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潜伏37年的特工,泄露上百条机密情报,直到2016年才被揪出

历史谜谈 2023-09-22 05:03:10

在抗战时期,国家处在为难时期,自然就会有很多间谍潜伏在国内。当时这些间谍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会选择不择手段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情报。这对于当时的抗战来说十分的不利。而且,这些间谍还十分擅长迷惑群众,甚至是把普通群众给策反了,让他们沦为间谍们的工具。当时出名的间谍就有川岛芳子,川岛芳子原本是清朝的格格,身份尊贵,但想不通为何要替日本人卖命和工作

之后,在日军战败以后,我们的抗战取得了胜利。不久之后新中国也成立。而这些间谍的下场就是被判处死刑,川岛芳子在1948年的3月25日,被执行枪决。这就是她的结局。而今天要说的是另外一个间谍,他也来自日本,这个人就是阿尾博政。

阿尾博政在1930年出生,那时候刚刚好是日本侵略气息最重的时候,这时候的阿尾博政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侵略思想的影响,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要求去参军了。但是阿尾博政从小瘦弱,没有当上兵,却走上了间谍的道路。在1927年,他刚刚从日本某个培养机构毕业,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名普通的间谍了。日本交给了他一个任务,那就是到我国去窃取情报,于是,阿尾博政就伪装成经济学家来到了中国,之后就一直在国内,泄露上百条情报。

在2016年才被当场揪出,当时,他又再一次来到一个飞机制造厂当中,想要窃取情报。当时飞机制造厂当中埋伏了不少人,阿尾博政还想要对着这些飞机拍照,于是阿尾博政就当场被抓了个现行,一问才知道他已经潜伏了37年的时间。不得不说,阿尾博政这种间谍行为相当可耻,相当恶劣。

电视剧《伪装者》中靳东扮演的明楼历史原型真是“五重间谍”么?

相信有不少人一开始觉得电视剧《伪装者》中所说的伪装者是胡歌扮演的明台,但是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真正的伪装者应该是靳东扮演的明楼才更合适。

明楼表面为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司首席 财经 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新政府海关总署督察长;其实是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代号“毒蛇”;终极真实身份则是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代号“眼镜蛇”。

而在 历史 上,也有一个和明楼很相似的人物:袁殊,他比明楼更厉害,因为他拥有五重身份:中共、中统、军统、日伪以及青红帮。而袁殊也被誉为是明楼的原型,更是我党 历史 上唯一一个“五重间谍”。

1931年,在时任中共特科情报科科长潘汉年和助手欧阳新(化名王子春)的介绍下,20岁的袁殊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堪称传奇的“间谍”生涯。

1934年秋天,一直单线联系的王子春突然失踪,一时让袁殊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随风飘荡。而王子春当时为何失踪,以及最终人在哪里,至今都无人知晓。

虽然一时失去了上线,不过袁殊并未改变自己的信仰,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随时切换自己的身份。

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秘密情报员。

袁殊还是青帮一员,确切的说他和当时的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是平辈,也就是在杜月笙的引荐下,有日本留学背景以及精通日语的袁殊,在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去上海建立情报机构的时候,袁殊摇身一变,成为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

要知道,当时贵为军统实权一把手的戴笠也仅仅是少将军衔,由此可见,戴笠当时是多么重视袁殊。

1938年,借助编译馆长作为公开掩护身份的袁殊,因为经常与日本人岩井英一互换情报,所以跟岩井英一交情不错。随后在当时成立的日本外务省情报部直属机关,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特别调查班”经岩井英一之手,成为此日伪机构的情报员。

至此,时年仅27岁的袁殊,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五重间谍”,他就像一个谜一样,每个人看到的袁殊都不一样,除了他自己。

就像另外一部电视剧《风筝》中柳云龙扮演的“军统六哥”郑耀先一样,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被误解,却始终坚持自己信仰,袁殊也有类似的经历。

1965年,袁殊被宣判为国民党CC特务、军统特务、日本特务、汉奸,判处有期徒刑12年,本来应该在1976年刑满释放,又因为“文革”,他又被关押了8年。

当时的袁殊更多的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因为坐拥多重身份,甚至让他的上级潘汉年都怀疑他是否早已被判了党和国家。而他几乎所有行动,基本上都是遵照上级潘汉年的命令。

