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天赋宜春》【人物篇】大渡河之魂:宜春红军勇士刘梓华

宜春在线 2023-09-22 05:36:07

《天赋宜春》【人物篇】大渡河之魂

——长征与宜春红军勇士刘梓华

那一年,是一个多雨的夏天。我们驱车数千公里,由赣入湘,穿黔 越川,到了西藏边边上。

顺着奇险颠簸的川藏公路,直奔一条大河而去。

多少年以来,我太想知道,有一个人从宜春出发,他是如何战胜 这条大河的。

那条河叫大渡河,那个人叫刘梓华,一个红军战士。

川藏公路太难走了。宽广的成都平原与高峻的青藏高原猛然接榫,相互楔入。造成山高谷深,坡陡林密,崖绝河险。常常在急转弯处,轰然一声,一头满载的货卡巨兽,如山倒压过来,令我等冷汗惊出,心头乱颤!

忧惧与刺激一路相伴,新奇象潜涨的河水,不断撞击紧张瞪视的 眼球。

钻到暮夜的二郎山西麓,对面巍峨的照壁山浓影罩下。下车四顾 茫然皆山,触耳尽是林涛溪声,隐隐的,不知有多少千军万马,滚地而来。

这里是天全县两路乡,前面还有更艰险的隧洞,更刺心的惊怖在 等着。饥肠辘辘,叫开一家灯火未熄的酒店,扑面熟悉的四川话头,热情沧桑的笑脸,犹如迎接 80 年前路过的红军在此小憩。至今什么都忘记了,只有那盆水汤汹涌的煮豆腐,令我难忘。

夜深到了泸定县,除了微弱的灯光,什么也看不见。大渡河龇牙 咧嘴低吼着,轰轰作响,触手可及,直到枕边耳畔。

那个高原夏夜的梦,是我个人生命史上最为纷纭繁诡的记忆,风 云人物,喋血故事,拥撞而来,又呼啸而去。

这就是大渡河吗?四川之一川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 这条又叫沫水的河流,正是三国时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渡过的泸水,所谓“六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这个地方。大诗人李白慨叹的“噫乎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也正深藏在这茫茫蜀山之中吗?!哦,蜀山之王贡嘎山,海拔 7556 米,矗立在大渡河西面的大雪山脉中,何其雄伟壮丽绝世而立!乾隆皇帝历时多年才平定的大小金川之乱,曾经是怎样的纠缠苦斗,兵败连年,不也就发生在大渡河及大渡河的那厢吗?

啊,还有雄才大略的翼王石达开,领着太平军十多万精兵被清军 堵在大渡河下游的安顺场,他为何不能与 70 年后的红军一样,昼夜奔驰二百四十里夺取泸定铁索桥,一举重开生路呢?最后竟妻儿同死,自己亦被刽子手千刀万剐,痛入骨髓忍着不叫,是为缴械后被全部屠戮的十多万太平军将士痛悔不已吗?

多少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多少盖世英雄伟烈豪杰,都与大渡河一同仰天长啸永远消失……

一夜金戈铁马,高山流水, “梦回吹角连营”,竟然天亮!

迫不及待推窗俯瞰,抵耳吼吠变成一川沸腾。惊涛裂岸,恶浪崩石,喧嚣之,驰骋之,汹涌之,澎湃之,浩浩荡荡,雄浑恢诡;一派远古气象,洪荒而来,飙飞却去,鸟不见影,虫失孤鸣,汤沫溅洒,声威穿云。据说贡嘎山与大渡河的落差有六千米之巨,无怪乎有如天倒巨流,倾泻至急!

可惜,奔到河岸上的泸定桥原址,铁索桥已被封闭,只见两岸桥 亭,寂然竖立。一位晨练的老人说,泸定桥正在大修,迎接十月国庆。他的骄傲溢于言表:对!这就是当年红军打下的泸定桥。看,两边桥头,十三根铁索,左右各两根,中间九根。枪弹齐发,大火乱烧,难啊!22 位勇士,掉下去四个,冲过来 18 个,胜利啦!

漫漫岁月无情。铁索依然寒森!

这可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战略转折的巨大成功!

假如蒋介石顶住大渡河渡口,实现两岸夹击瓮中捉鳖式的围剿, 红军将被彻底歼灭,石达开的悲剧就要重演!后来毛泽东豪情万丈写的长征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寒的是谁?寒的是朱毛雄心红军肝胆啊!设若泸定桥一战不胜, “东风不与周郎便”,那革命的前景就必定是“铜雀春深锁二乔”,千古风流人物,也将雨打风吹去,前途不堪设想!

