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毒的伤兵一连几天哽塞着,把他们灼伤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这是《西线无战事》中,有关一战化学武器威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
当法军向德军投掷出第一枚催泪弹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就开始“变了味”,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因此死亡。
不过化学武器并不是近代战争的产物,早在中世纪的东欧,就出现了一种现在还有些神秘的化学武器——希腊火。
阿拉伯人的噩梦
公元七世纪,当时的 拜占庭帝国还跟波斯萨珊王朝打得不可开交,异军突起的阿拉伯帝国看准时机,率先征服了波斯萨珊王朝,并将矛头对准了拜占庭首都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优越,它三面环海,连接陆地的一面还有坚实的狄奥多西城墙保护,当时再强大的军队,也不敢贸然从正面进攻。
不过面对阿拉伯不容小觑的攻势,拜占庭帝国也心生焦虑。很快,阿拉伯就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准备利用博思普鲁斯海峡来围堵君士坦丁堡。公元673年,自信满满的阿拉伯人扬起了嘴角与风帆,却浑然不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绝望和哭喊。
公元650年欧洲区域地图。粉红色区域为拜占庭帝国,红色区域为阿拉伯帝国
战争打响之后,阿拉伯舰队很快占据了上风,把君士坦丁堡打得如同瓮中之鳖。在千钧一发之际,拜占庭帝国战船上的铜管,突然射出了多股正在燃烧的液体,迅速扭转了战局。
由于风力的协助,大火很快在海上蔓延开来。阿拉伯人手忙脚乱地取水灭火,却发现这种液体即使在海面上都可以燃烧。加之该液体黏性极大,只要沾上了就像502一样很难除去,这样的火势让阿拉伯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1869年哈泼斯杂志画家笔下的希腊火弹射器
717年,不服输的阿拉伯人又组织了一支更为强大的舰队,第二次进攻君士坦丁堡,然而这一次他们损失更加惨烈。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历经45年的时间,拜占庭帝国早已熟练掌握了这种液体武器,攻势只增不减。
可怕的“海洋之火”
这种“液体武器”,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希腊火”。它的发明者是一位来自赫里奥波利斯的犹太人加利尼科斯(Callinicus of Heliopolis)。
《刺客信条》中埃齐奥使用希腊火攻击敌舰
公元约668-685年,因为阿拉伯到处侵略,这位大发明家从叙利亚逃亡到君士坦丁堡,向帝国献上了自己研制的液态武器。
希腊火的配方现已失传,但根据文献记载,其中应该含有硝酸钾、松节油、石脑油、木炭、硫磺,以及原油。原油密度较低,而松节油和石脑油混合产物黏度非常高,这也解释了希腊火在战场中的表现。
装希腊之火与铁蒺藜的手榴弹
不过,“希腊火”与希腊并无联系,而且在当地,因为它在海上战胜了阿拉伯舰队,大家也只称其为“海洋之火”(Sea Fire)或“液态之火”(Liquid Fire)。
而广为流传的“希腊火”,其实是西欧骑士或十字军的一种称呼。虽然拜占庭帝国与 罗马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当时他们已经非常“希腊化”,语言文字也都是希腊语,所以只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罗马正统的西欧人,将拜占庭帝国的人民称之为 希腊人,自然发明的燃烧武器就是“希腊火”。
改变历史的武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希腊火”不仅阻挡了阿拉伯对于拜占庭的入侵,也保护了当时分裂且脆弱的欧洲基督教文明。
如果没有“希腊火”,当时早已统一和崛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会随着长驱直入的阿拉伯军队,越过拜占庭这个欧亚地区之间的缓冲地带,给基督教文明以毁灭性的打击。而正因为坚固城墙和“希腊火”的存在,让拜占庭帝国存续近千年,也给了基督教文明发展和统一的时间。
有关希腊火的传言和分析众多,它同样也是游戏领域的“宠儿”。比如在《战意》全新版本中,就加入了两个与希腊火息息相关的兵团:火油罐投掷手和希腊织火手。
火油罐投掷手是三星等级兵团,拥有“掷罐”技能,可以通过投掷油罐,让特定区域燃烧。该兵团拥有远程和持续伤害的特性,如果点出“留炎”和射程相关技能点,则可以大幅提升生存能力。面对那些喜欢卡点的对手,有了这个兵团之后,便可以将其瓦解殆尽。
并且在该版本中,燃烧机制也做了进一步增强。若是受到的灼烧效果超过一定值,便会进入强制受控阶段,即使敌方长时间利用人墙堵住关隘,也会因为这种效果被打得溃不成军。
五星级兵团希腊织火手在利用新版燃烧机制方面可谓是游刃有余。
与投掷手相同,希腊织火手同样也是远程兵团,不过攻击距离却少于后者,这是由于他们有一个更加强力的技能“压制火墓”,该技能可以近距离对敌人展开长久的火焰攻击,可以保护我方前排区域。而另一个“龙息射击”技能,则能对前方大范围区域造成燃烧伤害,并点燃地面,这一点同历史上希腊火的作用如出一辙。
相比擅长远程攻击的火油罐投掷手,希腊织火手更擅长发动近距离爆发伤害和控制技能,不过不用担心希腊织火手太“脆弱”,在游戏中,过多的秒伤还会激发“惊恐”效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方的防御力,打出更大的伤害。
油罐手投掷
虽然两个军团都有着强大的威力,但喜欢“玩火”的玩家也要小心,这两个兵团自身燃烧过久,还会引发自爆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击伤敌军,可能自己先退出战斗了。
除此之外,《战意》S4赛季将主题放在了拜占庭帝国与 十字军东征上,在“每周挑战”和“征战天下”版块中,玩家会逐步解锁战争细节,亲自感受十字军东征的全部征程。
而通过全新加入的“海上航路”玩法,玩家还能在新地区“巴尔托利亚”中,占领该地区的各大港口城市。“巴尔托利亚”地形复杂,拥有起伏的山脉和幽深的海峡,所以各个港口城市便成了一道天然的关隘。通过占领地块,玩家可以拥有该城市的港口通行管理权,无论是拒绝通行,还是收“过路费”,一切都由玩家决定。
《战意》通过兵团还原了“希腊火”,并且让玩家得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见证曾经“十字军东征”的辉煌战斗历程。从本次赛季更新上,也能看出这款游戏并没有停留在单纯复刻冷兵器时代的阶段,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兵团和玩法,从更加巧妙的角度展现历史战争,在这一点上,《战意》的玩法在网游领域显得颇为独特。
