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共有315栋(座)历史建筑入选。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西路43号的航空工业青云历史建筑群成功入选。作为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工业遗产,西式的立面造型和大跨度厂房功能相得益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艺术价值。
该厂区从1958年秋筹建动工,至今已走过62个春秋。昔日的农田荒地如今矗立着宽敞宏伟的厂房,它们不仅见证了祖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建国初期典型工业建筑的高超建造技艺和艺术水平,是北京工业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印记。
青云旧址划分为厂区、南宿舍区、北宿舍区三块,由西南斜向东北,形似北斗七星中的斗把。全厂总占地面积292385平方米,其中厂区占地192226平方米,南北宿舍区占地100159平方米。建厂初期,参照苏联军工厂建设规范,厂区周围保留有40米的隔离地段。62年沧海桑田,厂区周围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围墙四周隔离地段早已不再荒芜,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1960年9月竣工的机加厂房是园区内最早建成也是建造过程最艰辛的厂房。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活必需品十分紧张。职工们不计较生活待遇,个个情绪饱满,干劲十足。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工厂把一部分职工组成劳动大队,协助施工单位开渠挖沟,搬运物资,很快盖起了“老三号”厂房。技术人员最初就在没有取暖设备的房间里画图、翻译资料,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奋斗之路。
为了建一个高标准的厂房,当时厂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先去参观了北京手表厂和电表厂,因为这两个厂的建筑结构比较符合仪表的生产条件。通过调研,结合实际,对原有的建造方案进行调整,将厂址往南移了几百米,离开了原来选定的低洼地带,用钢筋混凝土立柱代替砖柱、预应力梁代替木质房架、水泥预制板代替石棉瓦等,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符合生产需要。由于建厂之初原材料供应紧张,找建筑材料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为了配齐这些必要的建筑材料,大家绞尽脑汁,如当时高压石棉板请上海试制;钢窗密封条是由北京试制的;日光灯槽用的钢化磨砂玻璃盖板,市场上买不着,也是专门找工厂试制的。经过一年的努力,1号机加厂房和3号生产准备厂房完工,至此工厂初步具备一般性生产条件。
如今,青云为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已经搬迁到顺义区更先进宽敞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北三环西路43号的厂区能以工业遗址的形式得以保留,成为城市发展轨迹的忠实记录者,不仅留住了青云人的情感寄托,也让更多的人今后可以在这里感触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品味工业遗韵。(通讯员丁晨红) 来源:航空工业网站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