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此人用惨重的代价,告诉世人答案

小天说历史 2023-09-22 01:25:42

蜀汉后期,人才出现凋零的情况,叱咤风云的五虎将均已去世,好在诸葛亮智谋过人,精力也还可以,苦苦支撑着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此时的诸葛亮,事无大小亲力亲为,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幸亏还有一位名将可用,他就是奉命镇守汉中的魏延,仅次于五虎将的猛将。

魏延既不像关羽张飞与刘备结拜,也没有赵云追随刘备早,属于后来投奔者之一,但刘备对他非常器重,一方面是魏延能力强,屡次立下战功;另一面,因为刘备慧眼识英雄,断定魏延日后将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魏延天生反骨,且被诸葛亮一眼识破,一直提防着他,其实这根本就是瞎掰。

正史中的魏延没有反骨,诸葛亮死前也没有留下锦囊杀他。相反,诸葛亮认为魏延堪当大用,除了性格略微孤傲,不擅长搞人际关系,其他方面都挺好。身为三国时期出色将领,魏延具有不错的军事才能,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基本都会被采纳,却也有例外,比如子午谷奇谋。

历史上有没有这回事呢?查阅史书得知,答案是肯的,绝非罗贯中老先生虚构出来的事情。《三国志·蜀书》记载:“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北伐过程中,魏延不止一次劝诸葛亮,只要给他五千精兵,带上所需干粮,悄悄从子午谷进军,十日内就能直捣黄龙,拿下长安城。为了让诸葛亮赞同他的计策,罗列出一些理由,认为魏将夏侯楙(夏侯惇的儿子)能力平庸,只因娶了公主才得以上位,既胆小又缺乏谋略,名副其实的酒囊饭袋。

在魏延看来,一旦诸葛亮同意此计策,定能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北伐必然成功,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听完魏延的汇报,诸葛亮不假思索就拒绝了,并且警告魏延,以后不许再提此事。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赞成,是性格所决定,他做事谨慎,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绝对不会冒险,稳扎稳打最靠谱。

也有人认为,既然魏延能想到走子午谷,智慧超群的诸葛亮也能想到,毕竟他的智商比魏延高多了。权衡利弊,哪怕攻破长安,也未必动得了曹魏的根基,甚至得不偿失。那么问题来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呢?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用惨重的代价,告诉世人答案。

崇祯九年初,孙传庭主动请求担任陕西巡抚,皇帝爽快答应,同僚纷纷为孙传庭担忧,因为当时高迎祥就在陕西,而且孙传庭以前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孙传庭用实际行动证明,有一种能力叫天分,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三月份,孙传庭来到陕西,以最快的时间组建一支不满两万人的军队,带着将士开始缔造传奇。四个月后,孙传庭遇到闯王高迎祥,二话不说就开打,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获胜。高迎祥兵败后产生畏惧,明白自己不是孙传庭的对手,计划带兵直奔长安(此时已改名为西安),并且选择了子午谷这条路线。

估计高迎祥读过《三国演义》,把魏延视为偶像,打算实施偶像当年未完成的计划。高迎祥手下有五万多士兵,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做梦也没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因为孙传庭早已料到他会走子午谷,提前多天带着近两万名将士埋伏在前方,等待高迎祥的到来。

多日之后,高迎祥的部队人困马乏,孙传庭一声令下,猛然发动攻击,虽然高迎祥顽强抵抗,但并不能改变什么,毕竟子午谷道路狭窄,周围悬崖峭壁,想撤退都不可能。结局不难猜测,高迎祥惨败,受伤后被俘,而后被杀。如果他在地下与魏延相遇,肯定会哭着说:魏大哥,你的子午谷奇谋,一点都不靠谱,把我害得好惨啊!

假如诸葛亮同意魏延的计策,允许他带兵走子午谷,你认为结局会怎样呢?

