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大智慧!唐太宗李世民不费一兵一卒,就消灭突厥

样雨慕初 2023-09-22 04:33:56

大智慧!唐太宗李世民不费一兵一卒,就消灭突厥

公元630年,唐太宗贞现四年。林邑人向朝廷进献火珠。据《旧唐书》记载.火珠产于婆利东罗刹画,形状如水晶,太阳当午时,把珠子对向太阳.光柱透过珠子射到艾草上.可以点燃出火.类似今天放大镜的功能。林邑人进献火珠,也是对唐朝的礼敬,属于礼尚往来.但是.在上奏的表章中,所用良辞不太恭顺。主管部门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敬,遂上表奏请唐太宗,发兵讨伐。

唐太宗不同意,说:“广好战的人自取灭亡,,隋炀帝、吉利可汗.都是好战的人.动不动就讨伐这个,抢掠那个。自恃强大,他们都败亡了.这是大家亲眼所见的。大国以强凌弱,战胜小国.算不上威武,更何况未必就能打胜。他们的奏表说话不恭,那是言语之同的事情.何必在意?”

不以大国欺负小国,不以强国凌辱弱国,不以武力征服四邻,这是唐太宗的一个重要外交思想。

唐太宗不轻易动用武力,还表现在对待突厥的扰边上。突厥吉利可汗反复无常,经常骚扰抢掠唐朝边塞城镇,成为边境上的一大祸患,吉利可汗在部落内也不得民心,部众离心离德。公元627年冬季,北部草原天降大雪,平地积雪数尺深.羊马多数冻死.民众闹开了饥荒。有官员出使突厥回来.看到突厥的困难景象,向唐太宗汇报说:“戎狄的兴盛与衰败,以羊马的占有多少为标准。如今,天降大灾,突厥兵众饥饿。牲畜瘦弱,这是亡国的征兆,为时不会超过3年。

群臣得知这种情况,建议唐太宗乘机攻击突厥.别失掉这个大好机会。

唐太宗不同意,说;”刚同人家订立哲约,就背弃盟约,这是不守信义;利用别人的灾难,攻打别人,这是不讲仁道;乘人之危来取胜,这算不上英武。必须等到他们有罪过,然后.我们才能去讨伐。”

唐太宗征战大丰生,不是不知道战机。他深知,武胜不是最后的胜利.还需要德胜,他以武力征天下.还要以德来服天下。

另外,唐太宗不修长城,正好说明这一点。由于突厥屡犯边境。朝中大臣有人建议修筑长城,发动边境上的民众,登上堡垒屏障防敌。唐太宗说:“突厥灾异频发,吉利不恐惧,不修德,反而更加暴虐凶残,骨肉之问相互攻击,他的灭亡就在且夕之间,怎么能劳役民众到远方去修筑屏障要塞呢?”

好战者亡。是经骑总结、历史教训,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关唐太宗不乘突厥国家天灾人祸之危的故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记载:“贞观元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皆叛,使突利讨之,不胜,轻骑走,颉利怒,囚之,突利由是怨望。是岁大雪,羊马多冻死,人饥,惧王师乘其敝,即引兵入朔州地,声言会猎。议者请责其败约,因伐之,帝曰:“匹夫不可为不信,况国乎?我既与之盟,岂利其灾,邀险以取之耶?须其无礼于我,乃伐之。””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后的第一年,突厥内部发生叛乱,薛延陀崛起,突厥镇压失败,导致内部不稳,这时突厥又遭遇天灾。为了防备唐军入侵,颉利可汗不得不主动以会猎的名义南下入侵唐朝朔州,有人建议李世民趁着突厥天灾人祸讨伐它。李世民以与突厥立有盟约,不乘人之危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
其实,李世民不乘机进攻突厥,是因为他自己的位子还没坐稳。前一年,即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软禁了父亲李渊,控制了朝局。八月九日,李世民就接受李渊禅让即位。突厥颉利可汗听说唐朝内部发生动乱,立即发兵南下,直达长安。李世民不得不在八月三十日被迫和突厥签订城下之盟,即渭水之盟。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年突厥发生天灾人祸,可是一年的时间,还不允许李世民完全安抚动乱后的唐朝内部政局。而这时突厥虽然遭到失败,实力尤在,这时整军南下,也是磨刀霍霍,全面戒备;才刚刚签下城下之盟的唐朝军民也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这种时期,并不是开战的好时机。雄才大略的一代大帝唐太宗选择以仁义盟约为借口不出兵,也就顺理成章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