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上下铺的同学,那感情一定特别好,更何况他们还是亲戚。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后来都成了开国元勋。这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我说的是杨勇和胡耀邦。
杨勇和胡耀邦都是湖南浏阳人,他们的母亲是一对姐妹,所以他们是姨表兄弟。杨勇比胡耀邦大了两岁,是表哥。胡耀邦年轻,个子也没有杨勇大,是表弟。杨勇家就住在文家市,而胡耀邦住的比较偏远,他从偏僻的山村来到文家市读书,正好和杨勇分在一个班,睡上下铺。既是表兄弟,又是同学。
说起来还有一个趣闻。胡耀邦睡在上铺,杨勇睡下铺。有一天夜里,胡耀邦尿床,把下铺的杨勇给浇醒了。杨勇一跃而起,把胡耀邦掀翻在地。杨勇特地送给胡耀邦一个绰号,叫“尿邦”。
这一对表兄弟,却是一文一武。胡耀邦聪明,学习成绩非常好,语文和数学成绩总是名列第一。杨勇呢,身材魁梧,他喜欢体育。小孩子嘛,有时候胡耀邦替杨勇写作业,杨勇帮胡耀邦打架,很少有人是杨勇的对手。
红军来到文家市,杨勇参军了,不久,胡耀邦也参加了革命,在儿童团。虽然说都在革命队伍中,兄弟二人却并没有见面,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对方的下落。红军天天打仗,转移比较频繁,这也正常。
胡耀邦非常思念杨勇,专门在苏维埃的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红军长征开始了,杨勇在红三军团当团政委,胡耀邦在中央纵队。他们都经历了很大的苦难。
血战湘江,杨勇的腿被弹片击中,血流如注,他顾不上疼痛,直接把弹片给拔了出来,用白布缠住伤口,继续作战。后来长征路上,杨勇的腿伤一直折磨着他,好长时间才痊愈。
胡耀邦呢?他倒是没有负伤,却在长征开始不久,就得了疟疾。这病发作起来,相当痛苦,胡耀邦无法行军,不得不和伤员们一起躺在路边。有人要问了,没有人救他吗?
那个时候行军打仗,非常紧张,伤员太多了,难免就顾不上了。胡耀邦掉队了。他的内心几近绝望,认为自己完了,恐怕是走不出长征路了。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正在胡耀邦绝望之际,杨勇正好路过,杨勇腿上也有伤,所以骑在马上。胡耀邦看见了杨勇,就喊他。杨勇下马,发现是表弟,十分吃惊,赶紧把胡耀邦扶起来。
胡耀邦说自己恐怕坚持不下去了。杨勇很豪爽地说,不会的,咱们一起走吧。杨勇扶胡耀邦骑上自己的马。就是这样,胡耀邦才走完了长征路。如果没有杨勇,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胡耀邦了。
许多年后,杨勇成了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而胡耀邦的成就那就更大了,他是正国级。胡耀邦永远忘不了表哥的救命之恩。1983年,在杨勇生命的最后时刻,胡耀邦来看他。
胡耀邦想还杨勇的救命之恩,派人去美国请专家,用最新的干扰素,可是最终无力回天,杨勇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哥俩用湖南话聊小时候的故事,做最后的诀别。临走的时候,胡耀邦说我再来看你,杨勇则说道,你的担子很重,不要再为我浪费时间了。已经不能起床的杨勇,目送胡耀邦离开。
自1955年到1964年,新中国一共授予或晋升了1614名开国将帅,他们都是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功勋的人物,其中 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被称为十大将军县。
在这十大将军县中,湖北红安更是被称为第一将军县,一共走出了61位开国将军。新中国的开国上将有6人出自红安县,1988年的17位开国上将中有2人出自红安县,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些开国将军们。
陈锡联于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红安 高桥陡山彭家村,1929年14岁时就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参军后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反围攻作战,而随着立下的战功他的职位也在不断地上升,担任过红4军第10师的副师长、第11师政委等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陈锡联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率部参加了夜袭阳明堡、 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后来相继担任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仍然在刘邓麾下作战,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等诸多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先后担任过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0岁,是当时所授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将领之一。1999年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韩先楚,1913年出生于湖北红安一个贫穷的家庭,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他担任过红25军的营长、红15军团第75师的团长、红78师师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先楚被任命为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团长陈锦绣),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之后的几年,韩先楚相继担任过 344旅副旅长、代旅长,新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抗战胜利后,韩先楚被派到东北工作,他相继担任过 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东野第三纵队司令员、第40军军长、第12兵团副司令员等职。他在东北的部队也被敌人称为“旋风部队”,而他本人亦被称为“旋风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韩先楚于1950年4月在没有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亲率第40军和第43军两个军三万关东子弟乘坐风帆船解放了海南岛。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先楚成为首批入朝参战的高级将领之一,在朝鲜他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等职。
