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那个为秋瑾之死而自责愧疚悬梁自尽的进士县令李钟岳

墨音雅韵 2023-09-22 01:06:21

鉴湖女侠秋瑾,侠之大者也,大家对她都很熟悉。

但是,另有一个与她有莫大关联、因她而死的人物,却被历史的灰尘重重覆盖了。

秋瑾以慷慨就义的方式,赢得了千古芳名。生命虽然短暂,却绽放出了应有的光华。而这个人,其品性之高洁远迈常人,以一种殉难的方式结束生命,尤见悲壮。但是,今天,能够记住他的人,并不多。

他就是清末山阴县令李钟岳,当年正是他押送秋瑾赴刑。整整102年前,即1907年10月29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

他为什么要义殉秋瑾?

李钟岳,山东安丘县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1907年正月任山阴县令。从中不难看出,他是通过科举正途一步步走出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型官员。

1907年正月,秋瑾从上海回到家乡浙江山阴县,在光复会领导下的秘密据点大通学堂担任督办主持校务,开始筹备革命。但事情泄露,徐锡麟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义,遭到镇压。浙江巡抚张曾扬立刻急电告知绍兴知府贵福,贵福便命山阴县令李钟岳查抄大通学堂,重点抓捕秋瑾等人。

李钟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学,常以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也因此,接到指令后,他反复向贵福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容俟暗中调查,是否确实,再定办法。”事实上他是故意按兵不动,拖延时间,好让该校师生逃走。

但没过多久,贵福传李钟岳至府署,令其速速将该校师生悉数击毙,“否则即电告汝与该校通同谋逆,汝自打算可也。”无奈,在贵福的监视下,李钟岳只得会同抚标兵管带率新军300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

为了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故意乘轿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随其后;进入学堂后,他又下令兵丁不许乱射,只许捕人。

第二天上午,贵福又命李钟岳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李钟岳在问明一小楼系秋瑾所居后,便不让人检查,草草收兵,结果无获而归。李钟岳当时的这个决定,事后证明意义重大。因为,秋瑾所有与友人来往信件,均藏其中。若被查出,势必带来一场范围更大的血风腥雨。

在对秋瑾进行审讯时,他破例在县衙花厅为秋瑾设座问案,不动刑具,略加审讯后,便授以纸笔,秋瑾写下了为后世传诵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整个“审讯”过程持续两小时之久,室内寂静异常,形同会客。

此情形被密探报于贵福,贵福大怒,气势汹汹地责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刑讯,反而待若上宾?”李钟岳则以“均系读书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证据不足,碍难用刑”来辩解。

贵福认定李钟岳有意为秋瑾开脱,袒护革命党人,便急电浙江巡抚,取得杀害秋瑾的命令后,召李钟岳至府衙,示以巡抚手谕。李钟岳争辩道:“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贵福厉声训斥道:“此系抚宪之命,孰敢不遵?今日之事,杀,在君;宥,亦在君。请好自为之,毋令后世诮君为德不卒也。”

李钟岳长叹一声,知事已至此,无力回天。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点,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这个父母官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

秋瑾行刑后仅三日,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里,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对秋瑾之死深感内疚。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注视默诵”,并泣下不已。

随后,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他以自己的生命,为自己,也为整个腐烂的王朝赎罪。

辛亥革命后,秋瑾被昭雪,李钟岳也被请进了鉴湖女侠祠中,以此纪念他的义举。

看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长期以来,李钟岳的意义与价值被低估了。也许是秋瑾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至于人们难以在秋瑾的巨大身影下感知到他的存在。

在我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不乏像秋瑾这样的志士。他们有为信念献身的精神,前仆后继,展示了生命的高蹈与高贵。

像贵福那样的酷史,更不少见。《老残游记》中写了一个山东官僚玉贤,这个家伙以“清官”自居,但在残害百姓上却心狠手辣,令人发指。他在任曹州知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用“站笼”站死了两千多人,其中“大约十分中九分半是良民”——玉贤的原型即山西巡抚毓贤,一次残杀数十名传教士,连几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但是,像李钟岳这样有良知的、处处维护“犯人”的体制内官员,就太罕见了。我们从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场习气,而李钟岳是这个官场大染缸中的异类,他内心柔软,温良敦厚,兼有强烈的正义感,对于秋瑾身上的豪侠之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以说,他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了秋瑾最高的礼遇。事实上,他的很多周旋之策也是冒了风险的,比如他下令不予抄查秋瑾的独居小楼,如果被人告发,很容易授人以柄,甚至被怀疑为私结乱党。

