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祠
喜欢阅读外国学者或游客写的各种回忆录和亲历记,虽然他们由于异域文化的原因,对中国的风土习俗有着奇奇怪怪的理解和诠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笔下也很少带有主观倾向性,能够客观真实地记录所见所闻、所观所感,甚至能够给人以特殊的启迪和感悟。
比如,在多部日本学者撰写的北京游历文章中,笔者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参拜了一座即便是老北京也很少提及的祠堂,并对祠堂中供奉的人物顶礼膜拜,甚至“感怀如涌,低徊不忍离去”……
一 宇野哲人 卧藏于胡同中的祠堂
明治四十年(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副教授、着名哲学家宇野哲人乘坐亚逊号邮轮,自塘沽港上岸,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在快要抵达北京时,他感慨万千:“一望茫茫之平原,沼泽环绕,尚未春上梢头之柳树遮住眼界……夕阳时分,天之一端,隐约显露出翠黛一抹,此即连绵于北京城西之西山。”
宇野哲人早在学生时代就对汉学非常感兴趣,研究生时选择的学术方向是中国近世哲学史,因此对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度及其首都充满了向往,“尚未见到任何事物,予已成北京之人,以燃烧般之好奇心,观察北京,了解北京,此实为予此后数月间之大事!”也正因此,他稍微休息后,便登城墙、串小巷,逛戏园、访名胜,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古柏森然的文庙,还是荒凉颓废的贡院,抑或碧瓦灿然的天坛,都得到了翔实的记录——但是,这些古迹给宇野哲人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却都没有一座卧藏于胡同中的祠堂巨大。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走进这座祠堂,他就已经激情澎湃,不能自已了。
“城北安定门大街东有牌楼,上题‘育贤坊’。此处即府学胡同,其路北有顺天府学及文庙。”宇野哲人记录道,“文天祥祠在文庙之东,府学之中,此处是元朝菜市口(实为柴市)遗址,亦即文天祥绝命之处!”
公元1282年,已经被囚禁三年多的文天祥依然傲骨铮铮,绝不投降。这一年的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他,得到的回答是:“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愿也。”忽必烈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愿予一死,足矣!”第二天他便被押往柴市(今府学胡同西口)处死,终年47岁。
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按察使刘崧在顺天府学东侧、文天祥生前被囚禁的地方建立教忠坊,纪念文天祥。据史料记载,坊内刻有文天祥像,并刻有唐云麾将军李秀残碑。永乐六年(1408年),由朝廷正式重建。正统七年(1442年),府尹王贤奏称:“宋丞相天祥元时塑像,用儒士服,宜令礼部考宋时丞相冠服改塑。”万历年间,顺天府督学商为正将文天祥祠从府学之西迁至府学之东。到了清代,乔迁过的文天祥祠日渐败落,据康乾时期着名书画家励宗万在《京城古迹考》里描述,他去的时候,只看到“破屋三间,塑像兀坐,冠进贤冠,朱衣色黯”,一副衰败的景象。
二 丸山昏迷 录下塑像上的刻字
由于乾隆皇帝盛赞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所以对他的纪念活动又重新开展起来,特别是道光年间,开始重修文天祥祠,“今循其旧,木石砖瓦则易以新,堂前二门上颜‘教忠坊’三字,今改‘建事厅’三间,门屏刻《正气歌》,少司空李君春湖所书也,前廊东列土地神牌,其西立碑记一通。”前后分成两个院子,都铺上砖石,并建筑起院墙,大门比从前拓宽了八尺,而在正门的屏墙上依然刻有“教忠坊”三个字,往来过路的人们看见了“皆肃然致敬焉”。
宇野哲人走进文天祥祠,望着文天祥的塑像,“谒公之遗像,钦公之遗风”,只觉得“千载之后,尚凛凛然有生气”,不禁浮想联翩:“遥想当年,有宋之皇祚或断或续,其势日蹙,大厦将倒,独木何能支,而公于惨败之余,犹振提孤弱之兵,以挡百胜之强敌,刀挫矢折,力尽被擒,此岂不痛哉?公在狱中,备尝苦楚而毫不介意,赋《正气歌》以述其志。元人重公之忠义,诱之以丞相之尊位、王侯之富贵,而公誓不屈服,以死殉国,其忠肝义胆,可贯日月!”他在祠堂流连很久很久都不忍离去,直到辞别时依然心潮难平。
几年后,另外一位日本人,与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多有交往的着名记者丸山昏迷也造访了文天祥祠,他对文天祥的“英勇就义”深表钦佩之余,还录下了文天祥塑像衣带上的刻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日本人对文天祥的崇拜是何等的炽烈。在幕府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倒幕派武士们视文天祥为奋勇抵抗外敌,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偶像,很多武士在战死或自杀时都会高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据史料记载:“在祭祀因推崇《正气歌》而闻名的日本赤穗义士领袖大石氏的高轮泉岳寺中,参拜者一日平均500人,在三月的祭祀旺季时多达一天3000人。”
