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一个连队一次阵亡140人,血战上甘岭,15军置死地而后生

第一军情 2023-09-22 01:07:49

战将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

(三)

第一军情作者 吴东峰

提要: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原本规模不大的战斗,最终打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联合国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损失了274架战机,付出了2.5万人伤亡的代价之后——上甘岭,依然掌握在志愿军手中。

由于伤亡大,无论干部和战士在心理上都会发生变化,其进攻的勇气会大大不如开始,守备坑道里的指战员同样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信心和决心会不如头几天。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是继续与敌人拼消耗呢?还是适可而止呢?……我的决心还是继续打下去,但怎样打法,值得考虑研究才能决定。

――秦基伟1952年10月23日日记

01

上甘岭战役的至暗时刻:一个连队一次阵亡140人

1952年10月23日晚,15军45师组织了一次反击597.9高地作战,由于炮兵未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34团八连发起冲锋时,被敌人强大炮火袭击覆盖, 140名官兵阵亡。

八连是上甘岭之战中牺牲最大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这一天,是上甘岭战役的至暗时刻。战斗进展不利,给军长秦基伟以极大震撼。他痛感战争的残酷,更痛惜士兵的生命。

当秦基伟把反击失利的报告上报兵团部时,秦基伟的老上级、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立即打来电话,提出撤与打两种方案让他选择。

王近山

秦基伟回忆说:“王近山同志是一员战将,以战斗作风勇猛、以敢打硬仗恶仗狠仗着称,但在上甘岭严酷的形势面前,这位硬将军也有一点踌躇了,他给了两个方案,让我选,实际上是逼我下决心。”

这是秦基伟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输赢,更意味着生死,甚至更大的伤亡代价。

24日深夜,秦基伟立即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派人下去了解情况,考虑战术指挥的改变问题。他沉痛地说:“我们的战士多么英勇顽强可爱,但140名官兵瞬间没了,如果我们不改变战术,敌人会更加疯狂,伤亡数字还会增大。”

由于伤亡惨重,担架连也投入了战斗

1952年10月25日,也就是志愿军打响出国第一仗两周年的日子,秦基伟在指挥所召开作战会议,鉴于部队巨大伤亡,会上许多人主张从两个高地上撤退,他们认为,上甘岭后面还有菊亭岘,菊亭岘后面还有比上甘岭更高的主峰五圣山,从15军自身的防御体系来说,丢掉这两个小高地不影响全军的防御。

但秦基伟却不同意上述看法。

他说:“ 上甘岭战斗要坚持打下去,我们就是要和美国人比这个狠劲凶劲,这是朝鲜战场全局的需要。我们要坚决打下去,直到赢得最后胜利!”

他又说:“目前,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打,这是15军的光荣。我们已经打出了很硬得作风,咬着牙再挺一挺,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上甘岭打胜了,能把美国军队的士气打下一大截。”

那么,这个仗该怎么打下去呢?是继续进行昼失夜反呢?还是用别的什么办法?

秦基伟面对地图上密麻的线圈和红蓝交错的小旗,思考着如何走好下一步棋。这时,秦基伟突然认识到:“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

那天中午,总机话务员叫响了值班室电话:“志司邓华代司令员要秦军长电话。”

秦基伟赶紧接过电话,邓华问:“基伟同志哪!”秦基伟答:“是,我是秦基伟!”邓华说:“你们打得好!你们辛苦了!”

秦基伟很动情地回答,“感谢志愿军党委和首长的关心!”

邓华问:“你对这场战斗的发展如何考虑呀?”

