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朱槔笔下的“世外桃源”
也曾是戚家军驻扎兵马的兵营
它曾是园庐林立、新贵云集的洋界
如今隐匿于繁华中,自成一道风景
它——
就是马厂街
从街头走到巷尾
短短450米,12座民国洋房鳞次栉比
国父孙中山、国府主席林森、才女林徽因等
都曾驻足于此这里,封存了一段福州近代史
趁秋光正好,一起去马厂街走走
穿越历史长河,从今天走到北宋
寻访老记忆,聆听凝固的诗歌
穿过上三路,走进对面马厂街
车水马龙即被抛在身后
越往深处,道路越发狭窄曲折
也越发清幽
一片颇具诗意的老洋房
形成一方遗世独立的人间天地
在这个曾是福州最洋气的地方,马厂街这个接地气的名字着实有些让人意外。据说戚继光在福州抗倭时,率军驻扎在桃花山脚一带,开辟了军营驻地和马厂,马厂街因此得名。
五口通商后,烟台山一带使馆、洋行荟萃,成了新贵生活圈。马厂街老居民说,当年的马厂街比现在长了数倍,有七八十栋红砖楼房,皆取样于广州,一层是券廊,屋顶是西式四坡、百叶窗,室内有壁炉等,西洋风情浓郁。
但是,这些园庐又传承中式造园精髓,把原有的花果林木圈入庭院,并种植梅兰菊竹。秋光里,一墙红砖树影,梧桐落叶知秋,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驰神往。
园庐都按照传统方式命名,宜园、亦庐、永安里、可园……一个个雅致的院名镌刻在院门石梁上,流露出古朴的幽思。
虽然历经近百年沧桑,但这些老洋房仍端庄优雅地屹立在时光里,成为一段凝固的历史,是研究福州民国时期民间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接下来, 小鱼君与你分享几个马厂街的“小变化”
1
旧楼记事
闽江从福州城穿过,北岸台江一马平川,南岸烟台山高耸,是扼守闽江的军事重地。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构建要塞,并将粮草仓库、兵营、马厩放置在山后,现在的马厂街就是当年的马厩所在地。
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外国买办进入福州,他们看中了仓山这块“琼花玉岛”,建起了领事馆、教堂、学校和医院。据统计,在不长的时间里,围绕着烟台山,这里建起了17座各国领事馆、3家教会医院、11座教堂、11所教会学校以及百余座洋行。
有人说,即使到了这份上,马厂街依旧还是低矮的棚屋区,变化不是很大,而出现大变化的是民国时期。那时福州城内没有多余的土地可重新盖房,一些有钱的华侨和商人就看中了马厂街,用较便宜的价钱买下了旧房,拆掉后盖起了新房,而这些新建的房屋,摒弃了传统的木结构宅院风格,而采用了砖瓦钢筋水泥的楼房风格,其中不少采用了欧式建筑理念,但细节上又不失中国元素。
不到半个世纪,马厂街大变样,民国风格的建筑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而房子的主人在雅风盛行中,含蓄内敛地为爱屋起了好名字,如:爱庐、梦园、可园、以园、拓庐、忠庐、硕园、鼎庐、永安里、亦庐、宜园……
2
褪去喧嚣繁华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虽有不断的战事动荡,但这时期是中国社会与本土文化的大转变,保守思想逐渐被西方工业社会意识取代,新学说、新思想相互撞击,崇尚现代简约等美学逐渐风行于世,这些思想和审美无不体现在这马厂街上。
这些建筑贯穿着“中道西器”的设计理念,在满足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装饰上尽可能多地展现本民族传统建筑特征,形体不拘一格,色彩尽量统一纯净。
马厂街的这些房屋一般都有院落,与传统的宅院不同的是,这些院落没有中规中矩的前后院,而是“随遇而安”设建花园亭台,院子可大可小,可方可长,甚至不规则都可,但这些院落里除了树木花草外,一般还都有水井,这也许体现中国人“居安思危”的习惯。
以前,福州人把这种楼房称作“洋房”,其实,马厂街的房子固然有楼,形体洋气,但毕竟还是中国人居住,无论是官还是商,他们不喜欢张扬,因此院子的围墙总是把房子遮挡严实,院门无论是方是拱,一般都不大,让人进门后顿感“豁然开朗”,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觉变化,不失主人内敛风格。
由于马厂街的小院楼房并列,使得这里的属性功能为居住地,没有一般街道的商业市场,因此也没有了街市的喧嚣,静谧成了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的风景。
3
从拜访到落脚
相比深红浅绿的民国建筑,更万种风情的是那个时代国学大师、思想大师、文学大师比比皆是: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蔡元培、梁漱溟、李叔同、马寅初、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梁实秋、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郁达夫、鲁迅等数不甚数。但人们一提及民国,也总少不了说说那时的“名媛”:林徽因、张爱玲、胡蝶、阮玲玉、孟小冬、潘玉良、赵一荻、王映霞、唐瑛、陆小曼……这些象牙塔尖上的女人是“精华中的精华,淑女中的淑女,她们既有高贵族谱,又有后天中西文化的教育;既有花容月貌,也有才高艺湛过人之处,是典型的民国式女人。而林徽因又为其中之首,后人赞她“气如幽兰,才胜馥仙”。
有人说,林徽因美貌,但不骄横跋扈;有才,但不自傲自大,且相夫教子、贤良淑慧。她接受的是最上等的教育,琴棋书画、吟诗作文,无所不能,连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徐志摩,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多情诗人为她欢喜为她愁;更有痴情男儿为她终身不娶。
这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虽然出生在杭州,祖籍却是福州。1928年8月,24岁新婚不久的林徽因回福州省亲,看望还在老家的生母何雪媛,但她没有住在三坊七巷中的塔巷母亲家,而是暂住在马厂街的“可园”里。
沐浴旧时“光”,重温城市的记忆
见证过福州风云变幻的历史,马厂街的每一座老洋房,都是一部古典小说,又像是一个落寞的老贵族,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可园的“美人”——林徽因,她的一生中唯一一次回乡之旅就住在这里。
在可园住下的日子里,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到烟台山英华中学作《园林建筑艺术》讲演,用一支妙笔记录故乡的风光流转……
几步之遥的梦园,典雅别致,入口处室外小楼梯叫做梦梯,主人叶见元曾解释为:“踏着它就能走进梦一般美好的时光里。”
叶见元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将梦园作为联络据点,并在此出版过宣传革命的刊物。孙中山来福州时,就蒙叶见元招待住在梦园。梦园之梦,可见不是简单的个人之梦,是一段载入史册的家国梦。
▲梦园旧照,于池志海
这些名人学者把他们的故事带到马厂街,也把属于他们的历史留在了马厂街。时光留不住,记忆会淡忘,这些古老的红砖小楼静静矗立,斑驳的墙身记录着昨日的印记和时光的片段,成为一座城市的悠长记忆。
往日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繁华,已化为寻常人家的烟火气。窗洞上、庭院里,处处可见一抹绿意,依伯依姆在院子里品茶逗鸟,聊天刷洗,只闻花香,不见喧嚣。
在时间的消磨中,在脚步越来越快的城市里
马厂街的风华渐渐老去,但美好依旧
择一秋日到马厂街走走
漫赏雅致庐园,安享半日清闲
做点无关世事、只是有趣的事,仅此而已
校对丨离·浮
䣚 | 仓山旅游、遇见福州、
网友摄影作品、网络等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吕布独立诸侯为何会被认为只是一员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