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太子渐行渐远的皇位:康熙由一块萨其马,看出与胤礽的难以合拍

青年必读 2023-09-22 01:47:55

以历史的视角,结合剧情,对《雍正王朝》进行原创的深度解读,大家好!我是“剧透历史”。今天是小编开创《剧透雍正王朝》的第一期,欢迎各位看官阅读、品评,当然若是能够进一步获得大家的点赞、评论或者加关注,那将更是对小编莫大的写作鼓励!

好了,言归正传,生活中小编是个十足的吃货,剧透雍正王朝的开篇,那就以康熙“真狗奶子加蜂蜜做的萨其马”起头吧。

康熙说这话的全句是: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样,李德全,给大人们各上一份尝尝” 单独拿来看,似乎是挺普通的一句话。当时在场的有太子、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康熙觉得吃着挺好挺喜欢的美食,赏赐一些给亲近的臣下尝尝,也在情理之中,还更显康熙私下场合里平易近人的一面。

然而若是把目光扩大到当时的整个场景,就会发现康熙的这块“沙琪玛”,当真不是普普通通的一份赏赐。这也是皇家宫廷政治举足轻重,时刻不容掉以轻心的地方。

展开这段对话的背景,是江南前方传来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成功从扬州盐商手中筹到了200多万两银子,并且购置粮米运往了灾区的消息。这次黄河水灾总算对付过去,康熙、太子,以及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位上书房大臣,此时都舒展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过若是不回顾一下黄河水灾初发时的情景,我们便无法设身处地得去理解康熙此时的如释重负。

康熙四十六年,连日大雨,黄河暴涨。河南、山东多处河堤决口,淹没田土房屋无数,黄泛区一瞬间凭空添出了整整100多万灾民。面对这100多万张食不果腹的嘴,作为皇帝的康熙一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可更让康熙震惊和愤懑的是,乾清宫商议黄河赈灾,朝廷竟然暴露出“邻近省份已无粮可调、户部也几乎无款可拨”的尴尬困境。

步入晚年的康熙,随着身体的日渐衰老,当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的那股子意气,也早已不复存在。看着一大帮儿子日渐长大,这位老父亲指望着一大帮儿子替自己担负繁重的朝廷政务,对他们倾注了无限的信任,以为凭着这样的“家国同体”模式,可以管理好整个帝国,朝着繁荣盛世持续走下去。

哪成想一场黄河水灾,冲出了一个国库亏空的烂摊子,康熙猛然间从祖国山河一片大红的迷梦中惊醒。但事有轻重缓急,应对黄河水灾才是最紧要的政务,于是这才有了胤禛和胤祥到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

因此,当胤禛筹款赈灾差事顺利办成的消息传来,笼罩在康熙和整个朝廷上下的黄河水灾阴霾,一时间便都消散殆尽。

只不过人世间的事,能够十全十美的毕竟是少数。

扬州地界的富户盐商大多聚集在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周围,而任伯安作为八爷党骨干九阿哥胤禟的门人,是八爷党在江南不折不扣的利益代言人。胤禛和胤祥这趟连哄带吓,一下子从他们手里抠出了足足200多万两银子,便实打实得动了八爷党的奶酪!

十有八九是九阿哥和十阿哥授意,一封参劾胤禛“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的奏折,被送到了康熙跟前。

为着这事,康熙想听听外头的声音,因而才召集太子、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先征询一下这几位朝廷重臣的意见。

至于为什么只在太子和三位上书房大臣的小范围内讨论此事,恐怕这里头还有康熙另一层预先设定好的用意!小编在此先卖个关子,在余下的篇幅继续娓娓道来,哈哈!

康熙对话题的直接介入,首先源自于马齐对胤禛办差的评价:

“昨儿个我听说啊,四爷所到之处都有歌谣了,官员们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 闻听此话,在太子陪同下,刚步入屋内的康熙,立马换了个角度:

“老百姓说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这口风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的,又何止是“官员”和“老百姓”两个立场的口风!

