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象征着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暂时接手了政权,我国的统治体系和周转秦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而我们都知道,我国封建王朝的帝王和皇室都是有着陵墓的,而一个王朝的崩溃也象征着他们失去了对这片大地的统治力,而新的政权,他们的后来者又会怎样对待被他们推翻的政权呢?
在一般人想来,我要是推翻了前朝,肯定是将前朝皇帝的陵墓打砸抢烧。但是在西汉时,西汉统治者以推翻暴秦自居,在统治上讲究黄老之术,以宽厚仁德治国。而秦朝的皇陵也是充作样子留了下来,反正嬴政子孙早已被屠杀一空,大秦人想要复国都不好找借口。于是,在表面上西汉统治者给大秦的皇帝们留足了体面。而西汉的统治者没想到,自己当时的装模作样居然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矩。除了元朝外,每个新的朝代都会给前朝已经死去的皇帝留足体面,反正他们都死了,翻不出风浪来。
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给皇陵守墓的队伍可以说是想象得到的豪华,全都是八旗子弟的精兵。而在清朝早期,八旗子弟还没有被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意志,全都是身强力壮的好手。而这些守陵人之后居然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家族,而皇室为了安抚这些人,也给了他们诸多特权,不仅无需纳税,朝廷每年还会批一笔钱供养他们。而看到这,肯定有很多人好奇,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可没有继任者了,那项不成文的规定又变成怎样的了?
其实在民国政府推翻清朝之后,依照给满清皇室的约定,民国政府专门派了一支部队驻守在清朝皇陵那里。但是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国内很快烽火四起,军阀割据,民国政府自顾不暇,因此就将驻守陵墓的部队调往前线了。而那些守陵人家族经过几百年,早就不上当初的八旗精兵了,只能说是住在这里的村民,除了年轻人能稍做用除外,其余全是老弱病残。而满清皇陵里的财宝更是早已遭到了无数人的觊觎,这些陪葬物在后来的战乱中损失了不少。
而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封建皇朝的陵墓也是经历了一番动荡,不过到了现在,这些东西倒是成了文物,有了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国家对于包括满清在内的所有皇陵都是基于保护的态度,所以即便是清朝灭亡了100多年,统治者早不在却依旧有守墓人守皇陵,至于是谁发工资,自然是国家了。
公元1912年,继位不到4年,年仅6岁的溥仪,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能避免地成为了过去,和他一起变成落日黄昏的还有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那个腐朽难堪的泱泱清朝,随后即便他如何在复辟的梦想中挣扎都无济于事,1967年的溥仪被以平民的身份葬在了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没能享受到历代皇帝的殊荣,无论是清西陵还是清东陵,他都没能挨上边,华龙皇家陵园虽称“皇家”,但其实跟真正的皇家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即便末代皇帝如此尴尬,清朝已亡国108年,清东陵却依然受到了守陵人的悉心照料,这让人不禁疑惑:他们为何这么忠心?他们的薪酬又从何而来?
一、守陵人的忠心本质
清朝的清东陵始建于1661年,从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开始到溥仪继位的那一年戛然而止,一共历时247年,葬着161人,其中包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而随着陵寝的修建一起诞生的,是清朝的陵寝制度。
皇家的陵寝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金银珠宝,为了避免被盗被抢被毁,除了陵寝本身内部会有一些机关设计,或者掩人耳目的虚假传说,历代皇帝都会派人驻兵把守,同时建筑都需要人维修维护的,这样就催生了皇朝一个专门关于陵寝的机构——泰宁协,从雍正帝修建泰陵店伊始。
清朝的陵寝制度和泰宁协机构会严格把控守陵人的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守陵人呢?