回国后,韩先楚相继担任过中南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军管会主任、福建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1908年出生于湖北红安 桃花区朱家垅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红军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反围攻作战,先后担任过红88师政委、红4军政委等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王建安到山东参加抗日活动,先后担任过 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1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等职。抗战胜利后王建安在华东地区作战,担任过华野8纵司令员兼政委、华野山东兵团副司令员、三野第七兵团司令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于1952年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回国后相继担任过沈阳、济南、福州三个军区的副司令员。1956年王建安被补授为上将军衔,198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谢富治,1909年出生于湖北红安 城关镇丰岗谢家垱村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9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抗战爆发后,谢富治被任命为386旅772团政训处主任,后来他又担任过772团政委、385旅政委、太行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谢富治与陈赓搭档,他们领导的陈谢兵团成为一支机动部队,虽然隶属于刘邓麾下但是受中央直接指挥。1949年谢富治担任二野第三兵团政委,与陈锡联成为搭档。
新中国成立后,谢富治先是在云南地区任职,担任过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接替罗瑞卿担任公安部部长。1972年谢富治因胃癌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郭天民,190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 十里乡郭受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黄埔六期毕业,是陈赓大将的小学弟。1927年12月,郭天民参加了张太雷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退到海陆丰地区。红军时期,郭天民先后担任过独立第6师、独立第4师师长、红9军团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作战局局长等职。
抗战爆发后,郭天民担任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之后到晋察冀军区工作,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等职。
抗战胜利后,郭天民开始仍然在晋察冀军区任职,1947年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1949年2月,郭天民调任第四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陈赓指挥了渡江战役、湘赣战役、赣南战役等解放战争后期的诸多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郭天民担任过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院校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在广州病逝,终年65岁。
周纯全,190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 八里湾附近的雷家田村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红军时期曾担任过 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第10师政委、红4军政委等职。在担任保卫局局长期间,他奉 张国焘 之命逮捕了 徐向前 的妻子 程训宣致使程训宣去世,此事使得徐帅之后与他再无交集,两人再也没有说过话。
抗战时期,周纯全曾担任抗大 第一分校副校长、校长等职,主要是做军队教育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周纯全到东北工作,担任过 东北民主联军 东线战勤司令部司令员, 东北野战军 后勤部副部长、第二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周纯全入朝担任过志愿军后勤部政委,回国后担任后勤部 第一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等职。1955年周纯全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秦基伟,1914年出生于湖北红安七里坪镇 秦罗庄, 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抗战时期,秦基伟担任过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参谋处长,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担任太行军区司令员, 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 司令员,1949年担任第15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秦基伟率领15军入朝参战,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顶住美军强大的炮火攻击,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一战,15军一下子成为王牌部队,有了“千岁军”的称号。
之后秦基伟担任过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政委、司令员等职,1988年担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王诚汉,湖北红安人,1917年出生,1930年13岁时就参加了红军。红军时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川陕苏区的多次战斗。抗战爆发后,王诚汉担任过八路军第129师 留守兵团炮兵营副营长、 陕甘宁边区 警备3团营长、太行 军区 新编第1旅1团团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王诚汉先后担任过皮旅1团团长、晋冀鲁豫 野战军第13纵队37旅旅长, 华北野战军 第13纵队37旅 旅长 、61军181师师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诚汉历任志愿军 第61军181师师长、陆军60军军长、 西藏军区 副司令员、 成都军区 副 司令员、司令员, 军事科学院 政委 、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王诚汉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被授予上将军衔。2009年王诚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小结:
在十大将军县中,红安县是走出开国上将最多的一个县。上述所说的8位上将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实除了上述所说的8位上将以外,还有刘华清上将(出生于红安,但是原籍是湖北大悟),还有两位正国级,即董必武和李先念。所以说红安县在近代中国 历史 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十大元帅功勋赫赫,有三位为正国级。朱德,曾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曾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林彪,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而还有三位在1955年是少将,却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官至正国级。分别是李德生、汪东兴、刘华清。
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李德生又被授予上将。李德生是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为正国级。
汪东兴就是公安部副部长兼第九局局长,负责领导警卫团,并对毛主席的安全直接负责,被誉为中南海大内总管。在毛主席晚年,汪东兴担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在1977年8月,汪东兴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属于正国级。
刘华清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又被授予上将。刘华清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正国级。
扩展资料
正国级的概念:
所谓正国级,就是国家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级正职是我国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级别。
行政职务,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置的国家公职。包括职权和职责两方面内容。行政级别原则上与党内职务无关,但是地方官员同时任上一级党委常委的,级别按上一级算。
中国近代百年是艰难和黑暗,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年,也是无数仁人志士 探索 救亡图存,将星璀璨的百年,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将领,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奉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1955年,为了肯定这些革命先辈的付出,新中国举行了一次授勋大会,像我们熟知的“十大元帅”就是这次授勋评选出来的,除此之外,很多从中共成立开始就跟着革命队伍南征北战的将领也都获得了应有的军衔。
但是其中有一位曾担任过大军区政委的革命家,却没能在55年的授勋大会上授予军衔,但即便如此,他的地位却比元帅还要高,官至正国级。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老前辈,人民敬爱的大英雄,陶铸同志。
陶铸,原名陶际华,1908年,陶铸出生于湖南祁阳,从小他就立志为生民立命,期望能够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所以,他未满18岁,便远离家乡,远赴广州,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
彼时的中国,忧患交加,危急存亡之际,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起改变黑暗的旧中国,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陶铸本人可谓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论军事能力,拥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不少战役,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参与创建了闽东、闽南的红色游击队,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成了新四军中的一员。
而在学识上,他还能提笔能作诗,留下不少优秀的文学著作,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正因为如此,他后来还被调到了延安,担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正是他亲身探访北平,和地下党同志相配合,成功说服了当时统领北平的傅作义,才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可以说,他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建国以后,因为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中央将其派往广西任省委代理书记,清理猖獗的广西匪患。当时广西地势复杂,匪患治理工作陷入困境,当时的开国名将也因为无法有效解决广西匪患问题受到了主席的批评,但是没想到,陶铸的接任给这项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在剿匪过程中,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渐渐平息匪患,如期完成剿匪任务。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邻居朝鲜便爆发战争,为避免“唇寒齿亡”,危及我国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生活,中国解放军毅然决定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决定给国内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授予军衔,代表国家和人民对他们的付出进行感谢及表彰。当时的授衔仪式上,共有9位司令员被授予上将军衔,3位司令员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大军区政委中,也有5人是开国上将,3位是开国中将。但是除此以外,还有4人没有参与到军衔评定,陶铸就是其中一位。
按道理来说,陶铸作为大军区政委应当参与军衔评定,并且至少也应该是个中将,更不要说,他过往的战绩和功劳相当可观。那为什么他没有被授予军衔呢?
