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乔治亚州沃尔夫岛海域,有旅行者宣称偶然发现了“海怪”的遗体,并且它已经开始有腐烂的迹象。旅行者为何会将其定义为“海怪”?它的真身是否与海怪有关?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乔治亚洲,亦被称为“佐治亚州”,是美国东南部七州之一,其北部接田纳西州,南部界弗洛里达州,东北邻南卡罗来纳州,东南毗大西洋,面积约为15248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900多万,首府是亚特兰大。
沃尔夫岛是位于乔治亚州的一座特殊小岛,该岛气候宜人且生物种类繁多,夏季平均气温在27-35℃左右,是当地一处着名的旅游胜地。
美国男子瓦伦,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小职员,平日里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够陪同家人,这令他感到有些惭愧。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由于他在公司里表现出色,很快便被老板选中为优秀员工,奖励其一次前往沃尔夫岛的公款旅游。
对于老板的肯定与嘉奖,瓦伦自然喜出望外,他回到家中收拾行囊,准备带着家人前往目的地。1990年7月16日,瓦伦陪同妻子与儿子,在平静的海面上驾驶自家皮划艇前往沃尔夫岛,想象着即将到来的日光浴以及美味的烤肉,一家人的心情都十分舒畅。
随着瓦伦奋力地划桨,皮划艇离沙滩开始越来越近,恰在此时,儿子却惊呼起来,直言海滩上有一条“鱼”。儿子的话引起了瓦伦的注意,他迅速将船靠岸,扶着妻子儿子下船来到了沙滩上。果不其然,沙滩上确实有一条“鱼”,但是瓦伦却并不认为这是一条鱼,相反,它看起来更像是一只海怪。
从外观上看,这只海怪具有长长的尾巴与脖子,在身体两侧还生有鱼鳍,整个形体看起来与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完全相同,难道它就是所谓的“蛇颈龙”?
毫无疑问,瓦伦一家的旅行计划被这只怪物彻底打破了,为了能弄清怪物的真实身份,他立即致电当地海洋生物部门,请求派来专家进行鉴定。前往沃尔夫岛调查的,是美国着名海洋生物学家爱德华教授,他是业界着名的权威专家,曾破发表过多篇海洋未知名鱼类的论文。
爱德华教授到达现场之后,迅速对这只疑似海怪的遗体进行了初步测量与观察,发现其外貌特征虽然与蛇颈龙相似,但是却比传说中蛇颈龙的体型小了很多。不过因为来得仓促,爱德华教授所携带的研究器材有限,难以进行更深入研究,因此只能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拍照,并将这具奇怪动物的遗体带回了实验室之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遗体已经呈现出腐烂的状态,故此有一部分骨骼已经脱落,爱德华教授同样将其一并打包带走。
爱德华教授在实验室中,对怪物遗体进行了全方位的CT扫描,发现该生物骨骼结构与海洋鱼类类似,应该可以归属为鱼类一科。与此同时,根据遗骨的骨密度结构分析,确定该生物并非是幼体状态,而是完整的成年体,这也推翻了其可能是“蛇颈龙”的论断。
爱德华教授指出,海洋鱼类在死亡后极易腐烂,而腐烂所产生的气体,大多会被禁锢于生物腹腔,久而久之,遗体就会发生膨胀变形,继而看起来会类似于另一种生物。沃尔夫岛发现的生物遗体,是否也属于这一情况呢?爱德华教授对此做了进一步鉴定。他利用高科技模拟制图技术,将怪物的身体骨骼结构进行了三维模拟构图,并在人类现有生物骨骼图库中寻找相同的骨骼结构,结果发现,该骨骼与一种名为“皱鳃鲨”的鱼类完全相同。
皱鳃鲨是一种生活于深海中的生物,长相丑陋且凶猛无比,口中牙齿有300多颗。皱鳃鲨因鳃部褶皱而被命名,这种生理特征能够为其吸收更多的氧气,以维持生命体征。爱德华教授指出,正是由于腐烂后气体的膨胀,令皱鳃鲨褶皱的鳃部完全展开,如此才呈现出“长颈”的特征,令其看起来更像蛇颈龙。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果然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精密的骨骼分析技术对比,恐怕这只搁浅在沙滩上的皱鳃鲨,依然会被认为是“海怪”。看来,只有科学才能令它们显现出真身,还给人们一个事实的真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对于浩瀚的海洋,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深海恐惧”,深海里有什么?
