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不懂篆隶笔,你的“欧味儿”只会越来越少

龙灵书道 2023-09-22 09:10:44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书道”免费学习海量书法视频 唐代大书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后人称为“正书第一”,用笔方整,又见险绝,间架阔健,正气凛然。

作为入门者的选帖,毋庸置疑,当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世之习欧者众,具欧风者寡。何以哉?法理不明,笔法不彰,读帖不精,用功不到。

“透过刀锋见笔锋”,这是临习碑帖的一项重要功课。我们将具有代表性的碑字放大,力图从细节上展现欧体险峻秀屹之美,同时略述欧字的注意事项。

《九成宫醴泉铭》属于初唐时期楷书杰作,这也是文字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因而其风格,既有篆隶笔意,又有魏晋遗风。因此,要特别注意许多字中的篆隶笔法。初学者不明此理,从现代印刷字的审美中转移过来,尚未置换完成审美意趣,落实到笔下,也就没有“味道”了。

《九成宫醴泉铭》书丹之时,欧阳询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书艺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况且此碑又是奉诏而作,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同时要注意,点画的特点是方圆兼备,稳健含蓄,人书俱老,自然浑厚醇和,而非一味的刚劲森严。初学者要么丰腴有余,要么内敛不足,自然徒具外形而乏内蕴。

《九成宫醴泉铭》的笔画特征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横画布排严整,扛肩微翘,竖笔挺拔劲健;尤其竖弯钩这一笔具有很强的隶书笔意。整体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背式”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在平稳端正的结构中,蕴含着险峻欹斜之笔。这正是欧书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鲜明特征。

《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之法介于方圆之间,而非一味的方,田蕴章老师也讲到过要“方圆兼施”:时而以方笔出之,时而以圆笔出之,时而是方中有圆,时而又圆中有方。用方笔时写得笔力雄厚、干脆利落,用圆笔时写得凝重多姿、醇厚而恰到好处。有的初学者不知圆笔之妙用,处处见方,走向了一个极端,差之远矣。

《九成宫醴泉铭》的味道,还体现在动与静的矛盾有机地统一结合,产生出高层次意义上的平正效果,这正是体现出欧阳询楷书独到及崇高的艺术境界之处。碑是死的,但字是活的,初学者看不出笔画之间、字字之间的书写节奏,一味的笔笔求稳,把一笔一划写得太慢太准,导致整体失去生机。

作为书法大家,欧阳询在此碑中表现出了他大胆而且成功的尝试,务求平正,兼备险绝。所谓熟处求生,平中见奇,这是欧书探索出的理想境界。

欧楷看似易学,实则难精。

然欧书体正,学好了,又会是今后学习其他书体坚实的基础。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是什么?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

贞观六年夏历四月,皇帝在九成宫避暑。这里原是隋代的仁寿宫。覆盖着山野而兴建宫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护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桥,辟险峻之地建起耸立的双阙,周围建起高阁,四边环绕长廊,房舍纵横错杂,台榭参差交错;仰望高远可达百寻,俯看峻峭亦达千仞,辉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辉,其光彩能灼云霞,其高峻能达日月。

看他兴建宫殿使山移润回,极尽奢侈之能事,因为人们的这种纵欲态度,实在应该痛加责备。至于当热度可以融化金属的酷热暑天,这里却无闷湿蒸热的气温;微风徐徐吹来,带来清凉的舒适,确是居住的好场所,实为调养精神的胜地,汉代的甘泉宫是不能超过它的。

【作品原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过涧,穷泰极奢,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於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后世影响】:

《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欧阳询人到中年,书名播于世,“八体皆能”,至其晚年,其书法艺术水准已臻化境,书《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76岁,加之又是奉敇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诸如“正书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书之极则”等美誉纷至沓来。后世科举考试写字的取法都以欧体为考卷之准绳,足见此书影响力之深远。

【艺术鉴赏】:

点画

《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风格主要有三个:瘦硬、秀丽、温润。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属于瘦硬书风。它的点画比瘦金体粗,比颜体字瘦,在肥瘦方面处于适中的状态。书法讲求笔力,笔力通过“骨”来实现。太肥容易无骨,太瘦骨易“折断”,肥瘦适中、骨肉匀称对于表现笔力较为适合。

如果说瘦硬指《九成宫醴泉铭》点画的阳刚之美,那么,秀丽则是形容它的阴柔之美。《九成宫醴泉铭》的秀丽主要体现在圆笔和修长的笔画中。例如,“公”字的第二、第五两点,不是一味地刚狠,而是方圆兼备,给人以温厚含蓄之感。“公”字的其他三点则呈三角形,有棱有角,英气逼人。但由于第二、第五两笔的中和作用,整个字就不至于悍厉和粗犷。修长的笔画特别是长撇、长捺容易产生秀色,这一点甚至在雄强、粗犷的龙门四品中也能得到体现。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暑”字的长撇,起笔半藏锋,带有一定的弧度,方圆兼备,笔势绵延,犹如武士刀,给人一种婉转秀美、刚柔相济的美感。《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虽然兼具刚柔,但相比来说,刚的成分多一些。它是中和书风中略微偏阳刚之美的那种,这一点刘熙载曾有论述。刘熙载说“善学欧者威而不猛”,这是说欧楷属于中和之美;又说“欧之为鹰隼易知”,这是说欧楷偏于阳刚之美。

