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
【原文】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白话】项羽遂再次引兵向东,抵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身边只有二十八骑相随。汉军追赶而来的骑兵多达数千人,项羽自认为无法逃脱,便对骑兵们道:“我自起兵至今已有八年, 身经七十多场战役,从未失败过,这才得以称霸天下。而今居然被困于此地,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啊!今天本来就是要决一死战,我愿意为诸位痛快地打一仗,必定要做到突围、斩将、砍旗,如此连胜三场,让诸位明白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打仗不行。” 于是,项羽将这二十八骑带到一座小山上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则随之将小山重重包围。面对汉军的包围,项羽对骑兵们道:“我来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随后命令骑兵从四个方向冲下去,突围后到山的东面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呐喊着飞驰而下,所到之处汉军无不溃散,遂得以斩杀一名汉将。这时,郎中骑杨喜在后追击,项羽回身瞪眼呵斥,吓得杨喜人马惧惊,退避了好几里地。项羽与骑兵们在约定的三处汇合,汉军不知项羽是在三处中的哪一处,便兵分三路各自包围。项羽再次冲驰而下,斩杀汉军都尉一名、骑兵上百人,回头收整自己的骑兵,只损失了两人。项羽对他的骑兵道:“怎么样?” 骑兵们皆拜服于地,道:“果然和 大王说的一样。”
【姚论】
当项羽被几千汉军追击至东城时,身边只有二十八骑。项羽估计自己在劫难逃,于是,向众随从发表了自己的临终感言,主要就是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项羽自领兵打仗以来一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足以证明他不是个没本事的人。现在居然吃了败仗被困于此,那显然责任不在他自己身上,纯粹是上天要灭亡他。第二,为了再次证明他不是没本事,他准备再打一场“快 战”,要用这场“快战”的辉煌胜利,来证明真的不是他自己没本事,真的只是上天要灭亡他。
项羽的做法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比赛输了之后不愿意从心里检讨自己,更不用说如何学习改进。人们总是把责任归咎为命不好,运气差,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水平不行。不仅如此,往往还要另外开辟一个自己想当然的战场作为实验,通过其他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的确确是有水平的,的的确确只是运气差而已,给别人看,也是给自己看。其实,真正的战场只有一个,输了就是输了,历史已经铸成,不会再有时光倒流。其他任何模拟实验,无论它多么完美,都只是事后推演,不可能情景重复。更何况项羽的模拟实验根本就模拟错了,东城快战的胜利是具体战术上的胜利,而楚汉之争的失败是战略上的失败,东城的对手只是灌婴手下的几名骑将,连灌婴本人都不在场,更不要说项羽的死对头刘邦和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韩信了。
事实上,项羽的战术能力之强根本就不需要证明的,而他在战略上的一错再错,却从来没有反省过。德国的军事家克莱塞维茨说:“就根本而言,战争艺术就是在战斗中使用指定工具的艺术,对于它并没有比‘战争指导’更合适的名词。战争指导包括战斗的计划和指导……于是就产生两种不同的活动:一种是个别战斗本身的计划和执行,另一种是协调个别战斗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战争的目的。前者称为战术,后者称为战略。”项羽自己说的:“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这全部都是克莱塞维茨所指的在“个别战斗本身的计划和执行”上的胜利,但自从楚汉战争以来,在如何“协调个别战斗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战争的目的”上,项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不可饶恕的重大错误,以至于最终丢掉了他的千秋霸业。现在,项羽又要用几个战术上的小胜利,来掩盖自己在战略上的无能,却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上天,这也只是他自欺欺人而已,想必上天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退一步说,就算是上天要灭亡项羽,可项羽是否想过,上天为什么非要灭亡他呢?他究竟做过哪些“获罪于天”的事呢?倘若是战争中的攻伐杀戮,这或许还有情有可原之处。可是,项羽在战争结束后却依然坑降卒于新安,纵大火于咸阳,弑义帝于江南,屠平民于齐地。面对如此残忍暴虐的行径,上天不灭亡他,那还有天理吗?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羽说天要亡他也没说错,只是这个天要亡他不是因为上天偏心,纯粹是他自己造的孽。项羽为何不想想,那些曾经追随他的才智之士,从韩信、陈平,到英布、周殷,为什么最终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而他却几乎没有从刘邦阵营挖来一个高级人才呢?就刚入关时有个左司马曹无伤前来投靠,结果还被项羽给出卖了。项羽既失百姓之心,故失上天之心;既失上天之心,故失士人之心。而今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果,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原文】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①,乌江亭长檥船待②,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