秦基伟扼要地汇报了上甘岭战况,接着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这种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已进行多个昼夜了,表面阵地失而复得,多次易手。为决定性的反击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我们的意见是: 暂停反击,前沿部队转入坑道,以小分队活动和敌人周旋,把敌人抓住,牵住他的牛鼻子。同时调整部署,整补部队,研究战术,抓紧准备进行决定性反击。”

“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同意。”邓华分析了战场形势,对秦基伟说,“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我军歼灭敌人的良好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大量消灭敌人,继续坚持斗争下去,可置敌于死地。”

邓华

秦基伟并不知道,就在这之前刚吃完饭,邓华就叫警卫员撤去碗筷,召开了一个餐桌上的“志愿军党委会”。他与分管作战的杨得志副司令员、分管后勤的洪学智副司令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参谋长解方一起,在餐桌上分析上甘岭战役的形势,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是、通令嘉奖坚守五圣山的第四十五师;二是、给第45师补充新兵1000名;三是、原定10月22日结束的“战术反击”延至10月31日,以配合上甘岭作战的一切需要。

秦基伟听了邓华代司令员的指示,感到振奋。他放下电话耳机,向副军长周发田和参谋长张蕴钰传达后,立即作出决定:“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守备分队全部退守坑道。”

秦基伟号召45师:“ 学它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它个天翻地复”他同时又十分冷静地预见到坚持坑道的部队将会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斗争,要准备10条困难,还有无数的困难……

02

主力师长证实:坑道战,官兵渴得喝尿……

2000年8月13日,当年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向笔者回忆,上甘岭阵地共有两条连坑道,也就是主坑道,还有3条排坑道,18条班组坑道,这20多条坑道都处于严重缺粮,断水之中, 许多坑道每天每人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在尿中加救急水,解毒和消除气味,用互相喝尿的办法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崔建功说,我们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喝水如喝血”的战斗生活的。谁能想到坑道内的战士把饼干放在嘴里会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也不会化呢?

无论是崔建功,还是其他上甘岭之战亲历者都认为,上甘岭之战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15军在守备阵地上筑了一座地下“坑道城”。 这是秦基伟军长顶住不同意见的干扰,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的结果。

1952年4月,15军受命开赴“平(康)、金(化)、淮(阳)”地区,接替其他部队进行防御作战。这一防御地区东起金化东北五圣山,西至斗流峰、西方山,阵地正面27公里,纵深21公里。五圣山是一片连绵山地,奇峰突出,宛如天然屏障,俯视并控制金化、平康、铁原等城市和交通。

部队移防前,秦基伟率参谋长张蕴钰和各师团指挥员,用了3天时间视察了正准备移防的26军防地。秦基伟看到,此前部队使用的是开掘式工事,交通壕多数挖在山梁上,他说:“这种工事浅而小,藏兵少,抗压不抗爆,交通壕太暴露。打敌人步兵可以,但顶不住敌人的炮火袭击。”

2003年11月1日,86岁的张蕴钰向笔者回忆,秦基伟在完成视察后的评价是:“基本上没有完成防御体系。他要求15军的工事,“一定要顶得住敌人的炮弹轰炸”。从朝鲜战场归来,张蕴钰做了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领导核试验基地的建设。

秦基伟明确指出:“这样的坑道抗击敌人强大集中的炮火是不行的,更无法屯集更多的兵力。”为此,秦基伟要求 废弃原来的开掘式工事,改用坑道式工事,把兵藏在大山腹部,坑道两头都有出口。他说:“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能打击敌人。我们的坑道要既能藏又能打。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与防御兵力相适应,还要有生活设施。”

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

秦基伟还决定,部队接防后用2个月的时间,突击挖掘坑道式的工事。在有些地方,这等于把山打通,在山里筑城。当时基层部队上下反映可大啦!有的说:“其他部队用原来的工事御敌,不也打了胜仗嘛!”有的连队干部直接对秦基伟说:“敌人没什么了不起,就这工事和地形,军长你放心,我们保证把敌人打得丢盔卸甲,不丢失阵地。”还有参谋甚至说:“军长把敌情看得过分严重了,今天我们兵强弹足,只要在原有工事上稍加改造即可,何必大动干戈,劳民伤财!”

当有人说挖坑道是“自掘坟墓”,被秦基伟大骂一通。崔建功回忆,秦基伟还是坚持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大家。他说:“从挖战壕,到挖山洞,这要增加多大的工作量啊!”

