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军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支部队,他们穿着英军的制服,用着最好的装备,但士兵却全部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们被称作华勇营,是英军中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雇佣兵军团。
华勇营的来历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新一轮的瓜分中国狂潮,纷纷找到清政府圈地强租,英国人也不例外。1898年7月,在英国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订租威海专条》,威海卫被租借给英国。
当时英国人强租威海卫的目的,是想将这里打造成英国的远东海军基地。然而当时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兵力捉襟见肘,导致威海卫陆防空虚。于是英军方面决定效仿当初在印度的模式,在威海卫当地招募士兵,组建一支中国雇佣军,由英国人负责指挥和训练。
英军最初的招募可以举步维艰,因为之前列强在中国的种种强盗行径,如今又强租了自己的威海卫,老百姓对于这群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抱有很大敌意。
然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随着英军招募广告中不断上涨的待遇薪水,不少人心动了。
当时英军招兵广告上给出的待遇是:士兵的月俸可以达到8两银子,小队长则是12两。此外,在生活上保证士兵的吃喝待遇,每个季节都会提供免费的制服。甚至于英军还给出了晋升奖励的承诺,比如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纪录,将得到30两银子的额外奖励。
很显然,这样的待遇是当时的老百姓无法拒绝的,别的不说,单就这8两银子的月薪,足以保证一个普通家庭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此外,英军还扩大招兵范围,将广告发到了直隶和东北地区,招兵对象也从当地农民,转变为退伍清军士兵。
很快,参军的人就多了起来。
1899年,英国人成功建立起了一支五百人规模的中国人雇佣军团,他们称这支部队为英军中国团,而中国人则习惯称其为“华勇营”。
华勇营的实力作为英国在远东组建的第一支雇佣军团,当时的英国人对华勇营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他们不仅希望用华勇营来增强威海卫的陆防能力,还想让这支部队成为其在远东的一把尖刀,复制印度雇佣军团的辉煌。
所以,英军在打造华勇营的时候,非常的用心。首先,兵员上大部分是19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身体强壮,身高不低于1米7,这即使是在当时的北方地区,也算是高个子。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是清军退伍士兵,有着一定的军事基础,成军速度很快。
当然,即便是老兵,也免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们每天要进行四个小时以上的军事训练,包括射击、行军、战术配合等等。
此外,华勇营的装备是非常好的,制式步枪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此外还装备有马克西姆机枪,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许多西方军队都没有成建制装备,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于华勇营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而华勇营的中国士兵们,本就能吃苦,再加上丰厚的薪水使得他们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所以训练非常刻苦。当时的英国军官们对于这些士兵评价很高:
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坚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他们很好养活,他们似乎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不论是什么,只要是能吃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食物的数量⋯⋯是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 总之,英国人对于这支自己精心打造的雇佣军团,信心十足。
向同胞开枪当时因为租借威海,英国人和当地老百姓因为土地纠纷,发生了很多冲突,期间英国人派出华勇营,对当地老百姓,进行武力镇压。
英国人组建华勇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人的在华利益,所以华勇营要对付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同胞。这一点,他们从参军之初就很清楚。所以,当英国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对自己的同胞开枪。
如在1900春,英国人于垛山顶上埋界石,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英国皇家工程兵少校潘若思等人及护卫队受袭。赶来支援的英军共枪杀群众20余人,制造了令朝野震惊的“垛山顶惨案”。而华勇营是当时的英军主力,许多同胞都倒在了他们的枪下。
华勇营的表现得到了他们上级的好评,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向威海当局发了一封嘉奖电报:
“向鲍尔中校表示祝贺,为了他的华勇营出色的表现”。 而正是因为在威海卫的“出色表现”,华勇营得到了英国人上级的更多信任。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华勇营被正式编入英国陆军,以英军“第一中国军团”的身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战争中,华勇营并不是进攻主力,其多是担任后勤的护送支援工作。但是他们依然“战功赫赫”。
攻打天津机器局东局时,华勇营冒着枪林弹雨,将十二寸口径的大炮和弹药送上前线,协助俄军攻破东局子军火库,使得大沽通往天津的通道被打开。占领天津后,“华勇营”奉命为北京远征军征集船只,为联军征到了将近一百条大船和船工。而美军攻击紫禁城的大炮,也是华勇营拖上去的。
当然,华勇营也不乏和自己同胞正面相斗的机会,比如在抢夺老龙头火车站时,华勇营的士兵,在车厢中和义和团肉搏。
8月28日,八国联军部队在紫禁城里举行了庆祝胜利的阅兵式,华勇营作为英军的一部,自然也在阅兵队列之中。相对于外国士兵们的庆祝胜利时的欢呼和挥手,他们始终沉默。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在吃饱饭面前,他们没有选择。
华勇营的结局庚子之役结束后,华勇营回到了威海卫,继续担任威海卫的陆上防卫任务,帮助英国人镇压同胞。直到1906年,因为英国和日本在远东的关系缓和,威海卫的防卫要求降低,出于成本考虑,“华勇营”被解散。而那些华勇营的士兵们,一部分留在当地担任租借巡捕,或者凭借自身的履历被北洋新军挖走。
还有一部分,则因为无法面对当地的父老,或者憧憬新的生活,选择下南洋,去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华勇营的士兵大部分是山东人,而且他们最初的老本行就是维持治安当巡捕,所以,来到香港之后,这些人也大都进了当地的警局。这也是为何在一些香港电影中,会出现出现于一些操着地道山东口音的警察。
对于华勇营,历来的评价都是呈现两极化。许多人因为他们帮助列强,向同胞开枪,而将他们视为汉奸。而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
这些华勇营的士兵往往来自社会最底层,受尽了剥削,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而英军则给予了他们优厚的待遇。为了生计和家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情有可原。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华勇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