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心发现 历史心发现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前2世纪,在两次布匿战争的推波助澜之下,罗马共和国越战越强,“被迫扩张”,其和希腊东方最早的大规模军事“交流”始于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应塔林顿等南意大利希腊城邦求助,跨海作战,罗马面对当时纵横欧亚所向无敌的希腊化军队,在战场上苦苦支撑,屡屡吃瘪。
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后期,形势完全逆转,罗马先是出手惩治了无法无天的伊利里亚海盗,随后海陆并进,严惩了幕后黑手伊利里亚女王提乌塔,顺便收了希腊西部沿海阿波罗尼亚等小城邦。此外,由于汉尼拔和马其顿腓力结盟,后者派出舰队想要乘人之危,但意图却被罗马海军轻松粉碎。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终于腾出手来。要知道罗马人素来睚眦必报,腓力的过往行为绝不可能不被惩戒。于是马其顿战争爆发,从此罗马正式武装介入希腊局势,正是在此时,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罗马军队在狗头山痛击腓力的马其顿军,随后宣布希腊自由,之后军队撤出希腊。
随后,纵横亚洲的塞琉古安条克三世率军跨过海峡进入希腊,罗马随即介入,在温泉关把安三打的丢盔弃甲。
此时塞琉古帝国实力尚在,安三集结7万希腊化精锐在小亚的马格尼西亚卷土重来,却被人数仅为自己一半的罗马军队打的几乎全军覆没,成为军事史上一个永恒之谜。要知道,安三手下的塞琉古大军,要什么有什么,是装备精良的百战之军,代表了希腊化军队的最高水准,也是同期世界军队中不可置疑的翘楚。这样的结果简直令人无法接受。
随后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再一次毫无悬念的在皮德纳击败了年轻有为的帕尔修斯。此时的罗马不再装x,全面控制希腊,粉碎亚该亚和埃托利亚的起义,夷平科林斯。希腊自由?见鬼去吧。
随后是米特拉达梯战争,米六在没碰到罗马人之前,可谓所向无敌,什么亚美尼亚、小亚希腊城邦、斯基泰人、罗克索拉尼人统统不在话下。他杀得兴起,将小亚细亚的罗马人杀光,入侵希腊。苏拉一来,不到三年,被揍的妈都不认识。之后始终被罗马稳稳压制,庞培一来,彻底嗝屁。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个规律,就是罗马人在东征最初的100年内在希腊和小亚几乎战无不胜,这只是老生常谈,继续看:
罗马内战,庞培放弃罗马,跑到东方组织力量抵抗凯撒,一开始全面占优,海陆两面几乎战略包围了凯撒,没想到凯撒硬是从希腊北部色萨利打开了一条通道,随后在法萨卢斯以劣势兵力击溃庞培。
还是内战,安东尼和屋大维联军,在希腊腓立比彻底击溃由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率领的最后的共和派军队。
继续内战,安东尼坐拥整个罗马东方的富庶和强盛,麾下10余万强兵,在亚克兴角被屋大维击败。
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无论是罗马扩张还是罗马内战,从意大利向西到希腊或小亚的军队,都无一例外的击败了坐守东方的军队,无论他是希腊军队,蛮族军队,还是罗马自己的军队。一次两次还是巧合,这么多次的连续击败,就绝不是巧合能够解释的。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第一、从罗马向东行军的,往往是更有野心更有精力的一方;凯撒敢于以极劣势兵力主动跨海寻求决战,庞培坐拥强兵却畏首畏尾,气势上就输了一筹,安东尼跟着情人逃跑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在希腊和东方招募的军队,尽管也是“罗马军队”,但作战能力始终不及西面的百战老兵;
第三、东方君主专制色彩浓厚,其军队成败往往系于君主的一念之间,不像罗马能以强硬的纪律和一线军官出色的临场能力兜住下限;
第四、罗马整体战略制定上对东方国家的优势,特别是罗马坚韧不拔的国家性格,从善如流迎头赶上的学习能力,以及一以贯之的绝不退缩;
第五、罗马军事艺术的发展超过了东方,马格尼西亚安三仍带头冲锋,对战场局势毫无了解,罗马主帅早就开始坐镇指挥中心,并加强了对预备队的应用。
当然,这些理由不全面,也不一定对,对于共和国晚期,西面的军队总是战胜东面军队的原因,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各抒己见,不吝赐教。
原标题:《罗马向东拓展时期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阅读原文
喜马拉雅山上。。。呵呵,开玩笑。你要不怕消费就去迪拜,那里是全世界最奢华的消费场所,同样,景色也十分美丽。还有马尔地夫,世界旅游圣地,景色十分美丽,海水可以一望到底。当然还有来我们新疆,体验茫茫沙漠的酷暑、罗布泊的死亡之地、喀纳斯水怪的神秘、世界第二大恐龙沟的巨集大。
在漫长的征服外部世界与自身、创造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遭遇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神秘现象:行踪诡秘的幽灵岛、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神出鬼没的尼斯湖水怪、真真假假的UFO影像……每一个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神秘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发展的种种契机.而人类天生具有探索征服新奇、不可知事物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对神秘现象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人类一步步从未知到已知,从混沌走向文明;人类智慧因此得到提升,人类潜能亦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与开发.
