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吏部小官不识朱元璋,除夕夜拉其喝酒,第二天官升十级

今日生活视角 2023-09-21 23:12:07

小伙伴都知道在明朝刚建立时,

朱元璋对自己的元老进行了"大整修",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朱家的政权。

并且朱元璋是极少的草根出生当上了皇帝之人。

朱元璋出生在元末,那个时候民不聊生,人们生活艰难,尤其是朱元璋穷了好几辈子,一直在地主家打工!

1.除夕孤灯

世间最为孤独的人就是皇帝,虽然身居高位,有着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但却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人。不知道别人是为了有求于他而亲近他,还是真正与其交心。

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帝国的统治保住自己的权力,铲除有能力的将领,在先后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中,他把自己最为亲近的将领们都一一赐死或者收归权力,同时朝廷中受到牵连的有将近10余万人。

所有的官员在上早朝的时候甚至要跟家人提前告别,因为怕一上早朝就会被皇帝降罪。

很多时候朱元璋表现出来的都是对权力的绝对把控,绝对不允许有僭越或者欺瞒他的情况存在,但这也造成了他身边人都畏惧他。

孤位高悬就好像现代的有钱人等不到爱情一样,怕别人只是贪恋自己的金钱,而朱元璋害怕就是自己手下人和亲人贪恋自己的权力。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除夕的晚上,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70岁了,身边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都一一被他处死,父母早已双亡,而最挚爱的马皇后跟太子朱标也先后离开人世。

这给晚年的皇帝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深宫之中朱元璋似乎真正的成为了孤家寡人——亲人们都离开了他,剩下的儿子辈孙儿辈的都眼馋他手里的权力。官员们都害怕他,怕他给自己降罪;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或早已死于战阵死于他的安排,或被解除官职回到故乡。

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朱元璋在这个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却连一个能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的人都没有。

想想自己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巨大权力,却在除夕之夜连一个交心之人都没有,确实令人黯然神伤。

2.偶遇小官

在官员们虚情假意的逢迎与祝福的酒席过后,朱元璋便一个人到宫外去散心。出了宫的朱元璋,突然兴起去六部的衙署去看看。可正值除夕佳节,几乎所有官员都回家过节了,整个衙门都显得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

朱元璋孤单寂寥的心情更加浓重,他失落地走在街道上,路过一个吏部衙门时,听到了有人哼着小曲的声音,朱元璋觉得好奇便走进衙门内一探究竟。进门后,朱元璋看到一个小官坐在椅子上喝酒吃菜,一边吃一边哼着小曲,看起来心情非常好。

他的情绪也感染了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后,虽然不认识朱元璋但还是跟他喝酒,邀请他一起喝酒吃菜,朱元璋起初还想推脱,但在这个小官的坚持下,便也放开自己的心情开始跟这个小官喝酒吃肉。

两人喝了几杯,朱元璋慢慢打开了心扉,也开始聊起了自己的生活。朱元璋对于他在除夕之夜还在这里值守感到非常好奇就发问道:"

你是何品级的官员?为什么今天仍然在此值守

。"

小官因为官位小,没亲眼见过皇上,遇见了朱元璋后直言不讳道:"我过年也想回家乡看看自己的老母亲,但是假如自己走了,整个吏部就没有人值守了,万一有什么要事发生,让当今圣上知道了,必然会牵连很多人,所以我就自愿请命留下来值守。

"

看着眼前这个小官

朱元璋对于这个身份低微,但还是能苦中作乐这种生活态度大为所动,他看到了一种知足和对生活的乐观

。正如之前在外国短视频疯传的一位中国农民工下班后在愉快的哼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贵在自知、贵在知足。

进一步了解后,朱元璋对于这个恪尽职守、孝顺母亲的小官印象非常好,认为他是个忠诚的好官。因为这番谈话,他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虽然自己是一国之君,父母早早的去世让他失去了孝顺他们的机会。

这个小官因为除夕之夜不能陪伴自己母亲,让朱元璋对这个小官有些许的愧疚。于是在告别时对小官说:"你这样的人非常好,我们明天应该也还会再见面的。"小官非常热情地送了朱元璋一段路,朱元璋也被他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所打动。

3.官升十级

到了第二天大年初一,早朝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要来进朝恭贺皇上,朱元璋在接受祝贺后,直接问吏部尚书昨夜值守的官员是谁。尚书有些疑惑的回答了朱元璋,朱元璋宣了这位小官。

这个小官接受召见后也非常疑惑,但还是跟随着太监去了,当小官在金銮殿见到朱元璋后,当场被吓的赶忙跪下行礼赔罪,

这不是昨晚跟自己一起喝酒的人吗?