一直到1938年下半年,袁殊到香港参加戴笠召开的军统骨干会议,与潘汉年秘密会见。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组织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潘汉年甚至给他说,可以跟着戴笠干下去,当他问起自己的组织问题,潘汉年的答复是“看以后表现,将来再说”。

即使这样,袁殊的信仰也从未动摇,依然坚定的认可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为此而战斗。

多年之后,袁殊的子女也曾表示过这样的看法,他为国民党做事,对抗日本人,这无可厚非。但是他为日伪政权做事,不能原谅。袁殊对此的解释是,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服从上级的命令,这里的上级指的就是潘汉年。

1984年,在袁殊的老战友、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陈丕显的批示下,袁殊三女儿曾曜一家被调进了北京。当时陈丕显批示的大意就是:一个受了20多年冤枉的老同志,提这么一点要求我们能不同意吗?

袁殊有强烈的企图心,他更喜欢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他喜欢做特工的原因之一,他喜欢刺激。

有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袁殊良好的“职业素养”。

1977年5月,在和大儿子阔别22年之久后,他们在北京站见面。见面前,袁殊在信中嘱咐儿子,接他的时候,手拿一本《红旗》杂志,并且要带着8岁的孙女,这样便于辨认。

另外一件事就是袁殊和子女、亲属见面不过三四次,他就能准确的说出每个人的性格、处事特点、外貌特征,行为特点等等,让女子不禁感叹,“不愧为老牌特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意志如果不够坚定,很容易发生动摇。也难怪当时有很多人质疑袁殊,毕竟他那么神秘。青帮的人看他是青帮的,军统看他是军统的,中统看他是中统的,日伪看他也是自己人,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在当时那么复杂的 社会 背景下,我想袁殊即使想要辨白,可能也没多少人信他,因为他给外人的表象太多了,让人分辨不清。

袁殊常说:“一个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干点什么,才不负此生”。

他也是这样去做的,在中国“特工”史上,袁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至于是非功过,只能留给 历史 去评判了。

个人觉得,如果提到中国的经典谍战剧,很多人张口就能娓娓道来很多的剧名,比如《潜伏》、《暗算》、《悬崖》、《伪装者》和《风筝》等。其中,《伪装者》由胡歌、靳东、王凯和刘敏涛等人联袂出演,讲述了明镜、明楼、明诚和明台四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隐蔽战线上的殊死搏杀。

今天,文史不假通过《伪装者》来还原 历史 ,还原剧中神秘人物“明楼”的一生。事实上,“明楼”的真实原型名叫袁殊,是一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英勇斗士。

袁殊(1911年3月——1987年11月) ,原名袁学易,我党 历史 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情报人员。他曾经身兼中共、军统、中统、日伪和共产国际的“五重身份”,长期活跃于隐蔽战线并且提供过极具价值的战术情报和战略情报,被誉为“ 红色传奇特工 ”。

1911年春,袁殊出生于湖北省蕲春的一户官宦人家。父亲袁晓岚饱读诗书,却是一个立志于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主革命者;母亲贾仁慧出身富裕,是清末盐商的女儿,接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

辛亥革命后,得益于孙中山的领导,国民党逐渐成为了民国的第一大党,掌握了南方数省的政权,而袁晓岚也开始在上海任职。不过,他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妻小,美其名曰“割裂旧家庭和旧婚姻”。

基本上,袁殊出生后就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为了减轻母亲贾氏的负担,他没有接受教育便开始在外谋生,擦皮鞋、送报纸、捡破烂……。父亲袁晓岚虽然在经济上没有给予过帮助,但还是把儿子袁殊送到了上海立达学园读书。

在校期间,袁殊第一次接触并且接受了革命主张,不仅积极参加各种罢工、罢课和罢市游行,而且还通过《窗报》不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主张。随着大革命的兴起,他逐渐成为了革命思想的宣传者,被国民党吸纳为党员。

面对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袁殊曾天真地认为军阀混战即将结束,中国的春天即将到来。可是,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蒋介石和汪精卫纷纷背叛了革命,举起屠刀砍向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受此影响,灰心丧气的袁殊脱离了国民党,转而前往日本留学。在这期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流利的日语,也对日本的文化和特征有了详实的了解,而且更对共产主义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

留学毕业后,袁殊回国创办了《文艺新闻》,凭借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理论,他迅速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名流。不久,还结识了足以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潘汉年。