三 中野江汉 不由得正襟危立
紧接着,第三位日本名人走进了文天祥祠,他就是于1916年创设北京联合通讯社,向中国各地的日文报纸和日本的报社投递报道的着名记者中野江汉,此人可以说是文天祥的“铁粉”,为我们保存下了堪称民国历史上对文天祥祠堂最详细的一份记录,收入《北京繁昌记》一书中。
中野江汉去拜谒文天祥的祠堂时,育贤坊的牌楼还在。他走进府学胡同,胡同东口路北悬挂着“忠烈祠”匾额的红门紧锁着,“用木栅栏保卫的门是前清时代的府学,次门是日本陆军部卫队步兵第四联兵营,此地禁止通行”——真不知道文丞相的英灵看到自己的祠堂旁边驻扎着日本军队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在门的尽头,可以看到有两尊衣冠整然的木版画像,“因此大多数人都误以为那便是文天祥祠,实际上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真正的文天祥祠在更东面的一座小门里,门上刻有“文天祥祠”的匾额,进门后是京师公立十八国民学校,“不入这扇门就参拜不到真正的文天祥祠”。当然,进入祠堂此时还需要一定的手续,首先要向校门口的传达室提出参观请求,然后会被邀请到西式的接待室内,在备好的参观名簿上签名。“得到许可后,会走出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国人,彬彬有礼地讲解和说明”。中野江汉跟随这位导游穿过曲折的校舍,再径直往前走,“在古木修然之处有一间小祠堂,那才是文丞相祠”。
中野江汉怀着无限尊崇的心情走进祠堂,“祠堂入口处立有康熙年间顺天府尹钱晋锡撰写的‘万古纲常’的匾额,其左右悬挂同治年间致译敬撰书的‘敌国仰威名一片丹忱昭史册,法天留对策千秋正气壮山河’的堂联,神座正面,前方是刻有‘宋丞相信国公文公之神位’的古色苍然的牌位,后方安置着衣冠楚楚的丞相塑像。起初塑像身披儒者衣巾,但在明景泰年间赐文天祥‘忠烈’的谥号时加以修改,故呈现出现在的英姿俊爽、双目迥然、威风凛凛的长者风范。神座的左右有‘正气长存俎豆至今尊帝里,孤忠立极神灵宜近接皇宫’的楹联,后方有‘南宋状元丞相,西江孝子忠臣’的楹联,皆为黑色木板镶刻金字。”中野江汉望着文天祥的塑像,只觉得一股坚贞不渝的不屈气概浮现于眉宇之间,“触及公之遗像,感佩其英姿风范,彪炳日月,忠肝义胆,其凛然正气使人不由得正襟危立”。
在塑像前肃立很久之后,中野江汉继续参观祠堂,左右有同治六年名为文辂的人写下的“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垂万世;明湮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的对联,祠堂东西两壁亦悬挂对联,对联左右有五枚题壁石刻,允许人们自由拓字,“前来拓字者络绎不绝”。祠中另有历代顺天府尹题写的“古谊忠肝”、“天地正气”、“有宋存焉”、“仁至义尽”等匾额,悬挂在各个角隅。祠堂庭廓存有一株古榆树,据说是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几年中,最爱赏玩的植物。
笔者多年前曾经参观过文天祥祠,已经记不起这棵古榆树了,只对享堂前那棵向南倾斜、几乎与地面水平的、据说是文天祥手植的枣树印象深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景仰和崇拜那些勇于为国家独立和解放殒身不恤的英烈,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
(原标题:百年前,三位日本学人为什么参拜这座祠堂?)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呼延云
流程编辑 刘伟利
北京市有很多许许多多的胡同,有的乃至有好几百年历史时间。在东城区的东四与东单中间,并排这许多齐整的长胡同,路东有一条叫史家胡同。有关胡同名字的来历,有些人说是由于这里有众所周知的明朝末年抗清英雄人物史可法的宗祠,但是这一叫法也有待资格证书。
美国“皇太子”看中老胡同2015年3月2日,一代奇女子凌叔华过世25年之后,以前聚集民国时期知名人士、文人雅士的史家胡同24号院凌府大宅院,又一次由于一位宾客的到访,繁华起来。只不过是这一次来的,是一位老外——美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而往日的凌府也早就换了横匾——史家胡同博物馆。
2013年年末,由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社区与美国查尔斯王子慈善基金会一同协作,完成了凌府庭院旧貌的修复工程项目和展厅布置工作中,在这里创立的我国唯一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宣布开放。也正因而这般,威廉王子访华,这座胡同博物馆变成他来访的第一站。威廉王子并不是唯一一位关心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国外知名人士。在他前后左右,泰国的领袖、欧洲王室都曾是这儿的座上宾。而中国官员也变成这儿的熟客,仅北京前因后果镇长郭金龙就曾三次拜访。
