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雍正回到雍亲王府,见到了邬思道,两个人聊了一下,有一件事雍正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让十三阿哥指挥五路兵马在京城戒备。
邬思道给他解释是,五路兵马同时行动,确保互相掣肘,再加上十三阿哥居中协调,可以保证雍正能够顺利继位。
雍正听完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既然是先生安排的那就没问题了。
雍正有这样的疑问,非常正常,首先五路兵马协调行动,牵扯的面非常广,导致当天晚上显得草木皆兵,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次雍正继位充满了皇家的权力斗争,也就给了普通老百姓以无限的遐想,似乎当天刀光剑影。
同时,以当时十三阿哥在军中的威信,也没有必要将五路大军同时调入京城,只需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然后将大营中数万大军调入京城,并且有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人马配合,在京城中至少已经有七八万大军了。
当时,京城人口估计也就是六七十万,城中的兵马数量已经达到了全城人口的1/10,就算是有个别人想要搞事情,也是无能为力。
而十三阿哥的威信足以让这七八万人如臂使指。
所以,雍正非常不理解,但是当他提出疑问邬思道给出了解释之后,雍正只是说了一句:既然是先生安排的那就没问题了!
说明邬思道的解释在雍正看来没有说服力,只是他不想再深究下去!
那么邬思道如此安排的用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从邬思道见到雍正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望来看,邬思道对雍正有着一个极大的担心,那就是凭他十几年来对雍正的了解,很清楚这个人虽然心系天下但也极为多疑,甚至对他怀疑的对象会毫不留情的痛下杀手。
最起码,从雍正杀掉高福的那一刻起,邬思道就已经了然了。
邬思道这个人应该说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仅次于十三阿哥的侠义之士。
正如他在第2天临别之时与十三阿哥讲的那样,他帮助四爷夺取皇位是为了天下苍生。
正如25年前他抨击贪官污吏,不惜因此坐牢,也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行事的时候,哪怕做的是一些阴谋诡计,但本质上是维护人间的善良。
所以,我说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他和十三阿哥一样,都是一位让人敬佩的侠义之士。
让五路兵马配合十三阿哥维持京城的秩序,在当天晚上一定是人喊马嘶热闹极了。
因为,十三阿哥除了调动丰台大营的军队之外,还要和隆科多碰头具体安排步兵统领衙门的兵马的布防,还有西山锐健营,密云驻军等各地兵马悉数调动赶奔京师,也就是说当天晚上京师及郊区一带乱成了一锅粥。
于是,各地的驻军既要防备友军在这天晚上搞事情,又要在这个行动中极力表现出对新皇帝的忠心耿耿,这才是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调动五路大军的目的。
给各地驻军向新皇帝表忠心!
试想一下,如果在雍正继位这天晚上只有丰台大营和步兵统领衙门的军队听从号令,而其他几处则静观其变,以雍正多疑的性格在继位之后很有可能对其他几处军营进行清洗,很多无辜的人就会被牵连了。
这是邬思道和十三阿哥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把大家伙全都调动起来,都有机会向雍正表达他的忠心耿耿,那么雍正继位之后,除了他发现的极个别属于八爷党的顽固分子有可能遭到清洗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安枕无忧了。
表现的好还能得到升职。
而这个升职当然十三阿哥说了算,毕竟当天晚上的一切行动是由十三阿哥安排的。
十三阿哥的安排一定会是本着重赏轻罚的原则,于是当天晚上的夺嫡行动就会尽可能的避免伤及无辜。
可以说,邬思道真是用心良苦啊!