答案是根正苗红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黄、镶黄、正蓝这三旗,他们是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一部分军队出身的作为陵寝的侍卫进行巡逻防护,一部分宫女太监作为陵寝的看护进行诸如祭祀洒扫等工作,还有一部分是专业的陵寝修建人员,当然职业划分可能并没有这么明确,不过这部分人员最终都会被赋予最低七品官职,对于很多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好差事。
那他们会怎么继承这个职业呢?当然还是“父死子承”和“代代相传”。从第一批守陵人开始,他们会在附近的地区建立一个村子,以便就近看管这个陵寝,除了伺候的人都是入土的人之外,他们其实和在宫中差别不算太大,有严格的制度和军队把守,但相对来说还是自由一些,皇帝不会总是惦记着一个陵寝,甚至还会避讳,他们因此也不必遭受宫中遴变的倾轧。
所以其实守陵人一开始并不是因为自己忠心,这只是一个职位,和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过因为“代代相传”的制度,和这个职位清闲,又是个“肥差”,所以很多守陵人都会愿意让自己的后代继承。但这种继承慢慢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不少守陵人都存有的信念感。
二、守陵人的薪酬来源
清朝的守陵人既然是安排了制度和划分了机构的,那当然是由朝廷来支付薪酬,给他们赋予官职或发俸禄,这一是为了避免监守自盗,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清朝统治结束之后,1912年其实袁世凯并没有对清朝的官员和皇族赶尽杀绝,甚至当时溥仪还住在宫里,生活依然极尽奢华,这是因为他希望能让溥仪尽早退位,所以给予了一系列的优待,这些优待里面就包括了对皇陵的修建维护,当然守陵人的工资就归袁世凯这边的北洋政府发放了。
但军阀混战和政权更迭时期,已经没有人还有心思管守陵人的工资问题,所以守陵人因为拿不到饷银,纷纷开始逃跑,逃跑的时候还不忘带走一些陵寝里的东西,于是那时候的清东陵饱受劫掠,1928年流氓军阀孙殿英更是借演习之名对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陵寝“地宫”进行爆破,以至于大量珍宝流失散落。
新中国成立后,零星还留下来的守陵人们,就居住在第一代守陵人们居住的村落,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他们已经又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的薪酬可能是祖先的遗留,也可能是除了守陵人之外的身份给予的,当然更可能是国家发放的——作为文物保护的需要。
这时候的守陵人已不再将守陵当作职业或者任务,他们身上存在着对于很多人来说虚无缥缈的执着和信念。从一份职业发展到一份传承百年的信念,清东陵守陵人这一百多年间的变更历史和思想,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钦佩。
古人从骨子里就非常迷信,认为人死后照样有活人的思维,只是从人间转到另一个世界生活而已。所以,不管活着的时候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追求死后厚葬。
普通的人的思维尚且如此,皇族中人就更加严重了,除了厚葬以外,还要安排人常年守陵。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皇陵同样有人看守,哪怕是在清朝结束以后,清皇陵一样有人在守陵。
既然清朝都已经不在了,还有谁去守陵呢?他们的工资又由谁来发?
图片:皇陵剧照
一、守清皇陵人数众多秉着死后也要继续享受的原则,清朝贵族在死后都会以非常奢侈的仪式安葬。就拿老佛爷慈禧来说,她在生前就已经过上最奢华的生活了,死后同样也要享受最高待遇,除了该有的安葬规格以外,她生前搜刮的所有珠宝都会作为陪葬品,与她长眠地下。
其他皇室成员的安葬规格虽然没有慈禧那么奢侈,但是该有的一样不少,可以说,清朝大部分值钱的东西都被埋在地下了。
图片:慈禧搜刮来的宝贝剧照
对于活人来说,丰厚的陪葬品固然会让人觉得无限风光,可是,对于死者来说,却不一定是最好的礼物。坟墓里面陪葬品太多,最容易遭到盗墓贼的光顾。
慈禧就属于自作孽的类型,非得用无数价值连城的东西作为陪葬,结果白白便宜了孙殿英不说,还让自己遭罪,连尸体都被丢到一边乱七八糟的放着。
事实上,慈禧坟墓遭到悲惨的待遇,并不是因为皇族没有安排好,为了让皇族之人死后不被打扰,每个朝代的皇陵都有守陵人,清朝同样安排有护卫队守陵。
在清朝实力最强的时候,护卫队的人数高达三千多人,康熙还专门设立了相关部门守陵。平时各部门的人各司其职,遇到该祭祀的时候,相关部门的人也会安排祭祀,如果遇到皇帝要亲自祭祀,这些人更是提前做好所有准备,在这些部门的操作下,皇陵倒是相安无事。
图片:皇帝祭祀剧照
二、守陵人要求严格,工资之高所有守陵人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全天候轮班看守,如果发现有人靠近皇陵警戒线内,一律射杀。再者,守陵人所过的生活也非常艰苦,一旦成为成陵人,意味着以后都不可以和外人接触。
为了防止皇陵内发生火灾,守陵人连火都不可以生,平时只能吃换下来的贡品和其它可以生食的食物。守陵人的工作艰辛,工资自然会非常高,足够让家人衣食无忧。不然也没人愿意去守陵了。
既然守陵人是为朝廷工作,俸禄自然是由朝廷发放,在朝廷存在的时候,守陵人完全不用担心什么时候发工资这个问题,清朝覆灭以后,清皇陵依然有人在守护,那他们的工资又由谁来支付呢?