他的愧疚来自于秋瑾是被他押赴刑场,秋瑾毕竟死在他手里。但这其实恰恰是秋瑾的幸运,如果不是他,秋瑾最后的日子里恐怕会受到更多侮辱,难以享有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就像她后世的一些抗争者一样。

因了这份愧疚,他竟然以身相殉。官员有许多种死法,像他这样的死法,算得上是千古绝唱。《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说哭泣为灵性之物,很多人失去了哭泣的本能,愧疚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掌握相应权力的人,已经被这个巨大的权力机器同化,在奉命做违心之事时,愧疚感已经荡然无存——否则,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逼上绝境的事情就会少却许多了。

我们今天怀念李钟岳,怀念的其实就是他那种将“枪口抬高一厘米” 的愧疚与恻隐之心。

版权声明: 图文源自网络,转载仅供思考与交流,为大家看待事件多些视角、选择和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深表敬意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有找到原创作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在推送中并没有得到提醒 , 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行刑前秋瑾提了哪几个请求,能让监斩官羞愧自尽?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今,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离不开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淡忘历史的时代,更加要铭记这些“中华脊梁”的英勇事迹。因为正是他们,才让那些处于黯淡年代的人们追寻到希望,才让现今的我们相信信仰的力量。在民族英雄中,有一位虽为女子,但却是一代豪杰。作为第一批为推翻满清统治而献身的先驱,她的事迹令人称颂,她就是巾帼英雄秋瑾。



与其他人一样,秋瑾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875年11月8日,在福建省云霄县城的紫阳书院中,诞下了一名女婴,她就是秋瑾。秋家在自曾祖起就世代为官,秋瑾的父亲就是湖南郴州知州,母亲也是浙江萧山的名门望族之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秋瑾从小就随着兄长在私塾中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的时候就学习经史、诗词,并且还跟兄长一起学习骑马击剑,可谓是能文能武。但是那是一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从小性格直爽刚烈,喜欢新事物的秋瑾,注定要去唤醒处于迷惘中的世人,注定要与整个封建时代作斗争。



19岁时,父亲将她许配给双峰县的富绅王廷均,但是二人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本来秋瑾就对这桩婚事非常的不满,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够依从父母的命令。虽然王家很有钱,婚后的秋瑾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志趣高尚的秋瑾并不喜欢养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加受不了婚后对于女子的种种封建束缚,和丈夫王廷均在志趣爱好上也完全没有共同之处。秋瑾的内心十分的痛苦,想要打破着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想要反抗这吃人的封建社会。于是她的心里有了东渡日本留学,追求真理的念想,从此也迈出了人生道路的关键一步。



1904年,秋瑾变卖财物,只身去了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结识了很多进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还参加了反清秘密团体“三青会”,会晤了孙中山,和黄兴、喻培伦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为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三年之后,秋瑾学成归国。回国后的秋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反抗封建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理想,不但筹款创办一些进步报刊,还几次参加了反对清王朝的起义。为了自己的行动不牵连到家人,她还公开与家人断绝关系,以求保全家人。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将秋瑾供了出来。然而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劝告,毅然决然地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于是被清军抓捕。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这位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女性发声,为中国人民的探寻光明的革命英雄,牺牲了。



在行刑前,秋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1,准许写一封诀别信;2,不要枭首;3,不要剥去衣衫。这位监斩官也是一位重情义之人,十分佩服秋瑾的顽强精神,答应自己会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她的临终要求。但是奈何自己的官职太小,没有说话的权力,只得向上级请示,到最后也只满足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秋瑾在谢过监斩官之后,从容就义。



秋瑾牺牲后,李钟岳的内心非常的自责,认为自己就连女英雄的最后要求都没够满足,久久不能释怀。于是在秋瑾死后的100天,李钟岳羞愧自尽了,以自己的行动来祭奠这位英雄。秋瑾死后,留下有一儿一女。儿子王沅德在14岁时,就加入了同盟会。长大后开始兴办工厂,成为一名富商,经常仗义疏财,赈济灾民,还在贫困地区兴办学校。女儿王灿芝则是长成后赴美留学,学习飞行技术,回国后报效祖国,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如今,我们缅怀历史,崇尚榜样的力量,是为了能够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英雄的奉献!




