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国事糜烂,崇祯帝无力扭转局面,只能用诛杀大臣来立威。在崇祯帝统治时期,明朝的总督、巡抚先后十数位被杀,其中有不少冤假错案。比如有一位总督,他一生参与主持了许多场战争,从未战败过,而且还击败张献忠,但他却被崇祯帝处死了,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
此人名叫郑崇俭,是字大章,山西乡宁人。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那年,郑崇俭考中进士,先后被任命为河南府推官、济南兵备副使、陕西右参政等职。崇祯初年,郑崇俭成为封疆大吏,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此期间,郑崇俭整军备战,多次击败蒙古骑兵的袭扰。
因为立下战功,郑崇俭得到了崇祯帝的嘉奖,还被授予锦衣副千户的世职。崇祯十二年正月,由于辽东战事紧急,洪承畴被调任蓟辽总督,崇祯帝任命郑崇俭接替洪承畴,出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可是到了这年五月,已经接受招抚的张献忠再度反叛。当时,陕西境内的主力已经前往京师,留下的部队有限。
郑崇俭调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出兵,可是李国奇的军队在洛阳发生哗变,崇祯帝闻讯后,将郑崇俭贬官一级。不过,郑崇俭还是率领军队,成功堵住了张献忠,“扼之兴安,贼还走兴山、太平,处楚、蜀交”。此时,崇祯帝最信任的大臣杨嗣昌已经出征。不过就在这个时候,郑崇俭取得了一场大胜。
郑崇俭率领贺人龙、李国奇入蜀,会合左良玉,在玛瑙山之战中,大破张献忠,“获首功千三百三十有三,降贼将二十有五人,获马骡、甲仗无算”。这一仗,郑崇俭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而杨嗣昌远在襄阳。到了论功的时候,郑崇俭得到的赏赐仅为杨嗣昌的一半。
之后,郑崇俭继续率领军队追击,取得了赫赫战功,“先后斩首千五百级,其党顺天王、一条龙、一只龙皆降”。当时,郑崇俭领兵在五天内取得三次胜利,“崇俭军五日三捷,威名甚振”。郑崇俭毕竟年纪大了,他打算急流勇退,于是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不过被崇祯帝拒绝。
崇祯帝还下旨,让郑崇俭返回西安,留下贺人龙、李国奇继续讨贼。后来的事实证明,崇祯帝的决策是错误的,假如他让郑崇俭继续领兵讨贼,很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可是郑崇俭一走,诸将群龙无首,不能齐心协力,结果让张献忠再度崛起,“蜀中由是大乱”。杨嗣昌趁机诋毁郑崇俭,说他“撤兵太早,致贼猖獗”。于是,崇祯帝命人将郑崇俭革职。
一年后,张献忠攻破襄阳,杨嗣昌自杀。崇祯帝将责任全加到郑崇俭的身上,将其逮捕下狱,罪名是“纵兵擅还,失误军律”。这明显是欲加之罪,因为当时郑崇俭回西安,那是崇祯帝的旨意,可是满朝文武没人敢求情。按照法律,应该秋后问斩,可是崇祯帝没有等到秋后,直接处死了郑崇俭。
南明时期,给事中李清上书“崇俭未失一城、丧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群臣微知其冤,无敢讼言者,臣甚痛之。”至此,郑崇俭的冤案才得到平反。
参考资料:1.《明史》;2.《明史纪事本末》
明朝末年爆发了一场我国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战争中,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占了北京,使得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建立了大顺政权;而另一位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则称帝建国于四川,国号大西。
在这段风起云涌的时期,农民军势力虽强势崛起,但令人非常诧异的是,在与明朝官军作战中势如破竹,军力达百万以上,使进军路上沿边府州望风瓦解的农民军,却在与入关清军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使得刚刚建立起的大顺、大西等新生政权又快速消亡。
上图_ 1644年,明末形势图,清、大顺、大西、明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却最终在面对清军时迅速失败呢?