【白话】于是项羽想要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将船停在岸边等待,对项羽道:“江东虽小,但毕竟地方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请大王赶紧渡江,现在江边就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便是来了,他们也没船渡江。”项羽笑道:“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什么江!当年我项籍同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向西,如今竟无一人生还。即便江东父老同情我,依然愿意奉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即便他们嘴上不说,难道我不会心中有愧吗?”于是将自己所骑的乌骓马赐予亭长,命令所有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项羽回头看到汉军骑司马吕马童,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转过身,指给中郎骑王翳道:“这就是项王。”项羽道:“我听说,汉王为了我的头悬赏千金,封邑万户,那我就送给你做个人情好了。”于是自刎而死。王翳取下项羽的人头,其余的骑兵们互相踩踏,争抢项羽的尸体,自相残杀而死者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获得了尸体的一部分。将这五个人手中的肢体拼凑起来,正好就是项羽的完整尸体。于是,这五个人都封了侯,分摊了当初刘邦许诺的封地。
【姚注】
①乌江: 流入长江的一条小河,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常有出入长江的船只在此停泊,故而秦朝设有乌江亭,以管理当地的交通和治安。
② 檥(yǐ ):同“舣”,使船靠岸。
③ 面:通“偭(miǎn)”背向,转身。
【姚论】
项羽本来是打算在东城战死沙场的,没想到汉军追兵居然被他打得落荒而逃,这反倒激发了他的求生意志,遂率领二十六骑继续南下,一路狂奔至乌江。可当乌江亭长劝他赶紧渡江时,他又突然不好意思起来,再一次重申“天要亡我”的观念 。在项羽的内心深处,特别害怕世人会“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东城快战时,他向众随从解释“天要亡我”。现在到了乌江边,又向乌江亭长诉说“天要亡我”。难道他还要回到江东去逢人就说“天要亡我”吗?项羽“天要亡我”的借口既安慰了他那高贵而脆弱的自尊,也彻底打碎了他忍辱偷生、东山再起的雄心,与其“没面子”地过江称王,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在乌江边上过把瘾就死。
项羽决定不过乌江后,将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亭长,然后命令所有骑兵都下马步战。这又是一种很奇怪的做法,项羽出于心疼相伴自己五年的乌骓马而将它转赠给乌江亭长,这个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让所有的骑兵都下马步战呢?项羽拒绝东渡乌江而选择战死沙场,当然是要杀人越多越好,既然如此,他完全可以夺过一匹汉军的战马,与其他二十六骑以骑兵冲锋,却为何要故意把自己置身于步兵的不利局面,去面对汉军骑兵的冲锋?此时的项羽仿佛是一场悲剧电影的导演和男主角,目的就是要让“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更浓烈些。 下马步战之后,项羽又莫名其妙地故作慷慨,将自己的头颅送给故旧吕马童做人情,结果生前纵横天下、令人不敢仰视的楚霸王,最后竟被几个不知名的小头目弄得不能全尸而终,这更增加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悲剧色彩,引得无数后人为之感慨。
项羽兵败身死后,在历史上获得的地位却很高,不但有大量的诗文对他表示同情和赞许,民间还尊其为神,如道教尊其为水仙尊王、弁山之神,佛教尊其为阿修罗王转世、项王菩萨。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因为就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言,项羽不但没有什么崇高之处,细究起来,甚至还能用道德败坏来形容。身为楚国名将之后,却杀害了自家立的楚怀王,是为不忠;拜范增为亚父,却又将范增气死,是为不孝;每攻下一座城池,则必定屠城,是为不仁;接受章邯所率的二十多万秦军投降,却又将其全部坑杀,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怎么会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呢?
其实一个民族知识分子的思维和性格,对这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项羽虽然不读书,却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许多心心相通、同病相怜之处。
第一,中国传统文人秉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心要做官从政,结果又屡屡被人斗垮,于是便以君子自居,而斥对方为小人。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后,竟然被五个小头目分尸,而这五个小头目又拿着项羽的尸体分地封侯,这种“君子受辱,小人得志”的情境,特别能够引起那些被打压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共鸣。
第二,中国传统文人大多缺乏愈挫愈勇的韧劲,总是受了点挫折后就自暴自弃。项羽在乌江边选择宁死而不肯过江的做法,也与他们很有共鸣。历代评点项羽的诗词中,歌颂项羽知耻而不过江的诗文比比皆是,如“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于季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汪绍焻)。
第三,中国传统文人在面对失败时,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要么就是昏君无道,要么就是奸臣弄权,要么就是时运不济,要么就是苍天无眼。项羽临死前不检讨自己而怪罪于老天的做法,虽然遭到了自太史公以降的诸多批评,但文人们在遭到挫败时却总是不自觉地引用起“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句话。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项羽无疑是个感情极度丰沛的人。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才导致一连串重大战略失误,最终走向灭亡。从垓下战败到乌江自刎,项羽的“行为艺术”固然能让人产生对英雄末路的同情,却也足以看出他在战略思维方面的极度匮乏。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作为全军的领袖,既没有召集众将研究突围的策略,也没有鼓舞士兵们的斗志以期将来能够突出重围,而是带头制造无路可逃的失败论调,严重打击军队的士气。