是体型巨大的史前怪兽,还是从未见过的生物?
海怪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人们也一直在努力并执着地寻找这些庞然大物的存在,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最为可惜的是,有时当一只庞然大物机缘巧合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却没有好好把握住。
今天就和大家讲一个,和一头“海怪”擦肩而过的故事。
1977年日本海怪事件
1977年4月25日,一艘名为“瑞洋丸”号日本拖网渔船在新西兰附近捕捞作业,当渔网在大约300米的深度时,突然被一个很重的物体缠住。正当船员暗自高兴今天可能会有大收获的时候,失落的发现,拖上来的却是一具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
据船员推测,该尸体重约1.8吨,体型庞大但无法辨认究竟是什么生物。
有人说这是一条腐烂的鲸鱼,有人说可能是一只剥了壳的巨龟,也有人觉得这个生物既不像鱼,也不像海龟,骨架倒和尼斯湖水怪尼西有点像。
一时之间,大家都无法确认这种生物是什么。
正当大家争论不定的时候,船长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为了不让这具散发臭味的尸体,影响船上价值2亿日元的海鲜商品,决定将尸体扔回海里。
在处理过程中,尸体不小心从绳索上滑了下来,掉到了甲板上。
此时,船上随行的失野一直觉得这事有蹊跷,于是在尸体被丢回大海之前,对这个怪兽做了简单的测量和记录,拍摄了4张照片,并在前鳍上取下了一些组织样本。
失野认为,尸体的骨骼属于软骨,总长度为10米,头部和颈部就有2米长,已经开始腐烂,身体被类似白色油脂的物质包裹,但躯体还是比较完整,可以看到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和略小的脑袋,内脏已经消失,而且还有4个很大的鳍。
大约两个月后,矢野绘制了这具尸体的草图,乘另一艘船回到日本后,立即在渔业的暗室里冲洗了他的照片,然后将此事上报了公司。
怪兽“新尼西”
当这些照片进入大众视野后,很多科学家都被照片迷住了,拍摄的照片确实显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脖子长脑袋小的动物。
于是有人推测它可能是某种史前生物,比如蛇颈龙。
在当时的日本,海怪文化空前高涨,在不久之前才上映的电影《恐龙·怪鸟的传说》,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人们对于这个发现也十分感兴趣。
为了抓住机会大肆宣传一把,当组织样本和其他数据的科学分析还没有完成时,渔业公司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了这一神秘的发现,且言语之间非常确定,这就是蛇颈龙类似的生物。
很多科学家也开始跟风:“它不是鱼、鲸鱼或其他哺乳动物,它是一种爬行动物,而且草图看起来很像蛇颈龙。”
“它必须是蛇颈龙,这些动物在新西兰附近的海上漫游,以鱼为食。”
“蛇颈龙可能还没有灭绝。”
这样的言论开始在媒体中流行开来,海怪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新尼西”,而尼西就是尼斯湖水怪的昵称。
“新尼西”是蛇颈龙还是鲨鱼?
