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皇位继承人,又被称为“定国本”,为了确保统治稳定,一般皇帝很早就确立并培养储君,以防皇帝本人不测之后权力交接平稳。太平时期,皇位或可传承于幼儿,但群狼环伺之际,皇位一般都是传承于有能力的成年人,比如司马氏政变之后,掌权者司马师有一养子司马攸,由于养子年龄较小,无法掌控局面,所以司马师去世之前,将权位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司马攸。
三国晚期,风云激荡,魏国屡屡发动征吴战争,东吴岌岌可危,但这时东吴皇位传承却出现了奇诡一面:孙权一共有七子,孙亮仅位居第七,孙权去世之时孙亮才十岁,根本无法应对险恶局势,为何孙权却传位孙亮?
孙权一共有七子,即: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其中最大的是孙登,出生于209年,最小的是孙亮,出生于243年,两人年龄相差30多岁。
孙登是孙权长子,由孙权正室徐夫人养大,这是因为生母地位卑贱,于是连抚养孙登的权力都没有。虽然孙登母亲出身不好,但在孙权心目中,孙登才是东吴真正的继承人。
221年,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为孙登选择老师,并为孙登培养势力,最典型的是让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丞相顾雍之孙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子陈表等进宫,为孙登侍讲诗书。其中,孙权认为张昭向白侯子安学习过《左氏春秋》,得到了名师传承,于是想出一个繁琐的办法,让其子张休先听张昭讲授,再回宫转授孙登,如此大费周章,表明了孙登在孙权眼中的地位。
225年,孙权为孙登娉娶周瑜之女为王太子妃。当时,周瑜虽死,但周家是传承百多年的大家族,周瑜又还有余威,孙登联姻周家,非常利于未来掌控东吴,因此孙权为孙登可谓是操碎了心。
229年,孙权武昌称帝,即立孙登为皇太子。随后,孙权迁都建业(南京),就让孙登留守武昌,并派陆逊镇守武昌,辅佐孙登。之后,孙权一旦出征时,就让孙登镇守后方。
也就是说,孙权是100%的准备传位于孙登。可惜,241年孙登英年早逝,孙权获悉震惊悲惋,悲痛不已:“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孙虑是孙权第二子,自幼聪慧,多才多艺,深得孙权器重喜爱,被孙权任命为镇军大将军,驻守半州(今江西九江西),是东吴镇守一方的诸侯。但与孙登一样,孙虑也是英年早逝,早在232年就已去世,享年二十岁。
孙和是孙权第三子,爱好文学,擅长骑射,礼贤下士,尊敬老师,深受孙权宠爱。而且,孙和与孙登关系很好,孙登去世之前推荐孙和为太子,即“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242年,孙登去世第二年,孙权册立19岁的孙和为太子。孙和没有辜负孙登期望,为人和善,处事公平,严以律己,《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如果不出意外,孙和将成为东吴一代明君。
但孙和成为太子之后,孙权第四子孙霸非常不服,明里暗里纠集一帮党羽陷害太子及其支持者。而且,孙和母亲王夫人与孙权长女孙鲁班(嫁给了周瑜之子周循)矛盾尖锐,于是孙鲁班与孙霸结盟共同对付孙和。比如,孙鲁班与孙霸散布谣言,说孙和暗中谋划夺权,对孙权不敬,王夫人在孙权病重时脸上露出笑容等。
经过数年谗言洗脑,孙权终于相信孙和是小人,于是将孙和软禁,250年降为彰王,被再封南阳王,安置于长沙。孙亮即位之后,孙和坐罪赐死,享年三十岁。
孙权第四子孙霸,之所以能与孙和分庭抗礼,与孙权宠爱密不可分。
242年,孙霸受封鲁王,更为重要的是,孙霸很受孙权宠爱,与太子孙和不相上下,于是孙霸萌生夺嫡争储之心,结交大臣和孙鲁班陷害太子,进而造成朝野动乱,史称“南鲁之争”。不过,孙霸尽管成功毁掉了太子,自己却也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是双输,250年孙霸图谋害死孙和一事曝光,被孙权赐死,其党羽全寄等被诛杀。
孙霸虽说品行有亏,手段不太光明,但见识能力却是一流,所以时人赞之“德行内着,美称外昭”、“天挺懿德,兼资文武”等。
可以说,孙权前四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都能独当一面,都有一代明君潜质,可惜或英年早逝,或死于内耗。截止孙权去世之前,这四个儿子已经彻底退出皇位传承序列,那么剩下的三人之中,孙权为何传位年龄最小的孙亮?