久久凝视着脚下的大渡河,我久久无语。

远方,是川藏边的大雪山脉,据说有四十五座之多,真正的康藏 高原啊!贡嘎山,四姑娘山,夹金山,还有身后民谣唱“高也么高万丈”的二郎山,孕育并拱卫着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嚼草根,听蔡畅大姐在草地上用法语唱《马赛曲》,那都是在飞夺泸定桥之后。这时红军最艰苦的雪山草地之行,其实已经是战略上的胜利大跨越了!无怪乎刘伯承要在胜利后的泸定桥上大跺三脚。

“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操了多少心,现在终于胜利了!”

但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一昼夜的二百四十里,红军战士是怎样走 过来的。是走吗?肯定不是。是跑、是跳、是冲!五月的夏季,山路崎岖,白日骤雨,暗夜火把,还有敌人的阻击,还有饥饿、伤病、负重、无眠,令人难以想象。据说命令下达时,动员部队只能在急行军中进行,一簇簇的人奔跑着,在奔跑中激动的说着,散开一群,又簇拢一群。世上的军队有这样开动员会的吗?

22位勇士又是怎样选出来的?据说要共产党员优先,班排长优 先,战斗英雄优先。据说任务争着抢。没有抢上的还不服气……

冲锋时,号角齐鸣,枪炮轰响,血火弹雨。光溜溜的铁索下是无情恶吼,猖狂嚣张的湍流,他们是怎样冲过去的?中弹掉落河中的战士有四个,他们是谁?下落如何?胜利后有他们的姓名留下吗?

冲过去的十八勇士,枪击刀砍,呐喊陷阵,金刚怒目,跳奔如飞,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他们是些什么人?为何如此勇敢,如此把生死置之度外,难道他们不是血肉之躯,不是爹妈生养的吗?

在大渡河下游相仿的一座铁索桥上,我感受了这种原始、洪荒的 震撼!摇曳着,晃荡着,眩晕着,惊恐着脚下的滔天横流,心脾动,肝胆裂,他们难道没有恐惧?

无数的问题象雷雨前的燕群飞过,又飞来。我们向对岸的飞夺泸 定桥纪念馆走去。

通向纪念馆的通道两边,是代表 22 位勇士的纪念柱,有的没有 雕像,有的连姓名也没有,血与火,刷掉了他们的全部!

刘梓华的雕像竖立在属于他的那根纪念柱上,这位宜春伢子,有 着一双勇敢而机灵的眼睛。他是勇士,当之无愧,一个人死都不怕,还能怕什么,有什么不能做到?

当年,他只身步行去浏阳文家市找红军时,辛苦抚养他成人的兄 嫂不愿意他去冒险,他回说:“只要我能当红军,我这一世就值了!”这时,他才17岁,坚决要当红军,为什么?

他的苦难是从他落地后父母双亡开始的。少年时就给人做雇工, 制鞭炮,造纸,做苦力,吃不饱,穿不暖,受气被欺负是常事。比如造纸,小小年纪便要钻入山中砍竹、剖竹、沤竹、起竹、漂刮、焙干,风雨不歇,寒暑不避,虫咬露侵,饥疲交迫。他的苦难与穷困同行,衣衫褴褛,面容肌瘦。苦痛的日子,让他喘不过气来。没有父母之爱。没有衣食之暖,心常惘然,不知路往何处走,身往哪里去。

霹雳一声,秋收暴动。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 到了水江,在快荣村驻下,开了会,分了大财主黄金元的财物给穷苦人。队伍是在小洞过的,刘梓华是上洞人,很近,就是离快荣也就十来里路。我们不知道刘梓华是否听了毛泽东的讲话,是否在毛的鼓动下萌生了革命思想,但可以确知,留存至今的那些红军标语,如实行抗租、抗税、抗捐、抗债,国民党就是刮民党,打倒土豪劣绅,实现自由平等,一定震撼和感悟了他年轻的心灵。

这年,他15岁,年纪尚幼。毛泽东的秋收革命惊醒了梓华。次年, 也就是1928年,他便参加了当地的红色赤卫队,手中的剖竹刀变成了冲杀的梭标。又过一年,1929 年 6 月,炎热夏天的一日,他独自跋涉数十里,在浏阳文家市参加了红军。

苦难与革命洗礼了他青春的灵魂。

他一定明白了,要脱离苦难与艰辛,就必须拿起枪来跟着红军 走,否则,天不帮你,地不管你!

革命会告诉他,痛苦的根源是这个不公正的罪恶社会与制度,消 灭它,是穷苦人唯一的出路。

他早已是一把燥热的干柴,只等着真理之火点燃。

自由平等的世界,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没有制造苦难灾厄的污秽与黑暗。

希望在年轻伢子的心中升起,他看到的是那样一个世界,天是蓝 的,水是清的,人是笑的,人间充满幸福与温暖,那叫共产主义社会,多么好!

真理很简单,理想是朴素的。

为真理和理想拿起刀枪,战斗吧。拿出命来也在所不惜!