走入这座两进院的博物馆,翻新一新、宽阔整齐的庭院,一下把斯伯里一行带到到浓浓老北京文化气场中。踏入展览厅,扑面而来的是一幅线描画的四合院美术绘画。威廉王子停留许久,夸赞绵绵不绝。这幅画是知名胡同美术家郑希成所作,画的内容是凌府故宅。美术作品中,凌府庭院层层递进,在最终的后公园里,一群小孩正围住一棵酸枣树,喜气洋洋地喊着枣。无需问,打枣的小孩里,一定有青春年少的凌叔华。
凌府的大门原本在干面胡同,后边原是一座花苑。做为与邓颖超、许广平、冰心诗集、林徽因等并称的民国才女,凌叔华在这儿有着一座秀韵雅致的小书房。凌家“千金大小姐的小书房”变成京都文化人的沙龙活动,其知名度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后,凌叔华嫁人,爸爸凌福彭将凌府花苑的一部分,做为陪嫁赠给了凌叔华,又在史家胡同开过大门口。
新中国的成立后,凌叔华早就远赴美国,往日老宅一度变成史家胡同幼稚园。五十年间,成千上万小孩如同当初打枣的千金大小姐一样,将儿时的欢歌笑语与美好记忆留到了这儿。直到现在,大家还能在庭院的东墙壁,寻找往日幼儿园壁画的足迹。
从“荣华富贵”到“承传”从凌家千金大小姐的庭院,到史家胡同的博物馆,史家胡同24号完成了她最绚丽多彩的变化。而博物馆最忠实的守护者,当属管理人员刘平太。
2年来,刘平太一直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这座京味儿十足的博物馆。从搜集胡同旧砖旧瓦,到现场精确测量数据信息,刘平太和他的相处者们对每一个关键点都一丝不苟。甚至是院里的一草一木,全是依据凌叔华死前的爱好,依照旧照片来做的园林绿化。
现如今的博物馆一共有八个展览厅,额外一个多功能会议室。从本主儿凌叔华的图章,到胡同知名人士的字迹;从粮票单车等北京老字号的古董儿,到各个领域的吆喝宣传;从人艺剧场的精彩剧照,到相关戏曲、评剧、曲艺团、相声小品、书法艺术、美术绘画的各色各样专题讲座……这儿是一座胡同文化艺术气场极浓的博物馆,换句话说,是一座北京老字号的博物馆。在刘平太眼里,这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安装着老北京文化的今生前世,安装着胡同文化艺术的砥砺前行。
就在开放没多久,曾来过一个90几岁的老婆婆,是清华的老教授。等她参观考察完后,刘平太取出留言簿,想让她写点什么。老婆婆就说:“无需写了,我也送你两字——荣华富贵。”
文化艺术和执念不可以丢刘平太毫无疑问是一位忠实的传承,好在他并不孤单,他并不是为承传北京市胡同文化艺术而奔波的独行侠。
做为24号院的老街坊,84岁大龄的知名胡同作家蓝荫海基本上每日都需要来一趟,有时候乃至要来两趟,纪录梳理刘平太囗述的小故事。蓝老期待,根据自身的生花妙笔,将胡同博物馆里产生的事编写成一部歌舞剧,把小故事讲给每一位喜爱胡同文化人听,让胡同文化艺术发扬。
蓝老曾说过:现如今日常生活好啦,北京故宫也越变越高,咱北京市的文化艺术和执念儿不可以丢,大家老年人如今日常生活没压力,想要为小区出把力,也想要把咱北京市胡同里的这种事情给大家说说。现如今,早就离休的蓝老又学起了“蓝天白云剧社”的院长,做为这一朝阳门地域住户自发性机构的剧社的责任人,他兼任导演、电影导演、剧务数职,为发扬胡同文化艺术繁忙并开心着。
史家胡同,也拥有浓浓文化创意气场,不但来源于史家胡同中小学,还来源于定居在胡同中老百姓话剧院寝室中的双馨的老艺术家们,为这一条一般的胡同提升了文化艺术的薄厚。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1思乡之情,缅怀先人是南方热衷于建设祠堂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祠堂是宗族联系的纽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荣誉感,这是不容置疑的。
祠堂是宗族之间一种对比的方式,从前,因为土地,水等资源的争夺,宗族之间会抱团取暖,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械斗。
最后就是叶落归根的思想,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本能,而祠堂,恰恰就是这种乡情的延续。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吧,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对于家族的一种认可,何尝不是一种信仰。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游子们最是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都是这样的一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仪、会议联谊、一切活动的中心所在、我们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缺信仰的,是有坚定信仰的民族。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不是鬼、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的祖先,正因为这种信仰,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延续数千年从来都没有间断,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的国家相比,和我们的民族相比。5000年香火不断,5000年蔓延生息,5000年自立于世界之林。