1931年春,掌握我党核心机密和资料的顾顺章叛变,导致了中共中央和上海党组织的严重破坏。而且,我党早期经营的地下网络几乎损失殆尽,就连“龙潭三杰”也被彻底曝光,只得返回了苏区工作。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党隐蔽战线和宣传战线的领导人,潘汉年非常欣赏袁殊这位年轻人。并且,还正式招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秘密党员和谍报人员。潘汉年这样对他说:

袁殊有一位表哥名叫贾伯涛,他曾利用父亲袁晓岚的关系才得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黄埔毕业后,此人先后任职于湖北省和上海驻军司令部。

凭借自己的留日经历,袁殊迅速结识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外交官岩井英一。此人不仅是中国通,还是日本军方派遣到中国的间谍,一直都在积极物色情报人员,希望能够刺探到国民政府的内部情报。

于是,袁殊趁机和岩井英一提出了进行情报交换,两人互相交换对方政府的内幕消息。由于总能获取日方的内部情报,袁殊越来越得到了中统的器重,不断被吴醒亚委以重任。当然,他还会把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情报都传递给我党的地下组织,游走于三个角色之间。

由于一直都是单线联络,袁殊和我党地下组织逐渐失去了联系。等他通过多方努力重新建立起联系时,却发现对方是苏联共产国际的远东情报局,开始接受共产国际分配的新任务,主要以国际情报为主。

由于上级的叛变,袁殊的地下党身份暴露了,很快被军统秘密逮捕。为了进行策反,吴醒亚专门到狱中进行拉拢,并且许诺只要他“迷途知返”,就能被保释出狱。

袁殊假意答应,并且还提供了几处我党已经废弃的联络点,提供了关于日本方面的几份情报,终于恢复了自由。不过,组织上已经不再信任他,以为他已经叛变了革命,还掐断了与他的所有联系。

一时间,四面楚歌之下的袁殊只得接受岩井中一的邀请,再次出国留学,进入日本最高学府早稻田大学学习。很明显,日本人是在积极笼络袁殊,希望他在走投无路之下可以成为日本的间谍。

果然,袁殊在七七事变前被日本派往了中国工作。不过,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使命,始终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于和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潘汉年取得了联系,再次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

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迫切需要寻找一位能够从日军刺探军事情报的间谍,于是中统和军统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袁殊。一日,军统头子戴笠竟然悄悄抵达了他的住所,当面说服其暗中为军统提供情报。

惊讶之余,袁殊立即向潘汉年进行了汇报,请求组织的下一步指示。潘汉年认为,如果答应了戴笠的要求,袁殊就成为了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都认可的双面间谍,这样不仅有利于长期潜伏,而且还能获得双方的情报。

由于得到了日军情报部门的庇护,袁殊得以在上海进行长期的潜伏。而且,他还向国民政府和我党组织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情报,成为了国家的抗日英雄。

1939年5月,戴笠专门在香港接见了袁殊,以表彰他在敌后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不仅授予他少将军衔,而且还由他担任了军统上海站的情报组长。同时,戴笠还交给了袁殊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行刺汪伪的特务头目李士群。

回到上海后,袁殊立即开始着手处决李士群,甚至还要捣毁汪伪76号特务总部。不过,由于军统内部出现了叛徒,袁殊被李士群逮捕后关入了76号大牢。面对李士群的软硬兼施,袁殊却显得非常豪横,他不仅拒绝交待,甚至还威胁李士群。

这下该李士群蒙圈了,他手里残害过不少的抗日志士,但敢于当面威胁他的还是头一个。经过向自己的日本主子请示,袁殊果然被日军下令释放了。

不过,由于这次“释放事件”,袁殊被许多人都痛骂为“汉奸卖国贼”。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在组织安排下悄悄离开了上海,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抵达延安后,袁殊很快就写下了自己在白区的工作和斗争经验,希望地下战线的同志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后,他担任了中央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的主任,主要负责对国民党人士进行策反工作。

而得知消息的国民党,终于明白自己被袁殊哄骗了这么多年。于是,无论是军统还是中统都勃然大怒,联合下发了“缉捕共党和汉奸袁殊”的逮捕令。

解放战争期间,袁殊被调入华东局工作。在北平解放后,李克农同志亲自将他调往情报总局工作,专门致力于进行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研究工作,并定期撰写相关资料供中央领导层决策时使用,成为了党内的日本问题专家。