稍微懂点察言观色的人,此时都应看得出,康熙对胤禛江南一行,是持赞许态度的。

而相对的马齐,则选了“官员”的口风来说事,再结合康熙进门前马齐跟佟国维闲谈时讲的:

“四爷一个奏折就参掉了30多名府道官员,这是不是也太急躁了” 可见马齐这个人,思想和立场上更多还是偏向于维护他所在的官僚群体利益。胤禛“一个奏折参掉30多名府道官员”,马齐的定义是“急躁”;“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这个外头官员的说法,也是经马齐的口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换种说法就是马齐在向着官员讲话。

但马齐说话时满面笑容的表情,却在无意间透露出了他积极和正义的一面。

作为既得利益群体的高层代表,马齐不想有人动摇官僚阶层的特权,所以对胤禛处置扬州官员的做法颇有微词。可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正派官员,却也十分焦虑黄河水灾、百万流民的困境,因而等到危机过去,他也自然而然得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高兴神情。

也正因马齐身上存在着的这份为官操守、道德良知,才使得他能够安然度过康熙晚年和雍正年间的风风雨雨,活到了最后一集。

再来看看佟国维的态度。他给马齐的回答是:

“这差事交给八阿哥他们干,准不会这么干” 妥妥的一个八爷党铁杆骨干,开口闭口都不忘抬高八阿哥胤禩。但他的下半句:

“不过怎么说呐,也难得四爷和十三爷这片心,那些个官员一手从国库里掏银子,一手呢向百姓敲骨吸髓的,这个......” 所以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听话不能听半句,否则极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极端。瞧瞧这佟国维,对官场腐败之风也是有所了解,也是深恶痛绝的,并非为了佟氏家族的利益,连基本的是非对错价值观都没。对胤禛这次江南赈灾,骨子里还是有些认同。

至于张廷玉就更别提了,一句“这大清的江山也真得四爷这样的人痛加整顿不可”,便对胤禛的举措,举双手双脚得赞成,可谓是三人中态度最鲜明的一个。

马齐“笑着”认同;佟国维“讲半句”得认可;张廷玉“态度鲜明”得赞同。剩下一个太子,他的意见如何呢?

康熙最想听的就是太子的想法,坐定下来开头一句,便是:

“胤礽,你先说说” 与乾清宫对黄河水灾应对无策、讲话结结巴巴的状态不同,这回太子发表起意见来,表情、语速、条理,都可谓是头头是道,还真好些有太子储君的气度威仪。

“儿臣以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办事也肯尽心尽力,这次筹到了款也购到了粮,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没。但是......” “但是”,就是这个“但是”,把刚刚还听得含笑入神的康熙,一把给拉了回来,脸色立马趋于僵硬。可他又期待,或者说幻想着太子能说出什么真知灼见,于是示意太子说下去。

“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儿” 这下整个屋子里的气氛可都僵住了!

就以当时朝廷的派系格局而言,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很明显都是太子的人。胤禛办差顺利,举荐他去办差的太子脸上也有光,更从侧面证明太子在举措、调度层面十分合格。但太子此刻却对胤禛做出了负面评价,不得不说这实在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意外。

且古代封建王朝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完美人格的培养,而德和仁是儒家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指标。太子提出胤禛在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了点儿”,实际上是相当严厉的指责。想想看一个人要是能力很强,道德却很败坏,对国家对社会不是更有破坏力吗?

这太子也真不是东西,完全没有与储君地位相称的宽大心胸,连为自己尽心尽力办事的四弟胤禛,也要讲上几句坏话。又或者说太子不懂得察言观色,明明康熙已经或明或暗得表示出对胤禛赞许的意思,却还是缺乏控制力,仍旧要把话说出口。

更为尴尬的是康熙。

对胤禛经办的筹款赈灾差事,康熙总体上是较为满意的。朝廷中有不同的声音,指责胤禛“纵容灾民闹事,逼迫盐商捐款”,康熙的本意是想出面维护一下辛苦办差的胤禛。

用心良苦的康熙,特意只召集太子和上书房三位大臣,在小范围内开会,为的就是统一意见,给外界一个最高官方的定性说法。

而康熙对话题的把握,也十分有套路。

先用“老百姓”的口风把马齐的“官员”口风顶回去,表明我康熙是支持胤禛的奥;

接着太子发表意见,什么“四弟办事尽心尽力”、“功不可没”,康熙全程都给了微笑的赞许目光,把整个话题都往赞许胤禛的方向上带。

可就太子中途的这个“但是”,打乱了康熙所有的布局。

太子做为储君,在佟国维、马齐、张廷玉面前就是半个皇帝,说的话、做的事极具有导向性和权威性。太子给胤禛定了个“思想道德欠缺”的基调,那让刚才支持四爷的张廷玉话还怎么讲下去,同时也搞得康熙很尴尬,差点下不来台。

更严重的是,继续话题下去,本来马齐就质疑四爷太过于急躁,佟国维也讲“这差事交给八阿哥他们干,准不会这么干”,万一他俩借着太子的话头深挖下去,那这场讨论就完全偏离康熙的初衷了。

康熙的表情怔在那里,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最后只得用一块“萨其马”转移话题。

康熙真要给大家吃萨其马吗?是才怪!