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头蛇颈龙,但也有科学家提出质疑:这可能是姥鲨。
从外形上来看,姥鲨和蛇颈龙差别很大,但是死后,两者相似度很高,姥鲨会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腐烂。
姥鲨体型很大,可以长到七八米,有的甚至可达15米,它是滤食性生物,嘴巴巨大,但是在死亡后,下颚和松散连接的腮弓通常会马上消失,留下一截长长的脖子,脖子最前端是上腭骨,看起来就像是小小的头,还有类似鳍的组织。
由于腐烂后骨骼和蛇颈龙很相似,有些人称之为“假蛇颈龙”。
据统计,每隔十年左右就会有一具被声称是“恐龙”的尸体,但结果往往是鲨鱼。
例如:英格兰奥克尼群岛著名的“斯特罗纳怪兽”(1808年),新泽西州的瑞里坦湾怪兽尸体(1822年),亨利岛怪兽尸体(1934年),还有1970年,马萨诸塞州发现的怪兽,看起来很像蛇颈龙,然而,它也被证明是一条正在腐烂的鲨。
当组织样本分析结果出来后,更加印证了“怪兽”可能是姥鲨的言论。
研究人员对失野搜集的组织进行检测后发现,样本的氨基酸分析结果与姥鲨有惊人的相似性,差异指数只有0.95,意味着两者非常匹配。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从拍摄的照片和当时目击者的描述,对尸体的外形进行了解剖学方面的定义,多种证据表明,这具尸体极有可能是鲨鱼类生物。
尽管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这是鲨鱼,但还是有人陆续提出了质疑,1978年的报告也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总的来说,根据1978年的研究报告表明,1977年日本海怪尸体不是蛇颈龙,而是腐烂严重的鲨鱼,而且极有可能是姥鲨。
最后
结果已经很明确,不幸的是,人们根本不关注报告的结果。
似乎人们根本不在意研究的结果,他们在意的只是蛇颈龙的相关信息而已,大多数流行的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投其所好,仍然大肆鼓吹“新尼西”。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恐惧怪兽,但我们相信它的存在,即使科学告知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依然相信。
看似矛盾,其实也很好理解。
古时候巨兽很多,人类会因为弱小而害怕,而现在人类很强大,巨兽也少了,但这种骨子里的原始恐惧依然存在,只是我们大多将这种恐惧宣泄在了影视文化等虚拟的东西上。
我们有多恐惧,就有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怪兽。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谁最先发现怪兽,就有莫大的荣耀,这也是很多人枉顾科学报告依然相信那是蛇颈龙的原因之一。
根据现在科学界以及考古界对蛇颈龙的了解,我们认为,蛇颈龙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时代的巨大动物,并且在白垩纪时代由于某些原因灭绝了,蛇颈龙在三叠纪时代的时候形成,在侏罗纪时代的时候遍布了世界海洋区域,根据对蛇颈龙的化石研究表明,蛇颈龙的体型非常巨大,应该是当时海洋中的霸主,在海洋中是难逢对手的动物,但是现代的一些神秘事件却指向了蛇颈龙,从某些方面证明了蛇颈龙依然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比如说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就是最为著名的关于蛇颈龙的猜测事件,还有在上个世纪发现的各类尸体,从某些角度来看和蛇颈龙非常相似,那么蛇颈龙是否真的还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呢,蛇颈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本文就为大家来解密一下。
蛇颈龙是什么
蛇颈龙的外形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头小,颈长,躯干像乌龟,尾巴短。头虽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捕鱼为生。许多种类的身体非常庞大,长达11~15米,个别种类达18米。四肢特化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蛇颈龙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产卵繁殖后代。蛇颈龙类可根据它们颈部的长短分为长颈型蛇颈龙和短颈型蛇颈龙两类。
在白垩纪末期,蛇颈龙渐渐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与恐龙走向灭绝之路,而体积庞大、更为凶猛的沧龙成为了海洋中强大的掠食者。蛇颈龙之所以适应海底觅食习性,是由于海洋世界中蛇颈龙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沧龙有着强有力的牙齿,能够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鱼类,在与沧龙的猎食竞赛中,蛇颈龙仍保留着猎食游水鱼类的习性,但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法则下,迫使蛇颈龙渐渐改变了猎食策略,适应了如何利用灵活修长的脖颈在海底寻找软体、贝壳类食物。
蛇颈龙分类
在蛇颈龙生活的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是恐龙。鉴于外观上脖子长的特征,以及同属爬行类,人们很容易将蛇颈龙同恐龙混为一谈。那么,它们是同类吗?