有些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认为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强于明军,清军战斗力又强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明军面对清军战斗力不一定弱,农民军战败也不是说在面对清军时没有打过胜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的原因;
二是败于清军的原因。
上图_ 明末农民起义
就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能够推翻明朝而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明朝晚期国内局势大厦难支,天灾人祸不断,官府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李自成、张献忠的老家陕西的农民受到的压迫最为严重。从明神宗万历晚期开始,部分地区便有了农民军流动作战的记载。
而就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如此。如万历年间,便有安徽刘汝国号济贫王反抗明官府,又有赵古元在徐州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截断了漕运。此种农民叛乱并不是个例,而是遍及全国,接二连三的不断发生。 这就意味着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有着很广泛的基础,这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与明军作战中屡屡获胜的根本原因。
上图_ 李自成起义图
上图_ 张献忠起义图
其实明末农民起义也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很多次挫折,甚至在明朝官军的围堵、镇压下多次陷入低谷。如崇祯五年(1632),陕甘总督洪承畴调大军围剿陕西起义军,斩杀农民军三万六千多人,农民起义暂时陷入低潮。
但是令明廷没有想到的是,突围出去的少部分农民军冲入山西、河南后,大量当地的穷苦农民加入农民军,这使得农民军迅速在当地恢复且壮大了力量。由此可见, 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方才使得农民军屡次转危为安直至壮大。
上图_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明朝的官军有多次刚要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时,清军就破边墙而入内劫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明军在京师戒严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回守卫京师同清军作战。 如崇祯十一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主张增加十二万军队,同原各省总督巡抚的军队逐渐对农民军成包围之势。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明廷剿抚并用,使得很多农民军将领投降,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遭受重大挫折。
先是李自成等部同明军作战中多次战败,身边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几百人,直至遁入深山,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以至于部分明朝官员以为李自成已经身死。张献忠也迫于形势暂时接受了朝廷的招抚。
就在明廷仿佛终于要将这场起义镇压下去的时候,清军两路入边过运河,攻破济南城,俘获人口二十余万,崇祯帝为此将本用来镇压及监视农民军的官军精锐大量北调守卫京师,而农民起义军则纷纷趁机再起,等明廷回过神来想再度镇压时已是无能为力。
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上图_ 大顺文物
而农民军败于清军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追赃助饷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军认为明朝官僚贵族的家产都是“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因此没收明朝宗室、官僚、勋臣和太监的家产用来解决财政问题,各品级的官员、贵族都有摊派的款额,如 “中堂十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两万等” ,交不够款额则在军营中受夹刑,而对普通农民则实行“三年免征”的政策。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普遍推行追赃助饷政策,使得各地明朝官员人人自危,纷纷持敌视态度。
上图_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如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本欲投降李自成,但在路上听到自己父亲在北京因追饷受到夹刑,家产被收没而转投了清朝,同多尔衮所率的清军联合击败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另外,很多原本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僚在看到李自成败于山海关后纷纷发动叛乱,如明朝遵化巡抚宋权投降后被李自成任命为遵化节度使,结果他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发动兵变,将该地的原大顺政权的农民军将领及官吏全部杀害。这种明朝官僚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发动的叛乱有很多,给李自成的军事部署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而清军进关后,为了收买人心,大发布告,一方面宣布自己是为明朝士大夫报君父之仇,另一方面宣布凡是归降的明朝官员不仅官复原职,还许诺有功者加官进爵,因此得到了北方部分有权势的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上图_ 吴三桂写给多尔衮的求援信 (复制品)