其实当时的局面远没有项羽想象的那么糟糕,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灌)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可知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前,在长江以南的吴郡 【1】 、豫章郡和会稽郡尚未遭到汉军侵袭,即便是在淮水以北,也并未全然叛楚归汉。又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籍已死,(周勃)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可知周勃是在项羽死后才平定泗水郡和东海郡的。虽说以当时之局势,项羽要想保住淮水以北已无可能,但他若能周密安排,则至少可以让江淮,甚至黄淮一带的楚军残部撤退至长江以南,进而组织长江防线以固守待变。历史上连东晋、南宋这样孱弱的政权尚能划江而治,更何况以楚军之骁勇善战,又岂会不能坐保江东?所谓的“四面楚歌”,其实只不过是汉军为进一步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攻心战,只可惜项羽完全是意气用事,根本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仔细思考。
【1】项羽天下分封时,吴郡和豫章郡皆不属于西楚九郡之一。吴郡是后来从西楚的会稽郡中分出来的,豫章郡是从九江国的庐江郡里分出来的。
受到虞姬自刎的刺激后,项羽决心突围,但他此次突围既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对整个军队做出任何安排,只是随身携带八百精锐,就将十万大军抛弃于汉军的刀锋之下。假使项羽在逃跑之前,能够对全军做出妥善安排,十万大军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成几支队伍,或者沿着不同的方向突围,或者按照不同的批次突围,那么汉军根本就不会知道项羽在哪里,也就不会出现东城快战前项羽携二十八骑对阵汉军数千骑兵的不利局面了。且十万大军一起突围,以楚军之勇猛彪悍,多多少少能有一些突围成功,亦不至于面临乌江自刎前“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的窘境。
项羽逃至东城时,见汉军人数众多,自己身边只有二十八骑。于是,战略目标由原来的“突围逃生”变成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战术思想由原来的“杀退追兵,东渡乌江”变成了“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项羽原本是打算在东城战死的,因为即便三胜汉军,也终究逃不过数千骑兵的追杀。不想东城快战打得太过勇猛,接连把三批汉军都打得大败而逃,既给自己的逃亡争取了时间,也增加了求生的念头。此时,项羽的思维又由当初的“战死东城”变成了“东渡乌江”。可当项羽一路狂奔来到乌江边上,听了乌江亭长的一番好言后,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遂决定不过江东,就在江边战死。
从四面楚歌到乌江自刎,总共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项羽的决策就发生了如此频繁的转变,完全是由着他个人的性情随意更改,自始至终就没有明确的战略思维,这才是项羽失败的关键所在。
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是错误的,他日重新集结江东子弟,还可以再来争夺天下。杜牧的诗对了一半,错了一半。对的一半是,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的战略思想出了问题,并不是老天真要亡他,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自杀,应该东渡乌江以重整旗鼓。错的一半是,以项羽这种骄傲而自负的性格,必定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调整自己的战略思想,即便他卷土重来,结果同样还是会失败。
两百年后,王安石和了一首《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败局已定。就算项羽渡过乌江,那些江东子弟也不愿意再和他一起卷土重来了。王安石的诗同样是对了一半,错了一半。对的一半是,就算项羽过了乌江,也无法卷土重来打败刘邦。错的一半在于,项羽无法卷土重来的原因不是军队疲惫或战局艰困,刘邦也曾多次被项羽打得兵败如山倒,可刘邦却挺过来并最终反败为胜了。项羽输给刘邦,最主要是输在身为领袖的战略素质上。
【原文】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①,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白话】楚地悉数平定后,唯独鲁县(今山东曲阜)不肯投降,刘邦率领天下军队准备将其屠灭。当大军抵达鲁县城下时,还能听到城内的礼乐诵读之声。因为鲁县是信守礼义之地,百姓都愿为君主死节,于是刘邦派人持项羽的头颅给鲁县的百姓看,鲁县这才投降。刘邦以鲁公之礼将项羽安葬于谷城,亲自为其发丧,痛哭之后离去。项氏一族的亲属皆不诛灭,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那些被掳掠在楚国的百姓,皆允许他们返乡。
【姚注】
①项伯等四人:《史记•项羽本纪》记:“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玄武侯的名字已不可考,桃侯即项襄,平皋侯即项它。
【姚论】
鲁公,是项梁兵败身死,楚怀王执掌大权后给项羽封的号。当时,楚怀王给了项羽三个身份:一、鲁公,这是号;二、长安侯,这是爵;三、次将军,这是职。安阳杀宋义后,楚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巨鹿解围后,诸侯联军一致推举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天下分封时,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现在项羽兵败身死,刘邦只以鲁公之礼将其安葬,而不以诸侯王之礼将其安葬,是只承认其作为楚将的反秦之功,而不承认其天下分封的合法性。刘邦将项羽安葬于魏、齐、楚三国交界的谷城,而不是当地民众拥戴的鲁县,其用意与秦始皇灭韩后将韩王安从韩都新郑调离至位于秦、楚、韩三国交界的陈县一样,都是为了切断与故国民众的联系。