实际上,蛇颈龙和恐龙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以著名的食肉恐龙霸王龙和角龙为例,它们的后肢是从腰部垂直向下立于地面的,蛇颈龙、鳄等则不同,它们的后肢不是垂直向下,而是向身体两侧伸展。再者,两者的脚足形态差距也比较大,恐龙的脚足有脚趾和脚爪,蛇颈龙的脚足则与海豚脚足相似。
另外,从物种分类看,蛇颈龙从颈根部到头部的长度比尾巴还要长,而恐龙脖子的长度与尾巴的长度几乎相同。按照严格的物种分类方法分析,虽然同属爬行动物,鳄类、龟鳖类与恐龙有近缘关系,而蛇颈龙与恐龙则没有亲缘关系。所以,蛇颈龙与恐龙是不同的生物。
蛇颈龙的天敌
一项新的化石分析显示,在一具蛇颈龙化石中残留有大量的古鲨鱼牙齿,数量超过80颗。有古生物学家据此提出了「蛇颈龙的天敌是鲨鱼」的推论。但一些古生物学家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古鲨鱼的牙齿很可能是一群古鲨鱼围攻一只濒死的蛇颈龙时脱落在蛇颈龙身上的。要知道,在蛇颈龙生活时代,它们是海洋里体形最大的动物,很难想像鲨鱼甘冒受伤的风险去袭击个头比自己大得多的健壮的蛇颈龙。
如果说蛇颈龙有天敌,那很可能是号称「史前海洋三大霸主」之一的沧龙。沧龙是距今约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出现的海洋中最为凶猛的爬行动物。它们是在蛇颈龙独霸海洋后期出现的,并逐步取代了蛇颈龙的「龙头老大」地位。沧龙的头骨很长,向内弯曲的牙齿长而尖利,一般身长为5~9米。在理论上,凶猛的沧龙确实能对蛇颈龙构成威胁,但相关的化石证据至今并未找到。此外,沧龙与蛇颈龙是一起灭绝的,因此两者和平共存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蛇颈龙尸体被日本发现
在1977年的4月25日,这一天日本渔船「瑞洋丸」号在纽西兰外海捕获一只巨大的怪物尸体,长长的脖子和前所未见的骨骸构造让大家惊呼连连,但船长为了不影响渔获,不久后即下令船员把腐臭的尸体丢回海底。
但是在怪物的尸体被丢进海底前,船上的部长矢野道彦用相机拍下了怪物的身影,并留下一些尸体残骸与测量纪录带回日本研究,结果在日本引起一波海怪热潮直到现在,关于怪物的真实身份仍然众说纷纭。
目前关于这头怪物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三种生物身上,一是史前蛇颈龙,一种是姥鲨,或者为某种神秘海怪。
对于第一种说法,在创造研究社的资料中赞成尸体是蛇颈龙的科学家们,主要是从肉体蛋白质做为研究方向,他们认为虽然尸体的角质纤维和世界第二大鲨鱼「姥鲨」相同,但是含量十分的少,所以跟姥鲨的关联性应该不高。
再者,CRS的资料指出,依据现场捕获尸体渔民的说法,他们一致认为尸体只有上鳍没有背鳍,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蛇颈龙。
但是对于第二种说法姥鲨则是支持的科学家占了多数,姥鲨是世界上的第二大鲨鱼,体型可以达到10米以上,分部地区也很广,而捕获的怪物尸体是在纽西兰区域,这也是姥鲨的活动范围之一。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中心(NCSE)研究后发现蛇颈龙最少有13节颈椎,但怪物尸体只有6到7节的颈椎;蛇颈龙的胸骨大而扁,不太可能像原信照片中的尸体一样可以弯曲。
此外,根据之前发现的蛇颈龙化石显示,蛇颈龙的上颌骨以及牙齿应该还保留着,但是姥鲨因为牙齿十分微小,常常会被忽略,而捕获的怪物尸体上也只剩上颌骨没有牙齿,加上其他总胺基酸,角质纤维等检测结果,这份报告认为不可能是蛇颈龙,尸体是姥鲨的可能性最大。
蛇颈龙的猜测
从尼维斯山向东北到茵沃内斯市附近延伸著一条名驰寰宇的苏格兰大峡谷,谷中有一连串细长而深的湖,从西南向东北的依次是:洛奇湖,奥斯湖,尼斯湖。本来,这三个湖是互不相连的,而且只有尼斯湖的水通过尼斯河向东北注入默里湾,而洛奇湖和奥斯湖都不通大海。但由于这三个湖处于同一峡谷中的同一条线上,当地人利用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开凿了一条名叫喀里多尼亚的运河(全长96.6公里)把这三个湖连结起来,沟通了大西洋一侧的洛恩湾与北海一侧的默里湾,成为苏格兰北部重要的水路交通线。
三个湖中以尼斯湖最大最深,它深约213-293米,长约39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尼斯湖是淡水湖,终年不冻。适宜于生物饮用,因此,湖中鱼虾众多,水鸟翔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怪兽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名鼎鼎的尼斯湖水怪就出现在这里,还有其它的洛奇湖水怪,奥斯湖水怪,实际上三者是同一个谜。