如李自成从北京带领农民军征讨吴三桂时,没有对吴三桂与清军联合作出战略预设,所带军队数量对付吴三桂虽绰绰有余,但对付一直虎视眈眈的清军,力量就有些薄弱了。因此,等到清军突然杀出,李自成便很快败下阵来。按理说,在明朝覆灭前,清军就多次进关劫掠,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李自成应有所防备。 但李自成好像认为清朝入关劫掠是清朝和明朝的事情,自己与清军井水不犯河水,对方完全没有理由来进攻自己,在这种轻敌情况下,方有山海关之败。
顺治三年,清廷令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军四川。十一月,入川清军由俘虏口中得知张献忠大营所在地,随即迅速发兵前进,史载豪格部 “衔枚疾驱,一昼夜行三百里” ,而驻扎在凤凰山下的张献忠则丝毫没有发觉,甚至在清军突至大营前有人前来报告时,张献忠仍丝毫不相信,没有做任何准备。在清军到来后,张献忠仅率少部分人到阵前侦察,结果被清军射中而死。清军立马发动总攻,大西军本就毫无战斗准备,张献忠又身死,所以大败,仅有部分余众突围,大西政权由此被摧毁。
上图_ 张献忠
因此,总的来看,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能够推翻明朝是在有着广泛贫苦农民基础、明廷两线作战多次错失良机的情况下成功的。而他们在推翻明朝后因为实行追赃政策,打击面过广,没有受到北方官僚士大夫的支持,而在面对清军时,没有正确的对形势作出预判,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轻敌状况,由此造成了日后之败。
参考资料:
【1】《明末农民战争》 袁良义
【2】《南明史》 顾诚
【3】《清史稿》 赵尔巽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母亲刘氏。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明熹宗朱由校病逝,同年,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从刚上位就能使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倒台来看,崇祯是一位较有能力的君王,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没能力呢,“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让人觉得他没能力
一、百姓民不聊生。
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1633年) ,“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自崇祯元年(1628年) 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学过 历史 的都知道气候对某些 历史 事件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左右,往往王朝末期都会出现气候问题。而且崇祯十三年(1640年), 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1641年) 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 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七年(1644年), 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崇祯十七年(1644年) 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崇祯朝的时候就有疫情蔓延,当时的防疫水平低下,百姓民不聊生,朝不保夕。这是后世人对崇祯朝的印象,所以自然认为他没什么能力。
二、杀了袁宗焕。
1622年,眼看大明朝形势危急,后金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明朝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此时,袁崇焕被提拔进入兵部。当后金攻破广宁之后,大明朝更是危在旦夕,大家都在商量应该派谁去镇守山海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夸下海口“只要给我足够的兵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这个夸下海口的年轻人就是袁崇焕,当时他只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文官而已,却敢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夸下海口,足以见得此人不是一般人,也正是因为袁崇焕的这种自信,袁可立十分看好,就开始大力支持袁崇焕去镇守山海关。崇祯当真了,把辽东地区的所有军事管理权都交给了袁崇焕,还赐予他尚方宝剑,可以斩杀不听使唤的奸臣,但是有要求就是要叫袁崇焕根据约定实现五年之内平定辽东的目标。此时的袁崇焕可谓是骑虎难下,无路可退,既然自己已经夸下海口,就只能跪着走下去了,走了一段时间之后,袁崇焕发现这条路貌似走不通,还是早一点想办法解决才是最好的,于是袁崇焕打算与后金皇太极达成合议,当时的皇太极也缺少粮食,对这个合议还是很感兴趣的,崇祯希望暂时赢得战机缓冲一下,也希望议和,只有东林党一群没有实战经验的文人觉得不应该议和,必须保持大明朝的江山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气度方可。袁崇焕刚杀毛文龙的时候,崇祯心里忍耐,也没法不忍,毛文龙已经被杀了,你这时候再替毛文龙报仇,把袁崇焕撤了,那金兵明天就得进到北京来,所以崇祯忍了。可是忍到皇太极攻打北京之后,崇祯实在是忍不了了,崇祯心想我给了你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大的信任,结果你是怎么回报我的?你一上台就把我左膀右臂砍掉一个,然后引金兵入关。虽然崇祯打心里也明白,袁崇焕这个人什么事都能做,但是他不可能反叛,但是事情出到这个状态了,国人皆曰可杀。满朝廷的人都说,是袁崇焕辜负了崇祯的信任,把皇太极给放进来了,这个时候的崇祯,他气愤交加之余就想把袁崇焕治罪了。袁宗焕究竟有没有叛变我不知道,但是大概率是没有的,所以崇祯是错杀了他,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给你权力,你承诺五年平辽,你非但没做到,还让人家打到首都,这换谁都得气愤,明史中对袁宗焕大为夸耀,这使得崇祯昏君的形象更重了,但是明史可是清朝编的,其中的政治目的不言而喻。
