯恐廉颇再受重用,就贿赂使者说了很多廉颇的坏话,还说廉颇“一饭三遗矢”。

赵王偏听偏信,失望至极,再也不提启用廉颇的事情了。晚年的廉颇,一直希望赵国能够让他回去,千盼万盼着继续报效国家的老将,却始终没有等到消息,最终死于楚国的寿春,在他去世后不就,赵国也被秦军灭亡。

可以说廉颇和蔺相如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老师们在讲述他们光辉历史的时候,也自然不会提及讲述他们的下场了。

为何老师很少提起,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的后续呢?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完璧归赵的事情,在《将相和》这篇课文当中,蔺相如完美地完成了赵王交给自己的任务,成功阻止了秦王的野心,并且成为了赵国最为重要的大臣。

或许大家会感到意外,为何老师很少提起,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的后续?学者会告诉你,其实结局,其实很惨烈,为何会这么说?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公元前281年,此时距离秦朝统一六国,也仅仅只有60年代时间(前221年),在蔺相如时期,凭借秦国几代国君的辛勤领导,再加上商鞅变法带来的强大动力,导致秦国迅速的崛起壮大,并且迅速和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了和氏璧这块美玉,这才故意派出使节,希望能够用15座城池来得到他。




秦昭王是一个怎样的国王?毫无疑问是一个明君,怎么又会干出用土地换取和氏璧的事情呢,因此这也是一场立威。

再来看看赵国当时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在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下,赵国的国力也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齐国被其余诸侯联军击败后,赵国更是成为了东方六国之中称霸的存在,赵武灵王甚至还乔装商人,亲自进入九原查看进攻秦国的地形。




而在正面战场上,赵国也数次击败秦军,拦阻在秦国的必经之路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国一直将赵国视为了心腹之患。

作为一名外交使节,蔺相如十分出色,然而在完璧归赵后,虽然蔺相如在气势上取得了胜利,然而秦国的保护很快接踵而至。




一年之后,大将白起百年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土地,等到了第二年,秦国又派兵占领了赵国的石城,第三年,双方交战,赵国损失两万军队,这都被《史记》所记录:“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此时,就算蔺相如的本事再大,却也难以阻止秦国硬实力的强大,到了前279年,在秦国的威逼下,这才发生了在蔺相如陪同下,赵惠文王和秦昭王之间的渑池会盟。




至于会盟的结局,也是不欢而散,秦国并没有达到立威的目的,而赵国,本来寄托这次交谈,能够带来更多和平的机会,同样也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作为文臣之首,蔺相如的确保持了气节,然而他却并没有为赵国争取到太多实际上的东西。至于在此之后,赵国似乎也并没有吸取教训,并没有注意和其余几国联手,相互抗击秦国,反而是对周边诸侯大规模用兵,直接将自己处于了孤立的位置,这也是身为重臣的蔺相如,最失算的地方。




而蔺相如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期间,他苦劝赵王不要启用赵括代替廉颇,然而无论谁作为主帅,此次战争,秦国的优势都已经是十分明显,最终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也几乎灭亡,蔺相如也是在这一段时期去世,也就不难想象,在这位大臣人生最后的关头,心情是怎样的灰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7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