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除了考虑嫡庶有别和长幼有序之外,因为实在是喜欢自己的某位孙子,为了能够使得皇位能够顺利的传到这位孙子手上,而或多或少的作了妥协。虽然这个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在这三位帝王身上,“好皇孙'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因素。
三位皇帝的选择,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一个彻底选错了,直接导致一个帝国内乱不已,最终亡于异族之手;两个选对了,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
晋武帝司马炎能够结束三国乱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功劳其实不在他,而是他爷爷和父辈两代人努力的结果,到他手上的时候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司马炎代魏立晋,即位初期还算合格,但是灭吴之后,就开始享受生活,腐化堕落了。
司马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犯了大错:皇后杨艳生有三子,嫡长子司马轨早逝,次子司马衷智商奇低,,他就是历史上问”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第三子司马柬史称沉着聪明,胆识器量非凡,也深受司马炎的宠爱。
按正常的情况来说,既然嫡长子已逝,嫡次子又是个低能儿,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应该是司马柬。可是第一立幼废长容易引起内乱和动荡,三国时期的刘表和袁绍就是这样;第二,司马衷身边的利益集团不遗余力的在帮助司马衷,特别是太子妃贾南风虽然很丑但是非常精明;第三,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衷自己虽然智商低,但是他的长子司马遹却是非常聪明,很得晋武帝司马炎的欢心,司马炎自己都说在司马遹的身上,可以看到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身影。所以司马炎最终还是把皇位留给了他的这个白痴儿子司马衷。
司马炎的这一选择,直接葬送了司马氏几代人创下的江山,其后,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异族崛起入侵,西晋彻底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朱棣剧照
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的江山,可是他自己即位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颇废周折,摇摆不定。按说他的三个嫡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选择不难,老大朱高炽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人选。可是实际的情况是朱高炽是个大胖子,有时候行动都有点不方便,朱棣对这个大儿子很不满意;而老二朱高煦不同,他勇猛善战,靖难的时候立过很多战功,还曾在战场上救过朱棣的命,从很多方面来说,朱高煦都和朱棣比较类似,所以朱棣对朱高煦很满意。这给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所以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有一两次朱棣都动了废太子的心思。
朱瞻基剧照
朱高炽命好,虽然自己不得朱棣喜欢,可是他的大儿子朱瞻基却甚是受朱棣的喜欢,甚至朱棣还亲自教导朱瞻基,远征漠北时也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可以说朱高炽能保住太子的位置,一半的功劳要归于他的这个儿子。解缙的一句“好圣孙”终于使得朱棣彻底断了废朱高炽的念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开创的”仁宣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一,朱棣的选择相当正确。
康熙剧照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雍正的即位到现在史学界还有争议,这且不说。但是雍正的即位有他儿子乾隆的功劳在里面:史书称康熙很喜欢乾隆,并亲自教导乾隆的功课,要知道康熙有二十多个儿子,九十多个孙子,能得康熙看中的只有两个,一个嫡长孙弘皙(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嫡长子),另外一个就是乾隆弘历。在胤礽和弘皙失去皇位继承资格的情况下,康熙最终传位于雍正未尝就没有乾隆的因素在里面。后面乾隆明明可以打破自己爷爷康熙保持的最长在位记录而提前让位于嘉庆,也可以看出来当初这爷孙俩的关系是实实在在的亲密。
康熙传位于雍正是他晚年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其实康熙晚年积弊很多,如果没有雍正13年的承上启下和励精图治,哪来的所谓康乾盛世,乾隆好大喜功,是个败家子,没有他老子雍正,也哪来他的”十全武功“!
一、秦始皇
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就在于统一了中国大陆上所有民族的语言,度量衡,文字,使民族融合大踏步发展,保证了秦国统一六国,不再分裂。
还有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国,还在于连接和修筑了万里长城。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一。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2)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
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来看.秦始皇在历史上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其中一部分是出于国家统一和安定的需要.比如修建长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长城在保护长城以南农业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几千年的积极作用.又如你杀害儒生,是思想专制的表现, 但同时也统一了全国思想.(2)对秦始皇出于个人享乐目的的暴政,我们要完全否定.典型的是宫殿,陵墓等的修建.(3)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更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这两点都是要在回答人物评价题时,需要避免的.