三、内患严重。
明末农民起义严重。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 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 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其实,明朝的内患也是时境不好,崇祯也是有心而无力。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 孤立而炀灶恒多( 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 ;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 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所以说崇祯虽然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他是个可怜的人。
第87集:崇祯帝
这是公元1610年,北京的农历岁末,持续了几天的雨夹雪,让这座古老的皇宫,又多了几分阴森。每年的这个时候,太监和宫女们都分外的忙碌,因为再过几天,就要迎接又一个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四清晨时分,一声婴儿的啼哭从东宫传来,皇长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来到了人间。在大雪纷飞的清晨来到人间,在凄风苦雨的夜里告别人世,这个亡国之君的一生都没有晴天。
朱由检的生母在他五岁时便去世了,父亲让西李选侍康妃来抚养他,十一岁时又改由东李庄妃抚养。庄妃宽厚,给了小朱由栓全部的关爱。这个巨大而又阴森的皇宫,对朱由栓来说充满了阴郁。祖父万历皇帝嗜酒好色,父亲即位后一个月就突然去世,只有长他几岁的哥哥朱由校与他手中情深。这个皇帝哥哥似乎对本职工作并不感兴趣,又或许是没有勇气扛起破败的江山。总之,这位大明熹宗皇帝更精于木工,做木匠的本领比当皇帝强得多。
朱由检和哥哥十分亲密,有一次他问哥哥,你这个官我能不能做。熹宗微笑的说,可以,等我做几年之后,就由你来做。不料,一语成谶。熹宗真的只做了短短七年皇帝。游玩时的一场意外,让他染上重病。天启七年(公元1627)八月十一日,熹宗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了朱由检,准备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交给了不满18岁的弟弟。他鼓励弟弟要大胆理政,中兴明室,并托付了两件事:一是善视中宫,二是魏忠贤可任。
天启七年(公元1627)八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哥哥去世后的第二天,朱由检入宫。入宫前皇嫂张皇后一再告诫他,不要吃宫中食物,入宫时记得在袖中私藏些麦饼,因为那位被熹宗认为可以信任的魏忠贤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当初熹宗病危时,魏忠贤意欲发动宫廷政变,后在死党崔呈秀的劝阻下,并未实施。然而,他此时对朱由检的拥戴,纯属违心之举,暗藏的杀机时刻都在。朱由检由巡逻宦官那里拿来一把佩剑放在身边,但依旧彻夜未眠。
公元1627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本该秋高气爽的季节,却依旧阴云密布,朱由检在皇极殿举行即位大典,决定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商传:崇祯皇帝登基有时候,正是他们(宦官)专权最猖獗的时候,因为天启皇帝就是一个完全不管朝政,就是一个玩闹的皇帝。其实在明朝的历史上,这种玩闹的皇帝不少。但是这些皇帝,他们在玩的过程中间,都有人给他干活,就是内阁。而内阁的首辅大臣,包括内阁的这些成员,他们都是社会精英,他们是从士大夫文官考制制度涌现出来的一些干吏,由他们来管理。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内阁已经变得很弱了,变成宦官专权了。像魏忠贤目不识丁,他不识字的。这些人素质极低,谋求个人利益的欲望极强烈。所以把整个朝政,用乱政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差。
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皇帝所面临的危险与挑战,远不止来自朝廷内部的阉党之乱。在距离京城仅有几百公里的辽东地区,帝国的边防局势起来越严峻。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兵攻明,并在两年后攻陷抚顺。次年,明朝政府以18万大军,分四路讨伐后金,两军在萨尔浒一带决战,明军大败,彼此元气大伤。后金的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界的心腹大患。
国内局势更不容乐观,从万历朝以来,百姓赋税不断加重,官僚权贵生活奢侈,战事频仍,所有费用全部出自百姓。到天启年间,名目更多。百姓衣食无着,四处逃亡,最后揭竿而起。天启二年(公元1622),山东河北等地爆发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天启七年(公元1627),陕西白水王二带领饥民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宦官专权,朝廷黑暗,边防危急,民生凋敝。崇祯帝从皇史那里接手的,竟然是如此一副烂摊子,烂的让他惊愕不已。那么,这位年轻的皇帝,将选择什么做为终结乱象的突破口,实现他的中兴之梦呢?