原来,当年陶铸是以省委第一书记的身份兼任军区政委的,所以他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在地方治理上,部队管理涉及较少,因此才没有让他参与评定。
虽然陶铸并没有被授予军衔,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他依旧交上一份傲人的“答卷”。
陶铸可谓真是一个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虽然未被授予军衔,但是并不影响他为国家做贡献,他从不抱怨,一心投入新中国建设。
1955年,陶铸就被调往广东任省长、省委书记。他在广东充分发挥治理才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百姓。而在工业方面,他审时度势,大力推动轻工业的优先发展,与此同时,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业予以辅助。
60年代初期,由于其人民公社治理成绩突出,他还被主席亲自点名负责《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为同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
而在文化上,他的成就也不可小觑,他是最早一批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中央领导人。曾兼任过暨南大学的校长,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在广州兴建了科学馆、眼科医院、电影制品厂等,并且还是《羊城晚报》、《广州画报》等著名刊物的主持创办者。确实无愧于其“文武双全”的称号。
也正是因为上述这些政绩,陶铸在1965年被调往北京工作,任职副总理。仅过了一年,他又被调入政治局,当上了常委,官至副国级,从地位上来看,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元帅。可惜的是,1969年,陶铸意外身亡,享年只有61岁。他的离世对于新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纵观陶铸的一生,不畏牺牲,英勇革命,不计得失,呕心沥血搞国家建设,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曾经写过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我想这一句就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最好写照。
而陶铸的一生,也是许许多多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家的写照,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奋斗和牺牲,我们才能够看到今日繁盛的中国。而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鼓舞指引着我们后来人,继续全力以赴,只争朝夕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美丽的中国。
陈锡联是我国著名的开国上将,他在堪有枪杆子高的14岁时参了军。
自幼生活在军营里的陈锡联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屡次夺功, 人称“小钢炮” 。
1925年,年仅20岁的陈锡联在部队里已是声名大噪,他不负众望地担任了红十师的师长,可谓是年轻有为。
1935年,上级领导人给陈锡联所在的部队派来了一位传令兵,他就是李德生。
话说李德生之所以会调到陈锡联的部队,这也是有原因的。
原来,李德生在之前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胜利后召开的会议上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计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故而被领导责罚并降低职位调离了原岗位。
李德生比陈锡联小一岁,但 两人却如同知己一般建立了良好的同志情谊。
陈锡联发现了李德生的作战指挥才能,将他调离了交通队,安排他在前线做连长。
在听闻李德生过去的降职经历后陈锡联也安慰他不要灰心,不要把自己关在领导的批评里,也要学会向前看。
据说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即使需要缩减人员减少干事,但陈锡联仍给李德生升职。
可以说,陈锡联对李德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德生在战斗中多次指挥得当,获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以此为契机,上级也渐渐重视起李德生的军事才干,李德生从最基层做起,一步步脚踏实地。
多年走来,两人的情谊愈发的稳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锡联身兼要职,担任了司令员,后来在十大会议上还被众人 推选为政治局委员 。
而他多年的好战友好下属李德生则在这次会议中被 任命为政治局常委 。
在级别上,李德生比陈锡联要高上一级。 但虽然职位比陈锡联高,但李德生对陈锡联的态度仍像从前一样没有改变。
李德生的心中仍记着当年,在自己最艰难时陈锡联对他的教诲与帮助。
即使在多年之后,李德生也会在逢年过节时去看望陈锡联,李德生对陈锡联的尊敬被人们深深记在了脑海里。
他们之间不仅仅是老领导和部下的关系,更是战争年代心心相惜,宛如亲人般互相帮助的革命友谊。
陈锡联去世后,李德生还专门为他发表了文章,他说: “陈锡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与悲痛,将会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在筹备党的十大会议期间,其实还有另一个故事。
当时,毛主席曾提议在原有四名副主席的基础上需不需要再增加一位。
为了实现老年中年青年相结合,党决定再加一名中年主席,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叮嘱要在军队里选。
这样一来,在北京担任司令员的李德生成了最好的人选。
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李德生,毛主席也觉得好。但得知此事的李德生却推脱到自己不行。
虽然最后李德生还是担任了政治局常委与副主席, 但没过两年,他主动辞去了自己的职务。
在李德生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全心全意为党服务,效忠于人民。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勤劳朴素。
他崇高的精神与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