刘邦在项羽死后不仅没有罪及诸项,反而对他们赐姓封侯,这固然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可是诸项居然还有脸面接受封侯赐姓,足见他们都是些重利轻义之辈。当初,陈平在向刘邦献离间计时曾说:“ 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正是由于有这些重利轻义之辈作反衬,所以陈平才称范增、钟离眛等为“骨鲠之臣” ,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些骨鲠之臣中,竟然没有一位是项氏子弟。
我们知道,项氏子弟在楚军中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除项梁、项羽外,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还有项伯、项庄、项它、项声、项襄、项悍等。当初陈平在向刘邦解释自己为何弃楚归汉时曾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可见项羽对于诸项是非常信任器重的。那么为什么诸项中竟没有一位能够列入陈平所谓的“骨鲠之臣”中呢?又为什么陈平不去离间项羽同诸项之间的关系呢?答案是诸项根本没有离间的价值,他们的才具都非常平庸,让他们居高位掌权本身就是对项羽最好的打击。纵观整个楚汉战争,几乎没有一场胜仗是在诸项的指挥下打赢的。派项它去支援魏豹抗汉,结果一战即被曹参击溃。派项声、龙且去攻击英布,从排名上看,项声是置于龙且之前的,可项声在战役中究竟起到过什么作用,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只说英布是被龙且击败的。英布败亡之后,项伯就来收割龙且的胜利果实,并且杀光了英布的妻子儿女。对于诸项这种不能够攻城略地,却只会争功诿过;不能够战场杀敌,却只会残害妇孺的行径,想必那些凭借军功晋升的非项氏将领是看不起的。更何况,英布毕竟是曾经的战友,难道就一点都不念及旧日的同袍之情吗?如果非要罪及英布的妻小,那为什么又放着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杀?显然,这必定是因为有项伯等人在其中斡旋。当初鸿门宴时,项羽营中就有所谓以项伯为首的“存刘派”和以范增为首的“灭刘派”之争。可以想象,自刘邦还定三秦以来,双方之间的矛盾必定日益激化。灭刘派会说,是存刘派的姑息放纵导致了刘邦伺机坐大,进而反叛项羽。存刘派则会说,若非灭刘派的刻意打压,将先入关中的刘邦发配至巴蜀,又怎么会逼反刘邦?于是,由灭刘或存刘而引发的路线之争,因各自领袖的身份不同,就逐渐演变成诸项和非项这两大派系的权力斗争。或许项羽最初曾试着在两大派系之间保持平衡,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项将领反叛,特别是深受自己厚封重赏的英布居然也反叛,这使得项羽心中的天平越来越向诸项倾斜——虽然他们打仗不行,但至少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项羽的这个判断仍然是不准确的,诸项不仅在能力上非常平庸,在德行上也极其糟糕。陈平的“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实就是靠重金收买诸项中的重利轻义之辈,让他们对范增等骨鲠之臣攻击陷害。
【原文】太史公曰:羽起陇畮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白话】司马迁道:项羽崛起于田野民间,只用了三年时间,就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推翻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立王侯,天下大政皆由其出,虽然地位最终未能保全,但这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成就了!待到项羽背弃关中而怀念楚地,驱逐义帝而自立为王,抱怨王侯背叛自己,这时的处境就很艰难了。项羽居功自傲,逞一人之才智而不师法古人,在建立霸王之业后,还是只打算用武力征伐来经营天下。结果五年之后,国家灭亡,身死东城,却仍然不觉悟、不自责,竟然还说什么“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岂不是太荒谬了!
【原文】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 ①,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②。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白话】扬雄在《法言》中评论道:有人问:“楚王项羽兵败垓下,临死前 ,说‘ 是天意啊!’这种说法可信吗?”回答 是:“汉王刘邦 充分调动众人的智慧,用众人的智慧来充分调动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厌恶众人的智慧而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调动众人者获胜,竭尽自己者失败,这和天又有什么关系!”
【注】
① 屈:充分,竭尽。
② 憞(duì ):同“憝”,厌恶,怨恨 。
【原文】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白话】刘邦返回,抵达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飞马奔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取韩信的兵权。
【姚论】
这段记载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继刘邦于汉三年(前204年)在修武夺印后的第二次夺取韩信的兵权。在《陈平用间》一章,姚尧断言修武夺印必属穿凿附会,而此次定陶夺印同样是司马迁的想当然耳。
首先,韩信之所以愿意出兵灭项,看中的是能够分到原西楚九郡中的六个郡。现在项羽兵败身死,韩信心里最惦记的,当然是接收刘邦许诺的六个郡,成为实力仅次于刘邦的十郡之王。如果韩信是要做天下既定之后的诸侯王,那么他就绝不可能眷恋诸侯联军的兵权,因为联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该由各诸侯王率领本部人马返回封国。既然韩信本就无意眷恋联军的兵权,那么刘邦又何必突袭?
其次,如果刘邦夺的不是韩信作为联军统帅的兵权,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夺取了韩信所统领的齐国军队的兵权,这就为刘邦日后改立韩信为楚王做了铺垫。可问题在于,定陶位于东郡,是彭越的势力范围,而非韩信的领地。刘邦要夺韩信的兵权,办法可以有很多种,譬如将韩信召至自己帐中时逼其交出,又何必驰入韩信的军营硬夺呢?他就不担心被韩信的士兵阻拦于辕门之外,进而引发韩信的高度警惕吗?其他诸侯看到这幅场景,又该作何感想呢?