《康熙王朝》是历史剧中的佳作,也是一代经典。而《康熙王朝》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前作《雍正王朝》,有人会问了雍正是康熙儿子啊,为什么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前作,其实《雍正王朝》这部剧更加早。它的成功奠定了《康熙王朝》的拍摄。那么今天谈一下《雍正王朝 》中的邬思道。
邬思道是雍正作为四皇子时为自己的儿子们请的老师,后邬思道为雍正献策。邬思道是这部剧中雍正成功上位的关键人物,他每次的计策都能猜中康熙的心思,让雍正在康熙的心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大阿哥迫害太子被圈禁、太子屡次犯错被圈禁、三阿哥无意于皇位、八阿哥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反被康熙从皇位候选人剔除、十四阿哥性情不适合当皇帝,这么多的情况下,雍正越来越得康熙的心。所以康熙临终前将大位托付给了雍正。而雍正的幕后功臣就是邬思道。
但是在雍正成功即位后的第一个晚上,雍正返回自己的府邸找邬思道,想除掉这个知道自己的秘密和极为聪明之人。邬思道的聪明才智自然知道雍正不会放过他,邬思道对雍正说自己曾是犯人无意于在官场,情愿隐居,后又用?半隐?这种在雍正监视下的隐居使雍正放下心。
在邬思道离开的时候十三阿哥给邬思道送行,邬思道劝十三阿哥要对自己的言行收敛,虽然老十三和雍正关系铁但是雍正当上皇帝就大不一样了。后十三阿哥故意收敛自己,最后被封为铁帽子王。
这部剧中雍正在即位前除了十三阿哥还有年羹尧这个得力属下,那么为什么邬思道不提醒年羹尧如何自保呢?其实要说年羹尧的性情比较残忍,从江夏镇几百余口被年羹尧一夜全部杀光就能看的出来,邬思道没必要教这么残忍的人如何自保。
导语:邬思道是雍正夺嫡之路上最重要的谋士,真实情况邬思道应该就是雍正的分身,另一个躲在阴暗处的雍正。等到雍正夺取了皇位,成为了皇帝以后。那他可就是天子,是正大光明的表率。既然是皇帝了,那他还能将自己的阴暗面示人么?当然不行。
01邬思道知道太多秘密了,不死已经很不错了。其实在作者的安排之下,帮助雍正夺嫡的那帮人,在雍正登基的当天晚上,全部被雍正毒死了。其实这才是邬思道真正的归路,当然了为了表现出雍正皇帝仁慈的一面,邬思道后来是逃走了。那么为什么雍正皇帝要杀掉这么多功臣呢?
这些人或多或少,在他夺嫡的路上,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都想着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跟着雍正一起飞黄腾达。很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雍正皇帝夺嫡之路上,有太多的秘密,是不能够让外人知道的了。保住秘密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最好只有雍正一个人心里清楚。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去估量这些人的嘴巴紧不紧,真正让嘴巴紧闭的办法,只有把他们都给除掉。邬思道作为雍正的谋主,为雍正策划了太多的阴谋诡计。
正是凭借这些计谋,雍正才打败了八阿哥胤禩、太子胤礽、十四阿哥胤禵等等夺嫡的对手。所以说邬思道是知道秘密最多的那个人,登基称帝以后的雍正,为了不让自己的秘密被外人知道,第一个要灭的其实就是邬思道。我们看雍正确定自己的大位得以保全以后,马不停蹄地就赶回了府上去找邬思道。难道他是要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邬思道吗?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他是为了跟邬思道诀别,顺便把邬思道给杀了。
02邬思道用感人肺腑的理由,打动了雍正。邬思道一直在等着雍正的消息,他明白雍正肯定会回来收拾他,所以邬思道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词。当年邬思道杀高福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到底该如何逃脱呢?我认为邬思道一定想了很长时间。要想去朝堂做官,这是不现实的,邬思道这种人只适合躲在暗处,不可能走出来。
那么躲在暗处继续帮助雍正?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雍正登基以后,会有一帮正大光明的官员辅佐,身边不需要这个充满威胁的邬思道来帮忙。而且今后雍正再也不会使用什么阴谋诡计,所有事情他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做。所以邬思道认为,他只有逃走这么一条路可以选择。要想逃走,必须要先过雍正这一关。于是邬思道向雍正提出了三不可用的说法:
第一不可用,他是个瘸子,不可能在朝堂上做官。第二不可用,他是使用阴谋之人,而皇帝是光明正大之人。第三不可用,他是康熙朝的犯人,雍正刚登基就启用邬思道,岂不是公然忤逆康熙皇帝么?