对当今圣上如此无礼,皇上要治自己的罪吗?

此时朱元璋不慌不忙道:"爱卿莫怕,你在除夕之夜还能坚守在岗位上很值得的奖励。而且你还能不忘远在家乡的母亲,说明你这人很孝顺。今日朕让你升任你老家的知府,这样既能造福一方为朝廷尽忠;又能照顾你的母亲为家里尽孝。"

当然根据明朝吏制,不允许任何人在自己老家为官,甚至越级升迁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而皇帝的严格程度早已经在各大案件中显现,对待官员可以说是朝令夕改、恩威并施,小官只能马上谢恩推辞。

朱元璋也是个暴脾气的人,略微有些生气道:"让你受任升官还敢推脱,不必遵循旧例。"小官见皇帝生气了,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也不推脱了,领旨谢恩后,跪着退出了大殿。

结果这位小官真的官升十级,担任了知府,这件事也成为朱元璋的一段美谈。其实朱元璋对于孝顺的人还是非常尊重的,在他心里,孝顺品德好的官员即使能力差一点,也愿意委以重任。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朱元璋其实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之一,因为小的时候非常贫穷经常遭受到贪官的盘剥,所以他出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惩戒贪官的律法。

他也给百姓免除很多的赋税,对于贪官污吏进行严苛的惩罚,沿袭了科举制度同时也开创了历史先河的南北榜的制度,平衡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得益于朱元璋的赏识和开明,这位小官沉寂了那么多年也终于算熬出了头,毕竟在那个科举取士的封建时代,得到皇帝赏识官升十级是可遇不可求的待遇。

随时随地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音乐之声中的一家人面对纳粹德国的围追堵截和死亡威胁他们还是会用歌声去面对。

乐观积极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同样是除夕之夜,同样是孤家寡人,小官用哼小曲面对而朱元璋只能找人排忧解难。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上的差距,很多时候人们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时就要有这样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朱元璋的大将有多高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view/3069.htm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view/16615.htm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郭英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冯国用
冯国用(1323-1358),明初大将。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汉族。元末与弟冯胜组织武装,继投朱元璋,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元末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元朝政权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其弟冯国胜也组织农民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归顺。朱元璋留之于幕府。从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和(今安徽省和县)。寻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县)。
朱元璋将冯国用视为心腹,后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下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征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皆有功,擢亲军都指挥。卒于军。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次第八。

兄弟
冯 胜:(公元?~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将领、军事家。
冯胜在元朝末期与其兄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冯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从下滁(今安徽滁县)、和(安徽和县),战三叉河、板门寨、鸡公山,皆有功,渡江,积功为元帅。
冯国用逝世后冯胜受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于常遇春,迁右都督。吴元年(公元 1367年)以右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北伐,下山东,取汴、洛、潼关,论功列第三。中原平定后封宋国公,后数率大军出塞征扩廓、纳哈出。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玉案发,两年后以蓝党案被明太祖朱元璋籍口赐死。
———————————————————————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胡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正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军纪严明,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关于胡大海民族身份的争议

胡大海的民族身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回族民间传说他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之后,回族学者把他也编入了回族人物志,但没有什么证据,不足以立论,民间传说不足信,不具有史料价值。考证胡大海的民族属性的难点在于,明史明确记载胡大海是绝后的,自然也没有家谱传世,只能根据历史记载的他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民族属性。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伊斯兰教规严格禁酒,穆斯林是绝对不喝酒的,如果胡大海的儿子生长在穆斯林家庭,怎么可能酿酒?以此推知胡大海绝对不可能是穆斯林.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胡大海不但善战,儿子喝酒,他本人又极好结交汉族文人,特别是刘基有很强的道教背景,明史说他:”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穆斯林最讨厌多神教,严禁抽签卜卦,如果胡大海真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为什么不给朱元璋多推荐几个穆斯林战士?反而和汉族的文人士大夫过从甚密,这不是很奇怪吗?

