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飞夺泸定桥”是小学就学过的内容,这样的壮举确实可歌可泣。不过很多人疑惑,泸定桥守将刘文辉为何只是拆掉桥板,而不炸断铁链?这样红军不就无法渡河了吗?其实如果真的炸断桥梁,则会输得更惨。
泸定桥康熙四十四年,康熙依靠自己的文治武功震慑四方,使得四海臣服,这其中就包括西藏地区。
但康熙很明白,西藏地处偏远,现在臣服自己是因为自己强大,如若哪天大清衰落,西藏依靠地理优势完全可以再次反叛。因此康熙为了巩固对西藏的统治,就派专门的官员驻扎在西藏,以此来监视西藏的一举一动。
不过一个大难题却摆在了康熙的面前,想要去西藏,就必须从四川的大渡河过去。
大渡河又称泸水,这条河可不简单,不仅水流湍急,而且各种地质灾害高发。即便是官船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所以康熙派遣的使者十有二三会被湍急的河水连人带船卷入河中。就更别说来往两地之间百姓的民船了。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万一西藏发生状况,清政府出兵就非常困难。因此如何沟通两地成了康熙需解决的问题。
深思熟虑之后,康熙皇帝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可以承载千军万马的大桥来。这样不仅使得两地来往方便,减少危险,还有更为重要的军事作用。
不过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修桥并非易事,为此康熙从全国召集许多建筑造桥名家,并最终确定使用铁索桥。
七个月之后,一座全长103.67米,宽达3米的桥梁诞生了。桥面铺上木板,就能如履平地,一点都不摇晃,连车辆马匹都能顺利地通过。
大桥建成,康熙皇帝自然眉笑眼开,为此他还亲笔御赐名"泸定"。
桥梁建成后,确实连接了两地的交通,也极大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故而桥头立有"一统山河"这四个大字的碑文。
如今这座桥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旧雄伟壮观,每条铁链,每个铁索组都可以称之为文物。
既然如此,那么泸定桥守将刘文辉是否是为了保护文物才没有炸桥呢?
刘文辉的算盘1935年,红军处境非常危险。首先,红军的人数明显处于劣势,其次武器装备更和国军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国军下占有利地形,上有飞机支援,真的是十面埋伏,看来红军是插翅难飞了。
红军领导分析情况之后,认为夺下泸定桥,才是红军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但蒋委员长也认识到此桥的重要性,于是他命令守将刘文辉炸毁铁桥,确保阻击计划顺利实施。但是不知为何刘文辉没有炸毁铁桥,仅仅是拆掉了桥板。
刘文辉的侄子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到:“叔叔接到的指令是炸桥或者将铁链砍断,但叔叔却说这是康熙皇帝修建的,不能轻易拆除。”
其实这只是刘文辉的托词,文物在战争胜败的面前一文不值,而刘文辉真正想要保住的其实是民心。
炸毁桥梁很简单,但国内战乱四起,本就民不聊生,炸毁桥梁后何时才能重新修桥?战役过后两地的百姓怎么渡河?
孟子说:“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刘文辉也明白这个道理,一旦激起民愤,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使其纷纷加入红军阵营,那么就不单纯是一次战役的胜败了,而是关乎整个阵营的成败,所以炸桥会输得更惨。
小结刘文辉所担心的不无道理,此后两军的发展态势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红军走到哪里都受爱戴,而国军所到之处则鸡飞狗跳。如若国军人人都如刘文辉这般,最后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所以还是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参考资料:《飞夺泸定桥》、《清史稿》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3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