图片:守陵人全天候看守剧照
三、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曾支付过一段时间1912年,清朝正式宣告统治结束,清政府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清皇陵却还在,就连守陵人也照样工作。因为清朝皇族是从关外来的,所以在修建皇陵时分为关内和关外两个部分。
入关以前的帝王葬在关外的皇陵,入关后去世的皇帝们则葬在关内的皇陵,所有皇陵都建设得非常宏伟,每一座皇陵里面都有无数珍宝。
民国政府接过统治权的同时,与清政府签订了很多协议,其中包括清皇陵的守护问题,协议明确表明,溥仪退位以后,民国政府接手关内皇陵的守护工作,所有守陵人的工资也由民国政府支付。
民国政府在初期确实把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全面,该发放给守陵人的一样不少。然而到了后期,民国政府发放的工资标准缺少了很多,以至于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继续守陵。
再后来,军阀混乱,各自都管不上自己了,守陵人在这段时间内就基本消失了,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守卫皇陵,所以孙殿英才如此顺利的搬走了大部分陪葬品。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溥仪退位,历经十二位皇帝。
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共有十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以外,其他九位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易县的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寝集历代陵寝制度之大成,更加健全完善,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清朝也毫不例外地为皇帝修建陵墓,同时也创立了守陵制度。
但是在大清灭亡后,还是有很多人比较关注守皇陵的问题,很多人好奇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呢,如果有守皇陵的人,那他们的生计怎么解决,谁给他们发工资呢?这问题说来话长,且听我慢慢道来吧。
清朝时期的守陵人
守陵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用自己的一生守护陵墓,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守陵人是一种卑微的职业,相反,守陵人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只有属于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的上三旗出身的八旗子弟才能成为守陵人。
守陵人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看守皇陵,也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因为不仅守陵,还要承担祭祀活动以及日常维修工作。
从职务来看,守陵人的职位显示了皇族的气派,清代守陵的官员有宗室王公以及大臣,守陵人专门为皇帝家族守陵,以朝廷俸禄为生,清政府给予了守陵人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得到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
大清灭亡后,还有人在守皇陵
大清灭亡后,守陵人彻底失去了往日令其自豪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失去了朝廷俸禄,守陵人不再享有特殊待遇。
1912年溥仪退位时,曾和民国政府签订八项优待条款,其中第四条为:?大清皇帝辞位之 后 ,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 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善保护 。?