子午谷奇谋可行吗?后来有4人用5次实践反驳诸葛亮,向魏延致敬

后来,有4人用5次实践反驳诸葛亮,向魏延致敬。

1、三国:后来才2年的230年,曹真兵出子午谷伐蜀。结果天降暴雨,道路被冲垮。 行军1个月还没过一半(全程310公里,魏延说用10天)。 因此,哪怕不看后世,三国时就有人不信邪,偏要用实践去向魏延致敬。

2、东晋:三国之后的桓温伐蜀,想一举消灭残弱的成汉。 又遇暴雨,道路泥泞, 白跑一趟。

3、还是桓温,到了公元354年换成北伐前秦,还是坚定不移的致敬魏延。派司马勋从子午谷2路出兵。 这次快出谷了, 结果被前秦军队包围,司马勋丢下军队逃得性命。而桓温的第一次北伐也宣告破产。

4、明末:1400后,公元1636年7月,高迎祥带着5万大军想径通子午谷。 也快要出谷了,也刚好用时15天。 然后,看到了孙传祥的2万伏兵……

论勇猛程度,高迎祥不比魏延差哦!他 仗着人多连续突破敌人的3层封锁线。然而, 还是被孙传祥拿捏得死死的。因为黑水峪只有1条小道,军队展不开。最后,5万条人命交代了,一代闯王被俘。

5、萌国:时间进入近代。 1936年,王耀武兵出子午谷。 可是,面对险峻的山势找不到水源,后勤又跟不上,部队没吃的,半途而废。

王耀武或许 觉得自己带的是近代军队, 终于可以打脸诸葛亮了。而事实证明:哪怕是过了千年,蠢材还是蠢材,天才还是天才。

迄今为止,从子午谷出发, 4人用5次实践来反驳诸葛亮,致敬魏延的,全部失败。 所以呐,真正的伟人早已做过定论:此计太悬危!没错,一个经常用“四渡赤水”玩奇谋的都说悬危——那是真悬危了!

2个不存在的比喻。第一个:如韩信故事。“子午谷奇谋”取自《魏略》。而《三国志》仅仅是说:魏延一直想跟诸葛亮分兵:就像韩信和刘邦那样。但具体是指 韩信和刘邦的哪次分兵?并没有说明。

如:荣阳之战韩信也想分兵,破魏灭赵韩信也想分兵……谁说一定是打三秦了?且只要仔细点就会发现1个让人颠覆的大新闻——那就是: “暗渡陈仓”这个著名成语典故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其实 翻完《史记》甚至《淮阴侯》本传,关于关中之战只有一句:“汉王出陈仓,定三秦”。之前 具体走了哪条路还真没说过 。也没有韩信在此领兵的事迹。

可与之相比 如周勃、曹参、樊哙等汉军主要将领:都有详细的战场记录。 说明真实的“暗渡陈仓”是否就是:其实韩信没有参与关中之战,或者没有立过战功呢?

《史记高祖本纪》倒是说了:“ 汉军从故道 ,战章邯于陈仓,邯败而还走。”——这里的“故道”按《集解》说法:武都县故道县。相当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的——武都方向,跟子午谷谬之千里!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与其说《三国志》里的“如韩信故事”是指魏延想象韩信那样分兵走子午谷,倒不如说是 魏延想象韩信那样跟诸葛亮(刘邦)争夺1部分兵权 呢?

所以,《三国志》并没有什么“5千人作战,5千人背粮”的扩展记录。而《魏略》以“如韩信故事”这5个字充实了不少情节, 编出来了1个故事, 想搞个大新闻,这才造成了千年疑案……

论《魏略》的可信度就是个笑话。为了抹黑蜀汉居然编出:诸葛亮去世前想将大权交给魏延,结果被杨仪暗害的段子——被裴松之骂道: “此诬敌国之言,非可与原传作比。” 在裴松之看来,《魏略》就是本《三国演义》罢了。

你想想啊。 魏延曾在汉中驻防多年 ,他对汉中乃至关中地区的兵地要志还不熟悉吗?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蜀汉大将,他怎么可能向诸葛亮提出这么一个LOW到底的方案。

——也害惨了上述4个大将军以及5次实践,哈哈,真是信了魏延的邪。再加一句: 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暗渡陈仓”的考古发现。

第二个:暗渡阴平。小王家产100亿,拿5000万出来体验下人生当然无所谓。你家100万, 拿200万出来荡荡试试? 凡是鼓吹出奇制胜的:

都是这几年觉得自己也是小王,结果和小王一起被割过了的韭菜。对,事实证明你跟小王的格局和智商都相差无几,但是…… 也仅仅就是格局和智商相差无己了。

同理,一边是占据天下9州的曹魏。一边是只有1个州的蜀汉。邓艾死了,曹魏不过损失万把人的偏师(事实上灭蜀的主力也是被堵在剑阁的钟会中军)。而魏延带着1万人死了,那是 蜀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10——15%精兵

