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杭州历史上的首位“宣传大使”,是他!

浙江之声 2023-09-22 05:22:37

来源:杭州之声

供图:《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辑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一千年前

白居易用诗词打响了杭州的知名度

一千年后

白居易已成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然而,白居易对于杭州的意义

绝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里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之

《江南忆,最忆白乐天》

作者简介

李郁葱,1971年生于浙江宁波。诗人、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着有诗集《浮世绘》《沙与树》,散文集《盛夏的低语》等。作品曾获《人民文学》诗歌奖、《山花》文学奖、《安徽文学》年度作品奖、李杜诗歌奖等。

且 向 钱 塘 湖 上 去

播讲│FM89杭州之声主持人雷鸣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大户人家。他自幼天资过人,16岁便吟出了惊艳大唐的千古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公元822年的夏天,当时还是左拾遗的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杭州刺史。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能够远离朝堂,白居易感到很开心。在这之前,他已经上奏了很久,要求外放,如今终于实现了。

为何白居易要放弃天子近臣的职位,远走外乡呢? 《江南忆,最忆白乐天》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少了那些蝇营狗苟和利益团体的掣肘,他也许能够做一些实事。这也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毕竟,后世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此时也已是帝国重镇,相对于长安、洛阳、建康(今南京)、江都(今扬州)、江陵(今荆州)、会稽(今绍兴)等老城而言,当时的杭州城并不瞩目。

而另一个让他有所期待的原因是:

这两年,曾经是好友的裴度和元稹龃龉不断,元稹罢相,目前为同州刺史,有传言说将转任浙东观察使,官署在越州(今绍兴)。而此时,白居易的外放要求得到实现本身就很微妙,当然,相交莫逆的两人同在浙江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经历了三个月的跋山涉水后,从富春江入城,白居易一家终于抵达杭州。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这一路的山水盛景,令白居易酿就了许多经典诗作。

杭州的江河之富春江(摄影 | 周宇)

让白居易如愿以偿地成为杭州刺史,是上天对白居易的眷顾;而给杭州选了白居易掌政,则是上天对杭州的眷顾。随着这位“诗人市长”的到来,杭州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播讲│FM89杭州之声主持人雷鸣

湖光山色固然动人心魄,但白居易到杭州的开始却是老天给他的下马威。走入杭州城的那一刻开始,白居易已有所感觉,这个城里走动着的人脸上所散发出的气息,不是一个鱼米之乡的正常味道。

他从下属处得知,杭州遇上了持续干旱,民生凋敝。可坐拥钱塘江、富春江这样的浩荡江水,城里也有西湖,杭州为什么还会发生水荒?《江南忆,最忆白乐天》一书中,交代了白居易实地调查水荒的后得出的结论:

原来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整治,这湖是:一旦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浅到不够灌溉农田;但如果遇到洪涝天气,又会致使湖水泛滥,杭州城里一片汪洋。

于是,白居易到杭州之后的第一件是就是治理西湖。当时的西湖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有些不同,作者在书中有做介绍:

在与白堤相连的湖东北地区,当时有一个和西湖相通、规模与之相仿的大湖泊,称为下湖。(而西湖也曾经相对被称为上湖,但应该是沼泽地貌为主,风光和上湖不可同日而语。明人记载:“汉唐之交,杭州城市未广,东北两隅,皆为斥卤,江水所经。”)

白居易决定在下湖和上湖之间修建拦湖大堤。尽管反对意见不少,但不同于他诗人的身份,白居易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素质,也向同僚展示了他的决心和魄力,他把计划和前景一一呈现,这种解释也让人们相信:

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白居易和他找到的水利专家对此做了细密地测算,并曾带着下属们实地勘察。设想中的一些细节同样具有说服力,比如说在拦湖堤坝的南北各设大水门,一旦启用, 则提前规定有关供水手续,采用当天申请当天有效的办法。此外,在湖水放水的情况下,把位于东北的临平山脚下的鼎湖之水引进官河……