《人类神秘现象》一书正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诞生的.它是一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编者认真择取各个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最富探索意义和最被广泛关注的神秘现象,分别从自然、建筑、生命、科学、星外、文化、艺术、宗教等八个方面予以重点介绍,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迷离奇妙的神秘事件,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成因、特点,力争给读者提供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
为了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编者精心挑选了近500幅弥足珍贵的彩色图片,其中包括实物图片、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出土文物、摄影照片等.或刻画环境,或模拟经过,或揭示内涵,或提供佐证,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最直观、最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这种图片、文字互济互补、相辅相成的解读方式,弥补了单纯文字说明过于抽象的缺憾,使知识的传输更加直接、快捷,也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观点.
我们希望通过准确生动的文字、简明的体例、新颖的版式和精美的图片的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展示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带您进入一个精彩、神秘的世界,成为您探索未知世界的阶梯.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
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它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科学家虽已揭开了间歇泉的神秘面纱,但人们仍为它雄伟而瑰丽的喷发景观所倾倒.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您看过杂技表演艺术家布朗亭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奔腾激流上方160英尺高处架起长达1000英尺的钢索,成功地空着双手走了过去吗?您看过他蒙上双眼、头套口袋,也同样成功地走过这1000英尺的钢索吗?您看过同样的一个人踩着独轮小车过去,踩着高跷过去,背上背着人过去,坐在钢索上烹调了一个煎蛋饼还将它吃了吗?是什么使勇敢而伟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亚加拉瀑布,是它给予了布朗亭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亚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视尼亚加拉瀑布的传说之谜吧.
构成了部分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线,将纽约州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开的尼亚加拉河从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长将近30英里.它位于北面,面积为25万平方英里,并成为这些湖的通畅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5万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这条河被草莓岛和格兰德岛劈开分成3段,头5英里只有一条河道.向东的美国河道有15英里~16英里长;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则较短,只有2英里~3英里长.在格兰德岛后两个河道又合并到一起,再流过3英里就到了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这条大河最终可到达安大略湖,先后途经7英里的峡谷、一片开阔的湖区平原和7英里~8英里的陆地.尼亚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岛分成两个部分.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顶部宽度将近3300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还要高上大约10英尺,但是宽度只有990英尺的瀑布则位于美国一侧.
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英尺~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里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地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那是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有行星轨道数据的美洲“黄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奥蒂瓦坎,有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纵贯南北的宽阔大道.在公元10世纪时,最早来到这里的阿兹台克人,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没有一个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上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一个适合它所有街道和建筑的测量单位.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这个单位长度为1.059米.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
哈列斯顿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庙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情况:“黄泉大道”上那些遗址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在“城堡”周围的神庙废墟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金星为72,水星为36,火星为144.“城堡”后面有一条运河,它离“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刚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离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是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再过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遗址,这是太阳到土星的距离.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这刚好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假如再把“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塞罗戈多山上的两处遗址.其距离分别为2880个和3780个“单位”,刚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距离.
“黄泉大道”很明显是根据太阳系模型建造的,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肯定早已了解整个太阳系的行星运行的情况,并了解了太阳和各个行星之间的轨道数据.但是,人类在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1845年才发现海王星,1930年才发现冥王星.那么在混沌初开的史前时代,又是哪一只看不见的手,给建筑特奥蒂瓦坎的人们指点出了这一切呢?
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
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
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科学家对怪石“报时”的说法虽不能完全解释怪石现象产生的原因,但也为世人稍微解开了一丝谜团.
蒙着神秘面纱的中国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中国长江与汉水间的川鄂交界地带,有“华中屋脊”之称,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处达3105米,有多种气候类型.
