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宋朝建盏图片主要摘自于杭州的“大肉庄”平台
建盏原产地就在岩茶隔壁。如果去武夷山旅游或访茶,能看到很多商铺在卖建盏。那按常理,用建盏喝岩茶应该毫无违和感吧?
这其实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我的观点是,他俩并不搭。容我娓娓道来
建盏的档次与岩茶不搭吗
首先,是因为建盏这种茶器的档次不行吗?非也非也。
建盏按釉色分为兔毫、油滴、曜变等等。
在诸多茶器里头,建盏达到了国礼级别,在以前那次金砖五国会议上,赠送了建盏礼盒给参会的国家领导人们,导致淘宝上外观低仿的69.9元包邮款大卖了一阵。
日本方面亦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建盏是象征将军身份的仪式化道具,譬如德川家族的传家宝。我怀疑德川家康睡觉时是否会抱着建盏入眠方能安然地面对自己的杀戮之心。
几只品相甚好的宋朝建盏在当代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特别是曜变釉,完整的仅存于日本,中国目前仅有残品,使得日方具备较强的话语权。
日本国宝,曜变盏
我国的曜变盏残片
建盏的效用与岩茶不搭吗
既然不是档次的原因,那么是因为建盏的效用与岩茶不搭吗?
关于建盏的能预防贫血、舒缓神经这类保健功效,我不涉及,因为我不懂。
关于建盏可以软化茶汤,让茶汤更加柔软甜顺的说法,这个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但它的软化程度如何是一个争议话题。如果盲品对比喝,往往会发现软化程度被过度宣传了
其实建盏软化茶汤的话题,和柴烧杯软化茶汤,和银壶铁壶软化水质,是同一个范畴,挺复杂的,本文不做进一步分析。
关于建盏可以激发茶的香气,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我觉得,激发香气仅特指某些蒸青工艺的绿茶,并且要配合行为动作,譬如日本抹茶中的上乘货。
关于建盏能保温蓄热、提升口感的说法,我赞同,它在最早发明的原理上就有这个重大特点,才能比肩宋朝那么多厉害的窑口。
我们来追溯源头,看看宋朝时的建盏是咋回事。
宋朝时的建盏与茶搭吗
搭的。但这事儿也有一番隐秘的真相
宋朝贡茶是北苑龙凤团茶。这是一种绿茶。那时岩茶还没诞生。
宋朝是瓷器技艺大爆发的朝代,有许多窑口。其中有所谓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现在我们知道,这五大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但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窑口生产的喝茶器具不是像建盏这样黑乎乎的,那建盏凭啥异军突起呢?
仁宗时的重臣蔡襄第一个站出来大力推荐使用建盏。我以前写过一篇讲蔡襄的文章: 仁宗和徽宗对北苑贡茶的要求有何不同?
蔡襄和群臣之间的关系图之一,还有之二…
蔡襄写有《茶录》,他评论各地窑口时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后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
宋徽宗力挺建盏中的兔毫
蔡襄率先提出以色、香、味来综合评比茶叶,是茶叶审评最早的启蒙老师。他提出“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也是第一个为斗茶比赛制定标准的人
我说的直白些,建盏其实就是当时最适合进行茶叶客观审评和斗茶赛使用的茶具。我们当代使用的审评和斗茶赛茶具如下图,十几块钱一套,了解一下
方便给茶叶打分的最客观的茶具
但,大家知道,宋朝的文人阶层很讲究文化和艺术。十几块钱折算到当时才几个铜板的茶具怎么上得了台面。于是,既想客观评价,又要艺术美感,只能使用建盏了。
宋朝盛行点茶法,在点茶之前,有时候还需要熁(xié)盏。所谓熁盏,就是先把茶盏在火上烤热,然后进行后续的操作,有些类似咱们当代的温杯步骤。如果拿个汝窑的放火上烤,想象一下这个酸爽
而且建盏胎壁厚,很适合直接在火上烤。后续的保温性能也比较强,就好比秋冬天想烧菜的保温效果好的话用砂锅
从斗茶的角度,由于有的比赛围观的吃瓜群众较多,当时还没发明眼镜,所以用黑色的建盏能更容易让大家看清楚浅色的茶汤状态。宋朝的北苑贡茶点出来的茶汤偏黄绿色,茶的泡沫则是雪白色的。
