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合台(Uriyangqatai;1201—1272年)。蒙古帝国名将。开国功臣速不台长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当成吉思汗的怯薛军。因是功臣世家,受命护育皇孙蒙哥,后成为蒙哥的一怯薛长,掌管蒙哥宿卫。
人物生平
随军西征
1233年,随贵由东征大真国,破蒲鲜万奴于辽东(今吉林延吉东城子山)。1235年随诸王拔都征钦察、兀鲁思、阿速、孛烈儿诸部,分兵后随拜答尔深入孛烈儿(波兰)﹑捏迷思(德意志)等部,攻陷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后又在莱格尼察战役中大败波德联军。1248年,贵由汗去世,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台因是蒙哥身边一怯薛之长﹐故积极附和拔都的主张﹐推戴蒙哥即大汗位。
远征大理
1252年,奉蒙哥命辅佐忽必烈领军远征大理﹐绕道西南﹐企图从侧背攻宋。次年秋,兵分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军经吐蕃 , 渡金沙江﹐入察罕章﹐趋大理﹐与忽必烈所率中路军会合﹐占领大理城。忽必烈北返后﹐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分兵取善阐(今云南昆明)等城﹐俘获大理国主段兴智。征战两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
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总兵征服云南乌蛮(蒙古人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人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滇东北及黔西地区居住的乌蛮诸部,罗氏鬼国地方,蒙古人称赤秃哥儿)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1253年,蒙古军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纳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台分兵攻取白蛮诸城寨,率师取龙首关,与忽必烈会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未附诸部。兀良合台东进,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潜逃至此的大理国王段兴智。其子阿术征赤秃哥儿、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军在兀良合台指挥下,经过二年战争,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出乌蒙(云南昭通),趋泸江,破秃剌蛮三城(四川境内),在马湖江(四川境内)大败宋将张都统三万兵,夺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台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授他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十月,进攻交趾(越南),"军令严肃,秋毫无犯",交趾国主降附,还军押赤城。
征伐南宋
1258年,蒙哥汗亲征宋,复命兀良合台率军北上,从云南包抄南宋。遂率万余军北上,在老苍关大败宋军六万,经贵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长沙)城下。在宋境转战千余里,大小十三战,歼敌四十余万。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台至上都。
1256年﹐奉命北上夹击南宋四川州县﹐取道乌蒙(今云南昭通)﹐从陆路进军至石门关(今四川高县西北),破关,经叙州(今四川宜宾东北)﹑重庆,到达合州﹐与四川蒙古军会师後﹐仍返云南。
南下交趾
1257年冬﹐兀良合台进兵安南(今越南)﹐攻陷其国都升龙(今越南河内),安南王表示降附﹐遂还师云南。1259年夏﹐蒙哥从合州遣使命兀良合台北上﹐约定次年会师于长沙。兀良合台率蒙古骑兵三千和爨(啰啰)﹑僰(白人)军万人入广西﹐连下贵州(今广西贵县)﹑象州﹐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破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直抵潭州(今湖南长沙)﹐闻忽必烈正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遣使联络﹐遂与忽必烈所派援兵会合,渡江北上。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随后兀良合台返回上都,解兵权。至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追封河南王,谥武毅。
哲别、伯颜、阿术、史天泽、綦公直等。
1、哲别
哲别(?-约1224年),原名只儿豁阿歹,蒙古别速部人,蒙古帝国名将。最初臣服泰赤乌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赐名哲别(蒙古语,箭之意,又译者别,姓哲名别,哲姓的起源)。
哲别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1211年,随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乌沙堡、乌月营,拔德兴府,入居庸关,直抵中都(今北京)。
1218年,率二万人灭西辽,执斩屈出律。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在迦勒迦河之战中击溃斡罗思与钦察联军,班师回国途中病逝。
2、伯颜
伯颜(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初年名臣。
伯颜少长于伊利汗国,以深略善断著称。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临安,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诸王叛乱。
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年五十九。累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王,谥号“忠武”。
伯颜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在带兵、用兵、治军方面都有值得兵家称道之处。
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成功还朝,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又善作诗文,今无作品传世。
3、阿术
兀良哈·阿术 (1234—1287年),元朝初期大将,蒙古族,大蒙古国开国功臣速不台之孙,都元帅兀良合台之子。蒙哥汗时,从父征西南夷,平大理,克诸部,降交趾。
中统三年,征伐李璮有功,以宿卫将军升为征南都元帅。略地两准,围襄阳,破樊城。至元十一年,与伯颜、阿里海牙等同伐宋,任行省平章政事。
二十三年,受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继又西征,至哈剌霍州,以疾卒,年五十四,追封河南王。
4、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
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
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
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5、綦公直
綦公直,是元朝初年的名将之一。他曾为元世祖忽必烈消灭南宋王朝、统一中国、镇压部族反叛、建立和巩固军事封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
甚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加封为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等职
——綦公直
——史天泽
——阿术
——伯颜
——哲别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是举世闻名的英雄人物,他曾创下无数个世界之最,比如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的版图是历史上面积最广的、近千年以来最富有的人等等,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而成吉思汗的成功也来不来那些勇猛的将士们,比如名震一时的蒙古四獒。蒙古四獒指的是哲别、忽必来、速不台和者勒蔑,他们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为蒙古帝国开拓疆土之路上黯然离世。
首先,蒙古四獒是蒙古的四名将领的合称。众所周知,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离不开他麾下的那些英勇善战的将领,其中速不台、哲别、忽必来及者勒蔑四名将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他们一生都跟随着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开疆拓土,可以说是蒙古帝国的开国功臣,因此被称为蒙古四獒。其中速不台和者勒蔑在早年就已经跟随成吉思汗,可以说是备受成吉思汗信任的两名大将,而忽必来是在早年投靠成吉思汗,拥立成吉思汗成为大汗,哲别更是早期是臣服于其他部落,后来投降于成吉思汗才得到赐名为哲别。
然后,蒙古四獒在为蒙古开拓疆土的途中黯然离世。作为辅助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功臣,其勇猛善战,早蒙古帝国建立之初被铁木真封为千户长之一,后来跟随铁木真四处征伐,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西征途中听闻窝阔台的死讯后迅速回蒙古,不久后便去世了。者勒蔑从小就跟随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开国大将,也是蒙古四獒中最受铁木真信赖的一位,但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流传后世的事迹并不多。忽必来早年投靠铁木真,并跟随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其立下的战功也非常多,但最终在出征西辽凯旋回归的途中病逝了。而哲别本来是其他部落的将领,曾差点射伤了铁木真,后来投靠铁木真并立下来无数战绩,最终因为年事已高,在长年远征途中病死军中。
最后,蒙古四獒都是蒙古帝国的著名大将,他们跟随铁木真四处征战,立下无数的战功,为强大的蒙古帝国贡献自己的一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