提起神农架,人们不能不想到“野人”.从古至今,大量的关于野人的记载和野人的传说让人难辨真伪.1977~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考,搜集到大量关于野人存在的证据,如野人毛发、脚印、粪便等,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窝.考察结果似乎向人们昭示:神农架的确存在一种不为人们所知的奇异动物.
其实,神农架不仅仅是野人令人称奇,还有更多的神秘现象.
在一个叫阴峪河的地方,栖息着大量的白色动物.这里终年少有阳光透射,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白蛇等动物栖息,此外还有白乌鸦、白猫头鹰、白龟等等.据说,那里的白蛇通体洁白无瑕,盘踞时犹如一尊玉雕,挺立时就像一根银棍,贴地而行,速度奇快.世界原来只在北极地区才发现有白色动物,这么多动物在神农架变白,成了科学上的待解之谜,因为这绝不仅仅是气候因素能决定的.
1986年,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发现了3只巨型水怪,它们全身呈灰白色,头部与大蟾蜍相似,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时有1米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的水柱高达数丈.
不仅如此,与水怪传闻相呼应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驴头狼的传闻.据说,最早发现棺材兽的地点是神农架东南坡,这是一种长方形怪兽,长着很大的头、脖子短粗,全身为麻灰色毛,跑起来的惯力可以撞断树枝.独角兽体态像大型苏门羚羊,后腿略长,头像马,前额正中生着一只牛角一样的黑色弯角,约40厘米长,从前额弯处呈半圆弧弯向后脑.驴头狼好像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是个体型远大于狼的灰毛家伙.
除了奇怪的动物耐人寻味外,神农架还有许多地质奇观更是蔚为壮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河水一日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更神奇的是潮水的颜色会因季节而有所不同,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干旱之季水色混浊.
宋洛乡有一处冰洞,洞内温度与洞外气候大相径庭.当洞外自然温度高于28℃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十余米长的冰帘,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顶端如蘑茹状的冰柱,而且为空心.洞外天气转冷时,洞内的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反而高于洞外.
与宋洛冰洞相应成为另一奇洞的是木鱼镇的冷热洞,洞中时而冷风习习,时而热浪滚滚,目前还没有一个最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这一冷热忽变的现象.还有官封乡的鱼洞,洞里水色伴着春雷产生变化,春雷过后,水色由清变浊,等水色完全浑浊后,成群的鱼在洞里游来游去,这些鱼如筷子般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场面蔚为壮观.
神农架这块神奇之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好奇的人,不知道谁何时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
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总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地方.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岸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夏天到来时,“地温异常带”的地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在气温高达30℃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人们在任家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角瓜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任家在这个地方平整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17℃,地温保持15℃.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是在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一个海拔1500米叫“冰冰背”的地方.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人们知道,自然界的气温变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公转,当它和太阳距离缩短时,太阳辐射给地球的热能就会增加,使地球变热、变暖.反过来,地球就变凉、变冷.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而这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奇异的现象.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但这些分析只是推论而已,这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
诡秘幽灵岛
西方人酷爱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怪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陆地,但这块陆地始终无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块陆地不是光学错觉,于是他便将“陆地”标在海图上.200年后,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夫与他的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那块陆地.航海家沃尔斯列依在1925年经过该地区时,也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
