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揭秘:一代战神薛仁贵为何兵败大非川,威名扫地

青年必读 2023-09-22 08:30:13

人们已无法想象,1300多年前的大非川经历过怎样一场血腥的战争,只知道战争结束后,10万唐军将士化为了尘埃。

与士兵生命一同消亡的,还有大唐在亚洲创下的帝国神话,以及他们在“安西四镇”土地上披荆斩棘,用百年时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

当时,吐蕃军队大举入侵唐帝国统治的西域,并攻陷了西域十八州,使唐帝国安西四镇全都陷落。

大唐愤而出兵,两国的几十万大军就这样顺着古道挺进,并在大非川地区遭遇了。

唐军的统帅是有“大唐战神”之称的名将薛仁贵。部队到达大非川后,薛仁贵认为,大非川深处地势及气候都非常险恶,车辆行驶常常被陷入泥沼,如果带着大批辎重,将会失去战机。

可以先于唐蕃古道边沿设置栅栏营寨,留两万人镇守辎重,其余轻骑以营寨为基地,反复出击,定能击破敌军——果然,按薛仁贵战术出兵的唐军骑兵初战告捷,斩敌无数,还缴获牛羊万余头。

薛仁贵安排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在薛仁贵击破敌军后再率辎重出发与薛仁贵汇合,如果之前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遇敌人攻击,可以凭借防御工事抵御敌人,支撑到薛仁贵回来夹击打败敌人;

如果郭待封在薛仁贵前方作战结束后率辎重前去汇合,那么敌军攻击郭待封时,薛仁贵可以率部及时支援郭待封、夹击打败敌军。

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领粮草辎重出发,导致遇到吐蕃军攻击时,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无法来支援,结果郭待封兵败逃跑失去粮草辎重,“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

失去了起码高原生活之需的唐军随后丧失了战斗力,吐蕃很快集结40万大军对剩余唐军进行围攻,一代战神的部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于高原之上…

那么,除了部下违抗命令外,号称“三箭定天山”的一代战神薛仁贵兵败大非川,还有什么原因呢?

1、高原反应。

疾病也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

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

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2、遭遇吐蕃第一名将

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第一名将。论钦陵是大相尊业多布之子,禄东赞之孙,全名噶尔.钦陵,“论”是吐蕃对王族的称呼,表明了论钦陵的身份。

薛仁贵初期战术确实出乎论钦陵意料之外,唐军出兵吐谷浑,进占乌海城,但论钦陵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

3、兵力太少:5万VS40万

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

邀击郭待封的20万军,也当多是吐谷浑军(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占绝对势力)。论钦陵如调国内军来救肯定来不及,而且必经乌海,薛仁贵早已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调西域军还有阿史那忠和阿史那都支在那里对抗。

4、作战意图被发现

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故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队,邀击唐军粮草、辎重,切断唐军后备补给。

而吐谷浑军可能来自伏罗川和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薛仁贵镇守的乌海。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补给不济,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

论钦陵这样便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吐蕃最后集结的四十万大军,也是陆续增援而至(所以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贵决战)。

此战双方各自因势利导,避实就虚,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战术、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兵力也占绝对优势(40万vs 5万),同时论钦陵及时借助了吐谷浑的力量,进行正确地战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终胜利。

来源:三国故事

盛唐大非川一战,为何薛仁贵从战神被削到平民?

说起薛仁贵的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唐朝的名将,作为河东薛氏的后人,薛仁贵在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在攻打高句丽、击退突厥等重要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戎马一生,直到七十岁以左骁卫大将军的身份去世。不过,被奉为战神的薛仁贵也并非全无败绩,在镇压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薛仁贵被郭待封连累而被革职,沦为平民,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战失利后的损失过于重大,薛仁贵作为主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大非川之战,唐朝军队失利,究竟是不是薛仁贵的过错呢?从主观条件来看,直接导致大非川之战失利的,是薛仁贵的手下郭待封。郭待封也出身名将家族,但自身没什么能力,而且刚愎自用,不服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带兵先行,将辎重和粮草交给郭待封,但郭待封有意和薛仁贵对着干,行进缓慢,结果路上被二十万吐蕃大军攻击,不仅重要物资被抢走,还伤亡惨重。

粮草对军队行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唐朝军队的粮草被劫,无法再前进,薛仁贵只得在大非川驻扎,但是面对吐蕃军队,他们已经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惨败也是意料之中。

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大非川失利的代价太大,吐蕃一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甚至与朝廷平起平坐,严重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所以,薛仁贵作为主将当然要被问责,而若不是念及他之前的功劳,恐怕会被赐死,只革职已经是唐高宗的仁慈了。

战无不胜的名将薛仁贵为什么会被吐蕃击溃?

薛仁贵不愧一代名将,行军有序、策略得当,但是挡不住猪队友来坑。

“什么吐蕃,什么薛仁贵,只有我才是天纵上将。”这个猪队友就是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他自恃功高不甘心当副手,一心要表现自己的军事才华。

结果他私自采取军事行动,直接大乱薛仁贵的部署,吐蕃趁机出兵,结果唐军败走。那么,具体的战事又是如何的呢?

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朝的西域统治面临巨大危机。

于是,唐朝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出兵10万征伐吐蕃。

唐军深入青海湖南边的大非川,准备进攻吐蕃军事重地乌海。鉴于乌海地形高峻,沿途行路艰辛,薛仁贵兵分两路部署战争。

一路由薛仁贵率领,将士放弃辎重,轻装快进,为唐军主力部队;另一路由郭待封率领,主要为3万人的辎重部队,任务是建筑防御。

没想到郭待封自认名将之才,私自放弃固守策略,带着辎重部队也向乌海前进。

自嗨过头,在嘴皮子上还无害,3万人随便行军太任性。吐蕃的统帅又是名将噶尔·钦陵,他经过多次打探,确认郭待封就是辎重队之后,大喜过望。

20万吐蕃军队就在乌海等着郭待封,当唐朝辎重队刚一抵达乌海,3万人就遭到重击,唐朝辎重全部被夺取。

在海拔4000米的乌海,中原来的唐军将士本来就水土不服,再听到全部辎重损失的消息,军心大为动摇。

薛仁贵被迫选择退兵到大非川,噶尔·钦陵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40万吐蕃军队蜂拥而至,一举击溃唐军。薛仁贵求得与噶尔·钦陵休战,要会部分被俘将士,然后带着残部回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