秋瑾死前提出哪三条要求,监斩官只同意了两个?

1904年7月,秋瑾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孤身一人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结交了许多仁人志士,如宋教仁、黄兴、鲁迅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秋瑾也接触到了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次年回国后,秋瑾在徐锡麟的介绍下,加入了光复会。

1906年冬天,光复会在上海集会期间,秋瑾和徐锡麟密谋在安徽和浙江两地联合起义。由秋瑾负责组织浙江起义,徐锡麟负责发动安徽起义。随后,秋瑾回到了家乡山阴县,担任大通学堂督办。这是一所专门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只设有体操一科。在主持大通学堂事务期间,秋瑾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军事人才,为即将到来的起义积蓄力量。


秋瑾原本和徐锡麟约定在1907年的农历六月初十,从安徽、浙江两地同时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叛徒的泄露,徐锡麟不得不更改计划,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提前在安庆发动起义。因为起义比较仓促,很多准备工作没能完成,这次起义很快就被清军镇压,徐锡麟也被残忍杀害。徐锡麟的弟弟徐伟在清军的严刑拷打下没能撑住,在供词中牵连到了秋瑾。

时任浙江巡抚名叫张曾扬,乃是张之洞的侄曾孙。他在接到安庆传来的消息后,立刻通知绍兴知府贵福,让他即刻查封大通学堂抓捕秋瑾。贵福接到命令后,并没有亲自去抓人,而是把差事交给了时任山阴县令李钟岳,命令李钟岳立刻抓捕大通学堂的师生。


李钟岳非常钦佩秋瑾的才华,他在接到贵福的命令后,并没有立即赶去大通学堂抓人,而是连夜赶往绍兴府衙向贵福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容俟暗中调查,是否确实,再定办法。?贵福虽然万般不悦,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李钟岳和山阴县的士绅都想要营救秋瑾,可是却苦无良策。最后只好采取拖延的办法,好让学堂里的师生们尽快逃走。

因为迟迟不见李钟岳抓人,贵福马上派人把李钟岳叫到府衙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并且责令李钟岳立刻派兵前往大通学堂,将该校师生尽皆击毙,否则就把李钟岳视为同党。李钟岳心里明白已经不能再拖,只好在贵福的监视下,亲自带了300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李钟岳原本以为学堂里应该已经空无一人,却不知秋瑾和程毅等8名师生依然坚守在学堂。迫于无奈之下,李钟岳只得下令抓捕秋瑾。


大通学堂的师生在逃走时,曾经有人劝过秋瑾,让她跟随一同逃命。但是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已经萌发了以身殉国的想法,她对劝她逃走的人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独自一人坚守在大通学堂,直到被清兵抓住。

李钟岳在抓住秋瑾后,奉命对秋瑾进行审问。他不忍心折磨秋瑾,所以设座和秋瑾单独私谈。面对李钟岳的审讯,秋瑾并没有多言,而是要来了一幅笔墨,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整个审讯持续了两个小时,两人之间如同会客一般。


贵福得知审讯的情形后非常不满,认为李钟岳刻意袒护秋瑾,并且责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答说,秋瑾是读书人,又是一名女子,而且此事证据又不足,所以无法对其用刑。贵福看到李钟岳这样回答,知道靠李钟岳审不出什么结果,于是连夜赶到杭州向浙江巡抚张曾扬禀报,谎称秋瑾已经认罪。张曾扬也没有核实,就给贵福下达了?就地正法?的手谕。

贵福得了手谕后,连夜赶回绍兴府衙,把张曾扬的手谕给李钟岳观看,让他立刻处死秋瑾。李钟岳据理力争,认为并无证据,安能无故杀人?虽然李钟岳一再向贵福提出反对意见,可是仍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甚至贵福为了报复李钟岳,故意让李钟岳亲自监斩秋瑾。李钟岳见到事已至此,只好落寞地回到了山阴县衙。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点,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说完后掩面痛哭,边上的一众衙役尽皆黯然落泪。随后,李钟岳询问秋瑾死前可有遗言。秋瑾对李钟岳表示了谢意,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维护并提出了三条遗言:写一封家书、不要枭首、死后不要剥衣服。因为贵福不愿意秋瑾留下家书,李钟岳争执良久无果,最终只能同意后两个遗言。凌晨四点,?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