1955年,就在袁殊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情报事业做贡献之时,“ 潘汉年案 ”发生了。原来,解放后查出了一批“重用、包庇和掩护反革命分子”的事件,其中的杨帆和胡均鹤等人都是潘汉年的下属。

潘汉年担心会有人告发自己,因此主动交待了 “曾经被汪伪特务李士群胁迫前往南京会见汪精卫” 。可是,此事他从来都没有向组织上汇报过。最终,毛主席十分惋惜而又十分痛心地批示:

从此以后,潘汉年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开始了漫长的组织调查和牢狱生涯。作为曾经的直接上级和入党介绍人,潘汉年的被捕自然牵连了袁殊,他被以“反革命罪”逮捕入狱。

1975年5月15日,袁殊在服刑20年后终于离开了监狱,转到湖北武昌大军山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此时,已经是64岁老人的袁殊,终于有机会向组织写信,请求批准自己能重新复出参加工作。

1977年5月,在那场“大革命”结束后,袁殊获准放假三个星期,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北京探亲。此时,他却得知妻子因为不堪忍受批斗和迫害而离家出走,唯一庆幸的就是孩子已成婚并且工作稳定。

之后,袁殊多次致信中组部,请求组织上能重新对他进行审查。信中,他坚称自己从来没有叛国,更没有叛党:

到了1980年1月,袁殊虽然还没有被正式平反,但组织上已经允许他回京居住。等到潘汉年被平反后,袁殊终于也被恢复了党员身份和应有的一切待遇。

1987年11月14日,袁殊意外骨折受伤,不幸引起了肺部的感染,在309医院去世,享年76岁,被安葬于八宝山。至此,这位含冤二十多年的“ 红色传奇特工 ”走完了自己“无悔有憾”的人生历程。@文史不假

首先明楼表面是伪政府的经济顾问,但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上海地区领导,还有一个身份是国民党上海地区的头目。至少是三重间谍了。

在 历史 的原型中的明楼,是袁殊的代言,但是相比于电视剧中的明楼,则袁殊更胜一筹,据相关资料介绍,袁殊成就了中国 历史 上的唯一一位“无重间谍”身份的人,可见其能力和实力也是异乎常人的,能够在动荡的年代里夹缝生存,这是何等的危险和心思缜密。

《伪装者》中的明楼,也是一位极其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剧中对外有三重身份 ,表面为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司首席 财经 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新政府海关总署督察长, 但是实质上 明楼还是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代号“毒蛇”,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代号“眼镜蛇”。

明楼在剧中担当了主角的光环,名为《伪装者》其实是对明楼的所有潜伏和伪装的最佳概括,明台虽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相对于明楼,他才是真正的《伪装者》,集合了多重身份于一身,可见其心思缜密,运筹帷幄的雄心和斗志。

《伪装者》是近几年来最优质的谍战大戏,也充分诠释了一种升华的间谍心理素质,明楼为国家出生入死,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家人遮风挡雨,一直秉持“抗战必胜”的信念,潜伏在敌人的心脏,但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光明正大地活在阳光下,可见潜伏的工作是何等的煎熬。

为国,为家,他都是无愧于任何人的,出门之后是藏獒,回家之后是奶狗,这些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和诠释,铮铮男儿,铁血柔情,对大姐义无反顾,对明台格外疼爱,也曾直言出了门,我谁都不怕,可只要一回来,我谁都怕。

明楼的 历史 原型是一个大人物,但是剧中的明楼也是一个真正的《伪装者》,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希望有所帮助,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是的

《伪装者》中,靳东饰演的明楼有着三重身份,是汪伪政府财政部经济首席 财经 顾问,也是代号为“毒蛇”的国民党军统人员,还是地下党员,代号“眼镜蛇”,但明楼的 历史 原型,却是一个五重间谍。

明楼的 历史 原型名叫袁殊,本名袁学易,有着“五重间谍”的身份 ,既是日军情报机关的情报员,还是中统的要员,在和中统相对的军统任职少将,也和上海滩的大佬杜月笙是是兄弟,在汪伪政府中也有一席之地,而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中共党员。

1928年,袁殊赴日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与东洋史,学成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文艺新闻》周刊,在周刊上发表左联五烈士被害的消息,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刊。

同年,袁殊却得到了冯雪峰等人的赏识,把他介绍给了情报人员潘汉年,潘汉年仔细考察过袁殊之后,亲自邀请他加入我党情报工作。

1932年,袁殊和中统头子吴醒亚混熟,打入了中统内部,再通过吴醒亚结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打入了日方情报机构。