《九成宫醴泉铭》的温润是温厚且润。温厚是圆笔或藏锋造成的艺术效果,润是指墨法。晋唐基本用浓墨,因为黑白对比强烈,所以实用性最强。墨太浓则笔滞,按笔处易现臃肿,所以要加适量的水,造成浓而润的效果——既不臃肿,也不漫漶。现见到的《九成宫醴泉铭》一般都是拓本,黑底白字,其实看不出用墨的浓淡燥润。但根据当时的用墨情况,再加上欣赏者的想象活动,点画的浓润很容易感受得到。

结字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一个特点是平正,平正与端庄意思差不多,是篆书、隶书、楷书等静态书体的共同特点。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九成宫醴泉铭》有平正的特点,但它的平正不是“初学分布”意义上的平正,而是“既能险绝”之后的平正,即平正与险绝的统一。这又分为两种情况: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例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两个“饮”字。在左边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反捺,与撇画距离稍远,从而将欹侧之势拉正。在右边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直捺,因其“重量”较大,与撇画相接就能保证正势。这两个字中,“食”都是正的,“欠”都呈左倾之势,整个字平正而不失活泼,这是正中含奇的两个字例。再如“武”字,戈钩与右上的打点造成左倾之势,但左边的三横左低右高,撑住了这种险情;同时,“止”的短横不是右昂,而是向右下顿,又在一定程度上拨正了三横的斜势;所以,整个字构成了奇中求正的典范。又如“分”字,每一笔都是斜的,但整个字却显得很正,这也是险中求稳的结体。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即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笔画往中宫靠拢,向四周放射,也称为辐射性结体。《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叅”“成”等字是紧结风格的代表。“叅”字的撇、捺、竖等笔画都非常明显地往中宫簇拥,而撇、捺又八字分散,显得很舒展。“成”字的短横、横折钩、戈钩和最后一点也是往中心聚拢,而戈钩修长,向左上和右下辐射,紧结给人以挺拔、舒展之感。此外,《九成宫醴泉铭》的竖笔一般呈背势,更增添了字的挺拔之感。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九成宫醴泉铭》多取背势,这是隶意的一种体现。因为带有隶意,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具有高古的特点。但事实上,《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带有隶意,还带有篆意,这里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笔意。它有多种表现,例如全用中锋、圆起圆收、粗细一致、使转处为圆转、结体多向势、字形修长等等。《九成宫醴泉铭》的篆意主要体现在结体的纵长上,欧阳询将字形拉长,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复归——向小篆结体的复归。由于兼备篆隶笔意,因此《九成宫醴泉铭》更增添了古意。

章法

《九成宫醴泉铭》是奉敕之作,为了庄重和严肃,必然会对碑石的大小、碑文的内容和字数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打好界格(确定字的大小)。书丹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并不属于章法,但会影响到章法。它对章法的直接影响就是行列问题。因为划好了方格,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必然是纵成行、横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别不会太大。又因为《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所以造成行距略大于字距。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大小适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写字,“如果把字写小了,尽管保持中正,却会显得全篇空荡,如同一个瘦子穿着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写大了,又会显得全篇拥挤,如同一个胖子穿着一件瘦袄”。因为字形大小适中,所以《九成宫醴泉铭》显得疏朗开阔,却又不至于空荡似“溺水之禽”(王羲之语)。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字的体重基本相等。字的“体重”是视觉上的重量感,并不是物理的重量。例如上面的“询”字,左下方比较密,笔画相对细一些,右上方的“勹”笔画相对粗一些,所以整个字并不让人觉得重心失衡。就多个字来看,一般笔画少的字要写得粗一些,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细一些,这是为了保证它们的重量大致相等。

有行有列、大小适中且一致、体重相等可以说是《九成宫醴泉铭》章法成功的基础。章法的成功自然会使作品产生神采的美。神采虽然不能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但还是可以略微描述。第一,《九成宫醴泉铭》具有儒雅的气息。儒雅与士气、书卷气相当,这非有深厚的学识不能达到。第二,《九成宫醴泉铭》具有静穆的气象。楷书虽为静态书体,但这并不能保证气象的静穆,不少楷书作品特别是现代作品常常让人觉得“火气”很大。因此,静穆主要源于人的心灵修养。

【作者简介】: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与虞世南并称“欧虞”。欧阳询的书法造诣极高,其楷书法度严谨,正中见险,骨气劲峭,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世称为“欧体”。其传世碑刻有《房彦谦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存世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编著《艺文类聚》一百卷。

【创作背景】:

唐贞观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台观之时,偶然发现一清泉,欣喜之余,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632)刻碑。

按《唐书》:“贞观中改隋仁寿官为九成宫,水徽中又改为万年宫。宫在岐山,开皇十三年杨素所治。”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载,魏征文有箴规太宗之意,故末云:“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表达主题】: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名家点评】:

宋代释居简《北集》:“贞观初,欧、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谨严瘦劲,欧阳绝出,流落天壤间者何限,独《化度寺》《醴泉铭》最为珍玩。习之者往往失其韵致,但贵端庄如木偶死于活处,鲜不为吏牍之归,假刻误人,人亦罕识。”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欧阳询)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其声。然观其少时,笔势尚弱,今庐山有《西林道场碑》是也;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盖由学以致之,《九成宫碑》《温大雅墓铭》是也。”

元代虞集:“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醴泉铭》)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悖,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醴泉》为楷法第一。虽不敢谓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又:“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道劲之中不失婉润,犹为合尔。”

明代陈继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代汪砢玉《珊瑚网》:“欧阳率更书,米海岳称其真到内史,石刻唯《醴泉铭》《化度寺》二碑特妙。”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醴泉铭》为正书第一。”

明代詹景凤《詹氏玄览编》:“欧书寒峭,妙在瘦劲而婉。今之学欧书者,直板硬平。《九成宫醴泉铭》,欧阳率更得意书也。”

明代陈循《芳州集》:“欧阳唐人楷法第一,此(《虞恭公碑》)与《化度寺》《九成宫醴泉铭》又欧阳书法第一。”

清代郭尚先《芳坚馆题跋》:“(《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虞世南字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清代王澍《竹云题跋》:“每见为率更者,方整枯燥,了乏生韵。不知率更书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铭》乃其奉诏所作,尤是绝用意书,比于《邕师塔铭》,肃括处同,而此更朗畅矣!”

真草隶篆与颜柳欧赵的关系? 谢谢

真草隶篆与颜柳欧赵没啥关系。
真,又叫“正”,常叫“楷书”。
楷书,初学往往师柳公权。因为柳体严谨,规范,工整。有“柳骨”之称。欧阳询的字略显得瘦长一些。赵孟頫(fu)的,略显潇洒舒展些。8090后往往对于颜真卿的不太感冒,因为颜体端正古朴真正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觉得似乎有点笨拙。买卖家的招牌匾额多用,很显眼。最主要的是,人们佩服称赞颜真卿大将的骨气,宁死不屈。目前也有不少家长诱导孩子自幼学习“颜体”的。现在,电脑里有一种媒体常见的“舒体”。舒同老先生与毛主席同在延安称为“书法家”。舒体是在颜体的基础上发展的。报纸屏幕不少见。
楷书与草书之间,有一个人们常用的“行书”。行书,人们常常以晋朝右大将军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推崇的楷模。称之”书圣”。
草书,毛主席的“狂草”源于唐朝的米芾(米南宫),以及宋朝的苏东坡的朋友法印和尚的。
隶书,种类较多。人们欣赏的尤为“汉隶”为上。古朴,大方好辨认。它是秦始皇李斯定的全国的通行文字。媒体用的也不少。
篆书,分:大篆小篆。小篆,秦朝的官宦用字,然而也不太好写好认(后来在此基础上改革为隶书的)。大篆,更难识别。为书写或篆刻印章,古代就有了“方篆”与“圆篆”。方篆,你在我们的人民币的背面就可以看到《行长之章》四字(之字写为古体的了)。篆书它起源于金文(就是在铁器或铜器或陶器上刻的字)与更早的甲骨文(龟甲之类的龟板或骨板上刻的备忘录)。郭沫若老先生是我国甲骨文学术界的鼻祖。
就说这么多吧,不知对不对您的口味。

为什么现在懂得欣赏文学,爱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人那么少?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于落实之后,我国与世界接轨,逐渐影响着世界,也逐渐被世界的一些因素影响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外国文化的流入,必然也就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发觉,越来越多的国人,总是追求着外国的潮流,从文化,服饰,生活,家具,智能商品等等,比比皆是,总是喜欢外国的,而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却很少有人会喜欢,会去欣赏。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国外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勾引着我们的好奇心,所以一部分是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引领下去接触和喜欢外国文化,而有些人则是跟风,看着别人怎么穿就自己跟着穿,看着别人看什么外国电影,就跟着看。而相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讲,有些传统文化是有一定的生活局限性以及操作性所以导致在这种快速发展的变化下,很难满足年轻人的工作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刺绣,这种十分耗费人工,耗费时间精力的文化,很难收到年轻人的喜爱,毕竟生活节奏那么快,谁又能每天做一副刺绣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呢,况且这类手艺产品,当做饰品或许可以,但是如果生活大量需要,那么传统的刺绣文化怎么可能满足这么庞大的需求量呢?

所以,现在懂得欣赏文学,爱好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的新鲜感,也应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精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3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