也不是说不能出奇制胜。而是 邓艾的暗度阴平只需赌赢2个步骤 :其一,阴平恰好无人可守。其二,刘禅恰好能降。这么算下来,层层消减的成功概率为25%。

而魏延的子午谷至少需要赌赢4个步骤 :其一:赌万人队途径600里山路,恰好不被人发现。其二:赌夏侯楙在发现一群没有攻城器械的轻步兵时,恰好会放弃坚城而逃跑。其三:赌这5000精兵,恰好能守住10天。

其四:赌魏国的其他军队:如张郃、司马懿等都是看戏的,恰好放任诸葛亮大摇大摆从渭水杀到长安。 如此算下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概率不到5%……。

二士争功,蜀汉只有1个姜维兵团,绕过了就绕过了。第一次北伐,曹魏有 郭淮的前出兵团,张郃的5万兵团、司马懿的增援兵团,曹真在斜谷被牵制兵团,还有曹睿在洛阳的本军军团, 还有这是长安,不是洛阳……绕过了去试“天炉战法”?

我卡里有5块钱,还不够刷1顿午饭。旁边一个姓魏的跟我说,拿2块出来买张彩票,到时中了500万如何如何……估计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便是如此……

魏延子午谷奇谋可有胜算?诸葛亮或失逆袭曹魏唯一战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所以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本文的观点,“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不在计谋本身,而是在攻守双方。

现在大多数反对“子午谷”行不通的理由是拿“明末闯王高银祥失败”做例子,下面就来具体分析。

第一:进攻的两方(魏延VS高银祥)

魏延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率领)部曲(私人武装)随先主(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被任命为)牙门将军。

先主为(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大家都议论一定是)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张飞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

先主乃拔延(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

先主大会(刘备大宴)群臣,问延曰(问魏延道):“今委卿以重任“(现在对你委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你作何打算)?”

延对曰(魏延回答说):“若(如果)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偏将十万之众至(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为大王吞之(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吞并)。”

先主称善(刘备闻言叫好),众咸壮其言(众人也都觉得他出言豪壮)。

先主践尊号(刘备称帝后),进拜镇北将军(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魏延封都亭侯。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使延(派遣魏延率军西进)西入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溪,魏延大破淮等,于是被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分析:

由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几个信息:

1、魏延在追随刘备之前,已经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说明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

2、既然是私人武装部队,就不能没有根据地驻扎,有根据地,说明有一定的民政管理能力。后面被刘备任命为汉中的军政一把手,也是论证了1、2两点。

3、“东汉末年分三国”,投靠曹操、刘备、孙权的都是有眼光的,投靠其他人,都是战败被杀的。魏延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和根据地,却选择投靠刘备,说明具有大局观和政治眼光,知道跟着刘备走有好前途,后面封侯拜将,也是证实了这点。

除了上面三点,从 历史 ,还可以得知: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前,“刘备军政集团”投靠荆州江夏太守刘琦(已故荆州牧刘表的嫡长子);

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赤壁之战”之后,刘琦病逝,江夏被东吴吞并;“刘备军政集团”攻打“荆南四郡”;

这个时候年仅25岁的魏延就看出了刘备的“前途”不可限量,率领自己的亲兵,投靠了“刘备军政集团”。

要知道之前,刘备一直是“丧家之犬”,先后投靠刘焉、公孙瓒、吕布、袁绍、刘表等人,也自立多次,一直被曹军四处追杀;可是魏延却把自己的前途押宝在了刘备身上。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率部进入益州,把投靠自己第三年,年仅28岁的魏延,也带上了,说明信任他、也看好他。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军攻下汉中,大家都认为刘备的二弟关羽镇守荆州,做荆州的军政一把手,那三弟张飞当然也是汉中的一把手,理所应当。

但是刘备却力排众议,让年仅34岁的魏延当了汉中的军政一把手,说明高度信任魏延,高度认可魏延管理汉中的民政能力,防御曹军的军事能力,说明把魏延当成了“帅才”。

要知道这个时候,魏延投靠刘备,连十年都不到。

从218年魏延当上汉中太守,到234年魏延被杀,魏延镇守汉中整整十六年,

前3年(218年~220年)防御曹操的曹军。

中间6年(220年~226年)防御曹丕的魏军。

后8年(226年~234年)防御曹睿的魏军。

尤其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军政集团”的大部分军事实力都集中在东吴边境,这个时候如果曹军南下汉中,汉中可是很危险的,但是魏延还是镇守成功了。