2)唐太宗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5、他确立了大唐帝国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使周边诸国俯首称臣,与中国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他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一是好大喜功,东征高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不再听得进不同意见,变得固执和偏信。
三是迷恋金石丹药,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弟兄,也是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页。甚至是他执政后兢兢业业努力所试图淡化的一页。
当然,还有其他。
但是,这些错误和不足,毕竟是白玉上瑕疵,遮蔽不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光辉。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所幸的是,李世民对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原因,认识非常到位,并不把功劳完全记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己的过失,李世民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临去的时候,李世民曾撰写《帝范》12篇,以期教育太子李治。帝范,不是他成功的典范,而是他的过失和错误。
他曾对太子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贤哲的帝王作为老师,不要效法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珠玉不断,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都网罗而来,行游于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老百姓不堪其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错,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它。”
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这一点,李世民比任何帝王做得都好。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自我评价和当世评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后人究竟怎样评价。实践证明,李世民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因为,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一代代后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三、宋太祖
宋太祖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公元960年,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通过陈桥兵变,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之后继续执行后周的先难后易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结束割据局面后实现国家统一和为巩固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赵匡胤兵不血刃的登上皇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结束各地割据混战的局面,而且治国有方,使得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而且政治上的许多措施对后代影响甚大。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言简意赅的总结了宋太祖的功绩和后世对其的评价。纵使其过于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措施造成宋朝的长期不振。但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一:南征北讨定天下,统一全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兵不血刃登上皇位;但宋太祖并未对后周皇室大加诛杀,“太后、主上,我北面事者,不得驽犯,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而文教与,染虐杀之余风而宽仁布”宋太祖之创宋代周,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可以说是最具仁心的。
乾德元年(963年)起,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先后消灭荆南、湖南两个长江割据势力;又先后灭后蜀、南汉、南唐,最后于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北汉投降;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也就从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内政
宋太祖统一全国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5]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6]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巧妙应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7]三大纲领,采取“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内外相制”“更戌法”等措施,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宋太祖主张以文臣治国,这一思想对明清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三、经济上:
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劝课农槡,兴修水利
虽然宋太祖的历史功绩不一般,但他的有些手段未免有点矫枉过正,有些措施也略失英明:
如实施“更戌法”,虽可防止武将专权,却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如过分强调“抑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宋太祖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在历代史家的论著中。,宋太祖获得的评价颇高。虽然他开创的宋代一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且有些措施略欠得当,但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其影响可见一斑。纵使宋太祖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宋太祖是个睿智英明的好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唐睿宗一生中两次登上王位,三次将皇位交给他的母亲、兄弟和儿子。这种看似奇怪的举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战术。在宗族纷争的乱世里,唐睿宗总是能保护自己,得到好下场,靠的就是谦让和退让。
唐睿宗一生中两次登上王位。第一次是在圣元年春二月初七。当时已经去世一年,的弟弟被武则天废黜,于是年轻的禹王李旦被任命为新王,成为唐朝继之后的第五位皇帝。
唐睿宗的即位不同于普通皇帝的即位。他是一个被母亲武则天刻意扶持的傀儡皇帝。因为当时武则天当皇帝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他有意称帝年轻的李旦。虽然唐睿宗登上了王位,但他只是名义上的。作为皇帝,不能在正殿听政,只能住在其他大殿,这显然不符合礼仪。但是,当时武则天的称帝之心是很明显的。虽然她是以太后的身份出现在宫廷,但实际上,所有的国家法令都来自于她。
就在即位的同一天,武则天立他的公主刘为皇后,立他的长子王承启为永平县皇太子。与此同时,他改变了他的文明,赦免了全世界。
同年,唐朝著名将领徐敬业在柳州被贬为司马。他不满武则天的独裁统治,在扬州上任后,与唐、罗、杜和派至扬州的御史等密谋谋反。先是贼喊捉贼,诬告扬州长史陈景芝谋反,要御史张学杀了他。徐敬业自称扬州司马,解放了扬州监狱里的所有囚犯,并招募了一批民兵。接着,才子罗写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讨武檄》,他们开始以帮助恢复地位的名义造反。结果武则天派左玉龄将军李孝义全军镇压,起义失败。徐敬业的兄弟们被他的部下杀死了,他的大多数同伴也被杀死了。
自那以后,宗室中的岳等人也曾发生叛乱,但都被武则天残酷镇压。眼看着武则天的权力一步步壮大,仅仅是垂帘听政并不能满足她对权力的渴望,而宗瑞上演了第一幕让天下大乱的好戏。
把世界交给母亲。
唐睿宗最初是武则天即位时导演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实权。所谓“让天下”,不过是让幕后真正的皇帝出来罢了。在武力镇压了几次叛乱后,武则天的威信一点点建立起来,但她也假惺惺地说要把政府还给宗瑞。当然,宗瑞不敢接受,所以他坚决拒绝了,并要求他的母亲让世界成为他的母亲,乞求她在法庭上被宣布为皇帝。因此,武则天不再隐瞒。首先,她让宗瑞的所有儿子都成为王子,以挽回皇帝的面子。然后永昌元年,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改在初元年。
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天赐元年九月,武则天在儿子宗瑞和大臣们的支持下,改姓唐建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此刻,宗瑞知道他处于危险之中,只有获得母亲的信任,他才能活下来。因此,当他试图向世界告别时,他恳求武则天给她改姓吴,以示忠诚。结果,被降为一个继承人,赐姓吴,并迁到东宫。已经登上皇位的皇帝突然成为皇太子,虽然不在他的长子名分上,但实际上他是皇位的候补继承人。这是唐睿宗第一次让世界。通过这封信,宗瑞似乎暂时脱离了危险,但它正处于危险之中。
让位后不久,身为皇帝继承人的宗瑞原本打算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不想却被武则天的宫女魏团儿宠幸。宗瑞天生不敢招惹,所以他断然拒绝了她的好感。不料,魏团子在的妃子刘和德妃窦的住处,分别偷偷埋了一个木头脑袋,然后痛斥她们行巫术,诅咒武则天。
巫术向来是朝廷大忌,一旦宣扬,往往会被定罪。汉武帝晚年巫术,连太子都杀了。寿二年正月初二,刘、窦被武则天秘密召入宫中,在嘉鱼殿处死。对于两位妃子的神秘失踪,宗瑞大概知道一些,但他不敢问问题。他在武则天面前依然故作泰然,若无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忍耐力”修养水平之高,否则无法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生存。
让王子让位于他的兄弟。
唐睿宗的第二次退位与第一次不同,因为此刻他已经被降职为皇位继承人,只有太子的位置可以出售。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将被废黜为庐陵王的唐中宗从芳陵召回,显然有意让唐中宗继位。经过武则天的第一次任命,唐睿宗已经退居到皇太子的位置。为了避免与他哥哥的政治斗争,他故意抱怨说他生病了,并拒绝让王子位于唐中宗。
因此,武则天满足了唐睿宗的要求,名正言顺地封唐中宗为太子,唐睿宗为宰相。这一次,唐睿宗又一次明智地避免了宫廷斗争,保全了自己,也赢得了中宗一定程度的信任。
神龙元年,张謇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兄弟张昌宗和张易之,迫使武则天退位,建立唐中宗。唐中宗即位后,立为安国王,拜邱为太尉,让他以宰相的身份参与国家管理。然而,总是辞职的唐睿宗甚至拒绝做总理,而是毅然辞职。后来,中宗想让他做皇帝的弟弟,继承自己的王位,宗瑞坚决拒绝了。由于唐睿宗的谦逊,在唐中宗复辟后的政治漩涡中,尽管他屡遭怀疑,但他毕竟是安全的。
放弃和平与繁荣。
唐中宗复辟后,宫廷斗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变得越来越隐秘。龙年六月,魏如昀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了中宗,并建立了一个年轻的皇帝,李重茂,成为唐龙。根据唐中宗的遗诏,安国国王宗瑞应该是一个辅助性的政治国家。然而,唐睿宗知道侯伟想要效仿武则天统治国家事务,所以他毅然辞职,拒绝冒险。
后来,侯伟被的三子李隆基、太平公主等皇军杀死,小皇帝被废黜,唐睿宗登基。这是宗瑞一生中第二次登基。从第一次到现在已经二十七年了。
然而,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宗瑞就立为魏有公的首席大臣为皇太子,同时改元为景云。延河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宗瑞再次让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宗”。至此,宗瑞的第三次退位也宣告完成。
这次退位使唐朝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创造了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清明稳定的“新世纪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所以,虽然唐睿宗本人从未真正执掌过国家政权,但他把天下让给了一个英国领主,这在唐朝也算是功勋。
纵观宗瑞一生,两次登基,三次退位,可谓传奇。然而本质上,他是被复杂的宫廷斗争所逼。只有撤退,他才能保护自己。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