明史中对胡大海的介绍: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陈友谅寇龙江,命分军捣信州,以牵制敌。大海用王恺言,亲引兵往,遂克信州,以为广信府。信方绝粮,或劝还师。大海曰:“此闽、楚襟喉地也,可弃之乎?” 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军粮少,所得郡县,将士皆征粮于民,名曰寨粮。民甚病之。大海以为言,始命罢去。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

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大海帅以归太祖。从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季弥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汉二。及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佑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谢再兴分门守。夜半,出敌不意,砍士信营,破走之。擢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诚将李伯升帅步骑大入寇。德济固守,乞师于李文忠。文忠驰救,德济出兵夹击,大破之,详文忠传。

时德济所部有潜移家入新城者,文忠疑德济使然。诛其都事罗彦敬,欲微戒德济。将士皆怒,走告德济。德济怡然曰:“右丞杀彦敬,自为广信作战衣有弊耳,再言者斩!”于是太祖召德济褒谕之,而责文忠失将士心。且曰:“胡德济之量,汝不及也。”擢浙江行省右丞,赐骏马。未几,改左丞,移镇杭州。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达斩其部将数人,械至京师。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
———————————————————————

丁德兴
(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回族。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

《明史·丁德兴传》:

丁德兴,定远人。归太祖于濠。伟其状貌,以"黑丁"呼之。从取洪山寨,以百骑破贼数千,尽降其众。从克滁、和,败青山盗。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阳,皆先登。从破蛮子海牙水寨,捣方山营,擒陈兆先,下集庆,取镇江。以功进管军总管。下金坛、广德、宁国。从平常州。擢左翼元帅。宁国复叛,从胡大海复之。分兵下江阴,取徽州、石埭、池州、枞阳,攻江州,移兵击安庆。所向皆捷。复援江阴,略江西傍近州县,攻双刀赵,挫其锋。时徐达、邵荣攻宜兴,久不下,太祖遣使谓曰:"宜兴城西通太湖口,士诚饷道所由,断其饷则必破。"达乃遣德兴绝太湖口,而并力急攻,城遂拔。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

陈友谅犯龙江,德兴军于石灰山,力战,击败之。遂从征友谅,捣安庆,克九江,援安丰,败吕珍,走左君弼。从战鄱阳,平武昌,克庐州,略定湖南衡州诸郡。又从大将军收淮东,征浙西,败士诚兵于旧馆。下湖州,围平江。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龙江卫指挥使,予世袭。

———————————————————————

蓝玉(?~1393),汉族,湖南城步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view/84565.htm

———————————————————————

沐英
/view/84540.htm

七品县令怒斩三品大将,朱元璋亲自审问县令为何官升4级?

因为这个县令当时在公堂说了这么一句话:?若是皇子,我也杀之?。正是他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打动了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当时需要的就是这种正直的官员,所以朱元璋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还将他的官位连升4级。这个人是元代的一名秀才,叫张度。张度在明朝建立后被李善长看中,在李善长的推荐下任定远县知县。张度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他本人就是一个廉洁勤政的官员,热爱人民,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当时定远县还有一个三品将军,叫耿天喜。他是一个恶官,经常破坏良田,抢夺民女,引起民怨。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耿再成,耿再成跟随朱元璋后,率领军队打败了元军。可惜在驻防期间被叛军杀死了,朱元璋对此一直深表遗憾,所以才会十分重用他的两个儿子。当时,朱元璋即位后,定都南京,但朱元璋认为凤阳才是最适合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下令在凤阳修建城墙和宫殿,并派兵守卫,朱元璋这次派的就是耿再成的儿子耿天喜。


耿天喜仰仗着父亲耿再成的威望和朱元璋的厚爱,在凤阳作恶多端。面对耿天喜的种种罪行,张度便为他摆了一桌鸿门宴。这天在耿天喜喝醉后,趁其不备将其拿下关押起来,在查明真相后将其直接斩首。然后张度便把这个案子连同认罪书一起送到了皇宫,朱元璋看完大吃一惊。