那年秋季,我到海德堡的那天,雨淅沥沥地下着。雨水落下,像是一张灰网缓缓地罩下来。雨滴打在石板地上,响起不同凡响的回声,至今仍响在我的耳畔。
在德国的那些天,天空湛蓝,风柔云白。我去了法兰克福,福森,新天鹅城堡,慕尼黑,但如今我唯一记住的是海德堡。不是因为那一场突落的雨,也不是因为在那意外地碰到了来自瑞典的S公司的同仁,只是海德堡是那种见过一面就难以忘怀的地方。
海德堡位于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之间,距离法兰克福约85公里,你可以从法兰克福乘火车前往。大概一个小时到达海德堡火车站,然后可以乘5路轻轨前往俾斯麦广场(Bismarckplatz)。俾斯麦广场位于海德堡老城的西端,从这里向东一直到卡尔广场(Karlsplatz),是商业步行街。街全长大约1.6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海德堡主要的历史建筑和景点也都集中于步行街沿线一带。这条街与内卡河平行,河的一侧是海德堡主街(Hauptstra?e)、集市广场(Marktplatz)、圣灵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学生监狱(der Studentenkarzer)、海德堡城堡、大学图书馆及各类博物馆。
我打着伞,走在阴雨飘飞的老城里。街上空荡荡的,只有一个遛狗的居民和一个穿着雨衣的行人。老城的房子窗外是绽放的鲜花,在雨中显得格外娇艳。
突然在一家商店门口看见一个穿白衬衫,卡其色裤子,棕色皮鞋的男子。他手里握着一把收起的长伞,拎着一个白色的纸口袋,站在店铺门口的房檐下,侧脸望向远方。不知是在等人,还是在避雨。我走过去问他去往海德堡大学的路。
他告诉了我怎么走,聊了一会儿我们竟然都是S公司的。他从瑞典来德国出差。他对海德堡很熟悉,给我讲了许多海德堡的故事。
他说我们所在的地方离骑士之家很近。骑士之家又称圣乔治骑士之屋(Hauz Zum Ritter St. Georg),因其大门上方有一个骑士雕像而得名。它修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1592年一个名叫查理斯·贝利尔的德国布商建造的,专营中国的绫罗绸缎。后来骑士之家成为了私有民宅。1705被改造成为了酒店,并经营至今。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老城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骑士之家紧挨着大教堂,前面的小广场可以喝啤酒咖啡。雨天,没有什么人。
海德堡的主街两旁延伸出大大小小的巷子。走入其中一个巷子,发现有一个书架,人们可以把不用的书放在这里,也可以来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抬眼一看,这条巷子叫学术巷(Akademiestra?e ,Akademie有学术研究的意思),书架立在这样的巷子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德堡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歌德的故事。1815年,歌德在耶拿大学研究生物学和植物学。耶拿大学创建于1558年,1934年改名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大学,这里曾经的大师有歌德、席勒、费希尔、黑格尔、马克思等。耶拿大学位于德国东部的图林根州,它的哲学,光学,德语教育专业一直享誉世界。
1800年前后这里是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成为德国理想主义的中心,是欧洲思想运动的中心。科学家、哲学家、自由思想家、学生社团、激进大学生和革命先驱思想家,他们一起铸造了“耶拿精神”,这种精神曾是前卫的和令人生畏的。耶拿不仅有发明创造,政治活动也有悠久的历史。
歌德闲时他在校园的植物园里散步,园中有一棵银杏树。那时歌德暗恋着玛丽安娜,他写给她的信里向她描述植物园中的风景,为她写诗。鸿雁传情,两个人渐渐地心心相印。玛丽安娜对歌德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朗诵歌德新诗时,她竟然能当场作诗唱和,她和歌德展开了诗的对话。
歌德从来没有遇过有如此“诗心”的女子,她的美学诗情可与他本人相媲美,两人开始以诗传情。第二年夏天,歌德来到海德堡。玛丽安娜前来拜访,在午后安静的时光里,他与她分享彼此间的孤独,他后来在诗中写到“我把心遗失在了海德堡......”海德堡因此成为了德国的浪漫之都,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
玛丽安娜和歌德心有灵犀,使他联想到了银杏树叶。银杏树叶呈扇形,中有缺口,像两片叶子连生,既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而一。在日本,银杏被誉为“希望的使者”。歌德把海德堡古花园中银杏树叶赠给玛丽安娜,以表示两人心心相印。他在《二裂银杏叶》中写道:
Ginkgo biloba(英文版)
This leaf from a tree in the East,
Has been given to my garden.
It reveals a certain secret,
Which pleases me and thoughtful people.
Does it represent One living creature
Which has divided itself?
Or are these Two, which have decided,
That they should be One?
To reply to such a Question,
I found the right answer:
Do you notice in my songs and verses
That I am One and Two?
Gingo Biloba(德文版)
Goethe
Dieses Baums Blatt, der von Osten
Meinem Garten anvertraut,
Giebt geheimen Sinn zu kosten,
Wie's den Wissenden erbaut,
Ist es Ein lebendig Wesen,
Das sich in sich selbst getrennt?
Sind es zwei, die sich erlesen,
Da? man sie als Eines kennt?
Solche Frage zu erwidern,
Fand ich wohl den rechten Sinn,
Fühlst du nicht an meinen Liedern,
Da? ich Eins und doppelt bin?
