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在一个绝对男权的世界里,她的出现无疑是颠覆了常人的认知,于是,就有预言指出这就是天意。
在《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谶语:
“唐中弱,有女武代王。”
据说,这个说法出现的很早,李世民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有了此说法。当然,李世民对此心生不安,就找来高人李淳风询问究竟。一般认为,李淳风和袁开罡共着了《推背图》,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于是,李淳风直接向李世民说:“既然预言已出,那注定会成真。”
对此,李世民忙问有什么破解的办法,比如:将人杀了。当时,李淳风的回答很是有道理:“不可杀,再过40年,她岁数大了,人老了心就软了。陛下如果现在将人杀了,那就麻烦了,既然是天意,就会再派个年轻的,那么,大唐的命数就很难说了。”
其实,这故事一看,就是瞎掰。
更可能是后来的某位想讨好武则天,就将她的所为给美化了。看看历史上的很多次皇帝上位,不都是如此套路吗?
此外,《新唐书》还说了一个故事,也和一则预言有关。
那时,先出现了天文异象,太白金星大白天就跑了出来。随后,负责天象的人一占测,不得了,这可是“女主昌”。于是,民间开始盛传,会有女主武王取代李氏。
从此之后,李世民的心里就担着事了。
一日,李世民宴请武官行酒令,每个人要说出自个的小名,当李君羡报出自己的小名“五娘子”时,皇帝就紧张了。更因为,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守着玄武门,还有个带“五”的小名,所以,不久之后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十三日,李世民就给他安了个罪名,将其全家都给杀了。可见,李君羡只是一个可怜的冤死者。
那么,李世民到底找了一个怎样的借口呢?
当年,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很得李世民的赏识。随后,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且通晓佛法。当时,李君羡非常敬慕他,与他形影相随,窃窃私语。于是,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
其实,李君羡不过是对民间的“辟谷术”有兴趣罢了,和某位布衣接触频繁了些。只是,这些御吏哪能不知道皇帝的心思。这事发生于李世民晚年,也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相当疑神疑鬼了。不过,李世民和后来的李治都没想到,还真出了一位女武代王。
后来,武则天上位,还为李君羡平了反。因为,武则天要让世人看到,她才是名正言顺的武皇帝,这是天意,任何人都无法更改。
在古代,出现的天文异象,在百姓看来就是国家出现异样的前兆。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皇帝的帝王之相都会有相应的星宿对应。当然,出来了一个“女主昌”,大家肯定会有很多的看法。那为何后来演变成了“女武代王”的说法,应该不排除有以讹传讹的可能。
只是,后来发生的故事,真是太过于巧合。当时,李世民的后宫,是有位武姓才人,14岁进宫,虽不受宠,但她却认识了当时的太子李治。之后,李世民驾崩,她去了感恩寺。
之后,还给李治写了一首情诗《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武则天对李治的感情应该不是那种纯粹利用。
后来,李治能接武则天回宫,还得感谢宫斗。
当时,李治的王皇后和宠妃萧淑妃在后宫争宠。之后,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与武则天再次相遇,两人相认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于是,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认为,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不一般,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但对此事,李治也有过犹豫,毕竟武则天曾是他父亲李世民的女人。而此时,由皇后提出,李治便选择了顺势而为。武则天进宫后,很快就成了李治的政治伙伴。之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贬为庶人,家族之人也被一一处置。虽然,外人觉得李治有些软弱,但他却解决了皇权集中的难题。
这其中,武则天自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来,武则天被封后,李治有风疾,现在的理解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随后,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再后来,武则天架空了儿子的权力,干脆自己做了皇帝。最终,传了多年的预言得以成真。如今,看到对武则天的评论,贬的内容更多,尤其针对男宠一事。
客观来说,武则天晚年,虽然和很多皇帝们一样生活骄纵,但更为后人诟病的则是她重用酷吏。不过,她在经济、科举、文化以及音乐上的贡献,却为后来唐朝的发展打下了相当不错的基础。可能,真如李淳风当年所言:她只是改易唐祚,但不能绝唐。
历史上,习惯将武则天和西汉的皇后吕雉并称,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却要超越吕雉很多。虽也杀害了不少唐宗室子弟,但她在政治上的作为,连很多男性皇帝都自愧不如。
参考资料:
【《新唐书·太宗本纪》、《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资治通鉴·唐纪》】
导语:直到今日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古代那么封建的时代会让女人当皇帝,而武则天又为什么会当上皇帝?
