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就在于他在秦国君主的眼里,不是一个朋友,只是一个工具人,一个使秦国强大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是没有朋友的,所有的人都是工具人,商鞅对于老秦家而言,就是一个妥妥的工具人。
秦孝公此时苦于秦国的弱小,想要大出于战国之时,就必须选贤任能,可是秦国一向给山东士子留下野蛮落后的形象,就好比我们现在看非洲一样,自然没有人才愿意来秦国,于是为了富国强兵的梦想,秦孝公开出了自己的价码,不惜裂土封疆!
就在这时候,千里马商鞅来到了秦国,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魏国碰了一鼻子灰的商鞅来到了秦国,通过自己非凡的话术,已经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构想,成功打动了秦孝公。
在商鞅的影响之下,秦孝公认为,非改革不能使秦强,但是但凡改革肯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由秦孝公亲自出面推动改革,那么这些人就会把怨气撒到秦国的君主身上。
对于精明的秦孝公来说,这种事情是他最不愿意发生的,所以他就把商鞅一把踢到了前台,有商鞅这个职业经理人为他打理一切,改革成功,自然是他秦孝公是有识人之明,改革不成功,自然这个锅就得由商鞅来背。
所以商鞅的角色就像现在巴塞罗那队的主教练一样,成绩好是梅西的功劳,踢的差就是这个主教练无能。一旦改革方与保守派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时候,他这个君主就能出来当裁判,作为一个裁决者,这才是一个君主最舒服的定位。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秦孝公大力的支持,他开始大刀阔斧的对秦国的旧法进行改革,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升斗小民打开了上升通道,爵位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只要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凭借你的斩首数就能获得爵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秦帝国将不存在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哪怕是贵族,如果没有为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没有特权,这对于贵族的打击是绝对致命的。其次,在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让贵族们在经济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就是太子爷犯法也一样,照罚不误。这三条在经济上削弱了贵族们的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使得这些贵族们对朝廷的格局影响变弱,从而使得秦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可以说,商鞅的每一条变法,都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这些旧贵族那高傲的脊梁上,所以当秦孝公去世之后,这些受到压抑的旧贵族们,就想借新君上位局面不稳的情况,干掉商鞅。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这只老狐狸多年培养出来的太子,怎么说也是一只青年狐狸,于是他就毫无心理负担的将商鞅隆重推出,借商鞅的人头,平息了,贵族们的怒火。
所以商鞅之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的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在世时凭借它巨大的威望,能够压制住旧贵族的反扑,但是当秦惠文王继位,作为一个王权上的新兵蛋子,他们没有能力镇得住那些旧贵族。
所以商鞅这个工具人,就化身巴塞罗那队的主教练,被华丽丽的抛弃了,归根结底就是政治家的刻薄寡恩,为了自己的政权,谁都可以出卖。
商鞅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老板是不会在乎你对公司做了多大的贡献的,该裁员还是会裁员,只不过大秦帝国的裁员方式极为特殊,采用的是五马分尸的方式,最后商鞅死在了他一手制定并用终生维护的秦法之下。
战国时代人们虽然斗争十分残酷激烈,但是在杀人方面还是讲究快刀斩乱麻,通常都是斩首,一刀两断对双方都是一个痛快。五牛分尸、凌迟等酷刑都是针对尸体,而不是针对活人。比如法家巨子商鞅就是先被处死(一说战死)后被五牛分尸的。
《商君列传》中记载道: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见秦军与商君的私家军队战于黾池,秦军击杀了商鞅,再将他的尸体带回咸阳,秦惠文王下令车裂了商鞅的尸体。战国时代的车裂就是五牛分尸,后世发展成了五马分裂活人。
车裂这种酷刑最开始不是用于人的,而是用于神的。相传共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庭塌陷,女娲娘娘用五彩石补天,才拯救了人神鬼三界。《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中儒家博士赵良如此解释:车裂乃天地古刑,即五牛分尸也。非万恶之人,不施此刑。此刑出于禹帝诛杀共工。共工罪大恶极,身长无以斩其首,故以五牛之车裂其躯体,复斩其首。
上大夫景监对此反驳到:越地昔年掘出长大骨架,无人能识。求教孔子,孔子考订为共工躯干之骨。若车裂共工,何来完好躯干?尔等欺圣灭智,玷污刑典,不畏天道昭昭乎?