不久之后,李钟岳也被贵福以?包庇女犯?的名义革职。在李钟岳离任时,绍兴绅民数百人来给他送行,一直送到离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李钟岳愧疚地对送行的人说:?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李钟岳离职后居住在杭州的寓所内,精神也变得非常不稳定,时常一个人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对于监斩秋瑾一事,李钟岳始终不能释怀,心里面充满了愧疚。在秋瑾牺牲百日后,1907年10月29日,李钟岳在寓所悬梁羞愧自尽,时年53岁。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浙江士民无不哀痛,自发前去吊唁。1912年,徐寄尘在西子湖畔建了一座?鉴湖女侠祠?,把李钟岳的牌位也放了进去,以纪念他为保护秋瑾和为秋瑾殉道的悲壮义举。

秋瑾是怎么死的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

近代女权运动家、革命志士,被清兵捕杀,而她的死间接促成辛亥革命。

死因----就义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扩展资料:


著作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体例有: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五古、七言排律、七古七绝、七律、五言、乐府古诗、断句、七古、五绝、五言排律…


小说与戏曲

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

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 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参考资料:-秋瑾

秋瑾罪不至死为何被杀?主审官怕受牵连杀人灭口

导读:

据说秋瑾还叫贵福寄父、义父。再问,她一口咬定:义父乃我同党。贵福不敢再问下去了。他之所以决心要杀秋瑾,因为他们有交往,担心秋瑾连累自己。

1907年7月15日,三十二岁的女子秋瑾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杀头。蓦然回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西子湖边,孤山脚下,秋瑾洁白的雕塑,而今已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她成了中国的圣女贞德,不光是女性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位自号鉴湖女侠的奇女子,喜欢穿男装,在绍兴故居和畅堂,当年的卧室床头上还摆放着她的男装照片。她的卧室里闻不到什么脂粉气,卧室后面还有秘室,一百年前就是藏秘密文件的。西边的客厅也很隐蔽,王金发等革命同志都曾到过这里参加秘密会议。门前院子里柚子树早已长成大树,现在还会结果子。

秋瑾好剑术,能喝酒,善骑马,豪迈不拘小节,认识她的鲁迅说她性格爽朗。她在日本留学时常常穿着学生装,骑马在街上跑。她还喜欢穿和服,买了一把锋利的倭刀,随身带着。那张永垂青史的照片上,她手里拿的就是那把刀。她是一位诗人,十一岁就能写诗,在她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不少传世诗篇,其中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样豪迈的诗句,不像我们通常读到的女性诗,而有着大江东去之风。

秋瑾雕塑

她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过妇女共爱会、十人团,参加过横滨三点会等革命团体,办过《白话报》半月刊。她还是个天生的演说家,每次 *** ,她总要上去演讲。她的演说生动精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听众常常被感动得流泪。1905年,她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的浙江主盟人。回国之后,她在上海办过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宣传女权和革命的《中国女报》。

1907年,徐锡麟前往安徽,请她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这是徐锡麟在1905年创办的师范学堂,是光复会的一个中枢机构。秋瑾在绍兴积极联络军界、学界、会党,将嵊县、金华、丽水等地的龙华会、平阳党等会党力量编成光复军,准备起义。她与徐锡麟还有广东惠州的邓存瑜约定同时起事,亲自起草了《普告同胞檄稿》、《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起义日期先是定在1907年6月,后来一再改动,定为7月19日。不料,等不到这一天,7月6日,徐锡麟刺死了安徽巡抚恩铭,他和两个主要助手马宗汉、陈伯平都遭杀害,安庆起义迅速失败。

消息传来,秋瑾在大通学堂的办公室里哭了。不过她没有想到逃走,她觉得自己没暴露。朝廷没证据,何况她是个女子。她和知县、知府都有交情,不至于有大危险。清廷方面确实不知道秋瑾和安庆起义的关系,但秋瑾也不知道大通学堂已经暴露。那是金华武义的一个下属无意中泄露机密,名册被查,牵连到大通学堂。

