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他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有人说曹髦是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皇帝,在威胁和压迫之下,他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反抗,虽然功败身死,可曹髦仍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佩的斗士,自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政权已经落入司马家。
后来司马昭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可曹髦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甘心像汉献帝那样,一辈子在佞臣的威逼之下苟活,公元260年,曹髦联合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亲自拔剑登辇,一路砍杀冲出宫门,司马昭的士兵看到皇帝亲自来砍人,一个个被吓得不敢动。
曹髦虽然有血性,但毕竟寡不敌众,后来被成济杀死,曹髦被杀时,魏国正在跟蜀国开战,双方打得难舍难分,正当钟会跟姜维在正面战场厮杀时,邓艾却偷袭阴平关,奇袭了成都,懦弱的刘禅投降,蜀汉灭了,姜维跟钟会的对战变得没有意义,他也跟着投降了。
其实姜维之所以投降,这是忍辱负重的权宜之计,他想煽动钟会谋反,然后重新建立蜀汉,钟会被姜维一阵怂恿,当真就造反了,任何时代想要造反,都需要找个理由,一般打着给上一任皇帝报仇最好,所以钟会就以曹髦被杀为理由,造司马家族的反。
虽然钟会后来造反失败,姜维也壮志难酬而死,但至少他们都轰轰烈烈的干了一场,既然连钟会都能以曹髦被杀为理由,找司马昭造反,那些曹氏亲贵和夏侯氏为什么却没有反应呢,当他们得知曹髦被杀后,为什么不跟司马家族硬来呢?
曹操原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曹嵩,所以改姓曹,后来曹操在三国乱世中举起一面旗帜,麾下有许多曹氏家族中人,比如曹仁、曹洪、曹休、曹纯等,同时夏侯氏也有不少,比如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等,这些人自然都有后代,都算是一家人,为什么面对曹髦的死,这些人都无动于衷?
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氏亲贵的族人中,已经慢慢失去了血气,想曹髦这种血气方刚的少年已经没有了,他们已经喜欢过安稳日子,不再想着复仇,也不想着曹操开创基业的困难,自己能吃饱一口饭就行,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曹氏当皇帝也好,司马氏当皇帝也好,都随他去吧。
除了不敢反抗之外,你觉得曹氏族人和夏侯氏,还有其他原因不敢反抗司马氏吗?
刘禅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朝廷局势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
蜀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扶不起的阿斗。他沉缅酒色,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那时候,接替诸葛亮的大臣蒋琬、费_都已死去,蜀汉担任辅汉大将军的是姜维。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都未有成效。再加上后宫奸臣作梗,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便把蜀兵集中到剑阁,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无法攻入。
邓艾见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后来,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
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蜀汉朝廷更是乱成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后主是个没主意又胆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邓艾大军到达成都,他已经叫人反绑着两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投降了。邓艾进了成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起来,连钟会也不在他眼里。他直接向司马昭上书,要趁这次打胜仗的势头,一鼓作气把东吴灭掉。
司马昭却下命令给邓艾,说:军事行动不许自作主张。
邓艾很失望。正在剑阁跟钟会对抗的蜀将姜维,得到邓艾袭击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卫成都,接到后主的命令,要他向魏军投降。蜀军将士接到这个命令,又气愤又伤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来,在大石头上乱砍。姜维倒是十分冷静。他跟将士们一合计,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也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两个人出门一块坐车,回到军营一起议事,要好得简直拆不开。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
司马昭本来猜忌心很重,接到钟会的报告,就用魏元帝的名义下道诏书,派人到成都把邓艾抓起来,用囚车押回洛阳。他怕邓艾抗拒,又命令钟会进军成都。
钟会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马用囚车把邓艾押到洛阳。半路上,邓艾被人杀了。钟会用计除掉了邓艾以后,兵权全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他就决定谋反了。钟会跟姜维一商量,姜维完全赞同他的想法。因为姜维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钟会杀掉魏军将领,然后他再除掉钟会。钟会以为姜维真心跟他合伙反司马昭。他假传太后的命令,说司马昭杀害魏元帝,叫他发兵讨伐。他怕魏军将领不服,把他们软禁在蜀宫里。
魏军将士对钟会的命令本来有点怀疑,后来,有人传出谣言,说钟会、姜维要把北方来的将士杀光。这一来,大家都乱了起来。有的在王宫殿四周放了火。乱兵进了宫,姜维、钟会控制不住,都被乱兵杀了。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_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_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_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_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_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_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_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_正的话,就把_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_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_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曹髦,字彦士,谯县人。是三国曹魏势力的第四任皇帝,其在位时,大权旁落于司马昭。最后他决心讨伐司马氏族,最终失败。被成济杀害,终年二十岁。
而在《三国演义》里面,曹髦的文学形象和正史基本一致,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司马昭在杀害曹髦之后,是怎么善后的,来看一看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些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
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曹髦为什么被杀,要知道当时来说。曹氏宗亲氏族在高平陵之变已经损耗殆尽,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孱弱的时期。而后王凌叛变也惨遭司马氏族镇压,可以说曹魏势力已经沦为了司马家族的一言堂,百官知道朝廷有司马族人,而不知有皇帝。凡事都要经过司马氏族的同意,才能通过。据《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的描述:时魏甘露五年夏四月,司马昭带剑上殿,髦起迎之。群臣皆奏曰:
大将军功德巍巍,合为晋公,加九锡。”髦低头不答。昭厉声曰:“吾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于魏,今为晋公,得毋不宜耶?