高银祥 (1591年 1636年)


看完魏延,再来看看高迎祥:

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37岁的高迎祥率众起事

大明崇祯4年(1631年),41岁的高迎祥自称“闯王”。

大明崇祯9年(1636年),46岁的高迎祥实行“子午谷奇谋”,兵败被杀。

除此之外,高迎祥在37岁之前就没啥 历史 记载了,说明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已,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机会学武,更加别说学什么兵法了。

和上面“有军政管理能力,有政治敏锐度,有预见性,有勇有谋,做了防御曹军,镇守汉中整整十六年”的魏延,完全一个天一个地,没有任何可比性。

第二:防御的两方(夏侯楙VS孙传庭)

夏侯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生,曹操部下夏侯惇之子(《三国演义》改成夏侯渊之子,过继给夏侯惇)。

夏侯楙的生父是谁,在本文里,一点也不重要,反正他就是靠着父亲的关系,才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做了“驸马”。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前后,年仅27岁的夏侯楙凭着“夏侯二代、曹操女婿”的关系,混到了长安一把手的位置。

刚好公元227年也是“蜀汉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发表《出师表》,准备第一次北伐的时候。

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刚北伐不久,当时的魏主曹叡就觉得这个姑丈(曹睿的父亲是曹丕,姑姑就是清河公主,姑丈自然是夏侯楙)不靠谱,所以把夏侯楙撤了长安一把手的位置,自己亲自西征,防御诸葛亮的北伐。


我们再来看看夏侯楙的 历史 评价——“性无武略,而好治生”(《魏略》,鱼豢编撰)

鱼豢作为一个和夏侯楙同时期,同国籍的 历史 学家、朝廷命官,他的史书比较客观和严谨,不存在“偏见”。

加上年仅27岁的夏侯楙刚当上长安一把手没多久,就被撤职;更加证明了他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吃喝玩乐、文武都不行的人而已,仅仅靠着“夏侯二代、曹操女婿”的关系,混到了长安一把手的位置。

再看孙传庭——

孙传庭(1593~1643年)

孙传庭,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末名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6岁的孙传庭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因为不满阉党专政,所以弃官回乡。

崇祯帝即位后,34岁的孙传庭起为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

崇祯九年(1636年),43岁的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陕西省的一把手),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

崇祯十一年(1638年),45岁的孙传庭于潼关南原大破李自成(第二任闯王),被称为“农民起义军的克星”。

崇祯十五年(1642年),49岁的孙传庭接任陕西三边总督职务,加督河南、湖广、四川、江南等地七省军务,挂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

列举对比了“子午谷奇谋”的攻守双方,可以开始对比了。

第1次是蜀汉的诸葛亮北伐,“军政帅才”魏延PK“吃喝玩乐、文武双废”的夏侯驸马。

本来可以成功的,却因为诸葛亮的过于谨慎,还没开始就被夭折。

第2次是明末,“没有任何文武学习经历的奔5老农民”高迎祥PK“大明兵部尚书+七省军务一把手+秦军的缔造者+农民起义军的克星”孙传庭;以奔五老农民的兵败被杀而告终。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点,也就是“事先准备”。

第1次“子午谷奇谋”,长安一把手,夏侯楙肯定想不到魏延会有这个奇袭,就算想到,凭他的脑子,要么不会设下伏兵,要么魏延来了,就弃城投降或者跑路。

而第2次“子午谷奇谋”,“军政帅才”孙传庭,肯定能猜到高迎祥会走子午谷,不然也不会才5天不到,就击溃高迎祥。

因此很多反对“子午谷奇谋”的读者,仅仅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了“子午谷奇谋”,我觉得是片面的。

“子午谷奇谋”的成功,不在于计谋本身,而是在于攻守双方。

要是诸葛亮信任魏延,赌一次,说不定蜀汉第一次北伐就能夺取长安。有意思的是,就是因为邓艾敢赌,所以偷渡阴平才成功了,直接导致蜀汉帝国的灭亡。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可行吗?