1907年7月13日,当清兵进绍兴时,学生劝秋瑾暂时避一下,她没有回答,实际上当时她已决心一死。她疏散了最后一批同志,程毅等师生不愿意走,坚持与她共进退。这时大通学堂被包围了,清兵开枪,有两个学生中弹牺牲。在搜查整个学堂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

翰林出身的知府满人贵福会同山阴、会稽两个县令连夜会审(绍兴市那时分山阴、会稽两县)。地点在绍兴府署,贵福和两个知县李瑞年、李钟岳三堂会审。

问什么她都不回答。问她有哪些朋友,她回答:你也经常到大通,并赠我一副对联,同在大通学堂拍过照相。贵福对她的才学很佩眼,因为秋瑾号竞雄,曾送她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据说秋瑾还叫他寄父、义父。再问,她一口咬定:义父乃我同党。贵福不敢再问下去了。他之所以决心要杀秋瑾,因为他们有交往,担心秋瑾连累自己。

贵福将她交给山阴县令李钟岳来审,交代他用严刑,务必得到确证。李钟岳是山东人,耕读传家,进士出身,先后在浙江江山、山阴做县令,深得民心。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通学堂之时,他在现场向士兵大呼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庸开枪,要他们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绍兴不大,李和留学归来的秋瑾也早已认识,对秋瑾的学问文章很赞赏,曾经拿着秋瑾写的诗对几个儿子说: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李的第五个儿子当时十二岁,记得秋瑾被捕时,蓄发辫,穿玄色湖绉长袍,上面还有血污,面色微红,鼻高端尖,双目奕奕有光,神色自若。

第二天,细雨蒙蒙,李钟岳在县署花厅提审秋瑾,不但不肯刑讯逼供,还让她坐在椅子上,问秋瑾:你是否是革命党?她回答:是。问她为什么革命?她说我所主张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并没有触犯法网,不知道为什么要抓我?

李默然无语,只是让秋瑾用自己问案用的朱笔写供词,开始她只写了一个字,大家猜这是什么字?就是一个秋字,这是她的姓。再叫她写,她续了六个字,这就是一百年来有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李还赞许她书法好,她回答自己没有临过帖,字写得不好,文章是能写几篇的。李让她写文章,她说毛笔书写不习惯,给了她钢笔、墨水和英文练习本。她在一小时中写了上千字的生平自述,以及这次被捕之冤。

生死关头还这样轻松地对话,如同会客,确实令人惊讶。

贵福听了李钟岳的审问报告,很不高兴:你待她如上宾,当然不招,为什么不用刑?李回答都是读书人,秋瑾又是个女子,证据不足,怎么能用刑。贵福说你看着办吧,端茶送客。(另一种说法,贵福另外要幕僚余某去审秋瑾,用了酷刑,秋瑾只有一句话: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贵福密电报杭州,向巡抚请示将秋瑾先行正法,午夜得到秋瑾即行正法的回电。凌晨两点,贵福召见李钟岳,令他监斩。李说:证供两无,安能杀人?贵福冷笑,责问他是何居心,拂袖而去。李回到县衙,贵福不放心,还派两个心腹跟来监督。凌晨三点,李提审秋瑾,告诉她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说完泪下,身边的吏役也都神色黯然。秋瑾毫无畏色,只是提出三件要求:

一、不要以首级示众;

二、临刑不要剥去衣眼;

三、与家人诀别。

李钟岳只答应了她的前两个要求。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四点,最后的时刻到了,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那天,秋瑾穿着白色汗衫,外穿玄色生纱衫裤,脚上是皮鞋,钉了铁镣,双手反绑,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她不作一声,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人,俯首就刑,从容镇定,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吓得瘫倒。观者如堵,就是看杀头的人很多。十多年后鲁迅写的小说《药》,里面的夏瑜就是指秋瑾。

贵福令李钟岳几次去秋家搜查军火和其他证据,什么也没查出。三天后他就被贵福撤职。离任之际,本地百姓数千人送行。

李钟岳在杭州赋闲,经常独自注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默默流泪。最终在10月29日自杀,终年五十三岁,离秋瑾被害还不到一百天。他身后萧条,几乎连买棺材收殓的钱都没有。民国创立后,当年的革命党人称赞李为专制时代良吏,将他在秋社附祭。