孙奋是孙权第五子,妻子是袁术孙女,孙权在世时,史书对孙奋描述不多,主要是孙权去世这一年,封孙奋为齐王、迁居武昌。
孙休(生于235年)是孙权第六子,孙权去世时17岁,在当时算是已经成年。以孙休年龄推断,孙权去世之时,孙奋应该超过17岁。
既然如此,为何孙权不选孙奋或孙休,而传位才10岁的孙亮?原因非常简单,孙亮出身不凡,母亲是皇后,是孙权诸子中唯一的一位嫡子。
243年,孙亮出生,相传母亲潘淑有孕时时出现异像,曾梦见有人将龙头授予她,之后不久就在建业宫内殿生下孙亮。当时,孙权年岁大了,而孙亮年又最幼,因而特别疼爱孙亮,于250年将其立为皇太子,同时立潘淑为皇后。而且,史书记载孙亮非常聪明,《建康实录》记载“年七岁为皇太子,见傅相具师资之礼,大臣重之”。
与孙亮出身不同,孙奋母亲叫仲姬,从她被称为姬来看,地位应该并不高;孙休母亲是王夫人(孙和母亲也叫王夫人,但不是同一人),孙权的一位妃嫔,地位远不能与皇后潘淑相比。与此同时,孙奋与孙休出生时,都没有异像出现。
因此,孙权最终传位孙亮,而没有选择孙休、孙奋。
孙权去世之后,年仅十岁的孙亮即位,诸葛恪(诸葛亮侄子)、孙弘、孙峻等辅政。但在第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手里。三年之后孙峻病死,将执政大权交给了堂弟孙綝,而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挟天子之令清除了不少异己,成为东吴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孙綝夺权这一过程,让东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这是东吴越来越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58年,孙綝废掉孙亮,将其贬为会稽王、候官侯,据说孙亮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估计实际是孙綝将其毒杀。之后,孙綝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因此孙休成为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没有改变东吴国力下降的局面。
孙休这个人真比较仁义,给四个儿子起名为孙
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也是为数不多能让曹操满口称赞的人,他的儿孙福也蛮好的,一生共有七个儿子,不过他这几个儿子的结局都不太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权的争夺,兄弟们之间争夺权力导致亲人之间自相残杀,最后没有几个人能够善终,估计孙权在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幕也会气得跳脚。
首先来说说孙权的大儿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被孙权立为皇太子,不过好景不长,当了十几年的太子就离世了,在他众多儿子中也算是善终了。第二个儿子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因为病重离世了,也算是善终了。第三个儿子后来被孙权立为太子,自此开始了兄弟之间的争夺战,孙权直接赐死了四儿子,但是在孙权死后三儿子被赐死。
五儿子后来是被前来争夺政权的孙权侄子给杀死的,而且还把他的儿子们也都杀了,算是孙权儿子中最惨的一个了。六儿子后来当上皇帝了,不过没做几年龙椅就得了重病,后来因病去世了,因为不是被别人杀死的,也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位了,不过因为他突然离世没有立太子,导致各方势力开始争夺,后来上位者把他的几个儿子都杀了。
七儿子其实在孙权还没离世之前就被封为太子了,不过孙权去世的时候他太小,那时候才十岁,所以没过几年就被当时掌权的哥哥给毒死了。其实不难看出,孙权的儿子们自相残杀都是为了政权,如果当时孙权好好安排,也许会是另一种场景。
孙权的儿子孙亮继承了帝位,孙亮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把孙亮废为会稽王,并派人“夺吴主玺绶,以吴主罪班告远近”。孙亮被废后,孙綝另立琅邪王,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即吴景帝。
永安三年(260年),孙休听说会稽郡传出“孙亮当还为天子”的谣言,担心孙亮复辟,将孙亮贬为侯官侯。孙亮在去封地的路上自杀,不过,也有人认为是“休鸩杀之”。毕竟,孙亮当过皇帝,影响力还在,孙亮不死,孙休睡不着觉。孙亮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扩展资料
孙亮的历史评价:
陈寿: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王嘉:孙和、孙亮、刘备,并惑于淫宠之玩,忘于军旅之略,犹比强大魏,克伐无功,可为嗟矣!
孙盛:亮少聪慧。
许嵩:帝幼而聪悟有成人之鉴。
萧常:亮以童稚受制强臣,身且不保,其能有立哉。
罗贯中:乱贼诬伊尹,奸臣充霍光。可怜聪明主,不得莅朝堂。
卢弼:亮在位七年,即位时年仅十岁。孙权立此幼子当国,可谓老耋昏聩矣。亮为会稽王三年,废为侯官侯,自杀,死时年十八。如不立为帝,或不至速死,可哀也。
:孙亮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 孙虑,字子智,孙权次子。 孙和,字子孝,孙权三子。 孙霸,字子威,孙权四子。 孙奋,字子扬,孙权五子。 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被拥立为吴国第三任皇帝。 孙亮,字子明,孙权七子,继任为吴国第二任皇帝。 孙鲁班,字大虎,孙权长女,先配周循,后配全琮。 孙 ,孙权次女。刘纂妻,早卒。 孙鲁育,字小虎,孙权三女,先配朱据,后配刘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