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孙承宗镇守辽东,堪称贤才,崇祯帝为何将其罢官,弃而不用

纵横五千年 2023-09-22 06:45:56

明朝自从与后金(清朝)开战以来,镇守辽东的督师、总督、巡抚有数十位,其中最着名的只有三位,他们堪称是一代良将,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崇祯帝即位时,熊廷弼早已被杀,袁崇焕也被他凌迟处死,尚存的只有孙承宗。可是崇祯帝却将孙承宗罢官,弃而不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孙承宗是保定府高阳县人,在学生时代,他就经常往来于边地,喜欢向那些老兵讨论军事问题,因此“晓畅边事”。1604年,孙承宗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眼,位列第二名。1620年,时任左庶子的孙承宗出任明熹宗的日讲官,负责为皇帝讲课。孙承宗学识渊博,讲得非常好,明熹宗每次听完孙承宗讲课,都说自己“心开”。

当时,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失守,朝野震动,于是有人推荐熟悉军事的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可是明熹宗不愿意孙承宗离开自己,没有同意。之后,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礼部右侍郎。没过多久,明朝与后金爆发广宁之战,辽东的明军溃败,形势岌岌可危。明熹宗让老师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之后,孙承宗与王在晋之间爆发了一场的争论。孙承宗主动请缨,前往辽东担任督师,明熹宗非常高兴,让孙承宗“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同时还御赐尚方宝剑。孙承宗到任后,积极整顿军务,任用袁崇焕、祖大寿等人,自此辽东防务焕然一新。

据史书记载,孙承宗在辽东四年,“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盾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可是,由于孙承宗与东林党关系较近,引起了魏忠贤的嫉妒与畏惧,最终孙承宗被免官回乡。

崇祯帝即位后,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由于他从中作梗,孙承宗没有被启用。直到崇祯二年,随着清军入关以及袁崇焕被捕,崇祯帝这才想起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在孙承宗的指挥调度下,明军收复关内失地,取得了“遵永大捷”。之后,孙承宗再度巡视辽东,在他主持下,开始修建大凌河城。

可是城刚修完,皇太极率领清军就来围攻。孙承宗闻讯后,调兵遣将,“遣吴襄、宋伟往救”。不过由于辽东巡抚邱禾嘉与孙承宗不和,他多次改变出师日期,结果明朝援军战败,大凌河城由于没有外援,最终陷落。消息传到北京,朝中大臣纷纷弹劾孙承宗,“追咎筑城非策”,说他丧师辱国。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被迫辞职,时间是崇祯四年。

孙承宗虽然回乡,但他依然惦记着辽东,“复列上边计十六事”,希望能够为国出力。然而崇祯帝根本没有重视,只是“报闻而已”。孙承宗在家赋闲七年间,朝中有人多次向皇帝推荐孙承宗,崇祯帝没有任何回应。崇祯帝为何没有启用孙承宗呢?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孙承宗与东林党关系很近,名列《东林点将录》,当时东林党已经失去崇祯帝的信任。

其二,崇祯帝非常自负,他不认可孙承宗的能力,认为孙承宗已经老迈。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县城,孙承宗率领全家上城抵抗,结果满门遇害,终年七十六岁。对于孙承宗,清朝官方评价道:“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即使孙承宗无法恢复辽东,但以他的才能,防守绰绰有余,然而崇祯帝却不用他!

参考资料:1.《明熹宗实录》;2.《明史》

少时忠孝传遍四海的吴三桂因为什么见崇祯缢死而不发兵北京呢?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天启二年(1622年)的武进士。在明末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吴襄原本可以平静顺利的生活也被后金对关外的不断侵扰打碎了。身为武进士,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敌寇进攻,吴襄便在辽西一带办起了团练,抵抗后金的人侵,居然颇有成效。因此被明廷授予辽东团练总兵一职,吴襄战功卓著,声名赫赫,享有“辽右巨臂”的美称。因此与明廷的一些抗金名将交情莫逆。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袁崇焕的部下名将祖大寿,而自己又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长大,算得上将门虎子,从小眼见所闻都是军事征战,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吴三桂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自幼习文练武,“终日无惰容”。在父亲和舅舅的关照和提携之下,吴三桂十六岁时就中了武举人,并以战功和恩荫受封都指挥之职,可谓少年得志,升迁迅速。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京师。不久,在朝廷的命令下,祖大寿率兵回救京师,不料在建昌和后金军突然遭遇。吴襄彼时正率领500骑兵出城侦察,不料被狡猾的后金军团团包围,形势非常危急。

吴三桂得此噩耗,连忙向舅舅祖大寿请求出兵,为父亲解围。但祖大寿用兵慎重,他担心这可能是皇太极的围城打援之计,因此不敢轻易出兵,只是告诉吴三桂:“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

吴三桂知不可强求,大哭而去。他又救父心切,于是不顾舅父祖大寿的阻拦,亲率数十家骑出城奋不顾身地杀人敌阵,和后金军展开肉搏战,成功地救出了父亲吴襄。能在千军万马中成功救父,这份勇气和魄力不仅让明朝的官员们看得是目瞪口呆,就连皇太极也对吴三桂赞不绝口。自此,吴三桂单枪匹马舍身救父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得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展开大凌河之战,率军猛攻祖大寿镇守的大凌河城。祖大寿兵力屈于劣势,不得不困守城中。在明廷的督促下,明将孙承宗组织人马出关来到锦州,与后金军展开战斗。吴襄在增援大凌河的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明军全军覆灭,迫使孤立无援的祖大寿投降后金,孙承宗也受牵连而遭罢官,吴襄下狱。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崇祯皇帝擢拔他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