因此,在姚尧看来,当时更可能的情况,是刘邦以天下战事已定为由收回韩信统率诸侯联军的兵权,韩信对此并无异议。收回兵权之地,或许发生在韩信的军营,但不存在刘邦驰入后硬夺一说。
【原文】临江王共尉不降①,遣卢绾、刘贾击虏之。
【白话】临江王共尉不肯投降,刘邦派卢绾、刘贾前往攻击,将其俘获。
【姚注】
①临江王共 尉:项羽天下分封时,封共敖为临江王。汉三年(前204年)七月,共敖去世,其子 共尉即位。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 按照这种说法,是卢绾率领一支军队,会同刘贾军共同击败共尉,《资治通鉴》亦采用此说法。
《史记·高祖本纪》 记:“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尉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按照这种说法,攻打共尉的也是卢绾、刘贾,但他们的出兵时间是在刘邦帝都洛阳之后,而刘邦登基是在汉五年二月。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 》:“ (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别定江陵,降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雒阳,因定南郡。” 江陵,是临江国的都城,故江陵王即临江王。按照这种说法,击破并俘获共尉的是靳歙。
综合以上记载,我们大体可以推知,最初奉命招降共尉的是刘贾。共尉不降,刘邦遂派卢绾率军会同刘贾围攻。卢绾、刘贾围攻数月,仍不能攻克江陵,刘邦遂又派靳歙助阵,这才得以攻克江陵,俘虏共尉。
公元前118年
三月十一日丞相李蔡被指控盗用汉景帝陵园外空地埋葬家人,其罪该当交付司法官吏审判,李蔡自杀。
废止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因此很多百姓私自铸钱,以楚地最为严重。
武帝把汲黯调去淮阳,汲黯临走时拜访大行李息,您要劝武帝及时除掉张汤,防止祸及自身,李息害怕张汤权势,没有敢说,到张汤倒台,李息也受到牵连。
汲黯作为诸侯国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阳,十年后去世。
武帝下诏将奸猾不法的官吏和百姓放逐到边疆地区。
四月初二任命太子少傅武强侯庄青翟为丞相。
公元前117年
汉武帝颁布了“缗钱令”后,又尊崇卜式,但老百姓却始终不肯拿出自己的财产帮助国家,于是由杨可主持,对隐瞒财产者进行的告发和惩处大规模地进行。义纵私自逮捕了汉武帝执法的官员,没有请示武帝,被处死。
郎中令李敢(李广儿子)把卫青打伤,卫青隐瞒了这件事,霍去病在一次和武帝一起狩猎的时候,射死了李敢,汉武帝为其隐瞒真相,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自从颁布新的货币政策,私自造钱的人很多,朝廷残酷镇压处死很多人,还是不能禁止。
六月,武帝专门派人对地方豪强或者政治官员积蓄大量资财进行打压。
九月,霍去病去世,汉武帝非常悲痛,为他仿照祁连山形状修了一座坟墓。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长大才知道父亲是霍仲孺。打仗经过河东时给老爹购买了大量田宅奴婢而后离去,又把弟弟霍光带到长安做官。
大农令颜异被处死。因为政治上顶撞了张汤和武帝的意思。
公元前116年
济东王刘彭不守法令,杀人越货,于是被废除王爵、封国,贬逐到上庸。
公元前115年
十一月,张汤因有罪而自杀。因为张汤得罪的人过于多,所以被人有意弄死,但是因为死后没有多少钱财,于是流言不攻自破,有关举发他的官员也被处死。丞相庄青翟也受到牵连自杀。
这一年,孔仅作了大农令,桑弘羊作了大农中丞,逐渐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调节各地物资,互通有无。
白金币价值逐渐下降,民间不愿使用,终于废弃。武帝重新让官府铸钱,民间铸钱成本过高,于是日益减少。
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出塞,拉拢乌孙招他们东迁,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以此来抵御匈奴,并和好西面的大夏等国。但是乌孙王昆莫不知大汉虚实,不答应,派人先来打探虚实以后,西域各国才开始和汉朝有联系往来。但是乌孙还是不肯东迁,汉朝诏令内地百姓迁徙过去来充实那里。
公元前114年
关东地区十几个郡和封国严重饥馑,出现人吃人的惨景。
公元前113年
乐成侯丁义向汉武帝推荐方士栾大,栾大通过长生之术招摇撞骗,武帝大加宠信,送宅子送钱送奴仆,送女儿嫁给他当老婆,送自己的车驾帷帐、器物等,封侯,封大将军,武帝姑妈窦太主、丞相、将军及以下的人,都到栾大家中设摆酒宴,赠送礼品。于是,沿海一带燕、齐等地的人没有人不说自己有长生不老的秘方、能通神仙的。
南越归顺汉朝。
公元前112年
南越王赵兴、王太后置办行装和重礼,准备入京朝觐。但是丞相吕嘉多次反对不要归顺汉朝,因为南越丞相势力很大,于是越王没有动,南越国内政治剑拔弩张。
武帝派韩千秋和南越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前往镇压铲除吕嘉。吕嘉率众谋反,武帝派军队前去征讨,齐国主动请缨参战,武帝下诏全国响应,列侯数以百计,却无人肯用兵,于是借此由头,被革去爵位的,有一百零六人。丞相赵周也受牵连自杀。
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石庆只是挂牌的。
五利将军栾大入海求仙,后来没有找到神仙,但是却假装说见到了,之后妖妄之术用尽,被武帝识破,栾大被腰斩,推荐栾大的乐成侯丁义也被当众斩首。
西羌部族十万人反叛朝廷,与匈奴互通使者,进攻故安,包围枹罕。匈奴侵入五原,杀死五原太守。
公元前111年
冬季,西羌部族的叛乱被平定。
南越国被汉军剿平。
公孙卿因为神仙之言被武帝信任。(详情见故事二)
之前汉军征调南夷各部族的军队打南越,南夷各部族的军队不从,背叛汉朝,被平定。夜郎国依附南越,南越被灭,于是国王亲自去长安朝见。周围部落纷纷求属于汉朝。