另有一人,是绍兴的府署刑席,主管司法的官员。我们只知道他姓陈,绍兴本地人,不愿意办秋瑾一案,告病辞去。

杀秋瑾并无确凿证据,秋瑾的口供不过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张曾扬、贵福因此饱受舆论的抨击,在浙江坐立不安。张在杀秋瑾后,上奏朝廷,获得了朱批着照所请四个字的认可。他向朝廷请病假一个月,9月5日上谕将他调任江苏巡抚,6日见报,立马遭到当地绅士的反对。他们发电报给都察院,领衔的是江苏常熟人、《孽海花》的作者曾孟朴,联名的有三十多人。两天后,上海《申报》发表了电文。结果,张曾扬没能到任,他推说自己有病。一个月后上谕又调他任山西巡抚,几个月就因病免职,据说抑郁而死。

贵福想调往浙江衢州不成,调安徽宁国府知府又被当地拒绝,最后只好改名换姓赵景琪,在清朝垮台前的四年里,没有当官。带兵包围大通学堂的浙江新军第一标标统李益智也名声狼藉,为人所不齿。

会稽知县李瑞年后来被委为萧山县知事,当地的沈定一通电反对,指控他是秋瑾案的祸首,他也没能去成。

秋瑾被杀,秋家人都躲在外面,无人收尸。善堂草草将她收殓,随意葬在府山脚下。两个月后,她的家人才秘密将棺木移到一处,很久未能入土为安。最后义薄云天葬她于西湖的人,是安徽桐城人吴芝瑛、浙江石门人徐自华姐妹。

吴是秋瑾早年在北京结识的结拜姐姐,出身桐城望族,精于书法,是秋瑾丈夫户部同僚的夫人、邻居,比她大八岁。吴氏夫妇都具有维新思想,是启蒙她的人。秋瑾在吴家读到许多新书刊,在吴的引导下,参加上层妇女谈话会、女子不缠足会,还认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籍教师的夫人,这才去了日本。

徐家二姐妹是秋瑾在南浔认识的。徐自华是她任教的浔溪女校校长,两人身世相近,志趣相同,结成生死之交。徐有个妹妹徐蕴华,两姐妹在她引导下,秘密参加了光复会与同盟会。秋瑾生前曾对徐自华说过: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

秋瑾被杀,吴芝瑛、徐自华伤心欲绝,她们决心完成秋瑾生前遗愿,将她埋骨在西子湖畔。安排移葬西湖的事,其实在秋瑾遇难四个月后就开始了。当年11月,徐写信给吴,约她一起联名登报,发起开会,安葬秋瑾。吴复信不赞成登报开会。此后,她们相约分工买地、营葬。其间有个自称在西湖大悲庵出家的尼姑慧珠主动找吴,愿捐献三亩地作为墓地。12月29日,离秋瑾殉难五个半月,天降大雪。徐自华本来约了吴芝瑛,因为吴病得很重,而且怀孕,不能前来,徐自华便一人冒着茫茫风雪渡过钱塘江,和秋瑾家人商议迁葬西湖的事。住了三天,然后一条小船回杭州。

结果,她在西湖未能找到慧珠尼姑,大悲庵也没有找到。徐自华和秋瑾哥哥秋誉章在西湖孤山下西泠桥边买了一块地。她兴奋地写信告诉吴,说这个地方和苏小小、郑贞娘的埋骨之地邻近,侠女、美人、节妇三坟鼎立,足以让西湖千古生色。陈去病则说,这里有林和靖,有于谦、岳飞,苏小小之类岂能与秋瑾相提并论。

1908年1月25日,秋瑾终于在西湖边下葬。地是徐自华买的,葬费二百元是吴芝瑛出的。一个月后,在杭州凤林寺为秋瑾举行追悼会,有数百人参加(事先,徐自华在上海《时报》刊登呼吁学界公祭秋瑾的公函)。她们当场决定成立秋社,徐被推为社长,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为秋瑾成仁纪念日。追悼会上满人和 *** 还有一场辩论。

秋瑾墓的墓碑上刻着十个大字:

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

这就是杭州人当年说的西泠十字碑,字为吴芝瑛手书,她因病未能参加葬礼。有些文章说墓碑上写的是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不对,我看到过当年的照片。

没多久,一个叫常徽的御史巡查到杭州,看到了秋瑾之墓。那块碑上的十个字震惊、 *** 了他的神经,竟然有人在杭州西湖为大逆不道的女匪造这样一个墓,差不多可以和岳飞墓相媲美,以致当地人将岳王坟与秋女坟并称。1908年10月他上奏折,要求平秋墓,严惩吴、徐两人,指控她们是秋瑾余党。

当年12月,秋墓被平毁,灵柩被秋家人运回,墓碑被徐自华妹妹徐蕴华星夜冒险保存下来,珍藏在秋社,为此她被巡逻兵打伤。但朝廷担心引起民间/强烈反弹,只是下令迁墓,没有毁尸。吴、徐也遭通缉,吴芝瑛得知这个消息,不顾咳血的病体,毅然从上海租界的德国医院出来,不要洋人和租界的庇护。她写信给两江总督端方,说自己因为葬秋瑾获罪,心本无他,死亦何憾?为了朝廷不牵连徐自华和其他人,她决心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大义凛然说了这段话:是非纵有公论,处理则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然芝瑛愿以一身当之,勿再牵涉学界一人。

当时继任的浙江巡抚增韫曾就近向杭州仁和县令林孝恂打听。林在石门做了六年县令,对徐家有好感,他的答复是:徐自华妇人之仁,物伤其类,徐蕴华是女孩子,少不懂事,盲目附从。这个县令和前面我们说的李钟岳,他们身上都有人性,有良知。

吴、徐之所以没有被抓,一是因为社会舆论群起攻之,闹得沸沸扬扬,上海的商绅大动公愤,连日开会,由江苏省教育总会出面,江苏的绅士上书两江总督,力争此事;二是张曾扬和贵福前车之鉴,增韫也不能不顾忌中外舆论,当时上海有很多外国报纸,最后不了了之。

辛亥革命后,秋瑾遗骨又归葬西湖。徐自华一生守护先烈的英魂,耿耿忠心数十年,至死不渝。

更让人想不到的还有,秋瑾死后,她当年培养的两个小女孩成了反清志士,她们是一对姐妹,叫做尹锐志、尹维峻。尹维峻九岁参加光复会,大约是年龄最小的会员。秋瑾在上海的联络机关就取名锐峻学社。秋瑾牺牲后,她们遭到通缉,被迫亡命上海,学会了造炸弹。上海光复后,尹维峻组织一支援杭敢死队。十七岁的她左手拿手枪,右手拿炸弹,站在敢死队的前头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就是她活捉了巡抚增韫,对杭州独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她任队长的敢死队对攻克南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雨花台就是她的那支敢死队首先占领的。孙中山任命她们姐妹为临时大总统府顾问,恐怕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顾问吧。

一百年前,秋瑾之死为什么牵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经?为什么舆论如此强烈地谴责杀人者、告密者、旁观者?秋瑾之死为什么让有良心的中国人感到如此心痛?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杀秋瑾没有证据,连供词都没有。按大清律例,不应该杀没有口供的人。舆论普遍称为秋案冤狱,纷纷指责,妄杀秋女士,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既没有正式审判,也没有明白宣布的罪状。《神州女报》指出,难道一支用来自卫的手枪,一句抒写性情的文字(也就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就是所谓的证据吗?既然没有证据,秋瑾就只是一个办报、办学的回国女学生。秋瑾就义后,一个叫陶心云的人发电报给北京的军机处。电文很长,其中说:绍府蒙上,浙抚欺君,秋瑾无供无证,处以极刑,无法可据。彼所根据者,是彼心腹中野蛮之法律。

电文揭发贵福的暴行很详细。贵福为了得到证据,对被捕的大通学堂教员、学生程毅等六人严刑逼供,跪火练、火砖,惨状不忍睹,试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证据,但一无所得。因为没有证据和口供,张曾扬头痛,最后在上海《申报》公布一份口供,已经是8月13日,也就是近一个月后。但,《申报》同时有个编者按,公开对这个供词真实性表示怀疑。《时报》也认为是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笔迹伪造的。