赵良博士又解释到:车裂共工,乃孟子大师所考,岂有荒诞之理?商鞅罪行,发九州四海之水,无以洗之!此千古不赦之罪,自当受千古奇刑!上大夫说没有出典,难道禹帝之时也有你么?
商君制订的秦国新法中死刑有:绞刑、斩首、腰斩、弃市等,并没有车裂之刑。处商君以车裂之刑后,车裂也进入了死刑之列。战国时代,铁质兵器刚刚发展,青铜兵器还是主流,用青铜兵器行千刀万锅之刑难度过大,因此都是千刀万锅尸体。后世铁兵器发展快,铁质小刀锋利无比,故开始千刀万锅活人。后世死刑有折磨人的身体用途,战国时代死刑仅仅是剥夺人的生命,并不折磨活人。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第一个被车裂的人是商鞅。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车裂之刑听来便令人不寒而栗,受此刑者的死状更是惨不忍睹。那么有大功于秦国的商鞅为何竟被车裂呢?这个故事还得从头说起。人们熟知商鞅,主要是因为商鞅曾主持过一场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最为成功的变法,这场变法不但让大秦帝国得以富国强兵,而且也让商鞅终究名垂青史。商鞅本来并不姓商,他原来是卫国的国君的远方后代,姓公孙,名鞅。年轻时候的他曾经在魏国丞相公叔座的手下当侍从官,由于长期得不到重用,商鞅早已心灰意冷,思谋投奔识货的买家。恰逢秦孝公举国招贤,卫鞅于是入秦并 “走后门”,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进见了秦孝公。商鞅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厌其烦地先后向秦孝公谈论帝道、王道、霸道的治国思想和策略,终于“霸道”理论使秦孝公龙颜大悦,让其深刻地认识到眼前这个“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于是,秦孝公决定重用卫鞅,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让他主持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场大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使昔日一蹶不振被山东六国嘲笑为蛮夷之国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这主要得力于变法从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还从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总的来说,商鞅变法使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因为商鞅变法,战国进入到一个秦国的时代;那么也因为商鞅变法,秦国便进入到一个商鞅的时代。从入秦受到秦孝公的召见和信任,其后商鞅在秦国为相变法十年,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这十年,是商鞅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十年,是他纵横捭阖立下莫大功业的十年。这十年,商鞅的人生事业达到了巅峰,权力达到了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致。四时循环更替,日月运行反复,人生亦是如此的变化多端。盛极而衰、喜极而泣似乎永远都是人生中的悲剧,很快商鞅便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而这个时刻也成为了永恒。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又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以“车裂之刑”于彤,尽灭商君之族。商鞅死后,举朝文武无人怜悯,百姓甚至争食其肉。毋庸讳言,商鞅是伟大的,他为秦国富强立下了卓越功勋,他不仅是秦国的功臣,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大功臣。没有商鞅,或许就不会有以后的“秦王扫六合”;没有商鞅,或许就不会有以后的“诸侯尽西来”。然而商鞅死了,死得如此的悲惨,这是他所不希望的,也是他从未曾想过的。也许他死不瞑目,含冤九泉。而历史却告诉了我们,商鞅的死是必然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孝公死去,失去后台。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有秦孝公这个强大的后台基础在支撑,一旦失去了这个靠山,商鞅的路便走到了尽头。前车之鉴便是吴起,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了众多的旧贵族,这些旧贵族在楚悼王活着时隐忍不发,而楚悼王一朝死去,他们便急不可耐地给吴起来了个万箭穿心。