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为何死后要安葬在井冈山?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儿子石来发来在曾志墓碑前
1928年4月,曾志与丈夫蔡协民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11月7日,恰逢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曾志临产了,当时后方留守处没有谁会接生,加上没有医疗设备,难产使她整整痛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了,然而由于身体虚弱,大出血不止,曾志几度昏死过去。后来用当地草药医治,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救了回来。可是,祸不单行,接踵而来的又是“产褥热”,几天几夜持续高烧不退,孩子出生 26天后,她把孩子托付给了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寄养。
又过了10天,曾志接到上级通知,到小井红军医院任党总支书记。她到医院不久,就筹备着过新年。为了让伤员们减轻痛苦高高兴兴地过好年,医院里组织了演戏、唱山歌等娱乐活动。看见这些病痛的伤员个个露出了笑容,曾志心里十分开心。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发的前一天,曾志突然接到毛泽东从茨坪写给她的一张纸条,要她随主力红军出发。原来前委为了做好沿途的群众工作,成立了一个工农运动委员会,下设妇女组,考虑到曾志做过地方群众工作,有经验,就推举她为妇女组组长。离开井冈山时,已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让她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了,第二天一早,曾志拖着虚弱的身体,忍痛别子毅然随部队离开了井冈山。
1951年夏天,时任广州电业局党委书记的曾志委托一个访问团的同志到井冈山后,打听一下她孩子的下落。访问团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24岁还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的石来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石来发来到广州,终于见到了妈妈。在广州呆了20多天后,石来发便回到了井冈山。后来,石来发希望妈妈在北京安排一份工作,但是身为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他牢记母亲的教诲,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她的女儿陶斯亮和儿子石来发遵照母亲生前嘱托,将其骨灰安葬在一处小山坡上,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11个红字。距曾志墓400米之外,就是当年她工作战斗过的红军医院,以及惨遭敌人杀害的130多名战友的集体墓穴。孩子们本想为一生历尽磨难的妈妈在井冈山修个好墓,可谁知曾志生前就立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这样写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曾志(1911年4月4日 — 1998年6月21日),女,原名曾昭学,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隶州宜章县(今湖南省宜章县)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组织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着),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