我曾经尝试着问一些朋友关于武曌其人的直觉,得到的答案比较集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坚强、美丽、聪明之类赞扬的词汇外还有阴险、淫荡、狠毒之类贬义词汇。毫无疑问武曌是一个有争议,而且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似乎?狠?字用在她身上最为妥当。诚然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史家的笔下武曌实际是被抹黑过的,她人格方面的缺陷被放大,甚至有些记载纯粹是栽赃诬陷之辞。
史笔是可以左右的,人性却是不能左右的??难道李治真的爱上一个阴险狠毒、野心勃勃、霸气刁蛮,甚至像是脑垂体天生障碍导致分泌雄性荷尔蒙的女人吗?
显然这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终究也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武曌作为李世民的嫔妃,后又出嫁为尼,这样一个在当时绝对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弱女子,能够被李治拯救,除了凭美貌和情感付出难道还能有别的手段吗?所以她必定是或者说曾经是一个美丽、温柔、贤惠的女子,即便其性格有强悍的一面,也不至于很过分。
中国史家都过分热爱皇帝,因为遇到错误总是?为尊者讳?,能推给女人则推女人,没女人推给宦官,没宦官推给大臣,总之皇帝是一贯英明的。然而在记叙武曌发迹史时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皇帝不英明了。史书在抹黑武曌的同时对李治也做了抹黑,欧阳修甚至评价李治是?昏童?(拿现代话说就是弱智儿童),这种记载非常罕见。不过它也从反面说明一个事实??两口子感情很铁!以至于无法贬低武曌而把李治摘出来,只能一起推进粪坑。
在武曌性格和政治手段的形成过程中,李治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李治是武曌的政治导师。如果不弄清李治,就不可能弄清武曌。
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李治的重要性是超过他父亲李世民的,其实李治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而且是个操弄权术的高手,绝不是?昏童?。
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其实正是他和武曌最初的关系,一个敢在父亲病榻之侧与庶母勾搭通奸的人是何等角色?别忘了他父亲是李世民,且不论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囚侄之举,其一生共流放或处死过李承乾、李泰、李祐三个儿子,可李治竟还敢在他眼皮底下做出这等大不敬、大不孝之事,就凭这点给个?胆大心细?的评价总不会错。
史家和现代编剧总爱把李治塑造为一个软弱怯懦的人,诚然他在性格上不算强悍,但他不是没主见的人。
回头再看武曌,她之所以二次回到宫廷,一方面李治难忘旧情,另一方面是李治的原配王皇后促成。因为当时李治后宫中淑妃萧氏有专宠之势,又生下雍王李素节,威胁到皇后的地位,所以皇后把身在佛寺的武媚娘视为外援,想要引进竞争机制对付淑妃,在兵法上这叫?驱虎吞狼?,不过皇后错算之处在于她没有驾驭老虎的能力,老虎确实把狼吞了,但吞狼之后回头又要吞她了。
武曌渐渐专宠,连续三年生下仨儿女,开始窥觊皇后之位。皇后本来就不受宠,又不曾生育,单凭与皇帝的情感是无力对抗武曌的。于是出身关陇名门的她自然而然想到倚仗娘家、倚仗关陇臣僚势力,就出现了抢立李忠为太子之事。其最终后台可以归结到长孙无忌。
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李治想收回皇权,武曌欲争夺后位,终极对手都是长孙无忌??这叫?情侣+战友?!
