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方砚台,它是圆形的,呈酱红色,直径有八寸的汤盘那么大。砚盖正中雕刻着凸起的龙头,龙发竖起,龙髯飘飘,有眼,有鼻,有嘴。龙头上长有两个长短不一的犄角,角上的条纹清晰可见。它浓密的眉毛,真像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圆睁的怒目,给人一副大发雷霆的样子。它鼻孔翕张,粗重的喘息隐约可闻;嘴巴洞开,威严的号令依稀能辨。它的两只前爪虬劲有力,一爪五趾弯曲硬如钢构,锋利无比;一爪五趾并拢状如神掌,气贯长虹。龙头上方笼罩云霞,片片祥云预示丰年。龙身下面掀起狂澜,朵朵浪花一目了然。整个砚盖真可谓潜龙腾渊,鳞爪飞扬,风起云涌,百兽震惶!
揭开砚盖,温润如玉的砚体映入眼帘:它周身润泽,熠熠生辉;通体和煦,融融含温;古香幽雅,绵甜有度;它洁净无瑕,不染尘埃。慢慢触摸,那柔滑的感觉像涂了明油一般,令人念着世界上最娇嫩的肌肤;轻轻敲动,那清脆的声响像金石般悦耳,让人想起天地间最美妙的乐曲……
这是陶艺轩的一款新型鲁柘砚,是老同学朱庆梅女士亲手制作并赠与我的。
提到鲁柘砚,可先从它的名字说起:鲁柘砚又名柘砚、柘沟陶砚、东鲁柘砚,因其产于周朝鲁国的柘沟而得名;又因其“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而着称 ;也因其是用澄过的泥烧制而成,还称“鲁柘澄泥砚”。它同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洮的洮砚,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砚。
关于鲁柘砚,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古时候,南方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途经柘沟。这时天色已晚,他便寻找附近的客店住了下来。第二天一早,收拾行李准备上路,悉数囊中之物时,他发现所带的一方砚台不翼而飞。回想这一路行程,可能是路上颠簸不慎遗失。返回去找,怕时间来不及;想在当地买上一块,又担心盘缠撑不到京城。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地上有一块陶片就捡了起来,顿感手触生韵,近看质地细腻,断定非寻常陶器碎片,于是就把它放入包裹中匆匆赶路了。长途跋涉,来到京城,第二天就是大考之期,他的盘缠已所剩无几,买方砚台根本不可能。怎么办?他拿出在柘沟捡到的那块陶片,心想:“反正也无计可施,就以此替代吧”。当他步入考场、磨墨运笔时,发现陶片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时至寒冬却不结冰。他立感若有神助,运笔自如,洋洋洒洒,笔笔生辉,奇思妙文,一气呵成。文章呈上,考官端详,见字迹油亮,满纸墨香,大为赞赏。结果,他金榜题名,拔得头筹。问其所带文房四宝,笔墨纸无甚特别,唯有陶片令人称奇。从此,柘砚就誉满京城了。
这虽然是个传说,里面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并非妄加臆断、毫无道理。鲁柘砚的确具有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古朴大方等特点,再加上其哈气可研、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等优势,因而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皇亲贵胄钟爱的佳品。清朝乾隆皇帝就曾为其收藏的钟式东鲁柘砚赋诗一首:
模削谁成几上宾,洪钟作式出陶均。
设如洞理文流响,七召畴为待扣人。
乾隆皇帝可能不知此砚产自泗水柘沟,但他对这方砚的质地和造型大加赞赏。
追溯鲁柘砚的历史,用“久远”一词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据记载,“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泗水柘沟地产砚”。从出土和散存于各地的古陶砚可得知,当时的陶砚有的已非常精致。到唐代有所发展,虽在烧成技艺方面依然延用陶砚的方法,但改进了成坯前的工艺。据北宋时记载,“……(柘沟)在今泗水县西北。其地产赤植(红色黏土),镇人制为陶器,亦可制砚,光润如玉,谓之柘砚,定价颇廉,贩运至京师,有获利百倍者。”这既说明了鲁柘砚的质地,又记述了当时的价格与市场状况。此时,鲁柘砚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还远销高丽(今朝鲜)、日本等国。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鲁柘砚自北宋以后的800余年中,虽然有零星制作者,但由于形不成商品优势,几近消失。
上世纪80年代末 ,一群立志弘扬传统文化的柘沟人开始了对鲁柘砚的恢复和研发工作。一切从头开始,他们制订了详实计划,踏遍了柘沟大地,拜访了众多制陶匠人,搜寻了古陶砚的第一手资料;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购买了澄泥工具,制作了装浆布袋,置办了整坯工具,搭建了阴干凉棚,修建了焙烧小窑;一切从细处着眼,备料、澄泥、成坯、雕刻、装窑、烧结等,每个环节他们都十分用心,每道工序他们都格外谨慎。经过无数次试验,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余个月,他们终于使这一瑰宝得以“复活”, 且其质地、造型、色泽、实用等方面,不仅超过宋代所制,还优于国内同类澄泥砚,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许多外国政要。
鲁柘砚恢复研制工作的成功,引起社会各界及知名人士的关注。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高兴地为鲁柘砚重现光华喝彩;画家尹瘦石先生观砚后兴奋不已,欣然提名:“鲁柘澄泥砚”;作家端木蕻良捧着砚台,爱不释手地说:“芙蓉出水火生莲。”语言学家王力看了鲁柘砚展览后,激动地说:“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鲁柘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柘沟人民的智慧和血汗,见证着泗河大地的生息和繁衍,对传播文化艺术,推进文明发展,搭建交流平台,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鲁柘砚的明天会更灿烂辉煌!
◎本文作者王国强,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趣科普|对联里都藏着些什么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