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不但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而且也是一位精通书法,造诣很高的书法名家,在近代书法史上也颇着名声与得到好评。
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十五卷《林文忠公事略》言及他在塞外“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至是始得肆意,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于西安致刘建韶信说“而日来纸帧便面堆积几案”。二十七年五月致刘信中又提及写字事:“弟沿途补还陕省笔墨之债不下百数十处,而尚未能扫数就清”。可见林公在当时书名之盛。
林则徐书法源流
康雍乾之世,重董尊赵,帖学风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矣”。这就直接影响考官的取向偏重书法取人。“苟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不能位列清显,况敢问卿相?”与林则徐有深交的龚自珍就因为在殿试、朝考对策中被认为书法不工整而未列优等,无法入翰林院。
时风所趋。在清朝中期之前,书法风气流于赵、董,在朝中,以书法着称于世的人物如张照、清四家、梁同书、王文治(与刘墉并列,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无一不浸染赵孟頫、董其昌流风。林则徐所书写的楹联与条幅的字体,细品析解,隐约着赵、董影子。如为范川书“片云占断六桥春”、为景崇书“思翁云宋四大家皆学颜”中堂等在结体、运笔、行气上似取法董其昌。
林则徐有开拓的视野与博约的识见。他的书法艺术并不固守唐楷,而能融汇晋唐,出入苏轼、米芾、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运以己意。他认为对书法各家各体要互为吸取,取长补短,方能受益。
在致郭伯荫札云:“有刚柔相济之道,取《皇甫碑》、《灵飞经》二种帖,每日早晚更端临写,则风神可以两得,不至偏于一边,未得其利先入其弊也。”
林则徐书法最能体现其个性与风格的,应是他的行书,写得精妙,渗透韵味,雅逸温润,神融笔畅。能集晋人之精微,具唐人之法度,取灵飞经之流丽,得东坡之厚重,法南宫之率真,崇赵、董之疏朗。这与他所尊崇的“书法博采诸家,运以己意,骎骎入古,奕奕有神,自系向来本色”。
林则徐临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日本为什么4月开学而不是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