臣子上殿,居然要皇上起身迎接。而且面对皇帝毫无身为臣子的恭敬之心,直面皇帝,要求封赏。可以说这种行径比早年曹操面对汉献帝还要过分。要知道曹操当年受封魏公,尚且推辞再三,可到了司马昭这里却成了直接上殿讨要,吃相实在是难看至极。
身为皇帝的曹髦,本应该是万人之上,如今却受到权臣冒犯。但凡有些血性就必然会暗里谋划反抗,而曹髦的确是这么做的,据《三国演义》描写:曹髦在下朝以后召集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三人入内,计议讨伐司马昭。当时曹髦一无兵权,二无刺客死士,只有三百禁军。王沉等三人劝曹髦隐忍,曹髦不听,后来王沉,王业二人不愿参与,前往司马昭府上告密,只留下王经一人与曹髦同行。
曹髦率军乘着撵架,意图出宫。禁卫军不敢阻挡,到宫门处被贾充发现,贾充假借司马昭的命令,让守卫宫门将领成济杀了曹髦,成济如是照做。以大戟刺杀了曹髦,余下禁军四散而逃。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就此亡故。一代皇帝,居然死于一宫门守将之手,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我们再来聊一聊当时大臣们对于此事的反应。王经冲上前来大骂贾充等人,被绑缚起来。而后贾充把曹髦之死告知司马昭,司马昭以头抢龙撵。而群臣落泪,曹髦尸首停在了西殿内。
其实,曹髦当时这个做法实在是有失偏颇。司马昭手握军权政权,军队数量数以万计。曹髦仅仅以三百护卫出宫讨伐,实在不智。其实也难怪如此,当时曹髦年龄二十左右,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大殿上被司马昭如此逼迫,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尽。其实他以为自己这番行为会让司马昭行废立之举,把他从这个傀儡皇帝的位置上面放下去,不再受这等气。谁知贾充假传司马昭的意图,曹髦最后连宫门都没出去,就死在了成济手中。
最后,就要谈一谈司马昭的善后问题了。在曹髦死后,必然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于是司马昭就和陈泰商议如何善后,陈泰请求杀贾充以示对皇家的衷心。司马昭沉吟再三,表达了不愿。于是,陈泰就说:为何不往下治罪呢?司马昭就决定,族杀成济。成济为自己喊冤,可还是没能逃脱死去的命运。
要知道成济杀害曹髦可是贾充的命令,按理来说应该是族杀贾充。怎奈何贾充是司马昭较为看重的臣子,于是便把成济拉出来挡枪,以此来向天下证明其对于曹魏正统势力的尊崇。只是可怜了成济,明明是奉命行事,却落得一个族杀的下场,只能怪他太过于天真了。
而除了成济,跟随曹髦一同参与讨伐行动的王经也被司马昭迫害。全族上下全部入狱,不久之后被杀害。身为臣子,王经可以说是忠于君主,保全了自己的名节,也证明了自己的高尚。相对于逃跑告密的王业,王沉,他显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王业可以说明明知道参与此事必然失败被杀,却仍旧义无反顾。可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他的行为也正代表了我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其实在我看来,曹髦之死并非意外。其实哪怕他不在南阙搞出这出起兵讨伐,司马昭也不会轻饶他。毕竟他在朝堂上落了司马昭的面子,其悲惨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而司马昭当时也为了给大魏留下最后一片遮羞布,杀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成济,但是他对权利的渴求,可以用亡故皇帝曹髦的一句话来形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