这块“萨其马”,其实就是康熙手中那道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啊!尤其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皇权。

康熙用一块“萨其马”转移话题,堵在场所有人的嘴,知情识趣的佟国维、马齐,也就不再继续说什么了。

局面虽然已经控制住,但康熙仍然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太子。

“这老四老十三家里都怎么样了?他们奔波在外,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啊!” 虽然看似普通的叮嘱,却包含着十足的指责味道。

想想胤禛、胤祥尽心办差、辛劳受累,你太子却安坐在家中坐享其成,前些天乾清宫商议赈灾毫无对策。不过这也就算了,可你背地里还要拆他们的台,实在是不应该啊!

所以说,这场康熙精心策划的讨论,就在太子不合拍的发言中给半途而废了。康熙虽未见得就此萌生废立太子的念头,但太子身上所表现出的狭窄心胸、小肚鸡肠,已然显出了与储君身份的不相称。

来源:历史探秘大全

康熙本想将皇位传给胤礽,为何最后把胤礽废了?

一、党羽众多。

胤礽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黜太子之位,做了33年太子。

由于胤礽是明立太子,因此朝臣们都知道他将来早晚都要做皇帝,所以很多大臣为了图个锦绣前程,纷纷依附于胤礽。再加上后来康熙又让胤礽监国,代掌国政,于是擅长投机的大臣们,更是趋之若鹜。这样一来,胤礽的势力非常强大。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虽说以胤礽为傲,但当皇权受到威胁时,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僭越礼制。

胤礽是诸皇子中最为受宠的一个。

早在康熙十八年,京师发生地震,朝臣认为是宫中大兴土木引发天怒,所以上奏请求停止正在建设的宫殿。康熙同意将其他宫殿的修建停止,唯独东宫建设继续进行。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命大臣逢节日,必须对胤礽行二跪六叩拜大礼,同时下旨,要求对太子名讳要避讳。

康熙对胤礽的特殊对待,让胤礽渐渐养成了不可一世,傲慢无礼的性格。

康熙是位主张节俭的皇帝,出巡住的行宫亦很简陋,但胤礽却挑三拣四,对所住常常报怨不止。

除此外,胤礽铺张奢侈,宫中例行俭省,就连康熙也把用度缩了又缩,但胤礽却挥霍如故,每月所用都超过康熙。

另外,胤礽违礼僭制,常常将本该是皇帝才能享用的东西据为己用,因此康熙对他的不满日益增多。

(索额图剧照)

三、被众孤立。

胤礽由于从小身份就是太子,其他皇子对他心里充满了妒忌和不满。虽说皇太子之位只有一个,也应该是大家公平竞争才是,现在由于胤礽的原因,导致大家都没有机会搏一搏,换谁能高兴呢?

所以,皇子们对胤礽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只要胤礽说了不恰当的话或者有不合适的行为,他们立刻就向康熙报告,并极力丑化和诬陷胤礽。

四、皇子分权。

康熙不光只精心栽培皇太子胤礽,对皇子们的教育也非常上心。所以,皇子们从小都受到极好的教育,长大后,还得到了很多政务实践,在政事上有着很强的处理能力。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成年皇子们进行了册封,同时将内务府和中央六部的职务,分别交给成年皇子们。

康熙的本意,是希望这些成年皇子能成为胤礽的辅佐大臣。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分解了胤礽的权力。

众皇子手握权力后,并不满足于做个忠心的大臣。他们结党营私,暗中与胤礽作对,并常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不是。

这样一来,胤礽就感觉受到了威胁,只好求助于舅舅索额图。于是康熙大怒,将索额图拘禁饿死。

被剪除了势力的胤礽愈发不安,唯恐太子之位不保。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围场打猎时,他最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重病。当时,胤礽不仅毫无关心之意,反而还在夜间鬼鬼祟祟,靠近康熙行宫帐外偷窥。

在皇子们的推波助澜下,本就矛盾重重的康熙和胤礽,终于父子反目,导致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最终遭到废黜。

虽然后来康熙为了平息九子夺嫡之乱,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可是破镜怎能重圆,胤礽担心再次被废,于是结党逼宫,最终让愤怒的康熙再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胤禛 文(康熙为什么这么喜欢胤礽)