终结乱象,首先从铲除阉党开始。天启七年(公元1727)十月十三日,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后,崇祯帝免云崔呈秀兵部尚书的职务,自此揭开倒魏大幕。
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罗列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崇祯帝让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奏疏。魏忠贤听罢,万分惊恐,第二天便请求辞职。几天后,崇祯帝下诏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居然气焰不减,离京时带着卫兵一千余人,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崇祯帝闻讯大怒,下谕将其缉拿回京。
天启七年(公元1727)十一月初六,在阜城县南关,慌乱逃命的魏忠贤和贴身太监李朝钦,在一个小施舍中栖身。此时的魏忠贤已彻底明白了崇祯帝的决心,自知必死无疑,长虚短叹,与小太监相对狂饮。
夜半之时,隔壁房间竟有人唱起了名叫《桂枝儿》的小曲。如此万念俱灰之时,这段小曲在魏忠贤听来,无异于催命之曲,绝望之中,解带自缢。
在崇祯帝的严厉督责下,对阉党的清算开始了。崇祯帝启用了一批曾经被魏忠贤排斥的官员,平反冤案无数。这些人干净利落的办事态度,让崇祯帝非常欣慰。他不特意留下墨宝,夸赞身边的官员:“明理纪实,心领神会,五韵精严,八法清贵,周旋于规矩之中,超越科万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于笔,方焉则未。”崇祯帝此时的捣鼓之情溢于言表,铲除魏忠贤阉党,更加坚定了他扭转乾坤中兴明室的信心。
崇祯二年(公元1629)三月十九日,持续一年多的阉党逆案,终于定谳。钦定的阉党分子共计258人。铲除阉党,的确让崇祯帝踏实了不少。他一方面开始内政改革,重振朝纲,另一方面则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内忧外患,把注意力转向了辽东,这也是崇祯帝中兴诸葛的第二步。这一决策,让一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就是曾因魏忠贤排挤而辞官归隐的名将——袁崇焕。
明朝与后金爆发萨尔浒之战的那一年,袁崇焕考中进士。几年后,他便受命奔赴辽东。天启六年(公元1626),袁崇焕孤军驻守宁远,用红夷大炮击败后金,努尔哈赤重伤而退,不久病死于沈阳,而袁崇焕则一战成名。他在辽东精心布局,加强防务,使明朝政府在辽东战局上,获得了一个绝好的转机。在崇祯帝看来,重新启用袁崇焕,无疑是平定辽东的重要一步。崇祯帝升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将解决辽东外患的重任全权委托给他。在崇祯元年的一次召见时,袁崇焕慷慨激昂地对崇祯帝说,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然而,当有人私下里问袁崇焕有何韬略时,他竟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聊慰上意耳。
商传:当然,袁崇焕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但是袁崇焕不是一个了不起政治家。那个时候辽东已经坐大了,不是当年萨尔浒之战之前的情况了。因为已经完全是人家后金,后来的清,人家采取攻势,明朝节节败退,采取守势。最后只能把山海关外沿基本上没什么力量了,没有回天之力了,只能守住山海关。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说这样的大话,无非就是要表现自己。
短短几年后,袁崇焕就为他夸下的海口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到任之后,袁崇焕很快发现,辽东局势错综复杂,五年平辽远非易事。镇守皮岛的将领,毛文龙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袁崇焕的关注。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先斩后奏,以十二条当斩之罪擒杀毛文龙。袁崇焕发誓说,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齿尚方以谢尔。
商传:实际上明朝后期,党争很厉害,形成了各种政治派别。在这种情况下,他杀了毛文龙以后,当时有很多人非常反对他,而且写了《孤独昊天录》之类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披露这个事件,引起了大家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实际上就埋下了他跟相当大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
毛佩琦: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每到一个地要树立自己的威信,震肃一方是必要的。但是擅杀大将很可能带来整个军事格局的变迁。毛文龙的部下遍布各地,他就是一个严密的防御网,也是一个严密的关系网。那么毛文龙一杀,这些人的态度,这些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整个北方边境的安全格局,也就会发生变化。