对子午谷奇谋可行与否,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一部分人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压根就行不通,诸葛亮的做法是正确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子午谷奇谋或许可以一试。

主要讨论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以及不被诸葛亮采纳的主要原因。

何为“子午谷奇谋”?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三国志·魏延传》

二、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略》

两种说法略有差异。陈寿《三国志》的说法是,魏延率一万兵马,效仿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异道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而鱼豢《魏略》的说法,则是走子午谷道,利用夏侯楙怯懦无谋的特点,突袭长安。诸葛亮率主力大军出斜谷,经过右扶风地区,会师于长安。

不过就可信度而言,肯定是陈寿的《三国志》可信度更高,而且也更合理。突袭长安没多大的意义,达不到阻敌增援的效果,有多少北伐军都是白搭。

鱼豢身为曹魏的私家撰史人,对魏延“子午谷奇谋”这只不过是一个想法,没有付诸实践的东西。鱼豢所得到的,很有可能是一些谣传,以及他自己的猜想。

《三国志》不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本就是蜀国人,而且他是“蜀中孔子”谯周的徒弟。《三国志》的成书,他收集了各国的史料,整理综合,以及考证排查。

蜀国虽然没有史官,但也不乏民间史匠,蜀书的内容,大多来自蜀国的民间史料。这些蜀国的史匠甚至有机会面对面的去采访魏延。所以可信度更高一些。

接下来!根据《三国志》的说法,分析一下魏延这条计谋的可行性。

由南郑至关中,有五条栈道可供选择。分别是子午道、斜谷道、傥骆道、陈仓道、连云道。魏延的选择,肯定是子午道,以及斜谷道,这点毋庸置疑。因为他的目标是会师潼关。

走子午道,绕过长安,往京兆国方向,经过华阴山,利用华阴山的优势,偷袭没有防备的潼关。诸葛亮则出斜谷道,吸引曹军的注意力。路程虽然很远,不过确实可行。

拿下潼关隘口,即意味着阻敌增援。曹魏的援军必须经过潼关,才能快速的支援到关中地区,否则就会绕更远的路。

而潼关隘口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易守难攻。且粮草储备充足。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魏延的一万人马足以正面抵御曹军。

诸葛亮从正面进攻,在曹军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拿下关中地区也并不是难事。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可行吗?那你就错了。诸葛亮因为这个原因不采纳

斜谷道

或许有人会说,魏延能顺利通过子午谷道吗?子午谷栈道难以行军。加之曹魏的司马懿、曹真非等闲之辈,魏延或许出不了子午谷道就会中埋伏。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我只能说你多虑了。这五条大栈道中,除了连云道最难行,其他的几条栈道难度系数相差并不大。子午谷甚至多次被作为主要栈道用兵,比如后来的高闯王,他的几万大军,直接选子午道一条战线正面进攻。

而且子午谷比斜谷道还稍短一些。中埋伏的几率同样比不上斜谷道。因为斜谷道才是入关中的首选。

曹真为什么没有通过子午道,那是因为天降大雨三十日,这属于天灾,跟计谋本身的可行性无关。不光曹真难以行进,司马懿的正面大军,一样受阻难行。

桓温北伐,司马勋为何在子午道被击败。那是因为东晋与前秦处于最敏感时期。各条战线都是摆在明面上作战的,并不存在奇兵与埋伏的关系。

桓温的主战场,本来就设置在了子午谷一带。桓温率主力走水路,经过武关,袭击了蓝田一带。蓝田跟子午谷的距离,差不多几十公里之外。司马勋的少量兵马,很有可能是吸引前秦注意力的套路。

但是桓温在蓝田大胜后,马上进据灞上,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进攻长安。反而给苻雄找到了机会。苻雄兵峰直指司马勋,将司马勋等人击败。

至于高迎祥,这边就不多说了,同样是敏感时期,而且是主力大军全军向子午谷进发。

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何不同

很容易区分——非敏感时期

早前刘备执政期间,曹魏与蜀汉之间势同水火,边境战乱不断,彼此防守非常严密。但是!蜀中所发起的战役,大多都是由刘备亲自去指挥的,有张飞、黄忠等虎将来辅佐。

刘备夷陵兵败身死后,加之关羽、张飞、黄忠等一干老将相继陨落。诸葛亮又施行了闭国政策,五年之内,从来没有触碰过曹魏的边境。导致了曹魏放松警惕,曹魏边境的防御逐渐松懈,给蜀国找到了机会。史籍记载如下: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所以!这是一条在非敏感时期提出来的计谋。诸葛亮的正面大军,尚且可以打出出其不意的效果,子午谷奇兵根本就不用担心被埋伏。

不能说有通行子午谷失败的案例,就一口否认此计的可行性。同样也有通行子午谷成功的案例。这个人就是钟会。具体内容如下:

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

执行者则是魏兴太守刘钦

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

结果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不能说有人失败过,这条计谋就永远行不通,得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

因此!在我看来,魏延的这条计谋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而且成功的几率非常大。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拒绝了“子午谷奇谋”呢?是诸葛亮的军事失误吗?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做法也是正确的。作为一员将领,魏延的这条计谋非常了不起,可以说是一条奇谋。但是子午谷奇谋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却不符合蜀国的“国策”。短暂的胜利之后,可能会为蜀国迎来更大的失败,甚至会加快蜀国的灭亡。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实力最弱,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国力困乏,人口、经济远不如曹魏以及东吴。曹魏自曹操统一北方以来,中原地区国泰民安,鲜有战事发生,根基非常的稳固,并非速亡之国。

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恰恰是想速灭曹魏。

无论《三国志》的说法,或者是《魏略》的说法。魏延的这条计谋,他所觊觎的都是曹魏的关中、凉州地区。不可否认,魏延的胃口太大了,他想把雍凉地区统统的吞进肚子,而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吞进肚子。但是他难以消化。

曹魏为什么不主动起兵伐蜀?是因为他们国力不如蜀国吗?是因为他们兵力不如蜀国吗?是因为他们人才不如蜀国吗?

这些都不是!!!

曹魏在打一把非常高明的牌,曹魏的基本国策是“修养身息,不战而胜”。这条基本国策是孙资提出来的。

起初,魏明帝曹睿本来打算大举伐蜀的,魏国的朝中大臣也大多支持伐蜀。唯独散骑常侍孙资持不同的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

孙资的这段话,说的曹睿心服口服,决定以休养生息,养国养民为第一要务。在国力上压倒吴蜀,使吴蜀两国不战而败。

魏国并不是没能力攻打蜀国,而是想用最高明的办法取得胜利,所以才会在各条战线上采取守势的态度。

如果施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顺利的拿下了雍凉地区,无异于逼迫曹魏以文治变为武功,以武力去解决问题。

曹魏大军将会倾巢而出,反扑蜀汉。

另一方面!东吴见蜀汉拿下了雍凉,坐拥益州、雍州、凉州三大州。这三大州的领土疆域加在一起,甚至不下于曹魏剩下几个州的领土。东吴能开心吗?

如果东吴不对曹魏用兵,那么蜀国的压力就会更大。即便蜀汉打赢了曹魏,那么接下来坐收渔利的,也只会是东吴。

对魏国这样的根基稳固的非速亡之国,不能一开始就去找他决战。关羽北伐襄樊一带,不正是想要速亡曹魏吗?结果得不偿失,反被东吴咬了一口。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非常明了,他不能贸然跟曹魏决战,不能一下子就去捅破了曹魏的心脏。蜀汉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大多选择靠近祁山附近,攻打的都是曹魏边境比较偏远的地方。

第五次北伐,他敢出武功的原因。是因为东吴、蜀汉各举十万大军,这是一个决战的机会。前四次北伐,他从来不敢太靠近关中地区。

就拿第一次北伐来说。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明显不是关中,而是更加偏远的陇右一带。他想拿下陇右地区,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北伐平台,解决掉蜀道难行,粮草押运不继等问题。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北伐平台,与曹魏展开持久战,逐渐蚕食曹魏的领土。

所以!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条计谋毫无可行性。而是两人的大战略方向不同。魏延贸然与曹魏决战,不符合蜀国的基本国策。

这桩悬案让诸葛亮被黑了1700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可不可行?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出征途中,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建议由自己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冒险,没有照办,让魏延叹惜自己怀才不遇。从而留下一个“如果当初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是否可以一举攻破长安”的千古猜想,诸葛亮也因为这一点被“挺魏派”黑了1700多年。后世史家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经过多年研究,老王认为魏延所谓的奇谋看上去很美好,其实并不可行,理由如下:

一、蜀军北伐不是秘密,魏国或早有防范

魏延的“从子午谷袭长安”之计,如果是一个能在处于完全秘密状态下实施突然袭击的计策,或许有几分胜利的可能。然而,蜀军北伐并非突然,这就给魏延之计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蜀书·后主传》裴注《诸葛亮集》记载,蜀汉后主刘禅于建兴五年三月颁布的诏书中,已将蜀军北伐的战略目标锁定为“克复旧都”——占领长安,并公布公布北伐军的兵力是“步骑二十万众”,实际兵力是十万人,此诏书及以后相关的诏书律令皆“露布天下”。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汉中,从建兴五年五月进驻,到建兴六年正月诸葛亮召集军事会议,前后有九个月。因此,蜀军北伐不是秘密。