康熙之所以喜欢胤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胤礽是他的嫡子。**康熙对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感情极深,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因此,对于胤礽,康熙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儿子,更是视为自己与心爱女人唯一的血脉。
2. **胤礽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康熙亲自教育胤礽的功课,随着胤礽的成长,康熙讲学的内容也有了逐渐深化,不仅传授创业之难,还传授守成之难和行军成军之法。在康熙和大臣们的悉心栽培下,胤礽进步神速。
3. **康熙对胤礽寄予厚望。**胤礽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这不仅仅是康熙对胤礽的期望,也是他对胤礽身份地位的肯定。
然而,康熙的宠爱并没有让胤礽在皇位继承中一帆风顺。九子夺嫡的乱局就是因为康熙对于几个儿子太过宽容而导致的,胤礽也因此失去了皇位。

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胤礽(雍正帝即位后,将其名改为允礽)是玄烨两次立废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诞生于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年仅21岁。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因此万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册封胤礽为皇太子。胤礽被立为太子时,不满两岁。胤礽为嫡长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继承人,在宫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有特殊地位,胤礽在还没懂事时,便开始享受周围人的谦恭尊敬。他是在人们的一片恭维声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地使他产生了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图《宫锁心玉》中的胤礽剧照。

胤礽在少年时代,命途还比较顺利。玄烨给他选配了最好的老师,并常常亲自教他写字读书。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晓满汉文字,而且像其父亲一样娴于骑射,能左右开弓。这一点很让玄烨满意。

初次被废

当胤礽脱离了孩童时代以后,他与其父亲玄烨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渐渐地,玄烨对他的品行开始不满。这种不满最初是来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为剿灭噶尔丹势力,玄烨从北京出发,拟驻于前线近地指挥作战。不料,到博洛和屯后,玄烨于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烧,未能成寐。经众臣和侍卫恳请,玄烨决定?回銮?,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虽按时赶到了博洛和屯玄烨下榻处,但表情上一点也没有因父皇病重的忧急,甚至连问候的话也懒得多说一句。这使玄烨十分不快。由此,玄烨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对他人太冷漠无情,对长辈缺乏孝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胤礽同玄烨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权势的增长使玄烨感到了一种威胁。

胤礽成年以后,玄烨有意令其参与政事,得到锻炼。可是胤礽参政之后,一些势利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献媚讨好,出谋划策。久而久之,胤礽身边便形成了稳定的帮派,人称太子党。这些人聚在一起,有时能出些对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时则单纯为提高主人地位而伤害他人。伤害别人倒也罢了,但有时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为了让胤礽能像皇帝一样至尊,他们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黄色,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种特权。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烨率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礼仪,只有皇帝才能在槛内拜褥,可礼部竟然把玄烨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槛内。这件事给玄烨的感觉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势力太大了,已经到了与他分庭抗礼的程度,使他产生了一种威胁感。

不过,这时候玄烨还没有过分地怪罪胤礽,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围人出谋划策使然。对胤礽本人,他还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率军亲征噶尔丹时,便令胤礽坐镇京师,处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务。第二年,玄烨出兵宁夏时,又命胤礽留守。

下图《雍正王朝》中胤礽剧照。

胤礽同玄烨的矛盾爆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这一年,玄烨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十八子胤祄随驾。行进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医通过各种方法也没有控制住病情。眼见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烨心急如焚。按理,已经成年的35岁的胤礽作为皇太子应该为年已55岁的父皇分忧。可是胤礽像没事儿似的,整天忙着和那些年幼的弟弟们游玩。玄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是生气。

一天,玄烨派人将正在山上玩兴正浓的胤礽召了回来。训斥道:?你身为太子,对营中发生的这些事怎么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你弟弟病这么重,你怎么就不关心关心?你还有点心肝没有??胤礽在玩得高兴时被召回,心里本来有一点不愉快,听了父皇的话,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说:哼!还提什么太子呢,我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么事让我负责过?但他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着刚才的话题嚷道:?我着急有什么用?我又不会开方拿药,我坐在他身边,他病就能好吗??玄烨没有想到允初敢这么顶撞他,心里越发生气了,高声喝道:?你这么无情无义,能继承祖宗弘业吗?你还想不想当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阵痛骂声中走出帐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里翻江倒海。他意识到不该那么冲动,说那些不该说的话。他知道,父皇对他一直是非常关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许多心血。父皇虽然把权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对他还是信任的。他为伤了父皇的心而后悔。他越想这些事越感到难过。想到最后,竟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父皇一怒之下会做出废黜他为太子的决定来。以致最后,他竟生出了去父皇营帐观望的想法。这样,有几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帐篷外,观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写关于废黜他的诏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