张度一个七品县令居然将一个三品将军给先斩后奏了,而且杀的还是耿再成的儿子。他立即命令手下去逮捕张度并押回南京接受审判,当张度被朱元璋询问时,他只回答了八个字:?若是皇子,我也杀之?。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当时正在整顿官制,急需这种正直的官员,所以便将他官升4级。

杀人如麻的朱元璋

说到历代杀戮功臣人数最多、手段最残酷,也许有人会想到商纣王、秦始皇两个暴君。其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手段比两个暴君更为残酷。 > 朱元璋从小当过放牛娃、乞丐、云游和尚。这个中国上唯一的农民皇帝,性情十分古怪。在他的眼中,路边的石头是敌人、山上的草木是敌人、甚至天空中的飞鸟也是敌人,认为谁都在讥笑他、讽刺他甚至害死他。原来,他犯的是权力狂热病,担心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江山坐不稳,于是开始对昔日南征北战的功臣大加杀戮,甚至为他生儿育女的嫔妃也不放过。犯法的杀,不犯法的也杀,无理的杀,有理的也杀。其屠戮之残忍,足令天下人毛骨悚然。 > 为排除异己稳固江山,这个古怪皇帝制订上百种酷刑。其中有刷洗刑:就是把受刑者光着身子放在铁板上,一边浇滚烫的开水,一边用铁刷刷去皮肉;有挂钩刑:用铁钩钩住脊骨,然后横挂空中“荡秋千”,直到筋骨折断坠地惨死;有推磨刑:受刑者缚在木杆上,另一头挂石头对称,被称为“推吆磨”凌空旋转;有拉肠子刑:同样是把受刑者悬空倒挂,用铁钩插入 *** 把肠子拉出老远,被称为“放飘带”;有剥皮刑:受刑者的肉皮被剥下后,放在衙门公座上,让那些刚上任的新官看了发抖。除此之外,还有一人受墨面、纹身、挑筋、剁指、去膝盖等五刑。但最为残酷的还是凌迟。凡是凌迟处死的罪人,照例要杀3357刀,而且每杀10刀一歇一吆喝,让受刑者慢慢痛苦至死。 > 朱元璋杀人是有预兆的。上朝时,要是他的玉带高高地飘在胸前,大概是心情好,一般不会杀人。要是玉带压在腹下,便意味着有大祸临头。每遇这种时候,满朝文武官员吓得面色死灰,一个个伸着脑袋等死。因此之故,朝中官员每天清早起床都要梳洗穿戴,出门前例行和家人诀别吩咐后事。倘若有命活着回家相互庆贺,算是多活了一天。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初二大年刚过,中丞相涂节突然告发掌管中书省的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企图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陈宁以及他们的党羽1200多人全部处死。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初八日,那天早朝完毕,看起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锦衣卫指挥蒋献出班状告凉国公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逮捕。面对莫名其妙的罪名,蓝玉拒理辩驳毫不退让。吏部尚书詹徽出面主审查其同党,蓝玉破口大骂詹徽就是同党。朱元璋一听监审官也是同党这还了得,立即命武士把詹徽从审判席拉下抓起来。第二天,朱元璋也不要证据和口供,就将蓝玉绞刑处死。而那个主审官詹徽,也因指为同党被处死。蓝玉死后,朱元璋借谋反罪开始宰杀朝中大臣。被杀的主要武将有开国猛将常升1公、13侯等2000余人。仅蓝玉与胡惟庸两桩惨案,共诛杀4万余人,史称“胡蓝之狱”。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胡蓝之狱”惨案基本处理完毕,颖国公傅友德又成了眼中钉。傅友德是一员叱咤风云的猛将,朱元璋多次想杀傅友德总是找不到借口,于是变着法儿拿他儿子开刀,然后以犯上作乱罪处死傅友德。一天中午,朱元璋主持一个有文武百官参加的大型宴会。在步入宴会厅时,朱元璋见护卫傅友德之子傅让没有按规定佩剑囊,于是显出满脸杀气,当着文武百官责怪傅让有弑君之罪。傅友德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向皇上当场赔罪。