商鞅不行谦逊之道,不取前人存亡之理,不慕人际和谐之途,实属自取灭亡。其二、“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做了丞相后,每次出行,后面都随从着几十辆车子,车子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士兵,有身材魁梧的大力士陪着坐车做贴身保镖,车子旁边还有手持矛戟的徒步卫士飞奔护送。这几样东西只要少了一样,他就坚决不出门。而相比之下曾经帮助秦缪公强秦的百里奚为相六七年中,他走路不坐车子,夏天不打伞,出入京城,从没有车马跟随,也没有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这样的德行让秦国人牢牢记住了。显而易见的,百里奚提倡德,而商鞅依恃力,自然两人的结局也就天差地别了。其三、刻薄寡恩,轻罪重刑。变法初期,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十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些原来批评变法的人,又改口说变法的好话,等于是向商鞅认错,商鞅却趁机大做文章,将这些“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远方,从此秦“民莫敢议令”;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刑,连“ 弃灰于道者”都要处以黥刑,其理由就是“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而实际的情况,则是“网密而刑虐”。事实证明,商鞅正是被他曾经处罚的人所谋害。 其四、刚愎自用,我行我素。赵良曾经为他献计献策,规劝他要学聪明点,要谦卑有礼,要注意言行,要实施德政取得人心,要激流勇退让出权位和富贵,要为民办事,为民谋利,要尊老爱幼,否则秦孝公一死,百姓和秦国中要出来收拾你的人实在太多了。赵良明确指出,说商鞅现在的处境危险的就象早上的露珠受阳光照耀一样。但是商鞅置若罔闻,他仍然迷恋着到手的富贵。他甚至在孝公封给他的商地大肆营建城防,反而给他的仇人们提供了其谋反大逆的口实,让他百口莫辩,忠心无处可诉。 其五、告密法行,作法自毙。商鞅曾制定了一条“什伍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就等于是把“告奸”制度化、严密化。在告密法实施不久后,秦国的民风就变得非常古怪了。父子见面,如果没有什么事情从来都不说话;婆婆和媳妇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总之,用西汉贾谊的话来讲,秦国已经成了一个无礼无仁的国家。后来商鞅被诬陷,他准备逃出秦国去,但在半路上准备住店的时候,店主不接纳他。商鞅大怒,认为自己有钱。旅馆老板拒绝他说:“对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没有身份证明,要连旅馆老板一起治罪。”到了此时此地,商鞅这才哀叹道:“天啊,苛法的害处竟然厉害到这种程度!”其六、唯利是图,无情无义。商鞅曾说动秦孝公,让他亲自带兵去攻打魏国。而为了确保在战争中取胜,商鞅竟利用自己与魏国将军公子卬的友谊,写信欺骗公子卬,说不忍心与朋友相见于战场,希望双方媾和,高兴地饮酒罢兵,使秦魏两国得以相安。这个公子卬,居然就轻信了商鞅的“友谊”,前往商鞅军中签署和约,却无论如何想不到就此成了商鞅的俘虏,所率领的军队也在全无防备之中被秦军偷袭全歼。此例足以说明商鞅是一个唯利是图、无情无义之徒,难怪乎后来魏国人都不肯收留他,把他推上了死亡之路。其七、败坏传统,只知功利。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商鞅变法虽然改变古法,制定秦律,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仅依赖严刑峻法,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就会“免而无耻”,趋向功利。而连坐制度开了株连的先河,人民由宽容忍让而变得互相监督,因恐惧连坐而互相揭发,也极大败坏了淳朴的与人为善的民风。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即使仓廪实,也难祥和快乐。其八、迷恋权势,“兔死狗烹”。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例太多了。商鞅功劳巨大,位极人臣,如果他能够及时急流勇退,也许还可能会有一个好的下场。但他幻想富贵一世,荣耀一生,“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依然“蓄百姓之怨”。这样一来,他也就成为众矢之的,无论秦国贵族还是百姓,无不希望“噙其皮,食其肉”。如此,商鞅不死,岂不怪哉!只是,死后依然被车裂,这却是当时贵族们的不人道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何要去美国,听听龙先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