自古至今,有不少学者对「尼斯湖水怪之谜」一直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尼斯湖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兽,而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有的则认为很可能是在尼斯湖底有一些具有浮力的浆沫石,这些浆沫石在一定的条件下浮上水面随波飘荡。当人们站在湖岸边时,远远望去,由于视觉的错误,往往把奇形怪状的浆沫石误认为是怪兽。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或是觉得实用或有趣的话,请分享给更多人看看吧!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恐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还有始祖鸟,中国龙鸟.......?
图片为小盗龙,象看更多图片,点击/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word=%B3%A4%D3%F0%C3%AB%B5%C4%BF%D6%C1%FA&s=0&rn=21&pn=0&ln=456
摆了乌龙不要紧,反正新物种遍地开花到处都是,一不留神就会发现几个。
果然,1905年,奥斯本发现了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
果然,1924年,奥斯本又发现了迅猛龙(Velociraptor)。
为什么恐龙这么容易被发现,因为地球论和进化论认为地球的年龄很长,有45.5亿年。这么长的时间空白,需要很多生物来填补。恐龙就很合适,于是占据全球达到1.6亿年之久。
恐龙为什么现在又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灭绝的原因又得编造一通,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之类的。
恐龙发现过程中的欺诈
全世界的大多数恐龙都是在英格兰发现的,特别是一个叫莱姆里杰斯的地方,特别扎堆集中了很多很多的恐龙。
发现恐龙的科学家几乎都来自于同一个社区,英格兰牛津圣公会,他们特别倾向于支持批判《圣经》的学说。
恐龙化石首次被发现以后,欺诈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标本被认为是真实的,并且继续被认为是真实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源,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方法已被用来证实其来源。
很多恐龙需要巨大的心脏来给身体供氧,现在的陆地动物都没有这么大的心脏。
很多恐龙的形状都是非常奇怪的,大部分的体重分布在上端,他们无法维持他们在运动中保持平衡。
很多恐龙的体形都太大了,以至于他们的骨骼和韧带都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
如此巨大的生物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有效的减少多余热量的机制,如大襟翼或冷却的附属物。大多数由古生物学家虚构出来的恐龙物种缺乏这样的机制。
古生物学家认为,大多数恐龙物种应该是食草动物,完全依靠蔬菜,但是爬行动物的生理机能与这一假设是冲突的。现在很少有爬行动物是食草动物。除了明显的例外是鬣蜥和乌龟。所有其他的鳄鱼、壁虎、蜥蜴和蛇,吃小反刍动物、鸟类、鱼、啮齿动物、昆虫、卵和蠕虫。
现在展出的恐龙基本上都是复制品,原型都是不拿出来的。害怕遇到稍微具备常识的内行,恐龙见光死。
早期发现的恐龙化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很多都太业余,竟然包含有骨纤维、树脂、水泥、石膏。
鸟类是从哪里来的?进化论说,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恐龙不是都灭绝了吗?怎么还能进化成鸟类?于是,进化论者很努力地去寻找一种化石,既像鸟又像恐龙。因为他们找的很努力,所以很容易也很快就找到了。这就是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古盗鸟(Archaeoraptor),有鸟的牙齿,恐龙的尾巴,《国家地理》1999年12月作了报道。可惜没高兴几个月,X光透视结果显示,这个化石是三层组织粘贴在一起的假货,《国家地理》被迫道歉。
没有恐龙的理由
恐龙和进化论、宇宙大爆炸,已经成为一种洗脑的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有科学精神的人不相信。