谁知朱元璋霍地站起来,将玉带压在腹下反问道:你是不是等不及想造反,谁让你起身说话的?快去把你的两个逆子杀了,提首级来见朕。说着,随即让卫士递过御赐宝剑。这简直就像晴天霹雳,傅友德终于明白皇上的用意。但一个堂堂大明开国皇帝,要诛灭我全家,何必要用这种卑鄙手段呢?傅友德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到宝殿,也不禀报,傻愣站在皇帝面前,旋即挥剑自刎而死。两个儿子的人头从他手中滚落在地,三颗人头滚动依偎在一起。这个虎啸风声、叱咤风云40年,为开创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沙场老将,就这样惨烈地结束了人生。这个场面反倒使朱元璋十分尴尬,他成了实际上的被审判者和失败者。> ?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春节过罢不久,仅存的宋国公冯胜被诬告在打谷场埋兵器图谋不轨。朱元璋把冯胜召去,不动声色说道:有人告你私埋兵器,有这回事吗? 冯胜起身想说什么,只见朱元璋把一杯早已斟满的“美酒”推到他面前说:你不必要解释,我已多次原谅你的罪过。你把这杯酒喝下去,回府好生休息吧。自从傅友德父子被诛杀后,冯胜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他也不说什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踉跄几步一腔鲜血喷泻而出,明朝开国的最后一员猛将倒在血泊之中。 > 按理,朱元璋杀戮功臣为子孙铺平道路之后,就该心安理得做皇帝。可他仍不放心,就连那些娇柔的宫女一个也不放过。有一年的中秋节,朱元璋陪马皇后以及一大群美艳的嫔妃齐聚坤宁宫赏月。桌上摆满了月饼、水果之类的物品。嫔妃们团圆之夜开心游乐,歌声、笑声在坤宁宫后花园回荡。突然,朱元璋看见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正在与侍从说话笑弯了腰。朱元璋心中突然冒出一股无名烈火,迅速冲过去揪住小妃子的头发,一耳光打倒在地,又挥动双脚乱踩猛踢,只听几声凄厉惨叫,那小妃子便没动静了。朱元璋看了看死去的小妃子说:这小 *** 平时见朕愁眉苦脸,今日居然与下人面带笑容,真是大逆不道。说着,挥手让几个太监把小妃子尸体拖了出去。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魂一幕,嫔妃早己吓得魂不附体,谁还有心吃饼赏月,她们脸色苍白呆若木鸡,深怕弄出半点声响惹皇上震怒。朱元璋气得起身把桌上的食品掀翻在地,发疯般吼叫着:好啊,你们这些 *** 一齐对付我,一个个像死人呆坐不吃饼赏月,这哪像个节日的样子,我要把你们全部杀死。说着,命锦衣卫冲进来。马皇后见此情景,吓得跪在地上拉住朱元璋的龙袍哀求说:皇上息怒,念这些嫔妃是初犯,你就高抬贵手饶她们一命吧!朱元璋仍余怒未消,凶狠地对马皇后说:皇帝是金口玉牙,那有说出去的话收回之理。再胡乱多言,朕连你一起问斩。马皇后吓得不敢多言,眼睁睁看着上百个宫妃惨死血泊中。 > 李淑妃在整个后宫被认为是最聪明、贤慧的女人。朱元璋欣赏她的才智。马皇后死后,她被册封为李淑妃,掌管后宫日常事务。一次,皇太孙朱允前来探望皇爷,朱元璋看见李淑妃带着慈母爱,让朱允坐在身边,然后拉着朱允的手问长问短。突然,朱元璋心中冒出一种不祥之兆。他似乎看到身穿龙袍的朱允,面朝李淑妃跪拜。朱元璋阴森地盯着李淑妃,心中冒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怪状。这个精明能干、正值旺年的女人,日后必坏大事。吕后不就是在汉高祖死后假传圣旨,差点将汉室江山闹得天翻地覆吗?还有那个称帝的武则天,不也是凭着与皇帝的这种肉体关系,篡夺了理应她的儿孙们所继承的帝位,最终把姓李的江山改成姓武吗? 他沉思良久,把李淑妃叫到跟前吩咐说: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朝夕相伴左右,已经是费尽心机了。现在,你到便殿最后去看一眼你的两个哥哥,也算尽到骨肉同胞之情。李淑妃一听头脑里“轰”的一声,很快明白了一切。想起自己日夜辛苦,皇上就这样为她安排最后的去路。李淑妃悲愤之中哭着跪拜说:妾知道该怎样了结,去见兄长就没必要了。