吴三桂的部队继承了关宁铁骑的优良传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堪称是明末唯一可以依赖的部队;而吴三桂本人作战也极其英勇,“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在随后发生的松山、杏山等战役中,吴三桂所率兵马都“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吴三桂因功升任宁远总兵,开始替明朝守护关东大门。边城宁远,乃山海关外之重镇,是抵御后金军人关的重要防线。吴三桂到任后,训练士兵,重修武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能骑善射的精兵四万余人。他又挑选敢死之士,将他们训练成自己的亲军。

吴三桂的宁远精兵,在关外的战场上抵御住了后金军的多次猛攻,他们以勇敢善战而威震敌营,成为一支后金军不可小觑的明朝军事力量。同年九月,后金军大举南下,进攻宁远以西至山海关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座重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后金军势如破竹,连下两营,吓得明朝守将或弃城而逃,或不战而降,致使明朝的天威荡然无存。

此时,驻守宁远城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断然拒绝了早先投降后金的舅舅祖大寿和老师洪承畴的劝降,决心坚守,誓死不降,甘与宁远共存亡。于是他就在距山海关400里以外的孤城宁远抵抗如狼似虎的后金军队。

崇祯十六年(1643年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转瞬之际全陕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近逼京畿。北京城内一片混乱。崇祯皇帝一连三道手谕,催促吴三桂星夜赶赴山海关人京勤王。然而等吴三桂赶到山海关不久,崇祯皇帝便做了殉国之君。

从时间上看,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崇祯皇帝便诏令吴三桂人京勤王,但吴三桂赶到山海关之后不久,崇祯便做了亡国之君。崇桢自缢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十八日。那么,这个时间差之中的吴三桂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迅速赶赴山海关?为什么没有在闯王大军攻破京师之际入京勤王?

最常见的解释是为了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过活,父亲便把她送给了她的姨妈。姨妈对陈圆圆很好,视如己出,于是,她便改姓陈。陈圆圆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加之自身的聪明、勤奋,很快就学会了读书、写字。而且陈圆圆从小就受到了戏迷姨夫的影响,耳儒目染,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和柔美的身段。

后来姨妈家也因为经营不善而家道中落,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原本富裕的家庭,顷刻之间变得捉襟见肘,支离破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仅10岁的陈圆圆被迫卖身沦为歌伎,被送到了一个戏班学习唱戏。不久,18岁的陈圆圆就凭借她姣好的容貌和唱功一举成为了苏州城中大红大紫的歌妓,以至于她一出场,观众就为其声色所惊艳,直教人销魂断魄。

经过一番偶然和必然,陈圆圆终于与吴三桂相见。

顿时,吴三桂为陈圆圆的姿色所迷,任崇祯帝如何催促,也舍不得离开温柔乡。直到无可奈何之际,方才一步三回头地赶赴山海关。

关于‘吴三桂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吴三桂一怒为红颜:

真实的历史中,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为后人杜撰。清朝人编写的明史对此只字不提,说明他们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其次,吴三桂并未投降李自成。

蓟辽总督王永吉派吴三桂的副将向清国借兵,要求他们从喜峰口长城一线由北向南与自西向东的关宁铁骑两线作战打击农民军,却被求战心切的吴三桂改为自山海关出兵联合进攻。

此后,从山海关到北京一线,农民军丢弃无数粮草,辎重,美女(古代美女往往被当成战利品),正是在收割战利品的过程中,吴三桂才结识了陈圆圆。

扩展资料:

在335年前的今天,1678年10月12日 (戊午年八月廿七),吴三桂逝世。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

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

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

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

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开始蓄发,改穿明朝衣冠。

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人民网-“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初见陈圆圆时就一见钟情



明朝军事

明朝的军事力量公正的说,比较强。强在两点,一是战术思想的进步,二是武器装备的进步。
1.崇祯重用了孙承宗了,袁崇焕是孙承宗推荐的,后来孙承宗也亲自督师蓟辽。只是后来战略失误,导致大凌河之战的失利,负领导责任主动辞职了。
2.犯过一些错误,公认的就是修筑大凌河城的时候军队部署出了问题,导致城还没修好,后金的军队已经来了。另外也有说之前他和王在晋的争论,王在晋是对的,即在山海关外筑建新城的方略没错,但是被孙承宗否定了。
3.一是当时蒙古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二是当时对于蒙古的政策比较成功(主要是满桂的功劳),三是那地方地形极不适合进攻,四是明朝的关宁军并不多,,基本都用在了防范后金上。
4.功绩: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对农民军作战方略,也推举了一些贤才。失误:过于重视(重视是对的)了农民军的威胁而轻视了后金的威胁,推举了一些废材(熊延弼),对高起潜陷害卢象升行为的默许。
5.政见不合。杨嗣昌主张对后金使用权宜之计,暂时议和。但孙传庭和卢象升均主战。对于这一定要补充的是,要使皇上采用自己的作战方略,打击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是有必要的(至少杨嗣昌这么认为),他们只是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报国理想,这实在是个悲剧。
6.杨嗣昌貌似不是自杀,是病死的,积劳成疾加上心理打击。
7.应该说崇祯是从杨嗣昌替父戴罪的事情上看到了一个忠诚孝子的,所以将其安置在自己身边。加上与自己相处的时间长,自然会更加信任些。
8.这个不好说,往大了讲。崇祯年间明朝政府的所有失误,崇祯都是有责任的。这两次战争,都有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尤其是松锦大战,仓促出兵,后勤都没跟上。指挥官和崇祯责任共担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