这三点不可用打动了雍正以后,邬思道立刻又提出了半隐的说法。完全隐居的话,邬思道担心雍正皇帝将来想他了会找不到他,所以他选择半隐。也就是可以隐居起来,不过是在雍正皇帝找得到他的地方隐居。说白了,邬思道愿意接受雍正皇帝一生的监控,只要能保住他这条命,这点委屈不算什么。
雍正皇帝终于感动得落泪,他明白邬思道这是在求饶了。一个辅佐了自己十几年的人,将自己扶上皇位的谋士,也是自己的老朋友,此刻居然为了活下去,向自己求饶,雍正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感动之下的雍正,放弃了杀害邬思道的想法,当然只是一个晚上的事情罢了。
03邬思道离开京城以后,此生再也不见雍正皇帝。邬思道明白自己的办法奏效了,可是不能保证会一直奏效下去。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他这辈子能辅佐雍正登基,已经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了,他不会再奢求其他事情。所以第二天大早上,邬思道就打算离开京城,离这里越远,那他就越安全。
不过第二天早上,十三阿哥胤祥却跑来送邬思道,还带了一个婢女过来,说她以后就负责邬思道的起居生活。其实这个婢女就是雍正安插在邬思道身边的探子,没有人可以逃脱雍正的掌控,邬思道也不例外。午邬思道彻底明白了这件事,他知道要想真正逃走,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乎邬思道先去了李卫那里做幕僚,后来又去了田文镜那里做幕僚。
一方面他可以帮助这两个人推行雍正的新政,更重要的一方面,邬思道希望雍正知道他在哪里。只要雍正知道邬思道在哪里,那邬思道就实现了半隐的计划。至于雍正是否要见邬思道呢?这就完全取决于雍正的想法了。你杀与不杀,邬思道就在那里。这是雍正最希望看到的状态,而邬思道心里也明白得很,他要想活下去,也只能这么办了。
总结:邬思道的结局是安然隐居了吗?不可能。在电视中,邬思道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河南田文镜府上做幕僚的时候,他一直要求田文镜支付他8000两白银的工资。可田文镜却觉得再也养不起邬思道了,所以就把钱给了他,让他另谋高就去。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田文镜正在指挥治理黄河的事情,雍正皇帝却已经到了河南,他表示要见一面邬思道。
田文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邬思道是雍正皇帝的人。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邬思道已经走了。他知道雍正皇帝要来,所以就提前走了。那么这是事实吗?我认为这个时候的邬思道已经被杀了,这是很无情的事情,却也很真实。因为邬思道此后再也没有出现,他违背了半隐的约定。按照雍正皇帝的想法,一旦雍正想要见一见邬思道,那就是要跟邬思道了却过去的事情了。也就是要杀了邬思道,邬思道却在这个时候逃脱了。他真的逃得了吗?
当然不能,雍正的手下遍布全国,除非邬思道躲在山里一辈子不出来,否则必然会走漏风声。而雍正前来向田文镜询问邬思道的下落,其实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我没有杀邬思道,是邬思道自己走了,而且消失不见了而已。这么一来自己依旧可以保留光明正大的形象,而邬思道这颗眼中钉也可以顺利被拔除。帝王之术,本就是毁誉参半的事情,有人觉得高深,有人觉得狠毒。?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权力这个东西让人有一种荣誉感,还可以根据权力的大小去享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重要的是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为谁服务。
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康熙帝庆祝在位六十年的庆典以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作为雍亲王的皇四子胤禛想夺权信心不足,看他的幕僚邬思道做出的分析:
一,康熙帝龙体欠安,他已经自知不起,阿哥们逐鹿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八爷防着你,更防着十四爷,十四爷拥兵自重,单等皇上晏驾,他就可以兵临城下与八爷较量。
二,邬思道根据形势已经断定皇位继承人不是八爷,也不是十四爷,因为给康熙帝送死鹰的事,康熙帝没有继续查下去,这就是康熙帝的高明之处,如果查下去必定天下大乱,祸起萧墙。
三,八爷党的八爷要的就是一个“乱”字,作为大西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更盼望八爷与四爷内讧,那样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如今大局稳,对四爷有利,所以,邬思道要求四阿哥胤禛要稳。
邬思道对这位要夺取皇位继承人的雍亲王胤禛强调:一定马上要与十三阿哥胤祥见上一面,因为在京外面的兵大多数都是十三阿哥胤祥手里使用出来的兵,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十三阿哥胤祥的势力,即使把皇位传给你,你也坐不住!
以静制动,这是雍亲王胤禛夺取皇位的法宝,年羹尧已经在西北要道的陕甘掐住了率领几十万兵马的西北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目前最担心的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按照邬思道的分析,他佟氏一门与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祀走的最近,如果有十三阿哥胤祥在,完全可以制衡九门提督隆科多。
当然,最佳的办法就是能从宗人府放出这位侠肝义胆的十三阿哥胤祥,可是目前还做不到。
当宫中来人传雍亲王胤禛急速进宫的时候,邬思道判断康熙帝的大限到了,而此时雍亲王胤禛陷入了紧张的气氛当中,因为按照邬思道的预料,此次进宫决定着他的生死命运,还不能不去,如果不去就等于把皇位拱手相送给他人,去了又世事难料。
于是按照计划,邬思道向雍亲王胤禛要“关防大印”,目的是到了一定时间还没有得到四王爷的信息,邬思道就要利用这颗“关防大印”去宗人府释放十三阿哥胤祥,雍亲王胤禛此刻非常明白,交出关防大印就等于交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
雍亲王胤禛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雍亲王府,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这位残疾人的邬思道身上了!