在治理西湖的同时,白居易还疏浚了40年前杭州刺史李泌所开的六井,解决了杭州百姓饮水难的问题。

一连串的民生困扰得到解决后,白居易才缓下步调,享受杭州城的美景。牵马漫步于白沙堤上,一首让湖山增色的《钱塘湖春行》从口中吟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湖春泛

在很多年后,由于杭州地理环境的改变,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那条堤已经湮没。人们又不能忘记这位刺史,于是索性将错就错把白沙堤称为白堤。

而西湖的美名,也随着白居易一首又一首诗词的传播而开始远扬,逐渐成为江南名湖,世界名湖。

取 得 两 片 石

播讲│FM89杭州之声主持人雷鸣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公元824年5月,53岁的白居易即将离开杭州。杭州城的百姓对这个一心为民的刺史自然是依依不舍。作者在 书中再现了白居易离开杭州时,万人相送的情景:

涌金门外,西湖边上,挤满了要为他送行的百姓,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吆喝,人们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为他送行。这一幕,根据记载和杭州城里的口碑相传,在当年送别李泌时也曾经出现过。

何德何能!白居易是容易感动的人,一开始他站在车辕上,挥手向百姓们致意,后来看看实在不能推辞,索性下了马车,缓缓走着,他又是个性格爽利的人,百姓敬上的酒,小杯大口他来者不拒,白发老者,垂髫小童……在杭州人民的夹道相送中,从涌金门出发,区区二里地白居易他们的马车走了一个上午。白居易有点熏熏然,不知道是因为酒还是因为百姓的热情。

西湖•春 (摄影 | 姚建心)

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3年,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多首诗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杭州的民生工程,还是对杭州的文化传播,白居易的成绩斐然。

但他离开杭州时,却和来时一样,一驾马车,简简单单。他把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官俸都留给了官库,唯一带走的,是西湖边的两块石头和孤山寺的一只仙鹤。可他觉得自己为杭州百姓做得还不够多,回洛阳后,在老友刘禹锡面前深深自责:

白居易递给刘禹锡的,就是流传到后世的《三年为刺史》,共两首,诗写得隽永,但又浅出,一首是:“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另外一首是:“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第一首很谦虚,好像午夜梦回,醒转时,突然想知道他所思念的地方有没有人思念他,第二首却是一种自责和辩解。

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他片刻不能忘记杭州,忘记西湖。

当好友姚合去杭州步白居易的后尘当刺史时,他对姚合千叮万嘱,那一湖水一定要保护好,还写了《杭州回舫》寄给姚合: “自别钱唐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与报西湖风月知。”“西湖”由此成名。

当姚合杭州刺史3年任期结束归来时,他在招待姚合的家宴上,带着对杭州的日夜牵挂和无法回去的遗憾,吟诵出了让杭州人民深深动容的不朽诗篇——《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一年,白居易66岁,身体已经老迈衰颓,他重游的想法只能在梦中实现了......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之

《江南忆,最忆白乐天》

音频版已上线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是一套旨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坚持“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充分呈现时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开放特色。

整套丛书包括一部专着和十个系列一百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城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遗迹文化、辞章文化、艺术文化、工艺文化、起居文化、风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点凸显。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受众,丛书一改以文史专家为主要作者的习惯做法,邀请省内外作家担任主创团队,组织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把关提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以细腻的对话和情节蕴含优秀文化思想,但愿成为一套令人开卷有益、爱不释手、喜欢推介的好书。

收听平台

浙江之声 喜马拉雅 蜻蜓FM B站

杭州网 云听 杭州之声 中国之声

浙江之声播出时间

浙江之声播出时间

9月25日起

每晚22:30-23:00

购买渠道

杭州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当当网 博库网

新华书店 晓风书店 言几又

等各大书店有售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