东越国也因为蛇鼠两端被汉朝实施军事打击。
当初,司马相如病重将死,临终时留下遗书,称颂汉武帝的功德,并谈及祥瑞之事,劝汉武帝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武帝安排封禅之事。
公元前110年
武帝来到北河,向匈奴炫耀武力,匈奴单于大怒杀死汉朝使者,又扣留了另一个使者,但是匈奴没有出战,武帝回朝。路过黄帝陵,问升仙长生之事。
汉军平定东越把闽越地区人民全部迁移到长江、淮河一带。闽越地区成为荒无人烟的地方。
汉武帝东巡大海,祭祀八位神仙。齐人上书陈述神怪之事和奇异方术的数以万计,于是汉武帝增派船只,命声称海中有仙山的数千人出海寻找蓬莱神仙。寻仙之人,数以千计。
夏季,四月,汉武帝起驾还朝,到达奉高,在梁父祭祀地主神。十九日在泰山东坡之下祭祀天神。二十日汉武帝在泰山脚下东北部的肃然山祭祀地神。十月,改年号为元封元年。此次巡行所到之博县、奉高、蛇丘、历城、梁父等地,一概免除百姓的田租及欠交的赋税,不收今年的算赋。并赐天下有爵百姓擢升一级。又规定:天子每五年巡游一次,至泰山祭祀,各诸侯封国都要在泰山脚下修建官邸。
汉武帝在泰山祭祀了天地,并无风雨,而方士们更加强调蓬莱山的神仙大概能够请到,于是汉武帝再次东至海边,兴高彩烈地盼望能遇到神仙。武帝想亲自去下海找神仙,大家不能劝阻,东方朔劝阻下来。正好霍去病儿子突然去世,武帝很难过。起驾离去,沿海岸北上至碣石,自辽西巡视北部边疆到九原,五月回到甘泉。此次出巡,行程共一万八千里。
武帝的桑弘羊,理财功夫非常了得(详情见故事三),巡游的钱也是他供应的。
故事一
这一时期,用法严酷成为整个官场的风尚,只有左内史儿宽,鼓励农业生产,放宽刑罚,处理诉讼纠纷,争取人心。他选择心地忠厚的人加以任用,与下级推心置腹,不求名声,受到官吏和百姓的衷心爱戴。征收赋税时,调节缓急,借给百姓钱物,因此租税常常收不上来。后来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儿宽因税收不足,政绩最差,应该免职。当地老百姓听说儿宽会被罢免,都唯恐失去这样一位好官,于是富室大家用牛车,小家小户用担挑,络绎不绝地将租税送到官府,宽征税的成绩一跃成为最好,汉武帝也因此对宽越发另眼相看。
故事二
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仙降临,声称在缑氏城上看到了神仙脚印。春季,汉武帝亲自来到缑氏城观看神仙脚印,问公孙卿说:“你不是想效法少翁、栾大吧?”公孙卿说:“神仙无求于人间君主,而人间君主有求于他,如果求神之道不宽裕,神仙就不会来。说到神仙之事,似乎很遥远荒诞,但积够了岁月,神仙就可请到。”汉武帝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各郡、国都扩建道路,修缮宫观和名山的神祠,希望有神仙驾临。
故事三
当初,桑弘羊以治粟都尉的身分兼任大农令,主持全国的盐铁专营事务。桑弘羊创立平准法,令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参考商人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地区转贩不同商品的作法,相互转输。又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全国各地的转输事务,大农令所属各官,控制天下全部货物,价高时卖出,价低时买进,目的是让大商人无法牟取暴利,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如今,汉武帝出巡各地,所到之处,赏赐丝织品共一百多万匹,金钱以万万计,都由大农令充分供应。桑弘羊又奏请以武帝批准,小吏可以用捐献粮食的办法升为官员,犯罪的人也可以用此法来赎罪。因此,崤山以东地区一年的漕粮比规定数目多出六百万石,一年之间,太仓、甘泉仓全部贮满,边塞地区的粮食储备也有盈余;各地货物相互流通,都有余裕,如丝织品就余出五百万匹。百姓赋税没有增加,而天下财物却变得富饶有余。于是,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和黄金二百斤。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二一二年)
春,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操之西征也,河间民田银、苏伯反,扇动幽、冀。五官将丕欲自讨之,功曹常林曰:“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轻运远举,虽克不武。”乃遣将军贾信讨之,应时克灭。馀贼千馀人请降,议者皆曰:“公有旧法,围而后降者不赦。”程昱曰:“此乃扰攘之际,权时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诛之;纵诛之,宜先启闻。”议者皆曰:“军事有专无请。”昱曰:“凡专命者,谓有临时之急耳。今此贼制在贾信之手,故老臣不愿将军行之也。”丕曰:“善。”即白操,操果不诛。既而闻昱之谋,甚悦,曰:“君非徒明于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故事:破贼文书,以一为十。国渊上首级,皆如其实数,操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耸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操大悦。
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
六月,庚寅晦,日有食之。秋,七月,螟。
马超等馀众顿蓝田,夏侯渊击平之。