1937年,袁殊为开拓情报来源加入了青洪帮,将一份有关日本各种药城市状况的机密资料交给了潘汉年,后又打入了日伪政权,将一份份机密情报递到了我党手中。

从1931年到1945年,袁殊在长达14年的情报生涯中,完成的情报工作数不胜数,包括了:英法国企图放弃中国、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日伪内部人事变更等等,均是重要的战略情报。

1955年,袁殊不慎卷入了潘汉年案中,入狱服刑20年,之后又被送到了农场改造,尽管之后获得了自由之身,奈何袁殊饱受牢狱折磨,已经精神失常,1987年在北京去世。

先弄清楚多重间谍含义,中统军统是两个国家还是青红邦是个国家,按此逻辑十几重间谍都有!

我猜想应该是吧,现在电视剧为了收视率都不会还原 历史 ,故事情节太夸张。但是很喜欢刘敏涛靳东王凯胡歌。

不是五重吧

我认为还是文学创作,作者也许根本没有读过原型。在极度危险的龙潭虎穴,是不可能有多重身份的。你没看回忆录,某个领导人睡觉都抱着汽油蛋。这么轻松的明城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

日本战犯土肥原贤二的罪恶档案,潜伏中国近30年,他都做了什么?

他在潜伏中国近30年时间当中所做的事情包括有在中国培养了太多日本特务,比如川岛方子等著名的间谍就是其得意弟子,还有就是谋杀张作霖,以及派日本关东军袭击郭松龄,历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谋就是他, 其次就是把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弄到东北,答应让溥仪出任皇帝,建立了满洲帝国,可以说这名罪犯一生都难以被原谅。

作为日本最著名特工和间谍在潜伏中国近30年时间里面策划了很多历史著名事件, 比如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张作霖,在发现这位军阀不可控制之后,于是策划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姑屯事件,直接炸死了张作霖,随后为了能够扶持清政府重新掌控整个中国,于是直接建立满洲帝国,但实际上满洲帝国最终的主动权都在日本人手中,而当时的皇帝溥仪只是作为傀儡。

在控制整个东北之后,他还不满足,于是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华北,而最终在他使劲浑身解数之下,说动军阀搞了华北五省自治,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将整个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帝国,不过在当时并没有成功,因为在当时很多军并不是容易被控制之人,所以在当时他的计划被终止,除了这些以外,这位日本间谍还直接策划了谋杀吴佩孚事件,可以说在中国近30年时间里面,这位日本特务头子想尽各种办法在中国搞破坏。

他在中国所犯下的恶行还十分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进行东京审判时,他直接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对自己曾经所犯下的所有罪过去忏悔,我们永远忘不掉这个日本人对于我们国家造成的伤害,永远忘不掉这个日本对于我们民族所造成的损害,所以这个人最终被选择审判,实际上是一件令人大快人心的事。

河北小伙自爆特工身份后,光写经历就花3天,中央领导:我要见他

1947年10月,解放军辽南军区,一位河北籍小伙正在埋头写自己的经历。他身着国军少校军服,一笔一划写得相当认真。

“盯着”他写材料的,是我辽南军区情报科的夏科长。夏科长是老红军了,在情报科什么事没经历过。但这一次,同事们发现:科长显得不太淡定。

在过去的3天里,他别的事几乎都不管了,就陪着眼前这位小伙子。而且,每次小伙写完一页材料,夏科长都“如获至宝”,看了一遍又一遍。

面对同事们不解的眼神,夏科长想解释,却又碍于组织纪律,啥也不能说。毕竟,坐在他面前的:是打入敌营多年的我党传奇特工。

此人真名:赵炜。

几天前,潜伏多年的赵炜,突然出现在辽南军区的一个游动哨所前。哨所的战士们觉得很奇怪:咋会有国军军官“自投罗网”?于是,他们端着枪上前盘问。

赵炜当时已经累得不行,没时间跟小战士们解释,只是淡定地说了一句:“带我到你们连部去吧!”几个战士觉得此事蹊跷,便押着他来到连长面前。

谁知,见到连长,赵炜仍然不肯透露太多,又说:“送我到营部去吧!”结果,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送,最后硬是送到了辽南军区司令部,送到了司令员吴瑞林手里。