擅用尚文宝剑斩杀镇辽大将,袁崇焕的这一做法,大大超支了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毛文龙被杀之后,侧后方对后金的牵制丧失了。崇祯二年(公元1629)十月,后金军队便大举南下,直接导致后金军队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己已之变”。
皇太极的十万大军,避开重兵防守的宁远、锦州一线,绕道哈剌慎部,很快便突破长城边隘,在十月下旬,兵临军事重镇遵化城下。遵化城距北京不过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京师宣布戒严。按理说,袁崇焕应该率部,在顺义、蓟州、三河一线阻击后金军队,不应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焕以京城安危为念,率军直驱京城,抵抗后金的战线,一下子被推到了北京城下。部下劝他说,外镇之兵,未奉旨而贸然进至京师城下,万万不可。袁崇焕却说:“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他随即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抢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广渠门外。次日,袁崇焕军队开入京师的消息传开,朝野舆论哗然,说袁崇焕这样做是故意召敌。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军与后金军队,在广渠门决战。袁崇焕身先士卒,明军大胜,皇太极退兵。第二天,皇太极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监。急忙逃回宫中的太监,给崇祯皇帝带回了一个令他极为震惊的消息。太监说,前一天晚上,他亲耳听到皇太极的手在低声耳语,说今日撤兵是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密约,事情很快可成。这其实正是皇太极精心布下的反间计。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当迁宣布将他逮捕入狱,同时合大同总兵满桂,统领各路勤王之师。后金兵退不久,崇祯皇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死状惨不忍睹。
?商传:即使不是作为卖国的罪行而死的话,袁崇焕也很难再维持下去了。他是崇祯皇帝看重的能臣,而不是崇祯皇帝的近臣。在袁崇焕的政治生涯中,他最没注意到那时候各种政治势力交错,这些政治派别之间互相争斗。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情就引起了很多人对他的记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那么好,现在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失去这件事情,让他死。
袁崇焕通敌卖国的罪名,直到南明时期才得以平反,后金实施的反间计,固然是袁崇焕之死的一个原因,后来的清朝政权,也愿意以此炫耀皇太极的谋略。然而,其决策武断,刚愎自用的性格,也酿成了袁崇焕自身的悲剧。无论如何,一代名将袁崇焕,最后惨死在他一心效忠的君主刀下,死于朝廷纷杂的政治斗争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明朝自毁长城。外患还未平息,内忧又烽烟四起。崇焕元年七月至十月,短短三个月里,陕西定远逃卒王嘉胤,白水的王子顺,安塞的高迎祥,清涧的王左挂,公元1616年汉南的王大梁,纷纷举旗,率众造反。崇祯二年(公元1629),李自成在榆中发动兵变。崇祯三年,张献忠在脂起义,农民起义军犹如燎原之火,由陕西向外蔓延。让谁去担当剿灭农民军的任务呢,陕西三边总督之职空缺数月,杨鹤临危受命。他采用安抚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县城有农民军旋降旋叛,反复无常,因此遭到朝廷大臣指责,杨鹤请求辞职,但崇祯皇帝不许。崇祯四年,杨鹤终于因一个叛军的反复,而下了大狱。崇祯四年十一月,洪承畴接任陕西三边总督,变扶为剿,大开杀戒,一时收到奇效。到次年年底,陕西全境基本荡平。但是,零散的农民武装,向旁近各省溢出。数万农民军渡过黄河,深入河南、湖广、四川等地。剿灭农民军的拉力棒,传到了陈奇瑜手里,崇祯七年(公元1634),陈奇瑜聘任山、陕、豫、湖广、四川五省总督。最后竟在关键时刻铸成大错。崇祯七年六月,陈奇瑜将败退的李自成农民军,围困在车厢峡。李自成走投无路,只好诈降,而陈奇瑜居然答应,李自成得以死里逃生,后来复叛。崇祯帝大怒,将陈奇瑜下狱,
商传:它(崇祯帝的做法)是两种,一种是在打着乱伏的过程中间,有一个人打赢了,好,这就归你管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都不行了,派一个人去,派一个人去了没两天,打败了,打败了就撤了,再换一个人去。
毛佩琦:你想一个官员,在位子上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他不可能有所作为 。在崇祯的十七年当中,内阁成员先后有五十人之多。你想他们能够做成什么事。