在1912年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派了专门的卫兵去守陵,进行妥善保护。
也就是说,大清灭亡后,在1912年溥仪退位到1928年孙殿英公然盗墓的这期间,守皇陵的有两个队伍,一个是原本待在皇陵的守陵人,另一部分是民国政府排遣的守陵人队伍。
但是当时社会局势比较混乱,守陵人也受到了局势的影响,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先是到了天津,后来在1932年,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成为了伪满洲国皇帝,皇族们自然无瑕顾及皇陵,原本的守陵人大多因为没有俸禄而选择离开,此时的民国政府也因为军阀混乱,而无瑕顾及清皇陵。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两类守陵人,依然还有一些人为了信仰在守护皇陵,虽然大清灭亡了,仍然对大清忠心耿耿,这种坚守的行为还是令人很感动的。
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在晚清以前,守陵人工作清闲,衣食无忧,守陵人主要负责陵区的建造、保护、维修以及祭祀活动的安排,工资收入是以朝廷的俸禄为主,按照职务品级高低按月领取俸禄和生活用品,还给守陵人修建了房子居住。
到了清朝末年,国事衰微,政治腐朽,朝廷的库银都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下守陵人的待遇明显下降很多。
大清灭亡后,1924年以后,守陵人不再享受任何优待,失去了经济来源,从军阀混战开始,守陵人再也没有俸禄可以领。
大清灭亡后,守陵人的生计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一种是守陵人寻找好的地段开田种地 ,但守陵人并不擅长耕种, 当时很多村民主要采用另外三种谋生方式,一是靠出租土地的租金为生,二是外出做小生意。三是少部分人依靠修建古建的手艺从事瓦工 、油漆工工作。
当然也有些守陵人虽然生计艰难,仍然有一些人出于感情继续坚守他们先祖的陵墓。
结语:
综上所述,大清灭亡后,原本守护陵墓的守陵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大多为了生计选择自主谋生,而依然有极少部分出于感情继续坚守,这份情怀也是很令人感动的。
换种角度来说,看似宏伟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实只不过是盗墓贼眼中的后花园;考古学家眼中的博物馆;老百姓眼中的“小坟包”,但却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
中国古代帝王们对自己陵墓十分重视,不仅要修建大型陵墓,还要选拔守陵人家族守护黄陵。
根据历史记载,从商代开始一直到汉代,都是由活埋生人的殉葬方式来守灵, 从汉代开始,“生人活祭”这种残忍的殉葬方式被禁止,直至唐、宋二朝都没有再启用这种陋俗。
当“生人殉葬”这类违反天理的轨制逐渐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时,“大明第一狼人”朱元璋又重新复开,再一次拖慢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直到大清康熙皇帝执政时,才彻底废除以人作为祭品的守陵习俗。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皇陵全部安排由活人来进行守护,守陵人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普通老百姓是不肯能成为守陵人的。
守陵人的规模大约在百人至千人之间,当陵墓建成后,内务府会挑选出一个管理守陵人的领导,然后再根据皇陵的规模来选拔守陵人,守陵人的队伍最多时能达到千人以上。
他们吃着皇粮,衣食无忧,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换种话说,清朝时期的守陵人相当于“国家公务人员”,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简直就是一个铁饭碗。?
清政府对守陵人身份的把控十分严格,一般来说,守陵人必须是八旗子弟,甚至是皇室宗亲,雍正时期八阿哥、十阿哥就曾被雍正发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守陵人的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守陵人除了负责保护皇陵之外,还要负责维护好皇陵的基本治安,时时刻刻防备盗墓贼挖坟掘墓。
不仅如此,守陵人还要随时监管皇陵的卫生情况,如果把皇陵搞的像厕所一样,守陵人恐怕就要去奈何桥跟孟婆打牌了。
每年皇帝都会亲自前往皇陵主持祭祖,守陵人必须组织好人员演练接待皇帝的礼仪,和安排随行人员的住宿伙食,以及筹备陵墓的维护计划。
如果守陵人的工作受到了皇帝的褒奖,内务府将会拨出一笔较为可观的赏银打赏守陵人,因为负责保护皇家陵墓的主要机构是内务府,守陵人只不过是提内务府打工的基层人员。
守陵人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大约每年几十两银子,并且满人还能按月领俸银。除去固定的俸禄外,朝廷还会赏赐守陵15年以上的守陵人田产。?
1912年,清政府那腐败封建的根须,被自由民主的革命连根拔起,大清灭亡后,曾经守护皇陵的守陵人依然在那里,但他们拿不到以前那样的待遇,更没有之前的地位。他们开始了监守自盗,许多文物被盗卖。
那是皇陵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而经历了孙殿英浩劫之后,皇陵管辖逐渐规范化,政府化,这些守陵人,也被赋予了崭新的自由。
或许是世世代代守护着皇家陵墓的守陵人无法彻底的放下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情怀,即便大清已经灭亡,他们依然守护在关外三陵附近,默默的坚持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信仰。(当然,也有着现实得原因,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家宅地产都在这里,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去)
2015年,央视记者来到永陵镇,访问中国最后的一代守陵人赵德新,依照赵德新拿出的家谱来看,他是正统的皇室宗亲。
他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安布里,由于他的祖先惹怒了努尔哈赤,所以被惩罚世世代代都要守护皇陵,但他无儿无女,已经是最后一代的守陵人了。
时代在进步,历史的大浪回淘尽过往的时光,守陵人是封建社会的残党,注定会被文明淘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5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米芾这幅字,蒋介石到死都想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