见到吴司令员,赵炜才肯摊牌自己的身份:中共特工。吴瑞林和情报科夏科长一商量,都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向中央汇报并核实真伪。于是,一封电报直接发往了中央情报部。很快,他们得到了中央的回复:自己人,代号902。

吴瑞林兴奋了,夏科长却后怕得很:幸亏没被我哨所的战士们当场击毙,不然……

吴瑞林判断:按照惯例,稍后中央情报部门就会来要人,让902归队。于是,吴瑞林向上级提出请求:趁这个间歇,倒不如让夏科长赶紧挖一挖902身上的“宝”,让他把自己知道的、可能影响到辽南军区作战部署的情报,都写一写。

上级答应了。结果,赵炜这一写,就是整整3天。看着这些材料,夏科长惊叹不已: 这个902,也太神了吧!

902,到底是谁派出去的特工?

都已经干到国军少校了,为何会突然自曝身份?

在赶到解放军哨所前,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介绍的,正是发生在我党传奇特工赵炜身上的往事。写此文,只希望能达到一个效果:未来有一天,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墙上的照片里看见赵炜那帅气而又阳光的脸时,能有更多的敬意。

赵炜是河北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20岁那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抱歉,出生到20岁之前的资料,笔者翻遍史料都未能找到,其实这也正常,王牌特工很多都存在“资料不详”的情况)。

与一般黄埔生相比,赵炜是不太一样的:

首先,他没背景,万事皆靠自己努力。

当时,黄埔军校开了很多课,有很受大家欢迎的射击、战略战术,也有大家不太感冒的土木工程、测绘画图。这些功课,赵炜门门优秀,妥妥的一名学霸。(大家如果看过我前几篇关于特工的文章就会发现,红色特工里学霸特别多,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好好学习吧……)

其次,他是同时得到蒋介石和李宗仁赏识的黄埔生。

蒋介石用人的特点咱们都很清楚,喜欢用他的浙江系,喜欢用爱拍马、“情商高”的人,但赵炜偏偏这几项都不沾边,他能得到蒋介石的另眼相看,完全是因为成绩够好。为此,蒋介石还特意接见过他,并送了他一把中正剑,上写6个大字:不成功,便成仁。

毕业后,赵炜被分到了第五战区第31集团军下的一个独立团,负责训练新兵。他的教学成绩极好,令李宗仁颇为赏识。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在赏识赵炜这件事上,他俩倒是出奇地一致。

在黄埔同学们看来,赵炜这个穷小子,将来在国军内部必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毕业没多久后,赵炜就受到了我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赵炜有个好朋友,名叫朱建国,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特工,表面身份为国军第5战区的一个参谋。朱建国发现:每次国军缴获了我党的宣传册子和书籍,赵炜总会找来看,而且看得很投入。

于是,有一次,朱建国便试探性地问赵炜:“你觉得共党的那些理论,有没有道理?”赵炜对朱建国这个老朋友颇为信任,便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颇有几分道理。

就因为这次谈话,老特工朱建国意识到:赵炜是可以重点发展的人物。于是,此后的日子里,他便时不时弄来一些红色书籍给赵炜看。就这样,抗战结束后,已升为国军少校的赵炜在朱建国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地下党。

此后,赵炜接触到了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

能得到赵炜这员猛将,李克农高兴不已。不但把朱建国狠狠地夸了一顿,还亲自命名了赵炜的代号:902。李克农亲自命名代号的特工,在我军隐蔽战线并不多。大多数特工,都由地方局负责命名。

为了保护和配合赵炜,李克农直接绕开了地方情报部门,从中央情报局派联络员和赵炜单线联系。这种情况,在我军情报系统里也是颇为少见的。

联络员见到赵炜后,把我军情报系统的“老底”都交代给了他:包括我军情报如何传递,联络暗号等。这是李克农用人的“哲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两人分开前,联络员还特意掀起衣服,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痕说:“这些伤疤,都是我当年在上海被反动派逮捕后,被他们用烙铁烙的、皮鞭打的。” 赵炜知道联络员的意思,他这是要告诉自己:做情报工作的一旦被抓,敌人必定会往死里打。

看着联络员身上的伤,赵炜点了支烟,递到对方嘴边,说了一句:“你放心,他们抓不到我!”说完,两人都笑了。

自此,一位插入敌人心脏的王牌特工“上岗”了。

在敌人内部,赵炜明面上的身份是什么呢?他的官位不算特别高,但却异常重要: 东北保安司令部机密室的主管少校参谋。

而他的工作内容,则是相当了不得的:负责标示东北作战态势图。这些东西的保密级别是:绝密。

每一天,赵炜和同事们都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国军和我军团以上部队的占领区域;每一个月,他和同事们都要编订一本国军团以上的兵力驻地表。