邬思道向雍亲王胤禛索取关防大印
邬思道手里拿着“关防大印”在雍亲王府待命,而畅春园康熙帝的住处却是在沉闷中带着杀气,虽然此刻的康熙帝上气不接下气地向雍亲王胤禛交代着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和对雍亲王胤禛的期望,可是其他皇子的到来是气氛一度紧张到冰点,没有人承认康熙帝的口头遗嘱,关键时刻还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以皇子师傅的身份说话了:
张廷玉的这一番话镇住了所有的皇子阿哥,因为他们在纳闷;还有皇帝传位诏书?这一片刻,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来到了康熙帝常住的偏殿刚刚坐下就向张五哥问:
此刻的邬思道在得到了张五哥带来的“金牌令箭”以后,在他的手里还有一个“关防大印”,现在邬思道的权力恐怕无人能及,这一刻的邬思道是最可怕的人物,他可以顷刻间调动天下所有兵马!
特别是当雍正帝回雍亲王府进门的第一时间就听说邬思道调动了五路人马警卫雍亲王府,雍正帝对邬思道这个人更感到可怕了!
五路人马那不是随便可以调动的,在后来的八爷党逼宫,雍正帝连九门提督隆科多都失控了,现在邬思道能做到的就是凭这“金牌令箭和关防大印”调动了五路人马;京城的九门,步军统领,皇宫宿卫,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想想都后怕,在这一刻,邬思道掌管了天下兵马,他不是最可怕的人吗?
邬思道就差一颗皇帝的玉玺了,否则他就可以坐天下当皇帝了!
邬思道、张五哥单独或联合拿金牌令箭都不能成事,反倒引来杀身之祸!当邬思道拿到金牌令箭的那一刻,实际上他就已经掌握了大清继君人选的决定权了。至于宫内的诸位皇子如何争吵都无济于事。这也就意味着从胤禛进宫的那一刻,实际上就已经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邬思道。
这里面掺杂的东西主要是邬思道自保。第一回目风险继位。第二回目就是邬思道自保。邬思道调了五路兵来王府,并在雍正当面,越过雍正。直接向十七爷和张五哥发号施令。这是在亮肌肉啊!
金牌令箭也不是谁拿都能调动军队的,邬先生拿去丰台大营只会是送死。而十三爷只要能出来,没有金牌令箭也能调动丰台大营,毕竟身份摆在那里,当然有令牌会更加名正言顺。
如果张五哥把金牌令箭交给邬先生时,邬先生不按计划行事,张五哥可能直接秒了邬先生。张五哥报恩必须懂得雍正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放出13爷。
过度解读就会偏了方向,其实胤禛让张五哥把金牌令箭交给邬思道是十分保险的,张五哥没问题,邬思道更是老四养在府中十几年的谋士,邬原乃钦犯,得蒙四爷赏识才有施展的机会,且邬孑然一身与外界八爷党素无瓜葛,不可能反水。胤禛仗邬思道筹谋终于大功告成,此时应对邬十分信任。
这个邬思道实在是,多智近乎妖,洞察一切,对形势的的发展和研判到了一种诡异的境界。而最后和胤禛见面后抢占先机,先胤禛之前表态,取得全身而退,实在是不可思议,如果让胤禛先说话,那就和其他人下场了。
张五哥跟雍正和老十三在江夏镇结交,又蒙康熙和老十三法场救人,康熙因为他的忠孝才提到御前做侍卫,可以说正是培养给雍正和老十三所用的嫡系,他曾在康熙御前保老十三解除圈禁,又在康熙驾崩前保雍正进宫,并亲耳听闻康熙传位雍正,且受雍正所托把金牌令箭送给邬思道依计行事。
老邬也当即安排他持金牌令箭去救老十三,不管是代表权力的金牌令箭,还是持箭人的张五哥,可以说都是雍正计划实施的十足保障,怀疑老邬会造反又是怎么样的实在是过度解读了!老邬私下调集五路兵马说是为了保雍正安全,腹黑一点说是为了自保也不错,那也不过是防八爷党兵变,思虑更周全罢了!
邬此时不会反的!不管结局如何,此时此刻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将雍正上位这件事做成功,因为老八阵营也有自己的谋士,此时反水他根本就没有巨大的成就感,反而成就的是对手,所以哪怕是事后雍正卸磨杀驴此时此刻他也不会反。
邬思道很明白自己难登朝堂,因此难以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但枭雄之心仍在,那是一个男人对被人认可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雍正的上位意味着邬思道追求的成功,因此,虽然面临雍正上位后自己可能是兔死狗烹的命运,但是仍然为雍正谋划!