二裂银杏叶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
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
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
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
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
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
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也许我已经找到正确答案,
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
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后来,歌德那浪漫的诗篇在海德堡那阡陌交错的小巷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在法兰克福歌德的故居里,纪念品店里有很多关于银杏叶的。据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柏特 坎普法在1690年发现了银杏物种,并将其引到了欧洲。1712年他发表了著作《异域采风记》,里面记录了银杏这个植物。银杏是雌雄异株树种,很少有雌雄同株。雄树开花,雌树结果。雌树一般矮小,冠形宽大;雄树高大,冠形窄小。我想起怀柔红螺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唐代的银杏树,一雄一雌,煞是惹眼。
其实,不止是歌德,很多人把心里美好的记忆留在了海德堡。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我来到这个城市10天了……而我不能自拔。”? 在这座山青水碧、红砖赤瓦的古城里,处处回响着诗句、时时弥漫着爱意。
走过骑士之家,穿过小巷的尽头,便是海德堡老桥。老桥跨越内卡河南北两岸,名为Karl-Theodor桥,1786─1788年间由Elector Karl Theodor建造。这是一座有9个桥拱的石桥,是海德堡地区内卡河上最古老的桥。是一座巴洛克式石桥,也是自古罗马时期以来在同一位置上的第九座桥。
河南岸的桥头有一座桥头堡巍然屹立,与山上的古堡遥相呼应。桥头堡有两座圆塔,塔下面的门洞原来是海德堡老城的入城口,圆塔还曾经被用作牢房。 桥头有一只铜猴像,传说摸过铜猴右手的人会重回海德堡,而摸猴子左手的铜镜会给人带来好运! 雨洗过的铜像更加冰凉光滑。我摸了猴子的两只手,期盼着会带着好运再来海德堡。
历史上,海德堡最早是由古凯尔特人定居在这里。后来罗马帝国在这里建造军事要塞。海德堡这个名字在1196年正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当时只是个小城邑。由于当地盛产玉米,所以每逢开集日农民们便到集市来买卖玉米,这个城市的雏形就是从“玉米广场”开始的。
从集市广场向着山的一侧走去,可以上到古堡。去古堡有两种方式:步行或者坐小火车。看着阴脸的天空,我选择了坐小火车。
不远处就是通往山上城堡的上山小火车(Bergbahn)。票价含上下山的车费和城堡门票。候车厅的墙上图文详述了海德堡Bergbahn的发展与修建历史。垂直向上的小火车行进在封闭的砖墙里,几乎看不到外面的风景,感觉有些沉闷。
走出车站后便可以见到不远处的城堡。此时城堡处已挤满了不少游客与旅行团,与山下的冷清相比简直是另一番景象。一阵一阵的风吹散了薄云。太阳在一朵云后,半躲半藏,有些羞怯。雨小了,但并未停,直到太阳完全露出脸,雨还在下。这是我在德国遇到的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太阳雨。
城堡建在巨大的山崖上,坐落在青色的王座山上。城堡为红砂石所建,最早建于13世纪。历史上经过几次扩建,形成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的三种风格的混合体,它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它曾于1537年和1764年两次遭到雷击,在三十年战争和大同盟战争中损毁严重。有些地方重建了,但大部分已是废墟。断壁残垣,透着别样的震撼,显露出王者的气势。
海德堡古堡伊丽莎白门,据说是四个世纪前的城堡主人弗里德里希五世,为了夫人伊丽莎白斯图亚特公主,也就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打造了这座凯旋门,作为她的生日贺礼。传说这道门是在1615年一夜之间建造的,想让他的夫人第二天逛庭院有个惊喜。后来人们就称这道门为伊丽莎白门。
城堡中有德国药房博物馆(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展示了数百年前的药学器具与药物发明的历史。有一幅画里耶稣是个药剂师,感觉既可爱又神圣。参观完城堡的药学博物馆,去看了那个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桶(Gro?es Fass),上上下下爬了一段楼梯才看完了那个酒桶。据说总共可以装2万多升葡萄酒。旁边的“小酒桶”,直径也将近两人高。
走出城堡门前便是城堡花园,此时阳光正暖,空气里是潮润的气息。望向老城,仿佛置身童话世界。花园里游客在散步,还有跑步锻炼的俊男靓女。感觉全世界的青年都喜欢跑步。
从古堡下来去了哲学家小径。哲学家小径长约两公里,位于圣山(Heiligenberg)南坡的半山腰上,可以遥望海德堡老城和城堡。小径静谧人少,风光宜人,历史上很多著名学者和哲学家都喜欢沿着小道散步,思考和冥想,由此得名。
天越来越晴了,越来越亮了,海德堡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丽。望向内卡河,有几个人在桨板上,正顺流而下。我知道,我还会再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