燎原烈火再次熊熊燃烧,农民军的再生力量,超乎了皇帝的预料,农民军溃围而出后,刘集河南境内,然后兵分四向。威胁迅速升级,明军的围剿大军还没来得及集结,一部分农民军,便从河南进入南直隶凤阳府。崇祯八年(公元1635)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凤阳皇陵被毁。在崇祯皇帝的布置下,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西南,就在洪承畴卢象升围剿农民军稍有起色之时,辽东边事却再度告急。
崇祯九年(公元1636)四月,满洲、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齐集盛京沈阳,举行隆重典礼,大清国正式成立,皇太极即位,他就是清太宗。
崇祯九年六月底,清军从喜峰口南下,京师再次戒严,几天后,满洲铁骑,攻至北京皇陵所在的天寿山,进抵昌平,前锋到达西山。崇祯帝不得不调兵遣将,全力对付,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入卫京师,农民军再次获得喘息机会。
毛佩琦:崇祯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他在选择的时候,确实费了踌躇,先安内还是先攘外,这一点在他的政治格局当中,实际上是一个走钢丝的局面。当然明朝曾经几次有彻底平复国内农民起义的机会,但是崇祯皇帝低估了明朝政权的腐败程度,也就是低估了农民对政府的仇恨与不满,也低估了农民起义的再生能力。
果然,获得喘息的农民军又很快壮大,被推为闯王的李自成,继续在四川、甘肃、山西一带征战,崇祯十年三月,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个“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剿灭农民军的策略。这个策略首先限制了农民军的流动性,然后步步为营,个个击破,一经实施,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在渭南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烈部17人躲进商洛山中。得此大捷,崇祯帝大喜过望,他特意赐书杨嗣昌,对他大加赞赏,“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意思是你杨嗣昌是个贤德的人才,在国家有难之际,你出兵镇压作乱的流寇,从此使国家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危难之时得此良臣,无异于绝地逢生,崇祯帝似乎再一次看到了一线生机。然而,就在张献忠兵败,李自成退回陕西之际,辽东局势再度告急。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九月,清军入墙子岭,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京师戒严。危急情况下,崇祯皇帝又只得从农民军作战前线调回洪承畴。在崇祯紧急调遣的精锐部队保护下,北京安然无恙。然而清军铁骑却深入内地两千里,破城70余座,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一番饱掠之后北归。
商传:因为他毕竟是个少数民族,他才多少人啊, 要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他信心不足。所以他主要的,从蒙古那时候开始,到清军入关都是骚扰型的,他还不以占领你的地方扩大我的领土为目的。
毛佩琦:为什么崇祯帝没有专心一致地去镇压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北方有一个干扰。他一旦有还手之力,他立刻主小西那奈面对北方的问题。他从来就把清军的敌对,放在第一位,他并没有把李自成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不幸的是,当时的国内矛盾,已经如火如茶。
无论皇太极当时是否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此次南侵却实实在在让崇祯帝开始焦虑,时局似乎很难再发生逆转。他的两个心腹之患都已强大起来,噩耗接踵而至。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进入河南,适逢河南大灾,李自成收留饥民,开仓放粮,提出均国免赋的口号。一时间远近饥民一呼百应,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荷锄而往。李自成部快速壮大,对明王朝威胁最大的一支农民军力量就此形成。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二月,张献忠攻下襄阳,将襄王朱诩铭和贵阳王朱常法等处死,杨嗣昌四正六隅计划彻底破产。同年正月,李自部也风生水起,攻占洛阳,钉死福王朱常洵,剁其肉与鹿肉相杂煮熟,称之为福禄宴。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三月,清军再次大兵压境,洪承团全军覆没,最终变节。松山、锦州相继陷落,塔山、杏山失守,明朝丧失宁远以北大片疆域。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一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四月雷震奉先殿兽吻。五月,张献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权。九月,凤阳地震。十月十一是,李自成占领西安。这一年,京城还疾病流行,死者枕藉。