皇位还未坐稳,晚上那么忙的时候,雍正居然回府见邬思道?难道是要给奖励吗?他当然是来索命的,不让任何人知道他阴谋的一面,我觉得更有说服力的是邬思道的半隐让雍正动了恻隐之心,既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随时被自己监视就由他去吧,毕竟帮他坐上了皇位。
就是告诉邬思道,我上位了,金牌给你了,你看着办按正规的来别搞砸了,然后就是老十三拿着金牌别人才明白是来保护皇上的……不要觉得一个老十三被关了十年还有很大的号召力,虽然很多人是他带出来的,但是这十年没有关照他们还是没用,所以金牌才是关键,告诉别人立功的机会来了。如果单纯是关防大印效果会差一点,也是有用的,关防大印就是武力夺嫡,金牌就是守护皇上。没人注意邬思道身边“如月”的人事安排吗?那才是精髓!
李卫玩笑八千两幕银把邬思道卖给田文镜的梗,雍正都了如指掌,后来雍正向李卫提起此事意在敲打李卫,意思是朕啥事都知道,你小子注意,李卫因此震惊得大汗淋漓。八千两卖邬思道时,当时在场的只有邬思道,田文镜,李卫,如月。谁向雍正报告的?捋一捋就明白了。后来雍正叫李卫请邬思道去河南帮助田文镜站稳脚跟,其实是顺便派“如月”监视田文镜。个人认为这个电视剧这个“如月”的安排才是最精彩的。
皇宫里一个亲信没有,确实危险(一不小心得个病,中毒怎么办?),而且夺位过程不太平,想回家是正常心态,毕竟家里都熟悉,经营了那么久。至于对邬思道,雍正未问后续的安排,已证明不想继续启用,但是否回来就是为了干掉邬先生,值得商榷。但假如邬先生为提出半隐方案,那确实就危险了。雍正肯定不会在即位之初就干掉邬先生,这样会寒了追随者的心,就像曹操不会干掉在他那的刘备一样,得不偿失。其实,后来在田文静那,雍正是有启用邬先生的想法的,只不过邬先生已无意伴虎。
其实叫五路兵马来应该也是他们定好的计。如果传位的不是老四那就要武力夺位了。所以这是一条后路。邬代雍正发最后一个命令,天子无私事。其实也就是告诉17啊哥府内无恙四哥已经是皇帝了,无需过来勤皇护驾了。其实如果要杀邬也无需叫17弟来。一个书生他对付不了吗?
其实真正厉害的还是胤禛,邬思道只是胤禛家的一个师爷而已,没有一官半职,连康熙和其他重要大臣的面都没法见过,哪里知道康熙的想法,皇宫和朝堂的一切,更不用说军事或带兵指挥的这些高度机密国家大事了。其实康熙早就在培养胤禛了(这和现在培养干部有点相似),救灾抢险,去穷地方锻炼,处理棘手的问题,管理户部等来磨练意志,熟悉各级官场为官之道,建立人脉,树立微信和声望,同时不忘敲打敲打,意在提醒不要骄傲、意气用事。
这个片子最有意思的就是,所有人都是依势行事。办的事情也都是迫不得已,或者是为了寻求利益。所以所做的事,是既诡异又合计。隆科多去取遗诏,取了多长时间,张五哥去见邬思道,又救十三爷,十三爷调兵来了,遗诏才取来。这里已经给隆科多叛变埋下了伏笔。一旦来的不是雍正的兵,遗诏肯定就变了。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何况是夺嫡这种关键时候,倘若此时还瞻前顾后,妄自猜疑,只会招来变数,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箭都到弦上了,不给邬思道还能给谁?又还能更信任谁?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豪赌,雍正必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连愿赌服输的气魄都没有,还当什么皇帝。
只能说,细节决定成败。老戏骨抓住细节,深入刻画人物形象,把内心的纠葛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作品成功的地方。
我对这部戏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但也认为这里有拔高之嫌,我认为真正不杀关键在半隐,还有就是顾及老十三的看法,倘若成大事后即杀邬思道,岂不让老十三心寒,毕竟三人一起密谋过多少阴谋,史实载雍正对老十三最好,但剧中老十三的内心独白其实多处欲言又止,他最懂雍正,既怕雍正卸磨杀驴,但又有种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坦荡磊落,一生见证雍正最多阴谋的人。
同时,也是雍正最为倚重的人,要说没有一点兄弟情也不会,但雍正经历九子夺嫡这种变态磨砺,对父子,兄弟等情感是看得最轻的最不信任的,哪怕是老十三也是既用也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0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