这些资料,赵炜会下发到国军师以上的部队指挥部,供他们参考。有了赵炜的存在,这些国军绝密信息,对我军来说就是完全“透明”的。国军师部拿到资料的同时,我军指挥部门也就拿到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疑问: 赵炜的用途,难道仅在传情报吗?如果是这样想,那就太小看他了 。一个真正优秀的特工,是完全有机会凭一己之力,影响前线战况的。

赵炜的机会,来了!

这年3月,杜聿明在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后,一改往日的骄横,排兵布阵也变得谨慎起来。他见长春没多少守军,便下令新6军和13军火速增援长春。像这种军级排兵的变化,自然难逃赵炜的眼睛。

得到这一信息当天,赵炜把手上的布兵图,铺在办公室的地上仔细分析着。毕业于黄埔的他,一眼就看出了杜聿明的真实意图,并意识到:如果13军真要跟其它部队集结,将给我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麻烦。

怎么办?像往常一样传情报出去?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28岁的赵炜在办公室,急得直踱步。最后,他实在没办法,一拍桌子,叹了一句:只能用“险招”了。

赵炜拿出笔来,直接以司令部的口吻起草了一道军令,发给了13军。很快,13军的石军长收到军报,只见上面写着:

姓石的也没多想,按照“司令部”的命令去做了。结果,一进阵地,就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全歼。敌军一个军,硬是因为一个假命令,没了。

事后,我军的战士们不解:“这姓石的咋这么蠢,怎么会出现在那?”这件事,只有后来得到赵炜信息的我军高层,才知道详情。

而杜聿明那边,也是懵的。他大发脾气,要求一定要彻查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赵炜早就料到了会被查,他经手的一切都是按规定办事,而那份“假命令”从任何地方查,都查不到他头上。最后,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杜聿明也无力再查下去,此事只能作罢。

对于任何一个特工来说,都有一个不变的“定律”:出手次数越多,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1947年前后,赵炜出手的次数确实很多,但他的暴露并非因为他自己身手不行。

他的暴露,跟1947年的“沈阳电台案”有关。当时,因为电台被查获,沈阳地下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因为赵炜是特派联络员单线联系的,对这些情况他并不知道。

当时,东北国军制定了一份《东北行辕防御作战计划》,赵炜受上封命令:前往北平,向蒋介石汇报计划详情。

赵炜没多想,便登上了前往北平的飞机。结果,他一到北平就见到了一个姓纪的老同学。此人也是国军要员,跟赵炜的关系一向很好,他偷偷告诉赵炜:

朱建国可是赵炜加入我军的介绍人。赵炜是万万没想到:他前脚刚离开沈阳,朱建国就会出事。此时的赵炜是十分焦急的,他一面担心建国兄的安危,一面在思索着:沈阳还有多少人受“电台案”影响,自己是不是已经暴露。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眼前这位姓纪的同学:“什么!朱建国是共产党?不可能吧?你和他关系也不错,没人来找你吧!”纪同学赶紧摇头,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与纪同学分开后,赵炜做出决定:先联络一下北平地下党,让他们替自己找组织,再做安排。他想起早前联络员曾经跟他说过,在北平有一个咱们的情报点:报子街库资胡同8号,那里的情报员叫王啸。

在这种情况下赵炜去联络组织,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他假装成外乡人,敲开了王啸家的门。里面出来一个穿皮夹克的人,问赵炜:“你找谁?”

赵炜当时就觉得情况不对,便说:“这里是库资胡同7号吗?”对方真当他是路人,不耐烦地说:“快走,这是8号,别耽误我的事!”于是,赵炜赶紧离开。

赵炜不明白,为何事情一下子会变成这样:“沈阳电台案”后,为何北平的地下党组织也受到了破坏?为了弄清楚情况,他特意约了北平的两位国军同事吃西餐。

席间,大家一杯又一杯,赵炜见他们都喝得差不多了,便问起了朱建国被捕的事。结果,一位同学偷偷告诉他:

直到这时,赵炜才知道国军内部有这么多自己人,连看起来文文弱弱的陈琏小姐也是。可惜,这些人他都没有机会“相认”,他们就被捕了。

这么多同志的被捕,让赵炜痛心不已。此时的他,就像一支断了线的风筝:他找不到上线,找不到同志。

他“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丢下一切,奔赴解放区。

然而,赵炜没这么做。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如果你要退,你会有100个理由;但如果你要坚持下去,有一两个理由就足够了。赵炜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一来,那么多同志被捕,这就意味他赵炜在国军内部的位置将变得异常珍贵和重要;

二来,他相信被捕的同志们决不会背叛自己。

这两个理由,支撑着赵炜赶回了沈阳。下了飞机,他没敢直接去单位报道,而是先找了个电话去探情况。电话那头,顶头上司问:“你在哪里,为何还不回来上班?”

赵炜赶紧说:“我生病发烧,休息一两天就去上班!”上司的态度,让赵炜不得不怀疑。此后,他又多方打听,并最终确认:保密局这次动了真格的,自己确实已经暴露!

赵炜,真的已经尽力了。除了离开,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10月16 日,赵炜辗转来到鸡冠山国民党军52军防区。他眼前是太子河,只要过了此河,离解放区就不远了。他不敢从桥面上过,打算趁无人时游过去。正当他准备下水时,两个国民党士兵发现了他,大喊:“站住!前面是什么人!”

赵炜当时还身穿着国军军官服,便当场训话:“我是52军军长的随从参谋,前面出现敌情,奉命前去侦察。”那两个士兵是地方保安队的,看见军官自然不敢说话。为了拍长官马屁,他们还特意找了一条船,护送赵炜“侦察”河道。

就这样,赵炜安全进入了解放区,出现在我辽南军区的一个哨岗前。此后的事,正如笔者在前文写道的:他被送到了司令部,在夏科长那儿,写了整整3天材料。

3天后,辽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接到了上峰的命令,中央领导陈云表示:我要见902。虽然夏科长不舍得,但还是不得不把赵炜送走。此后,赵炜见到了陈云以及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二人紧紧地握住了赵炜的手,对他过去的成绩更是赞叹不已。

建国后,赵炜的身份被公开,连他的家人都大吃一惊。此后,他一直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在国家情报部门工作。

在本文的末尾,放上一张赵老年轻时的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当时,赵炜28岁。在提到中国特工的书籍里,大家经常能看到这张照片:他温和的表情,坚定的目光,都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记住他的代号:902!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还有多少红色特工,是咱们不知道的。在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今天,无论他们在哪里,真名是什么,代号是什么,笔者都想送这样一句毛主席的词给他们:待到山花烂漫时,她(他)在丛中笑!

获取原子弹图纸,拿下爱因斯坦,这名苏联女间谍究竟是谁?

这位女间谍是玛加丽塔?科涅库娃。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枚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的普拉廷斯克草原成功爆炸。美国爆炸原子弹只有四年,苏联将原子弹称为乔一号。使美国人生气的是,原子弹的每个细节都与美国在广岛和日本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完全一样。这意味着美国原子弹设计图纸已经泄露,并且出现了问题。苏联如何获得有关美国原子弹研究的绝密信息?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的幕后花絮,他是苏联内政部长兼秘密警察局长。早在1941年,苏联间谍就在纽约,伦敦,柏林和其他地方获得了最高机密信息。

第一条信息是发送给斯大林的,这是英国物理学家丘吉尔建议的一项备忘录,旨在尽快开发核武器。但是,备忘录并未引起苏联高级官员对原子弹的注意。直到1943年,斯大林才收到越来越多的原子弹研究报告,斯大林才注意到这种神秘的武器。在所有参与窃取有关原子弹发展信息的苏联间谍中,最著名的是玛加丽塔?科涅库娃 。她是著名的苏联雕塑家谢尔盖?科涅科夫的妻子。早在1924年,她就跟着丈夫来到美国,在美国生活了2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加丽塔?科妮科娃在普林斯顿大学成功学习。她的任务之一是从爱因斯坦那里获得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理,爱因斯坦对玛加丽塔?科涅科娃的美丽着迷。苏联通过玛加丽塔?科涅科娃和爱因斯坦之间的特殊关系,成功地获得了美国的原子弹和其他情报。当原子弹的情报不断增加时,斯大林正式下令开发原子弹。根据美国专家的估计,苏联节省了至少两年的原子弹开发时间,因为它窃取了大量有关美国原子弹发展的技术数据。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