莫非天要亡我大明,江山破败,国之将倾,作为君主竟已无能为力。崇祯帝怀古思今,感慨万千,提笔抄录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休,君去诚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心怀中兴之梦的崇祯帝,何尝不希望大明王朝能如汉朝一般的强盛。然而此时,他已无力回天。
崇祯十六年年底 ,北京城中,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又一次辞旧迎新。然而,在紫禁城红墙深处,一切都显的那么阴沉、晦暗,了无生气。在新年的钟声中,李自成的部队横扫秦晋大地,正向京城悄悄逼近。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初一,北京城内阴云蔽空,日色无光,大风骤起,沙石横飞。南京凤阳地震的恶讯,也传进宫来。巫师占卜,卦辞更是大凶之兆。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星入月中,国破君亡。这一天的元旦早朝,早早来到大殿的崇祯皇帝,只看到值班的锦衣卫指挥使,直到上进钟声不断敲响,文武群臣们才纷至沓来。
这一天的西安城,却是另一番景象,天朗气清,红日高照,喜气洋洋。李自成改国号为大顺,大明崇祯十七年成了永昌元年。正月初八,大顺军主力挥师东向,目标直指北京。李自成大兵压境,决战的时候到了。崇祯帝急诏天下兵勤王,而官员们却因为军饷问题和他讨价还价,最后应如入卫的,只有区区八千人马。崇祯帝此时才意识到,李自成的威胁,远远超越了满洲军队。大明王朝两百多年基业,难道就这样葬送在自己的手上。崇祯帝决定最后一搏。他痛下决心,命镇守在宁远前线的吴三桂火速进京。然而崇祯帝没有料到,此刻的吴三桂,却带着五十万人马犹豫不决。三月上旬就从宁远启程,日行仅仅五十里,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而这一天,李自成攻下昌平,随即进犯明皇陵,焚烧享殿,砍伐松柏,祖坟被刨。崇祯帝闻讯,号啕痛哭。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高碑殿和西直门外,都响起了隆隆炮声,崇祯帝坚持早朝,群臣相对而泣。次日的北京城,被凄风苦雨所笼罩,城中的官员们很多都已四处逃散。一位不知名的小吏,在他的《燕都日记》中写到,先是,连旬天气阴惨,日色无光。是日,大风、骤雨、冰雹、雷电交至。还有人记载说,当时的北京城阴雨蔽天,飞雪满城,惨钉之气,透人心脾。明朝政权和崇祯皇帝最后的日子来临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城内的明朝官兵大开城门,争相迎降,炮声停止,农民军控制了全城。这天夜里,北京城上空细雨夹杂着雪花,在烟雾迷蒙中洒向大地。崇祯帝带着心腹太监王承恩,悄悄登上煤山眺望,确认内城已经沦陷,决定下山布置善后事宜。他让三个儿子,换上平民衣服逃走,好让大明王朝留下一线希望。生离死别之际感慨万千,尔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皇宫嫔妃们,也到了和崇祯帝雇别的时刻。袁妃与周皇后,一个死在崇祯帝的剑下,一个自缢身亡。其他几位公主嫔妃也倒在了崇祯帝的剑下,就连熹宗的皇后张氏,也选择了自缢。
商传:崇祯皇帝他没有选择,就是所有的官员都有出路,他可以投降啊,换了一个主子,谁我都可以投降。只有他没有出路,他没有投降的机会,要不然做皇帝,要不然什么都不是。
毛佩琦:明朝灭亡的趋势,实际上到崇祯时期已经不可挽回。尽管他的勤奋,尽管他的力图振作,都没有能够起作用。所以个人以一已之力云力挽狂澜,挽回一个已经倾倒的大夏,那是无力回天的。
三月十九日子时,王承恩再次陪同崇祯帝登上煤山。两人相对,默默无语。最后,在寿皇亭旁边的一棵大树下面,主奴双双解带自缢。
据说,崇祯皇帝自缢时,留有血衣遗诏“腾自登基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腾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十九日,大顺农民起义军完全占领北京,秋毫无犯,开入内城。正午,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自城北德胜六入城。驿卒出身的李自成,成了明王朝的掘墓人。
北京城并未因崇祯帝的死去而陷入悲痛之中。市民们张灯结彩,摆香设案,到处张贴着迎接新主子的标语。
朱由检十八岁即位,三十五岁离世,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夙兴夜寐,以图中兴,和他的皇祖皇父皇兄,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曾对廷臣说,朕御极以来,夙夜焦劳。确实如此,他即位之初,即恢复了久已废弛的召对传统和日讲、经筵。不久,又恢复每日视朝的祖制,十几年如一日。就在他生命结束的最后两天,仍坚持上朝。如此勤勉,沦为亡国之君的偏偏是他。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这一次,明王朝的历史选择了朱由检当它的奴隶,而且为它殉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信不信由你:孔子作谶语,刘邦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