废王立武看似一场家事,其实更是一场政治斗争。武曌走上后位过程,就是李治夺回皇权的过程,因为李治把公私模糊区域中的更易老婆事件作为突破口,集结起了反无忌、反关陇的士人集团,上演了一场?胜利突围?。所以武曌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影响会持续发酵,可以说是李治点亮了武曌心中第一团权力欲望的火焰。而他以身作则的表演也被武曌效仿,甚至?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不过实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促使人走向成功往往不是理想,而是危机,许多人的本事是被挤对出来的。如果我说武曌的皇帝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有人相信吗?
这就又要从武曌生平来分析了。武曌之父叫武士彠,门第寒微,原本是个木材商,后来致富了。武士彠在富了以后产生更高远的志向,投效官府谋仕途,从而参与了李唐开基的太原举事,跻身大唐开国功臣之列。
武家的前程原本是比较光明的,但意外出现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皇位、软禁父皇,自此之后武家就开始走下坡路。
父亲死时武曌已过十岁,她应该记得原先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父亲死后又是什么样。武氏家族渐渐走向败落,她母女自身处境同样越来越糟。十四岁那年她进入李世民后宫,封五品才人,奋斗十年未见成果,直到李世民死还是才人。后来因为与李治的`不伦之情,和王皇后的宫斗需要,侥幸回到皇宫。
这样一个女人最缺乏什么呢?
答案非常简单,用现代人常用的词汇来说,那就是安全感!
我敢断言,武曌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父亲死亡的巨变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富贵繁华如起伏云烟。十年的寒宫冷院又使她感受到宫廷的可怕,生命的无助。直到牵着李治的手走上皇后之位,她可能才算长出一口气。
然而李治能给他百分之百安全感的人吗?显然不能,既然她能够取王皇后而代之,别人难道就不能取她而代之?自武曌入宫后,便无李治与其他嫔妃的生育记录,表面上看武曌形成了专宠之势,其实并非如此,武曌的寡姐武顺及武顺之女贺兰氏都曾被李治宠爱,实际上武曌是用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满足李治对其他女性的渴望。这样做固然是聪明之举,肥水不入外人田,但另一方面也是痛苦的折磨,自己姐妹都与自己争宠,又有谁可以真的相信呢!
李治最初让武曌参与政治是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因为那一年他患上了风疾,许多史家或有意或无意地说,自此之后唐高宗时代都是武曌代掌皇权。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看看《资治通鉴》就知道,此后李治在许多重要事务上仍是大权独揽,也有许多李治巡游,甚至参与打猎的记录。可见显庆五年的执政是临时性的,李治没有隐退,就算有隐退也是暂时的,属于半隐状态,关乎帝国命运的大权他从来不曾放手!
而仅是这么一次稍微放权,就酿成了夫妻间的矛盾,短短五年后闹出一场?废后风波?。李治与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等合谋要废皇后??起因史书上说是武曌在宫中进行迷信活动。
但这明显只是导火索,甚至是托词,武顺母女受宠和武曌代政与李治产生分歧才应该是诱因。不过这件事从头至尾都像个闹剧,因为最后时刻李治反悔,夫妻俩床头打架床尾和,上官仪等人当了替罪羊。(这位上官仪就是后来武曌亲信女官上官婉儿的祖父)。这次风波又给武曌上了一课,让她明白什么叫君心难测,不过此事并没从根本上影响夫妻的感情??此后武曌生下太平公主,这时她已四十多岁了,可见他俩的夫妻生活还是比较和睦的;在政治上他们并称二圣,共同临朝听政,这主要是因为李治的病时好时坏造成的。
真正令武曌感到威胁的其实是次子李贤,他在李弘死后继承太子之位。李贤的资质是武曌所有儿子中最好的,聪明好读书,有不错的天赋以及艺术才能,而母子矛盾的起源最初是源于大臣的:因为唐代的惯例是宰相重臣兼任太子的老师和属官,这就造成重臣与太子关系密切。而李治因身体原因许多事务交与武曌处置,在这帮传统观念深重的大臣看来此举是非常不体面的,于是宰相们就凝聚到李贤身边,期望其肩负更多的权力制衡武曌。与此同时又出现一个流言,说李贤非武曌亲生,其实是武顺所生,所以李贤心生猜疑,母子间矛盾日益严重。(关于李贤是不是武曌亲生也是一个悬案,恐怕永远无法破解这个谜了。)
这一时期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就是李治想让武曌监国,被宰相力劝作罢。常有人把这当成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例证。其实恰恰相反,这或许是李治爱权力胜过一切的证据,也反映了他高深的帝王心术。因为他身体实在不好,对国家政务力不从心,可是把大权交与李贤又不放心。他祖父、父亲两朝历史表明太子抢班夺权的概率太高,他父亲李世民夺他祖父李渊的权,他哥哥李承乾又差点儿夺了父亲的权,承乾失败他才继位太子,捡了个皇位。这等事岂能不防?