1952年4月11日,春雨初霁。秦基伟到45师视察后,在一片松林里召开了看地形干部会议。这次会议扩大到45师全师营团长、连长和少数排长。他们中大多数成为后来上甘岭战斗的骨干。会议上,秦基伟作了战斗动员,特别提出要构筑坑道式地下城的构想。15军战地宣传队还赶来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秦基伟说:“ 带兵的指挥员一切都应从最困难的情况着想。‘有备无患,无备有患,备大患小,备小患大’,这是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原则。虽然我们面对的‘联合国军’战斗力不算太强,但由于西方山两侧都是平地,便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尤其是坦克部队增援攻击,我们必须做到有备无患。”

秦基伟在会上号召,开展构筑工事竞赛活动,把五圣山变成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有利阵地, 五圣山将在无数英雄的保卫下变成一座泰山!

坑道潜伏的志愿军战士

1952年10月25日开始,45师官兵转入上甘岭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

秦基伟敢于用兵,同时也善于用兵,而且更是非常爱兵。这是时任45师宣传科长李明天对老军长的深情回忆,也是亲身经历的评价。他说:“在上甘岭这么惨酷的战役,军长爱护关心战士的心情更为迫切。”

李明天在师前沿指挥所值班。他说,秦基伟每天都与45师师部保存联系,少则几次,多则十余次,有时讲毛主席的如何处理好保存自己与歼灭敌人的关系。他苦口婆心对师领导强调,虽然战争打得这样惨酷,但是我们更要爱护战士,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就是必须要付出代价时,也要让我们的战士牺牲在最值得的地方。

转入坑道作战,对秦基伟来说不但是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灵魂的折磨。秦基伟在1952年11月10日日记中这样回顾坑道作战——

战斗越往后推,驻守坑道的指战员们就越加艰苦,他们的处境是坐房子的人想象不到的,除了在敌人包围中不能自由活动之外,更严重的是吃不好、喝不好、无休息的位置,甚至连坐的位置都没有。 坑道内经过受伤的同志和牺牲在坑道内的烈士们的血,和战友们的大便、小便混在一起。这种生活不要说已经八天,就是一个钟头都是难受的。

坑道内接水的志愿军战士

在指挥所,秦基伟常常扪心自问:“勇士们在坑道内会批评埋怨他们的指挥员,你们为什么不关心守在坑道的战友呢?为什么还不反击,将敌人歼灭来解放我们呢?这些批评和怀疑我完全接受,因我完全懂得勇士们的心情和艰苦。他们在坑道中一天的时间,比我们坐在房子里的人要长百倍……”

部队转入坑道作战后,秦基伟一边组织后方部队“添油”,一边指挥炮兵打击已占据表面阵地的有生力量,并指挥坑道官兵于夜间出击,给予敌人以大量杀伤。

03

秦基伟自豪:坑道挖得最好的是我们15军!

事隔多年,秦基伟回忆起抗美援朝战争,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坑道挖得最好的是我们15军,否则,在上甘岭战斗中,是抗不住6万多敌人、3000架飞机、170多辆坦克、300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的轰击,更不可能在敌人最疯狂时,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及时给予敌人回击!”

秦基伟说——

“坑道仗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

“坑道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厚盾坚甲。敌人把它看成是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拔掉。现在,转入坑道的部队,将成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搅得他心烦意乱。”

志愿军总部指出:“1951年夏秋季转入防御作战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坑道工事,敌机的轰炸和地面火炮给我军造成的伤亡是每40发炮弹可以杀伤我1人, 构筑坑道工事后的1952年1月至8月,敌人平均要100发炮弹才能杀伤我一人。”

坑道部队的顽强坚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的宝贵时间。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1952年10月27日,15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后东,先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反击537.7北山高地”的作战方针。

上甘岭,志愿军大反击开始了!(未完待续)

【“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由第一军情和一号哨位联合授权发布,分8次推出。全文36000余字。此为第3部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