灭绝的理由不充分
如果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那么将导致所有人类、很多生物同时灭绝,这个没有发现任何的证据。
如果真的有恐龙,深海中一定还有恐龙能够逃过灭绝事件,生活到现在。
食物不足
恐龙是食草动物,地球太小,供应不了足够恐龙吃的植物和淡水。大象每天必须进食18小时才能生存。雷龙比大象要大5-10倍。雷龙每天吃饭要花90-180小时。澳大利亚的小小的兔子太多,就吃光了所有的植物。
马门溪龙( Mamenchisaurus)是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 宜宾市 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 蜥脚类 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部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部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 相对较少。
马门溪龙 每天要吃1150磅食物,相当于10000只兔子。能找得到这么多食物吗?
如果恐龙统治整个地球的话,估计不出一百年,地球上的全部植物就会被吃光。
体积太大
恐龙体积太大,不合乎物理学原理。
支持恐龙的人甚至试图篡改物理法则,他们说可能在恐龙的时代,地球的引力比较弱。
根据物理法则,生物的体重不能超过20803磅,否则就不能举起自己。雷龙的体重是70000磅。
恐龙有长脖子的,那么他们的血压就会太高,心脏就会爆炸。长颈鹿的血压已经高于其他动物,达到极限。
翼龙无法飞行
翼龙是飞不起来的,要带动他们的体重,翅膀远远不够长。设计发明翼龙的人一定不懂航空技术,航空技术是1900年发明的。翼龙是虚构的,体重90-250公斤,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骼。即使有翼龙的话,它的翅膀只能提供9%的飞行动力,除非它的翅膀扩展到11倍宽度,这很荒谬。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的恐龙,你在地上任何地方随便一锄头就能挖出十几二十个恐龙的骨头。
碳14鉴定法,可以鉴定的时间范围只有40000年。据说恐龙存在的时间是在6500万年以前。
历史 记载、神话传说没有恐龙
1800年之前,没有任何 历史 记载、神话传说提到恐龙。如果恐龙到处都是,数量众多,一定会成为所有神话的主题,或者画入洞穴的图画。
全世界的神话中普遍提到的是龙,很大,会吐火,像蜥蜴,会飞行。
恐龙化石是造假的
直到现在,没有发现一套恐龙的完整的骨骼。博物馆展出的所有的恐龙,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复原”出来的,添加了很多材料。用各种材料、各种骨头来拼凑,甚至直接用石膏制作,很多恐龙就连牙齿都是假的。
寻找恐龙是按图索骥
按照科学,应该是先发现实物,后作出解释。恐龙的发现是倒过来的。先有了科学家的想象,设计出了恐龙的骨架,然后按照这些想象和骨架设计图,去寻找到了恐龙的实物。这个完全是反科学和伪科学的。
恐龙的真实外形都是猜测的,不能确定,可能是可怕的、有麟的、无毛的,也有可能是长毛的、友好的、可爱的。
很多看骨骼很可怕的动物,其实是很温顺的。
恐龙可能是其他生物被误认
化石记录是完全不可靠的。
观察发现,生物一直在减少、灭绝。这些灭绝的生物,都被古生物学家当做恐龙,命名为某种恐龙。
这些所谓的恐龙,可能都不是恐龙,也不是6500万年之前灭绝的,可能是另一时间的另一种生物。
变成化石不需要很长时间
古生物学家说,生物的尸体需要经过几百万年才能变成化石。这不是真的,如果条件合适,形成化石只需要几年的时间。
1980年,发现了一个牛仔的靴子,里面有人的骨头,靴子和骨头一起变成了化石。
还有发现变成化石的钟表。
恐龙的种类其实不多
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1946-)有一个恐龙博物馆,他研究发现,恐龙的种类其实很少。
杰克·霍纳认为,公鸡在幼年、中年、晚年,骨骼区别很大。恐龙也是一样。
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其实只是同一种恐龙的不同年龄的样子。
杰克·霍纳认为,完全灭绝的主要生物根本不多,其实只有7种。
恐龙发现的经过
虽然恐龙化石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Gideon Mantell)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
1677年,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普劳特(Robert Plot)发现并描述了巨齿龙,但是却误认为它们是巨人的遗骸。