何为化学武器?化学武器究竟是什么武器,它的伤害有多大?接下来跟随我来一起了解一下:
化学武器是已爆炸的方式(比如炸弹、炮弹或导弹)释放有毒化学品。化学武器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和起水疱在内的令人恐怖的反应杀伤人类。化学武器有“无声杀手”之称。它装有涵盖了各种化学毒剂的化学炮弹、导弹和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学炮弹等
在二战前,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公开使用了化学武器,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大范围使用了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的分类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借炸药爆炸时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末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化学武器的防护
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 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 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鉴于化学武器对人类的危害较大,于1933你那1月13日在巴黎的一个仪式上开放签署《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化学武器公约》,《公约》于1997年4月生效,当时有87个缔约国——触发《公约》生效的180天倒计时的先决条件是至少要有65个国家批准《公约》,这一条件是在1996年11月实现的。到2003年7月,《化武公约》已有153个缔约国,并且有了一个羽翼丰满的履约组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人类的科学文明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隐患。人类的头上始终笼罩着几朵黑云,这其中就包括令人极度恐怖的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是生物化学武器的简称,与核武器一起被认为是对人类最具威胁性的武器。在当今世界,能制造核武器的国家并不多,而且核不扩散条约等较好地保证了核武器不会泛滥。但生化武器则不同,相对于核武器,它所需要的技术并不那么先进,而且所造成的破坏甚至比核武器还要大。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来杀伤敌人的武器,毒剂被分散成蒸汽、液滴或者粉末等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和物体染毒,杀伤途径多,范围广。“弱点”是受气候、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它基本可分为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以及光能性毒剂。
1997年底,美国某州的一位参议员应邀到美国广播公司接受采访。他带去了一包2千克重的糖果让人们分享,但他同时又表情严肃地对人们说:“同样重量的炭疽毒气”,足以消灭整个华盛顿地区的人口。事实确实如此,神经性毒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致一个人于死地,而且所需要的量只是几毫克。
在美国电影《勇闯夺命岛》中,毒气导弹让整个美国政界大惊失色。现实生活中,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的教徒在东京地铁里施放了几小包的神经性毒气沙林,就造成12人死亡,5500人受伤,而这仅仅是他们“业余”制作的,真正的神经性毒气化学武器的杀伤力更大。事实上,如果是纯沙林,仅一滴即能致千人于死地。
生物武器比化学武器还要可怕,生物武器可以繁殖并且具有传染性!如果一个人被化学武器毒死,那就到此结束;如果一个人是感染生物武器而死,那即使是他的尸体也还可以致其他人于死地。例如,某种烈性的病毒在1周多的时间内就可以杀死90%的感染者。如果把这种病毒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可怕的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一种能引起腹股沟淋巴结鼠疫的细菌可以在20分之内分裂一次,那么1个这样的细菌就可以在10小时内繁殖出10亿个子细菌。这种病菌一旦传播开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一位生物专家说,只要在曼哈顿上空撒5加仑的炭疽病菌,在2~3天后,就会有50万人死亡,其杀伤力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投掷到日本本土上的原子弹的杀伤力大4~5倍。
1994年4月,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叫达利的小镇上,约有四千多人在餐馆就餐后生病。两年后的侦破结果表明,原来是一个叫希拉的罪犯在这个餐馆里的沙拉上投放了沙门氏菌。
生化武器的污染远超过核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在北非和格林纳达进行炭疽菌试验,10年后检验其污染依然严重;又过了15年,当派去的科学家对现场收集到的土壤进行化验时,发现其污染程度还足以伤人。科学家预测,污染状态还会维持50~100年。
更让人恐怖的是,最近有些国家和组织利用生物工程研制基因武器,其杀伤力更大。人体一旦接触这种基因,正常的基因就会发生病变,而且传染蔓延的速度十分惊人。基因武器可以大面积使用,威力比核武器大得多,成本只是核武器的百分之一。
生化武器的威力虽然很大,但人类的良知和爱好和平的意愿还是占了上风。我们相信人类最终能以正义战胜邪恶,能将生化武器全部销毁。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从二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6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