此图作为想象北苑贡茶茶汤的粗糙参考
斗茶有核心指标,譬如要观察茶沫的丰富程度与茶沫消散前的持久能力。建盏的颜色和它的纹理,不管是油滴还是兔毫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盏,都能够让人更为直观地观察到茶沫的状态,相当于艺术化的刻度尺。
从刻度尺的功能去欣赏它,别有一番趣味
此外,建盏的胎壁厚实,易保温,也能增加茶沫的持久度,所以建盏成为了宋朝斗茶神器
和其他的盏比起来,建盏较深较宽,这样容易翻出白色汤花,使用茶筅搅拂茶汤时也不妨碍用力击拂。宋朝时用建盏往往需要标配一个底托,这个托是当中有圆孔的,方便建盏嵌在托上面,助力稳固性,便于用力使用茶筅。
建盏和底托。拍卖市场第五贵的建盏。
不同类型的建盏,在斗茶上的适用性也不同。譬如,曜变存世的最少,它是否符合宋朝皇家的审美仍有存疑,毕竟宋朝时恐怕也没几个人见过曜变。所谓“稀有”,是把双刃剑,油滴与鹧鸪斑也相对稀少。
皇帝、文人、大众通吃的兔毫盏,是宋朝建盏的主流。因为兔毫的光泽和纹理最适合斗茶。
拍卖第二贵的建盏
如果咱不斗茶呢,纯粹只是享受生活,那么其他名窑们可以露脸了
米色青瓷杯
据专家说,这种属于不饱和灰色的莫兰迪色系。不管怎样,感觉用它喝茶要放松多了。再晒一张图。
花口碗
真是好看
忍不住再晒一张。
龙泉梅子青茶碗
底部用焗钉补过,来看一下口沿特写,令人神往
虽然建盏原产地和岩茶是隔壁邻居,但两者在古代错失了交手的机缘。宋末天下大乱,建盏停止烧制,技艺就此失传。是的,建盏是断代的。直到1957年宋朝渔山窑的窑址出土,使得古董样本开始有规模化的积累,然后以逆向工程的方式进行研究,于1979年正式恢复建盏的烧制技艺。
当代,由于建盏和岩茶产地距离太近,所以从营销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互相推荐共谋赚钱的动机。
最后的论断是啥
我来小结一下建盏与岩茶不搭的理由:
01
建盏不可能给岩茶的香气加分。对于器型敞开式且容量较大的建盏,甚至是给岩茶香气减分。
当代建盏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容量小、收口窄些的新款式,但受制于原料和工艺基础,不可能做成薄胎,新款器型的聚香能力仍难以比肩市场上大把的瓷杯。而且这样反而会削弱建盏的特色。
周莹女士在一次茶会上展示龙井碗泡法,我觉得是对建盏的合理用法。
02
软化茶汤,有一定效用。但,如果冲泡岩茶用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正常的话,软化效用不算明显,以及其实没有必要,会干扰一款特定岩茶的口感特色。
对于某些普通岩茶,用建盏喝确实能起到让原本粗粝的茶汤显得温柔些的错觉,助力营销。特别是那些移植到武夷山的闽南高香品种和当代杂交出的香气很直白的品种,用建盏削弱一点它们的香气并没关系,但让水路细腻的错觉相当加分,譬如奇兰、佛手、金观音、黄玫瑰等等。
03
建盏发明的初衷是针对淡色的绿茶,而岩茶汤色较深,无法和建盏形成对比色的视觉效果。但我反而觉得这一条并不要紧,岩茶的美妙主要靠嗅觉味觉和体感,我闭眼用心感受都行,不用看茶汤。
04
建盏的保温性能,适合绿茶,尤其是低温冲泡的蒸青工艺绿茶如日本抹茶。对于岩茶而言,没有保温的必要。
05
建盏的艺术性。这个属于个人喜好。所以,如果有人喜欢用建盏喝岩茶,你不由分说地嘲笑对方,那也不妥。
建盏的艺术性有多个视角,我举一个例子。类似紫砂壶的包浆,建盏也有养盏的说法。在经常高温冲泡的情况下,建盏的釉表层的铁逐渐被氧化,并和岩茶里的微量元素起轻微的反应,于是建盏的釉面慢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呈现出七彩效果。
当然,七彩的艺术性你喜不喜欢是很个人的私事。此外,我偷偷告诉大家,用凤凰单丛或熟普,也能同样的时长养出七彩色。养的速度比用绿茶快多了
文末做个广告,一款有点小贵的品茗杯。浙江余姚烧制的秘色瓷。那儿是古代越窑的范围,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法门寺那批实物让专家们第一次确定古书上的秘色瓷到底是啥色泽。
容量30ml,手工拉胚,不是市场普货,用它品饮岩茶、台湾高山乌龙、凤凰单丛都是极好的。
260元一支,包含一个木盒包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