1822年,禽龙,英国南部发现。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英国、德国。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1824年,英国地质学家威廉·布克兰 (William Buckland)率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恐龙的科学报告,报道了一块在采石场采集到的恐龙下颌骨化石,斑龙。
1861年,发现始祖鸟,早期认为它是最早的鸟类,近期研究认为其更可能属于原始恐爪龙类。
争抢恐龙化石的战争
恐龙的化石实在是太容易获得了,导致两个朋友,为了争抢化石反目成仇。
爱德华·德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1897)。科普专注于美国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他在一生当中发掘了超过1000个新物种,其中包括已灭绝动物。共有56种恐龙是由科普所发现。他曾经与另一位恐龙研究者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进行一场“化石战争”(Bone Wars),对新化石的发现展开竞争。
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1831—1899)发现了80种恐龙。如果不是他死了,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恐龙。
19世纪末,马什与当时的另一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化石发现竞赛,又称为“化石战争”(Bone Wars),他们俩人在这段期间发现了超过120个恐龙物种。而他自己就发现了80种物种。
化石战争(Bone Wars)又名骨头大战,发生于19世纪后期,当时的两位著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互相竞争发现更多、更著名的新恐龙。这段激烈的竞争牵扯到贿赂、政治、美洲原住民领土的暴力事件、以及个人攻击行为。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为化石之战的一方,其对手是奥斯尼尔·查尔斯·马什。据说他们一开始一是朋友,有一次,科普邀请马什去观看他最新发现的蛇颈龙化石,马什发现,科普把蛇颈龙的头骨安装在了尾巴上,并且他当面指出了这个错误,科普恼羞成怒,终于他们成为敌人,并且展开了挖掘化石战争。最后,科普发现了约45种恐龙化石,而马什发现了80余种。
他们的挖掘工作伴随着间谍战、抢夺工人、偷取化石、贿赂等多项指控。科普多次指责马什偷取他的化石,因此他偷取了一辆载满马什化石的火车,并将化石送到费城。马什于是用相同的手段回应,并擅入美洲原住民的墓地偷取化石,还曾经发生过暴力事件。马什对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处更是倍加保护,甚至在其中一处埋藏炸药,以防止科普前来偷取。
科普与马什也试图诋毁对方的专业信誉。当马什指出科普的一个薄板龙重建骨架,头部被错误地装到尾巴上时,科普试图掩饰这个错误,甚至试图买下所有提到这个错误的科学期刊;而首先指出这个错误的马什,仍然公布了这个科学错误。而马什后来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他在一个雷龙(又名迷惑龙)的骨架上装错了颅骨。但直到一百多年之后的1981年,耶鲁大学的皮巴第自然 历史 博物馆才发现了这个错误。
两人的竞争长达30年之久,直到1897年科普故去。期间他们已将所有的资产投注于恐龙的挖掘工作之中。马什利用手段断绝了联邦政府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对科普的金钱支持,导致科普不得不贩卖他的化石。后来马什也曾抵押他的房屋向耶鲁大学讨求薪资。因为当时的科学界认为脑容量与智商有关,科普向科学界捐献出自己的头颅骨。他希望科学界能测量他的脑容量,以此来与马什比较谁更聪明。马什没有接受这个挑战,但马什的头颅骨仍保存了下来。
1900年的恐龙大造假
那段时间,博物馆相互比赛,看谁得到的恐龙更大。
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恐龙骨骼,使用了贿赂、偷盗、造假等手段。
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1946-)说,现在这些恐龙都太大了,真实的恐龙要小得多。
霸王龙