鄜贼梁兴寇略冯翊,诸县恐惧,皆寄治郡下,议者以为当移就险阻。左冯翊郑浑曰:“兴等破散,藏窜山谷,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威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吏民,治城郭,为守备,募民逐贼,得其财物妇女,十以七赏。民大悦,皆愿捕贼;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之。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谕之,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馀从聚鄜城。操使夏侯渊助浑讨之,遂斩兴,馀党悉平。浑,泰之弟也。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邈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
初,张纮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所;及刘备东过秣陵,亦劝权居之。权于是作石头城,徙治秣陵,改末陵为建业。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十二月,有星孛于五诸侯。
刘备在葭萌,庞统言于备曰:“今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刘璋既不武,又素无豫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杖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下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备然其中计。及曹操攻孙权,权呼备自救。备贻璋书曰:“孙氏与孤本为脣齿,而关羽兵弱,今不往救,则曹操必取荆州,转侵州界,其忧甚于张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因求益万兵及资粮,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而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张松书与备及法正曰:“今大事垂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宗肃,恐祸及己,因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敕关戍诸将文书皆勿复得与备关通。备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以无礼,斩之;勒兵径至关头,并其兵,进据涪城。
汉主刘备(本年六十二岁)从秭归出发,准备攻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进谏说:“吴人强悍善战,而水军顺江而下,易进难退,我愿担任先锋,面对敌寇,请陛下坐镇后军。”刘备不听,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负责统御长江以北各军。自己亲率诸将,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抵达夷道县猇亭。
吴国各将领纷纷请战迎击蜀军,陆逊说:“刘备率军东下,斗志高昂,锐不可当。而且扎营高处,据守险要,难以攻击。即令攻克,战事仍不能结束;如果失败,就伤害到我们主力,不是一件小事。目前只有激励将士,多方思考对策,观察变化。如果这一带是一片平原,我们可能遇到突击追逐的困扰;而今,敌人沿山扎营,兵势施展不开,不过是将自己困在树木乱石之间,自己消耗自己罢了。”各将领不了解其中含意,认为陆逊心里畏惧,都感到愤怒。
蜀人从佷山县打通武陵道路,派侍中、襄阳人马良以金银锦缎赏赐五峪诸蛮夷,授以官爵。
蜀汉大军自巫峡建平郡直到夷陵,设立数十个军营,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到六月,跟吴军相对,僵持不决。
刘备命吴班率数千人进入平地筑营,吴军将领打算攻击,陆逊说:“此中定有诡计,且稍等待。”刘备知道陆逊不上当,于是带伏兵八千人从山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没有听从各位建议攻击吴班,正是判断敌人一定有什么阴谋。”
于是,陆逊上书孙权,说:“夷陵是重要险隘,国家门户? (长江三峡,水流湍急,出西陵峡口,山势始平,而夷陵正当西陵峡口)? 。虽然很容易夺取,但是也很容易失守。一旦失守,不仅损失一个郡而已,整个荆州都陷于可忧的危境。今天之战,一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刘备违背天意,不留在他自己的巢穴,却自行前来送死,我虽然没有才干,但承奉您的威望和感召,用顺讨逆,击败他就在眼前,没有什么值得担心。我最初怕他们水陆并进,想不到他们反而舍弃船舰,仅用陆军,而又处处扎营。观察他们的布置,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谋略。但愿至尊(孙权)高枕无忧,不要挂念。”
闰六月,陆逊准备发动攻击,将领们同声说:“要攻击就应在一开始时攻击,而今使敌人深入国境五六百里,对峙七八个月,凡是要害之处,他们都已加强守备,这时再行攻击,不会得到利益。”
陆逊说:“刘备狡猾,经验丰富。当他刚刚抵达之时,精神集中,不能跟他硬拼。现在,他驻扎已久,没有办法占到我们的便宜,兵卒疲惫,士气沮丧,阴谋诡计,已经枯竭。抓住它的角,拉住它的脚,正在今日。”先行试攻一个营垒,战况不利。将领们又说:“这不过是白白牺牲。”陆逊说:“我已有了破敌之计。”
陆逊命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采取火攻,遂夺取营垒。乘火势蔓延,陆逊下令全面出击,斩冯习、张南及蛮夷首领沙摩柯等,连破四十余营。蜀汉将领杜路、刘宁走投无路,投降。
刘备登上马鞍山,集结部队,四面环绕,陆逊命各军四面攻击,蜀汉兵团不能抵挡,遂土崩瓦解,死数万人。刘备乘夜逃走,驿马站管理员亲自把铠甲堆到隘口焚烧,阻断追兵。刘备仅得保住性命,逃入白帝,船舰、武器、装备、水陆军用物资,霎时丧失将尽,尸首浮满长江,顺流而下。刘备大为羞惭,说:“我竟被陆逊挫败羞辱,岂非天意!”
