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穿越网文中,许多主角设定会穿越到明末,打败外族拯救江山,这些主角都是带着金手指去的,穿越起点还是将领级别。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真实版的历史穿越网文主角,他不仅没有带金手指,穿越的起点还是最低的,只有手上的一只碗。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开国帝王中,朱元璋也是起点下限最低,成就最高的开国帝王。
历史网文《大明王朝》穿越主角朱元璋,穿越时间公元1328年,没有携带任何记忆。
公元1328年,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农民家庭。
公元1344年,
朱元璋十七岁时,家乡闹蝗灾和瘟疫,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朱元璋到皇觉寺做和尚,不久寺里也闹饥荒,朱元璋拿了一只碗开始外出云游化缘,三年后才回到皇觉寺。
公元1351年,
朱元璋二十四岁时,还在皇觉寺当和尚。这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改变了朱元璋原本要当一辈子和尚的命运。
公元1352年,
朱元璋二十五岁时,投奔红巾军的郭子兴。
公元1353年,
朱元璋二十六岁时,朱元璋回乡募兵七百多人,接着招降民兵三千人,夜袭元军收其卒两万人,攻下滁州城。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采用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慢慢扩张实力。
1356年各起义军势力图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二十九岁时,在攻下和州后,朱元璋又攻下集庆,改为应天府,开始在这个乱世中有自己的根据地。
1359年各起义军势力图
公元1359年,
朱元璋三十二岁时,已经控制了江左、浙右各地,在北面的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牵制住元军时,南边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开始争夺地盘。
1364年各起义军势力图
公元1364年,朱元璋三十七岁时,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自立为吴王。
1367年各起义军势力图
公元1367年,朱元璋四十岁时,朱元璋已经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统一江南地区。
同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挥师北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1368年地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四十一岁时,明军攻占元大都,收复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
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立起这个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用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自五代十国以来,四百年来没有人完成的事情。
公元1370年到公元1396年,二十六年时间里,朱元璋又进行了八次北征蒙古。
作为白手起家的皇帝 朱元璋打仗水平如何
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上百位皇帝。在这百位皇帝中,只有两位皇帝比较特殊,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说这两位皇帝比较特殊,是因为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
汉高帝刘邦,天资聪颖,为人还有一些小手段,刘邦是个小混混,为人讲义气,豪爽,结交了不少朋友,靠着这些朋友,最终打下了江山,当上了皇帝。在千年之后,明朝出了一个朱元璋,也是不拼爹,没有背景,完全靠自己打拼得上皇位的。
朱元璋从小出身贫寒,家人在饥荒中全部死去,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只能去寺庙当了和尚。朱元璋到了寺庙中,就开始了和尚每天的必修课念经书打坐,虽然日子比较枯燥,但是重要的是有饭吃。
后来,因为闹灾荒,寺庙也不能够维持长久,没过多久,寺庙也提供不了大家的口粮,朱元璋又变成了乞丐,打着之后,朱元璋就托着一个钵子四处云游。在四处云游的过程中,日子虽苦,但是朱元璋也是长了不少见识。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农民起义军。
别看朱元璋从未参加过正规的训练,但是打起仗来,不比训练有素的士兵差,作战勇猛,素有谋略,从不居功,深得上级郭子兴的喜爱。郭子兴也是一个爱才的人,便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这个人也非常有想法,不想屈于人下,想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有了这个想法,再加上一些人的投靠,朱元璋的势力就慢慢大了起来,最终在朱元璋在打了一系列胜仗之后,创立了大明王朝。很多人看到这儿,很是纳闷,朱元璋就是一个和尚,为何能当上皇帝,他打仗究竟有多厉害呢?
