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后,知道天下人绝大部分都不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大兴冤狱,残酷镇压正直人士。
她发明了一件东西——铜匦,这个铜匦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举报箱,鼓励天下的百姓公开的告密。
这个规定很特别,凡是远道来京告状的,沿途必须免费提供食宿,如果检举有功,国家重奖告状之人,就算是诬告,也不会受处罚。
既然诬告不需要成本,还能白吃白喝,对人绝对有吸引力。因此,此风一开,告状之人趋之若鹜,络绎不绝。
武则天当初鼓励举报的本意,就是要消除异己,搞集权控制。
一来可以打压那些对自己当女皇不满的,还有就是抱着花岗岩脑袋来保护李唐的那些死硬派。
由于铜匦告密很有效果,为武则天立了大功,所以就是政权稳定以后,也将此“优良传统”保持了下来,还美其名曰要“广开言路”。
武则天晚年时期,由于身体条件大不如以前,自己感觉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多人都劝谏她早早选定接班人,可是武则天始终犹豫不决。
有一个民间草根叫苏安恒的,就利用任何人都可以铜匦投书的规定,冒死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劝诫信。
建树是这样写的:
“陛下膺先圣顾托, 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 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新唐书·苏安恒传》) 书中意思很明显不过,就是劝武则天及早退位,还政于李唐。
要是按照武则天刚当政时的脾气,这个狂妄之徒苏安恒即使不满门抄斩,至少也要给他判个腰斩之刑。
可是晚年的武则天杀心逐渐消减,早已过了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所以看了这份奏疏,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召见了苏安恒,并且赐予他美食,进行了一顿勉励。
苏安恒上书之后,一开始心里头还感觉有些忐忑不安,这次受到女皇的特别接见,又聆听了圣上的一顿教诲,有些自我膨胀了。回去以后,一看自己的劝谏女皇虽然接受了,但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第二年又写了一封劝诫信给武则天。
和上一封的奏疏相比,这封奏疏的措词就尖锐多了,苏安恒认为武周政权的运气已经到头了,并且还讽刺武则天占据皇帝宝座是“鸠占鹊巢”。
啰嗦了一大通之后,自己也觉得语言有些重了,最后解释道:
“……臣闻见过不谏非忠, 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新唐书·苏安恒传》) 奏疏上去后没了音讯。
其实当时武则天看了他的谏书后给气坏了,但是一想,就是一个草根想沽名钓誉而已,不值得和他来计较,于是来了个冷处理。
在武则天的晚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和桓彦范等发动兵变,他们率领禁军诛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迫女皇退位,恢复李唐王朝。
由于事变发生在武则天当政的“神龙”年间,因此此次事件在历史上也叫作“神龙政变”。
政变成功后,武则天禅让退位,还政于太子李显。
李显当政后,苏安恒在朝廷的习艺馆当了一名老师。
李显当皇帝后,选三儿子李重俊做了太子。
但李显十分懦弱,朝中又出了一个把武则天当标杆的韦皇后,加上她的女儿,着名的安乐公主,皇上让她们娘俩给控制了。
李重俊不是韦皇后亲生,所以受到韦皇后猜忌和安乐公主迫害,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公元707年(景龙元年)七月,被逼无奈的李重俊联合身边人员发动了兵变。
兵变士兵顺利诛杀了梁王武三思父子,后来又冲击后宫,准备杀死韦皇后母女,但兵士们被受阻于玄武门外,此次事件史称“景龙政变”。
后来政变失败,李重俊等人往终南山逃窜,但在中途就被部下杀死了。
当时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时,所有跟他有关系的人员都受到株连,此时有人进谗言,说苏安恒也参与了太子当初的谋划,于是被下狱。
那苏安恒本来就一草根出身,在朝中没有根基,此时下狱,没人替他伸冤和求情,最后冤死狱中。
一位当年冒着身家性命力保李显还政之人,在李显当政时,却冤死狱中。
史书上没载当时李显是否知道苏安恒的冤情,估计当时就是知道了,迫于韦皇后的淫威,他也是不敢出头的。
其实有一句俗话说得非常到位——最是无情帝王家呀!
参考资料:《新唐书》 《资治通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