二、魏国的防守战略,正中“奇谋”要害

《魏书·孙资传》裴注《资别传》记载,“诸葛亮出在南郑”,魏国将士认为可以出兵征讨。魏明帝征询乐阳亭侯孙资的意见,孙资认为“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撼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而百姓无事。”

孙资认为应当“分命大将据诸要险”,魏明帝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就是魏国的防守战略。“要险”,含“重要”与“险峻”两个方面。从以后魏军实施此防守战略的实际情况看,魏军只守“重要”地方,而不守“险峻”地方。

东起长安,西至陈仓的渭河之畔,共有五城:长安、(扶风郡治)槐里、武功、郿国、陈仓,是“重要”地方。

三、曹魏雍州机动部队远胜魏延兵力

《魏书·明帝纪》裴注《魏略》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骑五万拒亮。”’

魏明帝调动的五万步骑,应是中央机动部队与雍州机动部队的联合之数。

《三国志》透露了魏国雍州多年间常备的机动部队的兵力至少达两万步骑。按照惯例,州直属机动部队驻在州治城内。雍州机动部队两万人,应驻在长安城内。长安城是旧都,城墙周围较长,又是魏国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队至少应有一万人。城防部队与机动部队联合守卫长安城,合计至少有三万人。

如果魏延之计成行,其作战部队只有五千人,还有五千人是运输粮食的。用这五千将士去进攻守着长安城的魏军三万将士,显然是攻不下长安城的。

四、长安城易守难攻

从《后汉书·董卓传》中可知,李傕进犯长安时,率军十余万攻打长安城,猛攻八日均告失败。直到后来依靠吕布军中的蜀兵打开城门,长安城才被攻破(非破坏其城墙),可见长安城的易守难攻。李榷攻长安,事在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蜀军首次北伐,事在年曹魏太和二年。时隔仅36年,其间没有发生破坏长安城之事。因此,在魏延献计时,长安城依然易守难攻。

五、魏国援军行动迅速,长安有外围保障

通过对《魏书》、《蜀书》中魏蜀多次交战的记录进行比较计算,魏国机动部队的行军速度是可以确定的——

骑兵日行180里(三十年后钟会部骑兵日行可达172里),步兵日行90里。

从洛阳到廊城有1120里。从洛阳径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1836里。从长安到郡城有260里。从长安径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976里。

魏军骑兵从洛阳到廊城用6天,从洛阳到街亭用10天。

魏军骑兵从长安到郡城用1天半,从长安到街亭用5天半。

六、魏延过低估计夏侯楙,长安很难白捡

魏延之所以自信,还在于他认为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肯定是个闻风而逃的胆小鬼。按他的说法,夏侯楙听到自己悄悄杀过来,必然会乘船逃走,而长安只有御史、京兆太守这些文官,可以轻松逃走。

但据《魏书·夏侯惇传》裴注《魏略》中的记载:夏侯楙虽“性无武略”,但“好治生”—热衷于管理经济,并非一个昏庸的纹绮子弟。“群弟不遵礼度,林数切责”,说明夏侯林心中常存国家的法度,是非常有责任心的。更何况夏侯楙驻守在高大坚固的长安城里,身边有几万名精锐的将士,有郭淮任刺史,有大将军曹真作后盾,他有必要闻风而逃吗?

七、即使攻进长安,陈仓以西也不可定

魏延对自己的计策非常自信,说“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如果实施魏延之计,果真如魏延所言一举可定吗?

仅看雍州的陈仓正西的四郡的情况。这四郡是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即使在诸葛亮否定魏延之计、率主力兵出祁山的情况下,这四郡的情况对于蜀国来说,也不容乐观。

事实上,这四郡完全在雍州刺史郭淮的掌握之中。郭淮精通军事,有胆有识,又是雍州的最高长官,他从这四郡调集四千将士,毫无问题。如果蜀军主力兵出斜谷,那么,郭淮将率军从西边来攻击蜀军。总之,对蜀军来说,陈仓以西不可定。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可行。当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了,当事人都不在了,死无对证,且时移世易,很多条件都发生变化了。老王的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想,权当抛砖引玉,仅供各位历史爱好者探讨。(老王不卖瓜)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