当晚,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得知,他们的妹妹已为明朝尽忠上吊身亡。? > 就在李淑妃上吊两天后,71岁的老皇帝在西宫卧榻驾崩,上千名嫔妃成了殉葬品。早已挂好的上千匹素练在空中摇摆,她们穿着白色的孝服,缓缓走向系有圆圈的素练旁,然后把颈子伸进去自我了结。钟山下的孝陵,朱元璋躺在冰冷的陵寝中,由上千个冤死的嫔妃鬼魂相伴。所幸的是,在朱元璋陪葬的嫔妃中,惟独有一人幸免,那就是为他生了一个小公主的张美人。 > ?一天,张美人照例进宫侍候老皇帝。朱元璋突然发现,张氏身后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正用一双晶亮的眼睛天真地望着他,这就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过来,幺女儿。老皇帝和颜悦色对孩子说。父皇,孩儿遵命!宝庆公主彬彬有礼,用柔嫩清脆的童音回答。这对年龄悬殊巨大的父女,还是第一次呆在一起说话。刚满4岁的宝庆公主趴在床榻前好奇地抚弄父皇蓬乱的白胡须,张美人吓了一跳,赶紧把孩子搂入怀中。朱元璋笑着问:孩子,要是父皇和你妈都走了,你今后怎么办?禀告父皇,孩儿愿随父母去。要是你们不带上我,我到哪去找妈妈呢?张美人吓得脸色惨白,忙伸手捂住孩子的嘴,惊慌得浑身颤抖。最后,朱元璋示意她把宝庆公主带走,张美人预感自己就要大祸临头。可她却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4岁的宝庆公主说的那句话,救了她的一条命。> 原来,朱元璋见宝庆公主既可爱又可怜,孩子的话终于融化了他那颗狠毒的心。是啊,要是张美人死了,宝庆公主谁管呢?想到这里,朱元璋在遗诏中这样写道:内宫所有嫔妃,朕驾崩后全部殉葬。因我的宝庆公主年幼,留其母张美人抚养公主。就这样,张美人成为朱元璋所有嫔妃中唯一没有殉葬而幸存的。 > 朱元璋生前还有一个古怪的嗜好,就是喜欢为自己。要给皇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因此,一旦被召进宫给皇帝的人,自知站着进去,躺倒出来。说到给朱元璋,有流传至今的两张。这两张形态各异,一张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 > ?相传,这两张像是朱元璋登基后,遍寻天下书画高手为自己画的。第一个画师进宫后,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肖:灰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怒,用手将腰间的玉带朝腹部一按,画师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跪倒在地连声说:皇上,这张像画得够像了,还请皇上圣明,如果哪些地方画得不像,奴才认真补画就是了。谁知朱元璋听后更加暴跳如雷:好一个巧嘴滑舌的 *** ,给我拖出去斩了!就这样,第一个画师被砍了脑袋。随后,第二个画师被召进宫。他想,第一个画师可能要么就是功夫不到家,要么就是粗心大意将皇上的模样画走样。不然,怎么会惹皇上动怒呢?他更加细心描摹,将朱元璋画得活灵活现,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谁知朱元璋看后更加龙颜大怒,第二个画师又被拖出宫门斩首。 > 第三个画师很聪明,他打听到前两个画师被杀的奥秘。于是来了个以假乱真,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部分有些地方像朱元璋,面部却画得满脸和气,慈祥仁爱中又显出威严沉稳,有似唐宗宋祖的气韵。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重赏画师,并诏谕将描摹许多本子,分赠诸王和公主传之天下。 > 据宫中幸存的张美人回忆,朱元璋这个古怪皇帝杀戮朝中大臣、太监、嫔妃达10万之众,至于全国各地枉死的大小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谁也没法去统计。 > (云南省作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