如果李治把大权交与李贤,自己就有被束之高阁当太上皇的危险,所以他表示要交给武曌。因为此前从没有女人为皇帝的先例,而妻子代丈夫行事有临时性,只要他身体好转或者心里想管,随时可插手,比交给李贤稳妥得多。
我觉得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权力野兽武则天才真正意义上诞生,一方面她实在太没有安全感了,丈夫不能给她、儿子也不能给她,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她以后还有什么幸福日子呢?另一方面,所谓食髓知味,她已品尝到了权力毒品的滋味,实在不愿失去权力。李治如走钢丝的华丽演技再次成为导火索,最终点燃了武则天这颗绚丽夺目的帝王礼花??
一是因为武则天的个人能力强,以雷霆手段排除异己,二是武则天为称帝做足了准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当上皇后之后,利用高宗对自己的宠信,积极参与朝政,将权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臣先后贬官,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公元660年,高宗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理政,就委托武后代理政事。武后趁机广植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晋封天后,二人同时临朝,并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病故。武后升为太后,立三子李显为皇帝,是为唐中宗。
两个月后,李显想封自己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培植自己的势力。遭到群臣反对。李显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玄贞,又能怎样?”宰相裴炎把情况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告诉三儿子会怎样,就是被废为庐陵王。四子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睿宗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所以明哲保身的他直接放权给母亲,自己甘当傀儡。此举正合武后心意,于是武后垂帘听政,一手遮天,被忠于李唐王朝的大臣们所痛恨。
公元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武则天调动三十万兵马平息了叛乱。接着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她派兵镇压了。
武则天平息了两场小小的叛乱,全国恢复了安宁,也没有人反对武则天了。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就不满足于当太后执政了,萌生了当女皇的想法。
她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宰相裴炎因为力劝武则天还政于睿宗,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不久被处死。接着其他几个宰相也被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此后两年,武则天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完全效忠于自己的执政集团。
同时,武则天还在舆论方面利用迷信手段为自己树立威信。他的侄子武承嗣曾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色巨石,假称是老百姓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很高兴,还因此改了年号“永昌”,武则天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
简介: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她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在她登基之后,她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但同时她也杀害了许多李姓的人,她在死后留下了一座无字碑,将自己的是非功过是留给后人评说。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厉害的女强人,她在政治上一步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一步步走到了女皇的位置。从一个才人到女皇,她用了以下三步:
一、抓住男人的心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但在李世民死之前,武则天和李治就已经有来往了。在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被送往感业寺,之后李治对武则天念念不忘,借用王皇后的名义,将武则天带回了皇宫,武则天就这样脱离了感业寺艰苦的环境。
二、打败自己的对手武则天在回到皇宫之后,小心潜伏,在夺得了李治的宠爱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她在后宫的地位一步步巩固,后宫里基本没有人能够争得过她,即使是后来她的姐姐和侄女想争宠,她也毫不犹豫地让人杀掉了她们。
三、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李治在政治上是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他缺乏一定的政治能力,并且比较贪图安逸,这就给了武则天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也许是早年的经历使得武则天意识到只有权力才能让自己拥有安全感,因此,在政治上,她铲除一切反对自己的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最后,用自己的政治手段再加上她在朝中的附庸,最终成就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是一位十分有政治头脑的女性,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奇迹符号,自她之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女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6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