刘梓华就是怀抱这样强烈的信念,从宜春水江那偏远闭塞的山

村走出去,走到红四军,走到长征路上,走到泸定桥。那时的红军战 士,又有谁不是这样?!

于是,便有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军队,便有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便有了新中国的成立!

我再次凝望巍峨的大雪山,它犹如红军英雄的雕像,那雪山之巅 的块块白云,仿佛英雄心中的理想,沉静,纯洁,深邃,闪耀着崇高的光环!回过神来,我才发现,刘梓华的雕像下面,没有刻上他的籍贯。疑窦顿生,他不是宜春人吗?老家不是在水江上洞梓木吗?没有籍贯,意味着世人不会知道英雄来自哪里,从何处出发,只有终点却无起点。家乡万里失忠烈,英雄身殁无归处!

我找到纪念馆的负责人,很认真地说:

“刘梓华是宜春水江人,家乡人所皆知,为他骄傲自豪!他的纪念 柱雕像上,却没有他的籍贯,是你们不知道,还是不注意疏忽了?我代表数百万宜春人民,数千万江西人民,请你们刻上他家乡的名字:刘梓华,江西宜春人。”

那是多年前一个夏天清朗的上午,那位负责人是位女性,她脸上 露出理解和略显歉意的笑容,接受了我的意见,并说一定报告泸定县领导。

这件事一直留存在我心底,始终蛰伏着,也骚动着,因为我不知 道他们是否为刘梓华英雄雕像增加了这项重要内容。

我不知道,我没有再到泸定桥。

但我相信,他们已经这样做了!

苦难孕育英雄。

飞夺泸定桥时,刘梓华已是副排长,22 岁的年轻人。之后是残酷

持久的抗日战争,和决战制胜的人民解放战争,他的生命走到 1951 年戛然而止!

他九次负伤,三次死里逃生,全身伤痕累累,已至极限。

他任过红军团参谋长,一一五师干部学校校长,抗大七分校教育 长,最后身殁在拱卫京畿的天津军分区副参谋长位置上。

他参加红军时基本没有文化,后来却当了干部学校的校长和教 育长,令人惊讶!这有力证明,他勤于学习,进步很快,能够出任文职干部,他是聪明的,除了勇敢。

到全国解放他的职位并不高,原因可能是早年多次重伤致残,其身体状况已无法适应革命战争的急剧变化。如果赶上 1955 年军队授衔,他或许是大校一级,但也可能是少将,他是中外闻名的战斗英雄啊,完全可能!

他 39 岁辞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他绝对不会计较职位的高下,这只是俗陋如我辈的估断。那个年 代的英雄,视生死如起卧,富贵亦如浮云。

他们是揣着希望,揣着挣脱苦难、追求光明的信念参加革命的。 他们有理想,有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劲头,可说是百死不辞,万难不惧!

这才有了惊天地、泣鬼神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这就是长征精神,一位着名军界学者说的“苦难辉煌”的精神之 源。

那一天,我沿着大渡河徜徉而下,红军艰难跋涉过的二百四十里 山路,我们驾车在水泥公路上飞驰而过,一百一十公里,两个小时,就到了下游石棉县的安顺场。望着宽阔的此际已平缓的大渡河,想了很多。

我在一棵大樟树下,向一个藏民买了一件纪念品,是一把很有分 量的匕首,有皮制的刀鞘,我很喜欢,50 元,不贵。

刀,犹如钢枪,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甚至彻底解决问题。红军战士,不就是无数的尖刀吗?锐利无比,所向披靡。

凝视短刀,寒光凛冽,惊心动魄,可血溅五步之内,可制敌瞬息之 间,无言为声,有锋作胆,握持之神威风生,大呼之敌人丧胆!

几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喜欢!

特别是在风气柔蘼的今天,它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仰望并崇敬 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以刀逐敌,却并非被人刀追,他们气吞山河,从未被狂涛恶浪惊倒!

……

听说英雄家乡袁州区水江镇要为刘梓华建纪念碑,我很振奋!飞 夺泸定桥八十年了,人民没有忘记他。

“天空不留痕迹,飞鸟已经掠过。”怎么会忘记呢?!

大渡河之魂,刘梓华,谨以此文纪念。

二○一六年十月十二日宜春

肯定有朋友会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本书

方式一:

电子版在线阅读

宜春在线将在微信公众号、APP

以连载形式发布全书电子版

阅读《天赋宜春》全本

下载安装宜春在线APP

进入首页点击《天赋宜春》即可阅读

方式二:

线上渠道购买

此书是与江西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

可关注江西人民出版社公众号

或江西人民出版社京东旗舰店

线上网店购买

方式三:

如有意线下购买实体书阅读

除网购外,可找历史研究会易主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8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