宗祠成为一个家族传承的'核心集聚地,代表一种信仰、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过去祠堂多为办学、学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家祠堂就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完全学校。
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
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如今,我们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2对于农村建祠堂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认为祠堂于我来说是相当于一个根的所在,虽然现在早已经不在村里像以前那样以一个姓氏聚居,但是有一个祠堂的存在,在一些节日相聚的时候心里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祠堂里还有族谱
从族谱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从哪一年来到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将氏族里的人聚集起来,很多的资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时候也相对比较团结一些。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祠堂这样的形式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海南一带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里有一个姓氏的祠堂,一个镇上有一起筹建的庙,在海南里还有一个姓氏的总祠堂。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从内陆来到海南定居的始祖
然后第一代始祖的后代们分别定居在海南的各个地方,并以姓氏聚居为一个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谱,记录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来到这个村落定居。在哪一个村落祠堂有活动,比如建祠堂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开一次族谱登记族谱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会来到观礼助兴。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会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会,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学等事情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里拨资金奖励,还有就是族里有一些大事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些资金,这样在可以帮助族里其他人的同时,可以让族里一些年轻人可以对于族里的事情更加用心,为族里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义,我认为除了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以外,还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里的其他人,这样很多的资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个抱团的形式去做事,这样的方式让很多在社会势单力薄的人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南方地区人们一直以来那么推崇祠堂这样形式的一个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团结合作,一起创造更好的生活。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3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修建祠堂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山海经》中的牛羊,有什么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