霸王龙 (Tyrannosaurus Rex)。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 历史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
伶盗龙
1922年,美国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一支探险队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了第一个伶盗龙的化石标本;该标本(编号AMNH 6515)包含一个遭到压碎,但是完整的头颅骨,以及第二趾爪。两年后,该馆的科学家亨利·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确定该标本属于一种肉食性恐龙后,将它们命名为蒙古伶盗龙(V. mongoliensis );但奥斯本将该第二趾爪误认为来自于手部。
自贡恐龙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来中国访问。
1972年,中国自贡发现恐龙。1977年,开始发掘。
1972年,地质工程师黄建国和同事在大山铺北面的公路上发现大山铺恐龙化石,但当时正值文革,发掘工作没有展开下去。1979年古脊椎研究所的董枝明为完成中英联合发掘恐龙化石坑出土了鱼类、鳄类、龟鳖类、翼龙、蛇劲龙、恐龙和似哺乳动物爬行类标本多达数万件,上百具完整的骨骼化石。此地化石之多,以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董枝明回忆道:“到了现场之后,就像刨红薯一样,遍地都是化石。”
目前,我国已记述的恐龙种属有160多种,约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恐龙蛋的数量和保存质量居世界第一。而迄今为止,四川自贡发现了130多处恐龙化石点,发现的恐龙占我国已知恐龙的七分之一左右,占四川已知恐龙的一半以上。
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年轻的一代古生物学人,急需了解东方奥妙神奇的中国,中亚戈壁的化石是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心头至爱。而中国学者,渴望得到西方学者的先进经验和丰富的学科资料。在这种局势下,展开了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
1986年4月,该恐龙考察队正式签订,这是自美国中亚考察团之后60年来东西方最大的一次恐龙发掘计划。从1987年至1990年的夏季,加拿大和中国出动了超过40位古生物学者和技术人员,动用9辆越野车,在中国准噶尔盆地的单脊龙(Monolophosaurus)、中华盗龙(Sinrapotor)和巨型的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为了挖出这一巨兽,考察队足足用去700多公斤炸药,历时3个考察年度。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东北部,距市中心9公里。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专门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5-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被美国《全球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北郊约11公里的大山铺镇旁,是一个盛产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1977 年首次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 个种。估计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万块以上, 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印度发现疑似恐龙
2017年在印度Jaspur, in Uttarakhand发现很像恐龙的动物遗体。个头很小,只有11英寸。还有新鲜的肉,像是化学方法保存的恐龙的木乃伊。
如果这是恐龙或者的幼体的话,那也说明恐龙不是在6500万年之前就已经全部灭绝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9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宇宙四方之王”居鲁士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