在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骁勇善战,作为皇帝,不仅是要会打仗,还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和战略布局,带领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局面。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人才,武能率兵打天下,文能领臣理国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在打仗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朱元璋就是靠着两场战役,奠定了他的称帝之路,朱元璋攻占东南重镇南京,鄱阳湖大战。在这两场战役中,最有名的就是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
在鄱阳湖大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完败无疑,先来看看双方实力的对比,陈友谅在此役中投入了六十万的大军,朱元璋只有区区二十万大军。古代的时候,没有火炮,谁人数多一些,士气足,所占的优势也就更明显。
再来看看双方装备上,陈友谅的战船都是楼船巨舟。楼船巨舟是水战中的巨无霸武器,堪称战船中的精品,而朱元璋一方,都是一些普通的船只,陈友谅手下的将士,若是从高处射上一箭,朱元璋战船上的士兵,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此次打仗在水上进行,朱元璋一方根本不占优势,相反陈友谅最厉害的就是水军,他手底下的士兵对水战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实力的悬殊几乎让人感觉朱元璋将会失败。
在这么差距大的情况下,朱元璋竟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朱元璋难道有手眼通天的能力。其实,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取胜,与朱元璋本身的战略战术分不开。朱元璋自知实力相差悬殊,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尤其讲究战略战术,比如说用诡计引敌人,然后一举歼灭。把敌人分开,各个歼灭等等。
在战略战术上,朱元璋考虑到陈友谅的船大,而且这些船用链连接起来的,所以其灵活性就不好。朱元璋都是一些小船,虽然外形上不占优势,但灵活性比较强。朱元璋利用风向,实施火攻计策,火攻一上来,陈友谅的船只彻底完了,火势迅速蔓延,所有船只给烧毁了。
这场战役,最后实力弱的朱元璋不但没败,反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战役之所以能胜,也与陈友谅轻敌的思想有关,往往战争中占优势的一方,觉得自己很厉害,对方根本不足为惧,就是这样的思想才让自己败下阵来。这场战役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为一个后来者,康熙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极高。他给朱元璋的评价是「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洪武皇帝朱元璋真的是英武伟烈的君主,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相比) 这个评价含金量极高。康熙自身就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帝王。他8岁称帝,少年时便用计擒下了权臣鳌拜,亲政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拉拢蒙古,完成了统一。对外,康熙先后击败了沙俄,准噶尔丹,保证了疆域的完整。在后世的评价里,康熙是一个声望颇高的帝王。他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往往给到一些寻常人不易察觉的地方。 在康熙为朱元璋立碑的时候,还曾经提到过「 ”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也就是说,在康熙看来,朱元璋一生的评价,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宋朝三个朝代里所有的帝王。 当然,康熙给予朱元璋这么高的评价,有部分原因在于康熙需要拉拢民心。当时清朝虽然明面上已经统一,但实际上反对他们的人仍然很多。吴三桂在南方扯起了反清的旗帜,从南到北,云集响应。所以,康熙继位后,除了收复疆土,更要收复民心。这是他对朱元璋高度称赞的部分原因。当然,除了拉拢民心,朱元璋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依然无法忽视。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从一个介于半和尚半乞丐的流民,成长为诸侯、帝王,最终成为明朝两百多年的开国皇帝。这份经历,本身就值得后世史学家大书特书。而且,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方向,不是常见的从北向南,由高向低的路线,而是历史上少有的,也是难度更高的由南向北完成统一。 这种统一,除了要克服地理上的差势,更要完成这种前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更有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需要克服。而朱元璋在南方时,因为推行”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的战略,实力已经积攒得颇为雄厚,再加上任用了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最终得以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停留在皇位上安乐享受。在生活上,朱元璋依然保持自己简朴的风格,穿衣、吃饭都极为普通。在工作上,朱元璋堪称劳模。一年只放假三天,每天都是工作。朱元璋这么拼命,除了他的性格因素,也跟当时明朝的情况有关。 当时天下虽然统一,但经历太多的战乱,许多土地都已荒芜,百姓成了流民。他们都在忍饥挨饿。对于一个帝王而言,他们的一点差错,可能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推行了不少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成册,任用了一批能干的官员。 中间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错误,但至少过那段时期后,明朝的国力开始有所恢复。正是因为在朱元璋时期打下的好底子,才有了后来明朝的”永乐盛世「 ”。除了恢复国力,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对贪污腐败的治理,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腕手段。 而朱元璋推行的制度、风俗,对于后世也有极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春节期间的贴春联,就是在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下,才成为后世春节的一个常见习俗。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是指的明朝。朱元璋用一个碗作为开局建立大明,崇祯用一根绳给明朝画了个句号。
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懿安张皇后、孝节周皇后自尽。其后崇祯皇帝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昭仁公主被杀。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
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从死。
崇祯帝上吊后,在其身上的遗言旁边又有一行书写到:“文武百官全都倒东宫行在去。”原来崇祯帝以为内阁诸臣已经看到了他所写的朱书,却不知道实际上内传将朱书送入内阁时大臣们早已四散逃命了,内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书。当初大内中有一间密室,看管的十分严密,相传其中有刘诚意所藏的秘记在内,说没有重大变故不能随意开启。
-朱元璋
-朱由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1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