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一根小小的番薯藤,是怎样改变中国的

文化影响力 2023-09-22 09:08:32

作者/风行卧龙

首发/文化影响力

由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大多数人记住了明朝的“万历十五年 ”。其实,还有一个“万历二十一年”,值得记住。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见经传的“小事”。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老秀才陈振龙做出一个决定,不是写“聊斋”,也不是举“义旗”,而是要把番薯(也叫红薯)运进中国。

图/陈振龙像(网图)

番薯这种植物,原产南美洲,后来传到菲律宾。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为了垄断物种,不让中国人 把番薯带走。对番薯的禁运让中国人大为苦恼。经过反复较量之后,陈振龙在1593年,终于通过把 番薯藤绞入汲水绳的方式,把这番薯“种子”带回中国。

作为舶来品的番薯,对当时中国 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据史料记载,明代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在南方虽然可以种两季水稻,但全年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而番薯,它的亩产高峰可达4000多斤,最低也有2000多斤。

适应性较强的番薯,逐渐被当时的中国人接受,成了超级农作物。

能吃饱,才是王道。明君贤相,抵不过一日三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秀才陈振龙,为中国带来了番薯这一神奇物种,这一举措为中华民族的繁衍贡献了不朽的力量。

陈振龙不仅把“功同五谷”番薯带回福建老家,他还和儿子陈经纶马上草拟了一份禀贴,送呈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引种番薯的利害所在。这位地方官非常高兴,随后开始在福建全省推广引种番薯。随后,陈振龙的后人也不断到全国各地推广番薯种植。

土地能养育的人口是一定的,农业生产并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是,一旦亩产提高,土地所承载的人口就会急剧增多。番薯引进中国,引发了食物革命,同时也带来了人口革命。直到清朝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传遍全国,人口也剧增。

在番薯、玉米的广泛种植和有力支撑下,中国的人口,也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的约1亿,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增长至4.3亿。

甚至有人说,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一个”番薯盛世“而已。这话,不无道理。

图/先薯亭

在甘薯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得到了普遍种植。它也成为支撑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它更是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主粮作物之一。引进甘薯的秀才陈振龙,也被誉为“甘薯之父”,清道光年间福州人还建了 “先薯亭”来纪念他的功绩。

能吃饱肚子,就是老百姓的硬道理,明君贤相的纲常理论只不过是这一基础上的副产品罢了。一根漂洋过海而来的番薯藤,一位落第的秀才,也许永远在史书中无名,但确实给一个古老民族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影响至今。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3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