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走进濉溪之:口子(文耿汉东)

中国国风网 2023-09-22 02:13:09

生吾之地兮,经久弥香远。

先辈住口子,家居大街前。

睢汴润稼禾,三面有高山。

口子有数名,与君查其源。①

为何谓口子?史书有明言。

远在战国时,睢汴绕相山。

北有古汴河,南有睢水船。

中间连白沟,汴睢得通贯。②

白沟南注睢,入口在东岸。

汴水从北来,由此入睢川。

两水能汇一,全因此口连。

汴水入睢处,即为口子缘。

两水交汇时,水大常泛滥。

口子西北角,古称灵璧县。③

项羽破刘邦,尸塞雎水浅。④

杀声千年后,夜闻犹觉寒。

何谓徐口子?徐渡为哪般?

徐口即徐渡,缘起大业年。⑤

漕粮至渡口,全靠摆渡船。

船家为徐姓,徐口因此传。

金元以降时,黄河数夺汴。

白沟水湮没,牛马不可辨。⑥

乾隆挖溪沟,此沟奔东南。

又称睢溪口,一直名喧喧。⑦

口子何时建?应在明末年。

集名徐溪口,相乡八集间。⑧

顺治三年时,冶所在相山。

宿北第一镇,辖集四十三。⑨

后设凤颖府,移衙睢溪畔。⑩

史称二府门,时在同治年。

知州张云吉,移睢为剿捻。

沿水筑土墙,小镇渐成焉。

吾生也晚矣,睢汴不得见。

唯有濉河水,绿波流缓缓。

民国睢改濉,口子集升县。⑪

凭吊古遗址,早已泪泫然。

注释:

① 口子为濉溪镇古名,又名徐口子、徐溪口、睢溪口、濉溪口。

② 远在战国时期,北有获水,亦称汴水。南有睢水,即今老濉河。通过白沟水使睢,汴两河贯通,故有“汴水入睢”的记载。

③ 郦道元《水经注》云:睢水又东经彭城群之灵壁,古灵璧在今濉溪县城西北,相山西南处。

④《史记.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榖、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⑤ 隋朝大业年间,曾在睢水之白沟水口设一漕运渡口,因一徐姓者在此摆渡,故地名徐渡口,又称徐口子,后又改称徐溪口。

⑥ 至金、元时期,黄河夺汴(即获水)时,古白沟因此而淤没。

⑦ 乾隆11年,开挖溪沟,即溪河。此河至口子北关东头入老睢河,故,口子又称睢溪口。

⑧ 至明代,口子设为“徐溪口集”,为相乡八大集之一。

⑨ 清顺治三年,相治所移驻口子,口子集发展甚快,下辖43个小集镇,为宿州西北第一大集。

⑩ 清光绪《宿州志》载:同治四年,知州张云吉禀准,将凤颖同知移驻。口子为“凤阳分府”衙署职权,高于宿州。

⑪ 1946年7月国民党占领口子建立政权,将口子改为濉溪镇并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建立濉溪县,口子成为县政府所在地,并沿用至今。

耿汉东先生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诗人,文学评论家,地方文化学者。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20部作品,主编8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克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3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