将军义阳人傅肜负责殿后,部属官兵全都战死,而傅肜斗志更烈,吴军劝他投降,傅肜诟骂说:“吴狗!大汉将军,岂肯投降!”于是战死。从事祭酒程畿逆流而退,众人说:“追兵将至,应该换小船先行。”程畿说:“我从军以来,没有练习过敌前逃走。”也战死。
最初,吴国安东中郎将孙桓另率一军,在夷道攻击蜀汉兵团的前锋部队,被蜀军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可。”将领们说:“孙桓是主公族侄,被敌人包围,为何不救?”陆逊说:“孙桓深得军心,而城垣牢固,粮食充足,不必忧虑。等我的计划实施,用不着救他,包围自会解除。”等到取得决定性胜利,蜀军果然溃散奔回。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当时,实在恨你不肯救援,才知道您调度自有方略。”
当初,陆逊为大都督,所属将领,有些是当年孙策的旧部,有些是孙家尊贵的亲属,各有强硬的后台,作为仗恃,不情愿听从命令。
陆逊手按剑柄,说:“刘备名满天下,连曹操都对他心存忌惮,而今疆场相见,是一个强大的敌人。诸君并荷国恩,应该同心协力,共同消灭这个强敌,上报君恩。而大家却不服从指挥,为什么如此?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受命于主上,主上所以委屈各位,使各位接受统御,只是认为我有可以称道的地方,能够忍辱负重。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岂允许推辞?军法俱在,各位不要存心违犯。”
等到击败刘备,战胜之策都出于陆逊,将领们才心服口服。孙权听到这件事,问陆逊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向我纠举谁不肯接受命令?”陆逊说:“我身受重恩,而各将领有的是大王跟前的亲信,有的是大王过去的卫士,有的是有过贡献的功臣,都是大王应该跟他们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我内心一直倾慕蔺相如、寇恂谦卑的行为,这样才可以成就大事。”
孙权大笑称善,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当初,蜀汉帝国丞相诸葛亮跟尚书令)法正,性格喜好,都不相同,但都互相推崇对方的公义。诸葛亮对法正的睿智和谋略,十分敬佩。等到刘备进攻吴国失败,而法正早已逝世。诸葛亮叹息说:“法正如果仍在,一定有办法阻止主公东征。即令东征,也不会受到挫折。”?
刘备逃到白帝城,吴国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纷纷上书孙权,认为:“刘备一定可以擒获,我们应继续进击。”孙权询问陆逊的意见,陆逊跟朱然、骆统上书说:“曹丕正在集结部队,表面上扬言帮助我们讨伐刘备,内心别有图谋,我们已经取胜,应尽快班师。”?
当初,曹魏帝曹丕听说蜀汉大军用树木栅栏,连营七百余里,对文武官员说:“刘备不懂军事,岂有营寨延伸七百里而能拒敌的?‘树林、原野、洼地,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在这些地方筑营地,一定被敌人击败!’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孙权的捷报,不日可至。”七天后,吴军击破刘备的捷报,果然到达。
汉主刘备既败,镇北将军黄权留在长江以北,道路断绝,不能回蜀。八月,黄权率领他的部众,投降曹魏帝国。蜀汉帝国有司奏请逮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说:“是我辜负黄权,不是黄权辜负我。”待他的家人跟从前一样。?
皇帝曹丕问黄权说:“你抛弃叛逆,效忠政府,莫非是追随古人陈平、韩信之后去楚归汉吗?”黄权回答说:“臣守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所以归命于魏。况且败军之将,免死已经是万幸,哪有资格去自比古人!”曹丕欣赏,任命黄权当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并且让他同车陪乘。
马良也死在五溪地区。
初,黄元为诸葛亮所不善,闻汉主疾病,惧有后患,故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元益无所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启子遣将军陈、郑绰讨元。众议以为无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但敕、绰于南安峡口邀遮,即便得矣。”元军败,果顺江东下,、绰生获,斩之。
此前,黄元被诸葛亮所嫌弃,知道汉王患病,恐怕诸葛亮加害,因而率领汉嘉全郡反叛,火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由成都东下看望刘备,成都守备单薄虚弱,黄元因此无所忌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报告太子刘禅,派将军陈、郑绰讨伐黄元。大臣们谇为,如果黄元不能包围成都,会经越占据南中。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狠残暴,对下属不施恩德信义,没有能力那样做!不过是顺青衣江东下,盼望主公平安,再捆起自己,请求治罪;即使吸其他变化,也不过逃奔吴国求条活命而已。只要命伶陈、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可将他生擒。”黄元叛乱失败果然顺青衣江东下,被陈、郑绰生擒后斩首。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殛!”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日昭烈。
汉王病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以尚书令李严作诸葛亮的副手。汉王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如果刘禅还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汉有才德,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淌着泪说:“臣下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忠贞不二地为国效命,至死不渝!”汉王又下诏给太子:“人活五十而死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活了六十多岁,还有什么遗憾,只是牵挂你们兄弟。要努力,再努力啊!不要因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和德行,才会使人折服。父亲德行浅薄,不值得你们效法。你与丞相共同处理政务,对待他要像父亲一样。”夏季,四月,癸巳(疑误),汉王刘备病逝于永安,谥号为昭烈皇帝。
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
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作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
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七十。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不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伟度者,亮主簿义阳胡济也。
五月,太子间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下文告说:“所谓参预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如果因为一些小隔阂而彼此疏远,就无法到不同意见,我们的事业将会受到损失。听取不同意见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同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珍珠美玉。然而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徐庶在听取各种意见时不受困惑。还有董和,参预朝政、署理政务七年,某项措施有不稳妥之处,反复十次征求意见,向我报告。如果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效忠,我就可以减少过失了。”他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益不能全部吸取,然而和这四人的始终很好,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疑的。”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