当时杀秋瑾的所谓证据仅仅有通匪笔据,有绍绅告密。据说有十二个绍兴士绅联名向官府告密,说大通学堂、秋瑾和徐锡麟的关系。其实,他们都和秋有交往,怕牵连到自己,出此下策。

其中最受舆论谴责的绅士有两个,一个是绍兴府的中学堂监督袁翼,一个是做过长兴县教谕、当时山阴劝学所的总董胡道南。大通学堂案发后,巡抚指示知府,一切都要和胡商量着办。贵福在杀秋瑾前一天给巡抚的电文中说,是胡告诉他,秋瑾要和竺绍康等人密谋起事,竺是平阳党首领,有党羽上万人,在嵊州,近日要来绍兴,请预防。这就让胡的告密身份被确认下来了。当年秋瑾和胡都在日本留学,因为谈革命和男女平等等问题,两人意见不同,率直无忌的秋瑾当面骂胡是死人。

上海的(《神州日报》等报纸为秋瑾死事,指控袁翼是告密者,急得他上书浙江巡抚为自己辩白。可见舆论的厉害。

值得注意的是,案发不久,绍兴有一批士绅 *** 绍兴府,请求保释被抓的徐锡麟父亲。其中,有袁翼,也有胡道南。领衔的正是胡。德高望重的蔡元培也极力为胡辩解,认为胡不可能是告密者,胡和蔡、徐都很熟悉,对他们的革命举动早就清楚,对秋瑾也敬重。有一种说法,胡爱好喝酒,蔡元培说他豪饮。那一天他正好喝醉了,正想睡,有人来找他,他贸然在举报信上盖了章。这是秋瑾弟弟宗章记的,据说是当地的一种传闻。秋宗章文章中对胡是不是告密者前后有矛盾,有一处说胡密函告变,另一处又说胡是代人受过。秋瑾被杀三年后,胡在绍兴被暗杀。杀胡的是两个嵊县人。蔡元培为胡抱不平,认为胡不过嫌疑,没有确证。

二、秋瑾案的处理也违背了最高权力皇帝的谕旨。因为1905年4月,以光绪帝的名义批复伍庭芳、沈家本联名的奏折,十分明确:嗣后凡死罪至斩决而止,凌迟及枭首、戮尸三项永远删除。同时明确连坐、株连,除了知情者治罪外,其他的一律宽免。当时,举世都认为,秋瑾是因为安徽徐锡麟刺杀恩铭而被牵连,居然被杀头,所以特别不平。秋瑾殉难三天后,浙江留学日本学生联名发电报给浙江巡抚,就公开指责他们违背了上而说的这个谕旨。

三、秋瑾是个女性,因此处死秋瑾的方式特别引起当地人的非议。历史学家范文澜是绍兴人,那时年少。他回忆,当年即使守旧的人、不赞同秋瑾观点的人也认为,轩亭口是杀江洋大盗的地方,秋瑾不是强盗,不应该到那里去杀。妇女只有绞刑和剐刑,秋瑾不应该用斩刑。绍兴当时有两个刑场,一个就是轩亭口,那里有一块高高的方石头,是行刑石,斩刑在这里执行。绞刑在水澄巷的小教场执行。他们说,以前妇女处死刑,最严重的是绞刑,没有杀头的。所以在本地引起震动,有民谣《十不防》其中四不防就是秋瑾杀头也不防。以这样血腥的方式杀一个弱女子、一个留学回来的读书人,所以引起了公愤,不仅绍兴,不仅上海,可以说是全国范围的。当年非常繁荣的上海报纸、杂志、出版和戏曲、小说界几乎都被激怒了。而上海有租界的存在,清廷不能控制那些大逆不道的舆论。

四、何况,如夏晓虹教授说的,秋瑾的悲剧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足以发挥文学想像的情节,热血,女性,而且是美丽、年轻而富有才华的女性,为革命而献身,这一切都是传奇。仅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前,以秋瑾被杀或相关题材为内容的戏曲、剧本就有十来种,小说长长短短的有四种。

在一百年前的长夜里,秋瑾之死之所以让一个民族如此伤痛,还有一个原因,泱泱大国,满汉对立, *** 腐败无能,贪婪自私,让人深深痛恨。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社会发生变化。秋瑾代表了这样的声音。她的被杀,天良尚存的中国人能不痛心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